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无论是作为基础工作还是作为战略任务,无论是被看做长线工作还是被看做短期工作,都将对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洛阳理工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强化就业导向作用,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就业引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9月,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3.97%。
从2007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洛阳理工学院不断总结就业工作经验,对历年就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办学核心理念,把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切实建立招生、学科专业建设与就业相适应的互动机制。因此,学院明确提出“地方高校理应服务地方经济,就业率与各系招生计划必须密切挂钩,教学与就业必须有机结合”的指导意见,并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就业导向作用。除对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体制”“全员参与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具体部署外,学院还安排专项经费,在招生就业部门的协调下以及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以系为单位,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回访、校友返校恳谈等多种形式,对各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学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紧盯就业市场的变化,科学研究并判断各专业的人才供求情况,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例如:根据近年建材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考虑到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财政政策的延续性,结合学院的专业优势,重点加强建材行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服务建材行业“量身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包括以水泥工艺为重点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建材机械制造为方向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水泥厂中控室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针对洛阳“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特点,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开设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根据2009~2010年就业形势出现的新特点,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在本科序列中申请开设社会需求旺盛、市场缺口较大的新兴专业,如金属材料工程(高性能结构材料方向)、硅材料工程等。
二、以就业率为依据,科学制订招生计划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增设新专业、制订年度招生计划的主要依据。学院将就业率、第一志愿上线率、入学率(以下简称“三率”)作为制订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其中就业率是核心指标。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如果某个专业的“三率”综合指标较高,可考虑安排相对较多的招生名额,而对“三率”综合指标连年走低的专业,则适度压缩其招生规模甚至停招。
按照这一思路,近年学院拓展了材料类、机械类、化工类、管理类、语言类等学科专业方向,新增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取消了工商管理、体育教育等一批专科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律事务等专业实行限制招生或隔年招生。学院升本后逐年增加本科专业,压缩专科专业,无论是在本科专业设置的选择上,还是在本科、专科招生人数的确定上,都以社会需求和科学测评为依据。2010年,学院在对人才需求周期和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大量增加材料类、机械类、土木类、会计类等专业的招生指标,对一些连续三年就业率走低的专业进行较大幅度的压缩。
三、以就业市场为准绳,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学院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力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努力做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场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市场开发教学内容,根据市场设置教学情境,根据市场革新教学方式。例如:针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要加强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问题,学院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建立了工程实训中心,并将其作为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35%,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根据多家生产型企业的要求,对部分工科毕业生开设“6S”管理标准培训课,以提高毕业生对一线生产管理的适应能力。学院还规定,所有大专层次的学生都要参加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三年级上学期短期实习、下学期全学期实习,以提前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学院已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28个,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并为他们取得这些证书创造条件,同时在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双证书”的要求,即毕业生在领取毕业证前,必须拥有至少一个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以创新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近年,在很多国家级的专业大赛和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组、二等奖5组;在第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在第二届中国电子商务大赛中夺得金奖;在全国第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通过决赛终审;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河南赛区大学组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喜迎国庆六十周年”第七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中获四十二式太极剑第一名;舞蹈表演专业80名学生代表洛阳国花牡丹艺术团参加“2009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大型巡游演出。
五、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动能
学院按照“立足建材、面向机电行业,依托河南、面向全国”的思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探索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办法,并以此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创新意识,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在运作模式上,学院利用开展就业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2009~2010年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20份,其中学院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签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协议,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校地合作”是以学院拥有的“洛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应用经济研究中心”“硅酸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市)重点科研平台为依托,服务河南,辐射外省,促进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是以学院的科研平台、师资资源、培训场所为依托,联合有关行业协会和一批重视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成立行业特色鲜明的科研、开发、培训、实习基地,如“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洛阳培训基地”等,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开展培训活动。2009~2010年,学院利用就业这一平台促成了三个重要合作项目:科研处与全球化专业汽车脚垫生产企业——宁波朗格世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学生处与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旗下的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达成企业奖学金的合作意向,土木工程系与具有总包一级资质的大型建筑工程企业——山东淄建集团初步达成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的意向。
通过不懈努力,学院目前已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97个、常年大量对口招聘毕业生的就业基地11个,充分满足了毕业生就业和实习的需要。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责编:路 童
从2007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洛阳理工学院不断总结就业工作经验,对历年就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办学核心理念,把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切实建立招生、学科专业建设与就业相适应的互动机制。因此,学院明确提出“地方高校理应服务地方经济,就业率与各系招生计划必须密切挂钩,教学与就业必须有机结合”的指导意见,并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就业导向作用。除对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体制”“全员参与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具体部署外,学院还安排专项经费,在招生就业部门的协调下以及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以系为单位,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回访、校友返校恳谈等多种形式,对各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学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紧盯就业市场的变化,科学研究并判断各专业的人才供求情况,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例如:根据近年建材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考虑到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财政政策的延续性,结合学院的专业优势,重点加强建材行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服务建材行业“量身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包括以水泥工艺为重点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建材机械制造为方向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水泥厂中控室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针对洛阳“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特点,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开设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根据2009~2010年就业形势出现的新特点,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在本科序列中申请开设社会需求旺盛、市场缺口较大的新兴专业,如金属材料工程(高性能结构材料方向)、硅材料工程等。
二、以就业率为依据,科学制订招生计划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增设新专业、制订年度招生计划的主要依据。学院将就业率、第一志愿上线率、入学率(以下简称“三率”)作为制订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其中就业率是核心指标。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如果某个专业的“三率”综合指标较高,可考虑安排相对较多的招生名额,而对“三率”综合指标连年走低的专业,则适度压缩其招生规模甚至停招。
按照这一思路,近年学院拓展了材料类、机械类、化工类、管理类、语言类等学科专业方向,新增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取消了工商管理、体育教育等一批专科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律事务等专业实行限制招生或隔年招生。学院升本后逐年增加本科专业,压缩专科专业,无论是在本科专业设置的选择上,还是在本科、专科招生人数的确定上,都以社会需求和科学测评为依据。2010年,学院在对人才需求周期和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大量增加材料类、机械类、土木类、会计类等专业的招生指标,对一些连续三年就业率走低的专业进行较大幅度的压缩。
三、以就业市场为准绳,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学院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力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努力做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场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市场开发教学内容,根据市场设置教学情境,根据市场革新教学方式。例如:针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要加强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问题,学院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建立了工程实训中心,并将其作为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35%,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根据多家生产型企业的要求,对部分工科毕业生开设“6S”管理标准培训课,以提高毕业生对一线生产管理的适应能力。学院还规定,所有大专层次的学生都要参加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三年级上学期短期实习、下学期全学期实习,以提前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学院已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28个,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并为他们取得这些证书创造条件,同时在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双证书”的要求,即毕业生在领取毕业证前,必须拥有至少一个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以创新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近年,在很多国家级的专业大赛和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组、二等奖5组;在第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在第二届中国电子商务大赛中夺得金奖;在全国第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通过决赛终审;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河南赛区大学组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喜迎国庆六十周年”第七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中获四十二式太极剑第一名;舞蹈表演专业80名学生代表洛阳国花牡丹艺术团参加“2009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大型巡游演出。
五、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动能
学院按照“立足建材、面向机电行业,依托河南、面向全国”的思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探索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办法,并以此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创新意识,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在运作模式上,学院利用开展就业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2009~2010年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20份,其中学院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签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协议,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校地合作”是以学院拥有的“洛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应用经济研究中心”“硅酸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市)重点科研平台为依托,服务河南,辐射外省,促进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是以学院的科研平台、师资资源、培训场所为依托,联合有关行业协会和一批重视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成立行业特色鲜明的科研、开发、培训、实习基地,如“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洛阳培训基地”等,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开展培训活动。2009~2010年,学院利用就业这一平台促成了三个重要合作项目:科研处与全球化专业汽车脚垫生产企业——宁波朗格世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学生处与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旗下的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达成企业奖学金的合作意向,土木工程系与具有总包一级资质的大型建筑工程企业——山东淄建集团初步达成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的意向。
通过不懈努力,学院目前已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97个、常年大量对口招聘毕业生的就业基地11个,充分满足了毕业生就业和实习的需要。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责编: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