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个主题。在平时科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也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理念。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在不经意间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并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如让学生实验,总是把实验步骤讲得详细清楚;让学生汇报,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无效但能体现学生探究意义的信息;一些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草革收场……这些人为的限制虽然使学生做出或说出了教师所需要的结果,但却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很难焕发出活力。只有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一、坐到学生的中间去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往往不愿意做“旁观者”、“参与者”,见到学生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帮助,一显“知之者”的魅力。其实,教师是为了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探究。正因为教师的“知之太多”,才将本应由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变成了教师控制下的直接传授。这种教师控制下走过场式的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耐挫力下降和过分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与战胜挫折的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要敢于将自己放在“无知”的境界,坐到学生中间去,这样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不是课始就表演“走迷宫”或“钓鱼”游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让自己做一个“无知者”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探究,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铁钉在磁铁上摩擦后就能吸大头针”、磁铁可以让小磁屑跳舞等知识。通过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做实验,我尝到了探究磁铁性质的难度和乐趣。当看到学生表现出的成功感与成就感,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和学生一起真刀真枪搞科学研究的意义。
二、让学生唱主角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大大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应树立新理念,在科学课堂这个舞台上,让学生唱主角戏。
1.给学生提供表演的“道具”。
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要想让学生有出色的表演,就要给学生提供有利的“道具”。科学课的基本要求是从观察、实验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来获得科学结论。没有实验材料,观察、实验便无法进行。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就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学生与实验材料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这个要求出发,准备的实验材料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结构,还要考虑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时机呈现不同的材料,发挥材料的最佳作用。如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鼓、音叉、水槽、小金属球等实验材料。首先,让学生通过做皮筋、鼓的发声实验,作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可能由物体振动产生”等假设。接着,我再请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是不是也在振动,由此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为了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若能及时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实验,这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所谓“自己想办法”,就是教师提出研究范围,由学生提出研究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研究策略、选择材料。进而按自己的想法实施研究。如教学《善用资源,保护环境》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要去考察我们周围的自然水域——房亭河。你打算考察房亭河的什么?准备从哪一方面入手?考察中要注意些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带着各自的目的去探究,这就是“自己想办法”的具体体现。当然,实施这种教法,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了解学生,还要给予能引发创新的材料保证。
3.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能“一棍子打死”,耍小心呵护。如学习《一杯水的观察》一课后,我提出问题:“水有哪些特点?说得越多越好。”结果,有的学生说:“洪水能淹死人和庄稼。”有的说:“雨水会弄湿衣服。”还有的说:“水会使铁生锈,会使人滑倒。”学生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的回答,但教师能否定他们的结论吗?不能!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不能忽视的。
三、灵活运用“剧本”
目前,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实验。对于学生大胆的创新实验,教师不是积极鼓励,而是泼冷水、大声训斥。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而不允许学生出格。这种课看似“有序”,实则很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从学生的能力发展上去考虑,从总体上把握教材,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灵活地运用“剧本”。如教学《奇妙的指纹》时,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的指纹有几种”、“人的指纹一样吗”、“指纹有什么作用”等。我没有根据自己的课前设计,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意图往下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将这种研究延伸到课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坐到学生的中间去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往往不愿意做“旁观者”、“参与者”,见到学生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帮助,一显“知之者”的魅力。其实,教师是为了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探究。正因为教师的“知之太多”,才将本应由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变成了教师控制下的直接传授。这种教师控制下走过场式的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耐挫力下降和过分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与战胜挫折的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要敢于将自己放在“无知”的境界,坐到学生中间去,这样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不是课始就表演“走迷宫”或“钓鱼”游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让自己做一个“无知者”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探究,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铁钉在磁铁上摩擦后就能吸大头针”、磁铁可以让小磁屑跳舞等知识。通过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做实验,我尝到了探究磁铁性质的难度和乐趣。当看到学生表现出的成功感与成就感,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和学生一起真刀真枪搞科学研究的意义。
二、让学生唱主角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大大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应树立新理念,在科学课堂这个舞台上,让学生唱主角戏。
1.给学生提供表演的“道具”。
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要想让学生有出色的表演,就要给学生提供有利的“道具”。科学课的基本要求是从观察、实验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来获得科学结论。没有实验材料,观察、实验便无法进行。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就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学生与实验材料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这个要求出发,准备的实验材料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结构,还要考虑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时机呈现不同的材料,发挥材料的最佳作用。如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鼓、音叉、水槽、小金属球等实验材料。首先,让学生通过做皮筋、鼓的发声实验,作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可能由物体振动产生”等假设。接着,我再请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是不是也在振动,由此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为了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若能及时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实验,这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所谓“自己想办法”,就是教师提出研究范围,由学生提出研究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研究策略、选择材料。进而按自己的想法实施研究。如教学《善用资源,保护环境》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要去考察我们周围的自然水域——房亭河。你打算考察房亭河的什么?准备从哪一方面入手?考察中要注意些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带着各自的目的去探究,这就是“自己想办法”的具体体现。当然,实施这种教法,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了解学生,还要给予能引发创新的材料保证。
3.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能“一棍子打死”,耍小心呵护。如学习《一杯水的观察》一课后,我提出问题:“水有哪些特点?说得越多越好。”结果,有的学生说:“洪水能淹死人和庄稼。”有的说:“雨水会弄湿衣服。”还有的说:“水会使铁生锈,会使人滑倒。”学生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的回答,但教师能否定他们的结论吗?不能!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不能忽视的。
三、灵活运用“剧本”
目前,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实验。对于学生大胆的创新实验,教师不是积极鼓励,而是泼冷水、大声训斥。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而不允许学生出格。这种课看似“有序”,实则很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从学生的能力发展上去考虑,从总体上把握教材,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灵活地运用“剧本”。如教学《奇妙的指纹》时,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的指纹有几种”、“人的指纹一样吗”、“指纹有什么作用”等。我没有根据自己的课前设计,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意图往下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将这种研究延伸到课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