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本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达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由一个知识点联系到更广的知识面,使高中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五方面具体探讨如何“立足文本,注重迁移”。
一、由“文”到“道”的迁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今的高中生,直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可是,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一些德育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我就“忏悔”这一话题进行知识迁移,具体包括两点:一是通过了解巴金先生的人生遭际,感受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二是让学生以坦诚之心在纸上写下自己对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的忏悔,并直接交给或寄给他们。有一个学生在那一周的周记中写道:“或许在说出隐藏于心底之事时,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拷问自己的灵魂之后,便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教学,既不是干瘪的“文”,也不是空洞的“道”。
又如,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学生感动于李密对祖母的孝情。我说:“我们不能只感动于别人的孝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孝情。”此时,有个学生立刻回应:“我们还不到尽孝的时候,现在还没有能力尽孝。”这在全班引起很大争议。于是,我让学生课后去搜集那些发生在年轻人(“80后”和“90后”)身上的、感人的尽孝故事。经过一番准备,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尽孝故事:有坚持用课余时间替清洁工母亲扫街的大学生,还有用爱心挑起家庭重担的青年教师……这样,教师不必多言,学生自然明了。
二、由一篇到多篇的迁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知识汇总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滕王阁?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据此,我进行延伸,设计了一个新问题:说说作者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滕王阁的美景?由于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所以我进行一些提示:“无论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还是虚实结合,既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又要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由于学生对“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较熟悉,所以迅速从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具体的例子,也能从其他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具体的例子(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杜甫的《登高》等)。由于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略感陌生,所以没能迅速找出。不过,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并非实写,然后展开同类知识的迁移。原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柳永的《雨霖铃》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等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扩大课堂的容量,还温故而知新。
三、由理解到运用的迁移
《标准》中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在知识的运用中进行比较。例如,《咬文嚼字》一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文字变了,意味就变了;文字变了,意境也变了。我想,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不过,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也许并不深刻。所以,我要求学生运用这个观点从自己熟悉的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推敲和品味。这样的知识迁移不仅把僵化的知识变成鲜活的知识,更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个性化的解读。
四、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语文是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对教学有利,就不妨把知识从课内向课外迁移,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有兴趣的学生可选择阅读《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对阅读《红楼梦》兴趣不大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讲解《红楼梦》的精彩片段(例如,“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虽然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以及演讲的场合不同,但都是演讲辞中的佳作。因此,在教学演讲辞单元时,教师会有意识地迁移到演讲辞的写法,既培养学生对演讲的兴趣,又全面提高学生演讲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教师不妨给学生看几段著名演讲的视频。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演讲者的神态、体态、情感和语速等方面更全面、感性地了解演讲。同时,教师可组织班级或年级组的演讲比赛,通过让学生自己写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使更多学生进行演讲实践。这样,高中语文教学就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五、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做好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例如,荀子的《劝学》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它在一个中心论点下分设三个分论点的结构特点与高中生常见的“五三四”(即“五段”的结构安排,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经过四个环节,最终完成论证过程)的结构不谋而合。据此,教师可再选择两篇同类结构的范文让学生比较和借鉴,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从不同角度思考,为不同主题服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巧妙利用教材进行知识迁移练习。例如:《逍遥游》可为“生命”“追求”“矛盾”及“名与利”等主题服务;《陈情表》适用于“智慧”“选择”“清醒”“进与退”及“美德”等主题。只有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立足文本,注重迁移”是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认真落实“立足文本,注重迁移”的相关策略,才能使语文成为高中生热爱的学科,最终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高级中学 )
(责任编辑:梁金)
一、由“文”到“道”的迁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今的高中生,直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可是,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一些德育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我就“忏悔”这一话题进行知识迁移,具体包括两点:一是通过了解巴金先生的人生遭际,感受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二是让学生以坦诚之心在纸上写下自己对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的忏悔,并直接交给或寄给他们。有一个学生在那一周的周记中写道:“或许在说出隐藏于心底之事时,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拷问自己的灵魂之后,便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教学,既不是干瘪的“文”,也不是空洞的“道”。
又如,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学生感动于李密对祖母的孝情。我说:“我们不能只感动于别人的孝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孝情。”此时,有个学生立刻回应:“我们还不到尽孝的时候,现在还没有能力尽孝。”这在全班引起很大争议。于是,我让学生课后去搜集那些发生在年轻人(“80后”和“90后”)身上的、感人的尽孝故事。经过一番准备,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尽孝故事:有坚持用课余时间替清洁工母亲扫街的大学生,还有用爱心挑起家庭重担的青年教师……这样,教师不必多言,学生自然明了。
二、由一篇到多篇的迁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知识汇总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滕王阁?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据此,我进行延伸,设计了一个新问题:说说作者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滕王阁的美景?由于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所以我进行一些提示:“无论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还是虚实结合,既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又要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由于学生对“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较熟悉,所以迅速从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具体的例子,也能从其他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具体的例子(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杜甫的《登高》等)。由于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略感陌生,所以没能迅速找出。不过,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并非实写,然后展开同类知识的迁移。原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柳永的《雨霖铃》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等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扩大课堂的容量,还温故而知新。
三、由理解到运用的迁移
《标准》中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在知识的运用中进行比较。例如,《咬文嚼字》一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文字变了,意味就变了;文字变了,意境也变了。我想,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不过,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也许并不深刻。所以,我要求学生运用这个观点从自己熟悉的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推敲和品味。这样的知识迁移不仅把僵化的知识变成鲜活的知识,更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个性化的解读。
四、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语文是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对教学有利,就不妨把知识从课内向课外迁移,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有兴趣的学生可选择阅读《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对阅读《红楼梦》兴趣不大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讲解《红楼梦》的精彩片段(例如,“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虽然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以及演讲的场合不同,但都是演讲辞中的佳作。因此,在教学演讲辞单元时,教师会有意识地迁移到演讲辞的写法,既培养学生对演讲的兴趣,又全面提高学生演讲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教师不妨给学生看几段著名演讲的视频。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演讲者的神态、体态、情感和语速等方面更全面、感性地了解演讲。同时,教师可组织班级或年级组的演讲比赛,通过让学生自己写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使更多学生进行演讲实践。这样,高中语文教学就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五、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做好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例如,荀子的《劝学》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它在一个中心论点下分设三个分论点的结构特点与高中生常见的“五三四”(即“五段”的结构安排,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经过四个环节,最终完成论证过程)的结构不谋而合。据此,教师可再选择两篇同类结构的范文让学生比较和借鉴,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从不同角度思考,为不同主题服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巧妙利用教材进行知识迁移练习。例如:《逍遥游》可为“生命”“追求”“矛盾”及“名与利”等主题服务;《陈情表》适用于“智慧”“选择”“清醒”“进与退”及“美德”等主题。只有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立足文本,注重迁移”是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认真落实“立足文本,注重迁移”的相关策略,才能使语文成为高中生热爱的学科,最终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高级中学 )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