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胡菊人,原名胡秉文,1933年生于广东顺德,香港著名报人、专栏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曾执掌《明报月刊》十余年。
《明報》副刊改版,以新面目登场,罗老总问我,是否愿意写写武侠小说。一年多前我初来温(温哥华),他就邀我开专栏,我有点踌躇,说不知写什么好,不如写金庸,他欣然说好。后来有了专栏,我没有写,因为书籍箱子未开。如今改版他又重提,我不能不答应,毕竟这是我首先提出的。但是我说这岂非不能再评论时事,他倒变通得快,马上说那可用两个栏名,一个仍然是“人间漫笔”,照原样随便我写什么;另一个新栏则谈金庸武侠,交替出现。我很感谢这样的安排,感到有很大的自由。我就开始想栏名,想了几天,十多个名字,最后决定用“小说金庸”。顾名思义,是谈金庸的小说,另一意思,是“小小地说”而不是“大大地说”。因为金庸小说卷帙浩繁,情节复杂,不容易作全盘的深入探讨,很多情节也不能全数记得,查阅起来亦很费工夫,所以只敢自称“小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种闲话式的“小谈”而已。“大大地说”就是学术研究。近在“世纪版”有文,说今年五月中旬将举办“金庸小说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的学人中,有两位是以金庸小说作博士论文的。这就是“大大地说”,不是我那样“小小地说”。另一方面,论述金庸小说的著作已经很多,台湾“远景”早就出版过“金学研究丛书”,高手如云,也使我不敢自认为“大说”而仅是“小说”。
金庸小说,可说是有史以来,中国小说当中读者最多的。这个说法,也许有人质疑,《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每一部都积累了数百年的读者,人数一定比金庸多。这是以数百年比数十年,不能这样比较,因为无法统计一部古典名著,数世纪间的读者数量。若就金庸小说五十年代中面世以来,每一部的销量,则一定比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在同样年份,销售量多得多。自金庸小说出现,就有一个此消彼长的现象,古典小说的读者愈来愈少了,而读金庸的人却愈来愈多。这是时代的趋势,人们不耐烦读大部头的古典小说,金庸小说的诞生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但人们仍追读更大部头的金庸小说,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自是由于金庸小说特别吸引人之故。由此可以判断,金庸小说势必长存下去,读者仍可能最多。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否销量多就是好作品,这是文学批评界屡屡争议的问题。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作品来说,晦涩难明,有如天书,让人读不下去,也读不懂,但批评家视为旷世巨著,因其创作技巧意识流的创新,却只能是文学殿堂的摆设,无法深入大众,为读者共赏。反过来看,人人爱读的作品,便显出了另一面的价值。最低限度,它有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必然是由于它写得动人,写得动人,便是因为它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因为其艺术技巧,便可以风行并且长存。金庸小说就是如此。
究竟金庸小说哪一部写得最好,是很难判定的问题,作者屡屡被问:“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小说?”“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他也没有确切答案(见《鹿鼎记》后记),他只是说,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又说,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但很多读者不同意,我很喜欢他们的不同意。这说法模棱两可,但也确是很难定夺哪一部写得最好,我作为读者,也说不上来。至于喜欢,则是凭各人的主观感情和志趣,没有客观定准,可以人人不同。这大概和读者的性格有关,有人喜欢郭靖和黄蓉,有人喜欢杨过和小龙女,有人喜欢张无忌和赵敏,有人喜欢令狐冲和任盈盈或胡斐与程灵素,等等,说不得准的。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查先生在府上宴请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诸伉俪,谈到他的武侠小说,唐先生没有说话,徐先生则赞文笔精妙,可写黄色小说而不写,十分敬佩,这是不尽适当的恭维。牟先生则以《鹿鼎记》写得最好,查先生似也颔首同意。但在《鹿鼎记》后记中,他却没有这样的肯认。如果说《鹿鼎记》写得最好,很多人不会同意,我自己也不同意。不过,像韦小宝这样的人物,是“反英雄”“非英雄”的角色,也许比郭靖、杨过、乔峰等大英雄、大侠客更近于一般人性,而其中故事也较切近人生的现实,这是它的优点。但是《鹿鼎记》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金庸武侠所创造的英雄人物,都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见到的,哪里会有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洪七公、欧阳锋,等等,那种掀天揭地的武功、那种起死回生的内力。同时,那些人物所发展出来的故事,也并非现实人生所会存在的。但是读者都以之为真,在阅读时还产生了代入感,有共感与共鸣。这就是大小说家的艺术技巧所发挥的力量。我记得当年《神雕侠侣》写到小龙女跳下万丈深潭,留下“十六年后,在此重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嘱咐杨过,读者为之痛惜、焦虑、惶恐,纷纷写信给作者,要求务必使小龙女与杨过重逢,据说每日有数百封以至千封。可见读者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完全融而为一,对于这男女主角纯真、坚贞的爱情,感如身受,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不愿见小龙女的死亡。作者后来完成了读者的愿望。虽然杨过得与小龙女重逢之过程,小龙女绝症之痊愈,在现实人生中难以令人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读者情愿相信,因为它满足了读者的主观愿望。而这种主观愿望之出现,则全然是由于作者写作技巧有强大的感染力。这就见出文学创作的一个道理,尽管人物和故事是幻想的、虚构的、不存于现世的、不同时代的,但因为所写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人情人性,而人情人性是幻想和现实的相通,所以读者产生共感与共鸣。金庸笔下所描写的男女之情、父子之情、师徒之情、朋友之情、家国之情……生活于现实世界的读者,并无隔阂,因为这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内涵。金庸是写人情人性之能手,因此特别有阅读的吸引力。
武侠小说以桥段取胜,桥段就是情节,也就是布局和悬疑非常紧凑和动人,让人不断地追读下去。金庸小说的桥段特别精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绵不绝。我想这是在报纸每日连载之功,而金庸武侠又是报纸的生命线。假如连续几天情节都平平无奇、沉闷拖滞,读者就不会耐烦追读下去,就影响报纸的销路。尤其是在报纸的初创阶段。至于后来金庸停笔,已经是《明报》非常成功,不必再靠武侠小说撑场的时候了。金庸小说是很少长篇大论讲道理的,也不会着意于细细地描绘景色,写景色都很生动,但都点到即止,也很少冗长的对话,如果有的话也会与情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是以动作取胜,也就是人物恒常在行动之中。正因为不断有行动,所以使情节作波浪式的推展,前面永远透着新奇,永远有让人追根究底的兴趣,这是小说成功的因素之一。我有时候想,单单靠桥段曲折离奇,是不是能长远吸引读者呢?譬如说,在读了多遍以后,每一个桥段都熟悉了,一看这情节的开始你就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以至于整部小说的开头、过程与结局,你都了然于胸,可以背得出来,于是你就觉得再读已然索然无味。如果是这样,单单以桥段取胜,小说的价值是不会太高的。一部好小说,它必然在文字上和艺术技巧上,给人以再三鉴赏的兴味;在人物的造型和性格上,让人有永不磨灭的印象;在人物的言行及故事上,引申人们的思考和悟出某种人生哲理,才是其价值所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探讨金庸小说。
小说的重要人物出场,金庸是非常讲究的,要来得时间适当、自然合理,有时还要做事先的铺陈,让他们在还没有上场前,就先声夺人,使读者充满好奇心,盼望他们的出现。金庸小说的重要人物众多,出场的设计方式各不相同。仅以《射雕》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出场,就足以显出作者设计的精妙。在他们现身之前,我们已知道有这几位高人,丘处机说过欧阳锋,穆念慈说过洪七公,梅超风说过黄药师。他们都是当世武功最高的人物,营造了一种幕后的气势,人未出场,已经动人心弦。洪七公的出场是在第十二回,一出现就向郭靖、黄蓉讨“叫化鸡”吃,点出了他最大的嗜好。一张长方脸,颏下微须,粗手大脚,衣服东一块西一块地打满了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是个中年乞丐,手里拿着一根绿竹杖,莹碧如玉,背上负着个朱红漆的大葫芦,脸上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他大马金刀地坐在地上,取过背上葫芦,拔开塞子,酒香四溢,咕嘟咕嘟地喝了几口,还要郭靖、黄蓉来喝。这短短百来字,功力非凡,把洪七公的样貌、年岁、身份、个性、嗜好、举止,都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他叫郭靖喝酒时,是说:“娃娃,你喝。”对黄蓉是说:“女娃娃,你喝不喝?”一是命令,一是询问,对男与女说法不同,用字多么细微。黄蓉看到他右手缺了食指,马上猜到他就是北丐,这在前面早有伏笔说过,可见构思精密。洪七公一出现引出许多事情。人物出场,最要紧的是叙事角度的运用,洪七公的一切从郭靖、黄蓉眼中看出来,不是作者自己说的,因此读者如在现场,特别亲切。
金庸创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其中洪七公等四人加一个周伯通,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他们个性不同,情貌、举止、背景、思想各异,都像真实的人那样站在你的面前,给我们的印象是那样鲜明。略而言之,东邪让人畏、西毒让人恶、北丐让人敬、南帝让人爱、周伯通让人喜。我说过北丐洪七公之出场,完全配合他的身份和性情,再看东邪黄药师之出场,则又全是另外一个形象。作者这样形容他:右手慢慢从脸上揭下一层皮来,原来他戴着一张人皮面具,这本来面目一露,但见他“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这十六字文言,对黄药师的描写恰如其分,是像魏晋时代嵇康一类的人物,表现出他不同流俗、遗世独立、孤傲自赏的性格,同时,以文言文来形容他,衬显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高人。与乞丐之首的洪七公截然相异。但他毕竟是东邪,怎样表现他的邪,戴人皮面具诡异古怪,就是邪。而在他露脸之前,无声无息地跟在他的叛徒梅超风之后,有如鬼魅,来去无踪,不可捉摸,也是邪。他解梅超风之厄,坐在树梢上吹箫,能把欧阳克、蛇奴及大群毒蛇挑得情欲亢奋,神智失常,狼狈而逃,显出他邪之中有超凡的异能。他露脸的场面是最合适的了,在他的徒弟陆乘风家中,有叛徒梅超风、女儿黄蓉,还有郭靖和江南六怪等人,这些人都是关键人物,前后与黄药师有许多恩怨情仇、纠缠,他在这些人的眼中出现,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彼此的爱憎关系立时呈现,东邪的性格亦借此透纸而出。
西毒欧阳锋的出场,又比洪七公、黄药师有全然不同的景象,首先是由郭靖的眼中看出来,在桃花岛上,在夜里,有月光。我想,让他在夜里出现,似乎可增加此人带来的诡秘气氛。先行的是千千万万一队一队的蛇,有青身蝮蛇、有金鳞闪闪的怪蛇,继之又一队黑蛇,令人骇怕的场面。在蛇群中间有条通路,数十名白衣女子手持红纱宫灯,姗姗而至,数丈之后,是身穿金线绣花长袍、手持折扇的欧阳克,身后就是西毒欧阳锋了。因为他身子背光,郭靖没看清楚他的面貌,但见他身材高大,也穿白衣。接着的描写,是他说话的声音铿铿然有金属之声,十分刺耳,他手中拿着一根弯弯曲曲的黑粗杖,似是钢铁所制,杖头铸着个咧口而笑的人头,露出尖利雪白的牙齿,模样甚是狰狞诡异,杖上盘着两条银鳞闪闪的小蛇,不住地蜿蜒上下。蛇阵是从郭靖眼中看见的,黑粗杖是黄蓉眼中所见。其间叙事观点的转移,十分自然。而从这两人眼中见出欧阳锋最可怕的事物,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欧阳锋之出现,是为侄子求婚而来,于黄蓉、郭靖两人坚贞的爱情,关系至为重大。于任何人而言,对这些景象,都不会有他们所感到的那样可厌和可恶。那蛇阵、那杖头、那杖上小蛇、那刺耳的说话声,加上他接着奏出的铁筝那肃杀凄厉的乐音,则何谓西毒,就塑造出来了。而他在这个时候出场,正是全书的关键时刻,由他这个人物此后所引生出来的故事,真够惊心动魄,没有他这个老毒物,小说将失色不少。
小说人物的性格,是从互相比照中才会显得特别突出的。金庸创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是让彼此衬显出不同,以使个别的性格更为鲜明。但好像四大高人的四种性格,还缺少了一种,于是又创出个老顽童周伯通。老顽童的出场,在洪七公、黄药师之后,在欧阳锋、一灯大师之前。他的出现是郭靖在桃花岛上的岩洞中看出来的。郭靖首先见到的是黑暗中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以为是野兽。听到急促喘气是人的呼吸,才知道不是野兽。这一出场的方式,不可谓不设想新奇。原来他在洞中已经十五年,守护《九阴真经》上卷,黄药师要夺取真经火焚祭妻,逼他离洞,他誓要坚守,如此耗了十五载。那晚正是决胜负的紧要关头,黄药师以《碧海潮生曲》的箫声逼他,他內功抵受不住,正要认输离洞,却及时由郭靖以内功助他镇定,黄药师功败垂成。一出场就牵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新故事,而他这个人的性格亦渐次显露,非常有趣可爱。他天真无邪、一片童心、不通人情、嗜武如命。但作者不单单是创造一个特殊的人物,还必须使这个人物与其他人物及整个故事作有机的织合,绝不是昙花一现,可有可无。华山论剑王重阳武功最高,但已去世,武功高到什么程度,只有通过他这位师弟周伯通来印证。他和《九阴真经》有重大关系,与黄药师、欧阳锋、全真七子、郭靖、黄蓉都有关联。他与一灯大师、瑛姑、裘千仞的恩恩怨怨,曲折离奇,从《射雕》直到《神雕》才告消解,没有了他,会少多少兴味?由此可见,一个重要人物在小说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是需要花心力来编织的。
我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知想过多少遍要他出场,但一直忍住,直至到了最合适的情节,有最充足的理由。这情节和理由就是黄蓉受了裘千仞的一掌,伤重难治,世上只有南帝可救。但作者没有事先说出,而是通过郭靖、黄蓉与“黑沼隐女”瑛姑的奇遇逐渐显露的。为了南帝之出场,却先由瑛姑来引场,她亦是第一次出场,不过是为南帝出场而铺设的主要配角,她与南帝、周伯通、裘千仞有纠缠的恩怨关系,也借此一步步牵引出来。人物引出人物、故事引出故事,本就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在瑛姑的情节上可以见之。但一个重要人物之出场,在南帝这个角色上,似乎一个瑛姑来引场还不够,又设计了渔樵耕读,过此四关,实在比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还要艰难,读来也更有实味。既描写了郭靖此时的武功之高,又渲染了黄蓉本有的文才之富(此前已借瑛姑展现了她的数学天才),而其中又以书生一段,对答《论语》,猜谜作对,尤为有趣。不过,这都是为了南帝(一灯大师)的出场而安排的引场,以显出这个人物是多么重要,见他一面是怎样困难。然而这不是南帝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由于避祸。再经过一些曲折,一灯大师终于出现,黄蓉之伤亦因他而得治。就小说技巧而言,怎样铺排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怎样引场,极可细读和欣赏。
平常我们读小说,但觉好读,便读下去,多半不会注意到所以好读的缘故,乃是由于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技巧,花了许多心思来安排。我讲到《射雕》几个高人的出场,就是尝试点出其中的巧妙。其实,就小说主要人物出场来看,其他名著都是很讲究的。例如《红楼梦》林黛玉之出场,又从她眼中引出贾母、凤姐、宝玉等人之出场,费了多少宝贵的笔墨,写得多么动人,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又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出场,作了多少预设的布局,从第三十六回一直到三十八回,刘备才见到了他。我曾写过一文分析之,刊于1992年6月间的《明报》专栏。我在前面讲述过洪七公、黄药师、周伯通、欧阳锋之出场,现今讲到一灯大师之出场,比诸前几人又作了更多的铺排,而在描写一灯其人上面,他一发现她的脸色,便知身受重伤,表现十分的关切,对黄蓉说:“孩子,你不用怕,放心好啦。”拉着她手扶她坐下,又说:“乖孩子,别哭别哭!你身上的痛,伯伯一定给你治好。”这是从他的言语和态度,表现他内心的慈爱,这几句话不可小觑。而在外表上,郭靖、黄蓉第一眼见到他时,坐于蒲团,身穿粗布僧袍,两道长长的白眉从眼角垂了下来,面目慈祥,眉间虽隐含愁苦,但一番雍容高华的神色,却是一望而知。这些简短的描写,从说话、举止、神态、脸容、服色、外表和内心以至身世背景都显示了。从洪七公到一灯等五人,其出场都从郭靖、黄蓉两人或一人眼中见之,那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是男女主角,与五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们若一一注视金庸小说重要人物之出场,自必发现其中的独具匠心。在前述的洪七公等五大异人之外,我们随便想一下,例如黄蓉之出场,竟假扮成为污煤满脸的小乞丐,衣衫褴褛,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给酒店伙计呼喝驱逐,与郭靖作第一次见面,真委屈了这美丽聪慧、身怀不凡武功,而又家势显赫的少女了。然而这正是作者设想的奇妙之处,用意是提起读者的好奇感、新鲜感。她眼珠漆黑灵动,牙齿雪白晶亮,俯下头时颈后肤色雪白、肌光胜雪,流泪洗去煤黑时露出两道白玉般的肌肤,点菜豪华至极而又内行,谈吐见识渊博,怎能不引起读者的猜想,究竟是哪一号的人物,不可能真的是小乞丐的疑问。到下一回她恢复了本来面貌,持桨荡舟、长发披背、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灿然生光,像仙女下凡,与此前的小乞丐打扮相比不正是给读者最大的惊喜吗?这种对比手法,浓墨重彩,十分耀眼,读者大乐。这黄蓉出场的一幕,是描绘她的性格和形貌,慧黠、多变、精灵、美貌、多识,以至于任性,初步显现了轮廓。但更主要的是,借此衬出郭靖的性格,他怀有极大的同情心,对一个陌生的小乞丐邀来共食,以为她挨饿;她乱点贵菜,随之撤弃,不以为忤,待友以至诚;他对这个初识的乞丐,赠金、赠貂裘、赠小红马,毫不迟疑,慷慨已极,无一点私心。正是为此,令黄蓉哭了起来,感动不已,知道遇到了终身可相爱可信赖的人,从此情丝难断了。由此可见,描写黄蓉出场这一支笔,达到了多少功效。
金庸武侠小说中,创造了许多特异的人物,其中金毛狮王谢逊是其一。没有读者不对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倚天》的第五回一出场,如雷轰电击、狂风暴雨,声势吓人,使在场众人都为之震惊、怖慑。在众人眼中,“那人身材魁伟异常,满头黄发,散披肩头,眼睛碧油油的发光,手中拿着一根一丈六七尺长的两头狼牙棒,在筵前这么一站,威风凛凛,真如天神天将一般。”他一出现就要杀人,他横蛮、霸道,以暴力凌人。他来到孤岛王盘山,是为了抢夺屠龙宝刀,为免他得到宝刀的消息外泄,他要杀死岛上所有的人。但由于在石壁上写字的武功不及张翠山,逼得认输,实践可让对方求一事的诺言,张翠山求他饶了诸人的性命,但谢逊只肯饶张翠山、殷素素二人,对其他人,则以啸声震得他们神经错乱,成了疯子,再记不起从前的事,残忍狠毒已极。但百密一疏,有个白龟寿因为早就晕厥,听不到啸声,金毛狮王抢去屠龙刀的消息,还是由他辗转传了出去,引发了轩然大波。自此以后,谢逊故事乃成为全书的主线,他虽不是主角,但许多事情都由他而起,惊心动魄,奇险迭出。一直到书末他报了成昆的大仇,幡悟出家为止。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暴戾凶残的性格,如果不写出何以如此的原因,就是败笔。但作者给出了原因,他妻子被成昆师父所奸,全家被杀,他练七伤拳,使他时有发狂,他为了复仇到处杀人,不信人间有善良正义。这些原因,乃使他的大恶行获得读者的同情。
谢逊这个人物之所以写得如此动人,不仅在于他那神威凛凛的外貌和超人的武功,以及他那恶魔似的凶狠的性格,还在于他个性的几次转变。这些转变,是人物内在心灵的活动,使这个人物显得从外到内更加饱满,更为立体,或者说更见人性。他本是个文武全才、爱妻爱儿敬师护教的好男儿,却因全家为敬爱的师父所害,而变得性情乖戾凶恶,这是第一次转变。从此他恨尽天下人,感到老天爺亦对他不公,性情为复仇心缠锁着、驱赶着,在茫茫大海的航船上、在冰山上、在荒岛上,他都要杀张翠山、殷素素,是个不管是非的狂人。但当他一听到初生婴儿的啼声,正在发狂行凶的他忽然怔住,停了下来,天良突现,清醒过来,想到自己的初生婴儿,夫妻的恩爱,以及所遭受的惨剧,不禁站着呆呆出神,继而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剪了脐带没有?”“有没有烧热水,给婴儿洗一个澡?”然后自己出去烧热水端了来。这一节是写得很好的,我无法在此多引述,读者可以翻书欣赏。重要的是一声婴啼,激发了他的良知。保护新生命是人类的天性,是爱心的促发力量,作者以婴孩诞生使谢逊转性,是一大妙笔。他成了婴孩的义父,爱护如亲子,又与其父母义结金兰,亲如一家。此后就再没有发狂,恢复本性,这是第二次转变。但还有第三次转变,便是书临末时他报了大仇,散去自己武功,甘心受仇家凌辱和报复,忏悔赎罪,幡然觉悟,出家为僧。这些转变,使谢逊成为有血有肉有心灵的人物。
金庸小说人物,通常是善恶正邪分明,也就是所谓“典型化”,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的传统,特别是戏剧,从脸谱上就可以看出来。所以金庸小说人物的造型和性格,基本上是前后一贯的,譬如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洪七公、欧阳锋、黄药师、一灯大师、老顽童、江南七怪,以及其他重要角色,莫不如是,性格不会突然转变,不会由正变邪,由善变恶。但是如果有转变,则必然交代出原因,我举出过谢逊的性格三变为例。再看同书里的周芷若,她的改变比谢逊更为明显,自她少女时代在舟中给张无忌喂饭开始,一直是温柔贤淑的,但后来却变得阴险冷酷、凶狠无情,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连所使的武功九阴白骨爪,也邪了起来。张三丰见她服侍病重的张无忌,知她心地善良,曾对她说:“小姑娘,你良心甚好,但盼你日后走上正途,千万别陷入邪魔才好。”岂知她后来真的误入邪途。那是自她的师父灭绝师太要她发下毒誓,接任掌门而起。要她与张无忌虚与委蛇,趁机夺取倚天剑、屠龙刀,然后练功,完成驱逐元人、光大峨嵋派武功的两个大业。自此她就往邪门上走了。为了夺取一刀一剑,她害殷离,逐赵敏,骗谢逊、张无忌,嫁祸于赵敏。取出刀剑中的兵书和《九阴真经》,为求速成,练起九阴白骨爪,武功从而大进,但性情也自此大变了。为遵行师父遗命,使周芷若由正入邪,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她情系張无忌而不可得,也使她嫉恨于心而有戾气。因此她的性格转变有因可寻。
周芷若本来一个好好善良女子,后来却像有条“毒蛇”藏在心里,主要是由她师父灭绝师太引致。灭绝师太这个角色,自命是“正派”,对“邪派”如明教誓要赶尽杀绝,她说话正义凛然,但行为心狠手辣,实是“邪”得非常。她要芷若所发的毒誓,就是邪得可以。“日后我若对魔教教主张无忌这淫徒心存爱慕,倘若和他结成夫妇,我亲生父母死在地下,尸骨不能安稳;我师父灭绝师太必成厉鬼,令我一生日夜不安;我若和他生下儿女,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多么恶毒!但是她又要芷若向张无忌示好,以女色迷惑他,虚与委蛇,这是教芷若欺骗,教她不择手段,夺取屠龙、倚天两刀剑,以光大门派和驱逐蒙元。以伟大堂皇的目的而行伤天害理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亦不乏见。师命难违,芷若就照样实行了。但是她真心钟情于张无忌,使她陷入极大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张无忌又爱赵敏多于爱她,此外还有殷离,亦是她的情敌。于是她在荒岛上设下毒计,将张无忌、谢逊、赵敏、殷离全部迷倒,害殷离,逐赵敏,夺刀剑,嫁罪赵敏,欺蒙无忌、谢逊。一箭三雕,完成了师父的遗命、除去了情敌,使得无忌恨赵敏而一心爱她。不过,她所犯的错误:一、欺骗,二、不择手段,三、有不可告人的罪行,使她终生日夜不安,正应了师父叫她所发的毒誓,但却是由于遵行师父遗命而造成,实在讽刺。此后性情大变,狠辣无情,爱情亦失,连殷离再出现亦以为鬼魂索命,那是她所犯错误使她心内有鬼,这是作者对人性犯错的一个警示。
我说过金庸小说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其实可写的还有不少,暂时打住。我要说一下不出场的人物,也会有震撼性的效果,例如《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及其夫人,其英豪侠义的事迹都是由后人复述的,他们在故事开始时已经去世,但一样栩栩如生,形象鲜活。另一例子是《碧血剑》中的金蛇郎君,从来没有以真人出场,但是在他死后,却俨然是幕后“主角”,台前的主角则是袁承志。他似乎带动情节的发展,他和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某种关系,情仇恩怨,纠缠在他死去以后,好像是死人也当“主角”似的。他的名字依然威震江湖,一提到他就令人感到震动,袁承志使出他的招式,挥动他的金蛇剑,都好像他仍然在生似的。焦公礼受到强敌挑战,自知必死,凄然地说,他的性命只有一人可救,就是金蛇郎君,可见他死后的威力。结果给袁承志窃听到,真的救了他。他在死后仍可以伤人杀人,心计工巧至极,他在身死的山洞中埋下金锥,把藏他武功秘籍的书分为一真一假,分装两盒,假者有毒,他又在假秘籍的盒内装上毒箭,若不先葬他骸骨而启盒就会被射死,或阅读秘籍而毒死。更见心机的是,烧他骸骨的何红药,中毒而死,他在自己遗骨中也下了毒,然后峭壁洞穴预埋的火药全面爆炸。他和温仪的恋情、与温家五老的怨仇、与何红药及五毒教的纠缠、他女儿和袁承志的相爱,特别是他拥有大宝藏的秘密,成为人人都要夺取的目标,犹是他虽死,其人其事却近乎笼罩全书。说他是不出场的英雄,或死人当要角,谁曰不宜?作者此精心设计,甚可鉴赏。
有次我对查先生说,每读到《倚天》中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大战群雄、身受重伤、殷梨亭要杀他之际,忽认出他就是张无忌,我都有要大哭的感觉。查先生说:这是个性的关系。后来我想,与其说是我的个性善感,不如说是这情节实在令人感动。而这种感动,是由前面的情节逐渐催动而来的。那是作者给读者对张无忌这个人物,一种感情的堆积。自张无忌随父母离开冰火岛以来,一直受着无穷的灾难与痛苦,引起读者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有种强烈的愿望。这一愿望到此节实现了。作者自无忌的孩提起,就使他历尽劫难,被掳、中玄冥神掌、眼看父母双双自杀,已经够悲惨了。神医胡青牛对他见死不救,他万里迢迢护送杨不悔,几乎给人宰吃了,又遇上何太冲恩将仇报,要置他于死地,再遇上朱长龄、朱九真的欺骗和欺凌,亦是死里逃生……作者让他吃尽了苦头,不肯轻易给他解除危难,实在是下得狠心、沉得住气,不过这都是为了积聚到一个高潮,是推波助澜,使他赢得读者最大的同情,至光明顶一役,才使他技压群豪,扬名天下,读者的同情感得到最大的满足,乃至为之感极而泣,情感一泻千里。这其中还有亲人相认的感情因素,他一直以曾阿牛的假名出现,连天下最关心他的武当诸侠也不知他是谁,却见他武功竟是超群绝伦。到张无忌伤重,殷梨亭要杀杨逍,他喷出一口鲜血,神志昏迷,心情激荡,轻轻地说:“殷六叔,你杀了我吧!”给殷梨亭认了出来,颤声说:“你是无忌么?”日日夜夜最牵挂的亲情得以相认,是情感的大激荡,亦令人喜极而泪下。
金庸小说的男主角,几乎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如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乔峰、袁承志、令狐冲,等等,其中只有郭靖早年还有母亲抚养。原因是什么?是作者有意如此设计的吗?我猜,这大概是由于孤苦伶仃的童年特别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又更能突显他们成长为大侠的艰苦历程,毕竟成为大侠并不是锦衣玉食、在父母宠爱之下那样容易达成的。同时,养育和教导他们的人,又可以发展出许多关系,如郭靖之于江南七怪、杨过之于小龙女、张无忌之于谢逊、胡斐之于平阿四、乔峰之于少林寺玄苦大师、袁承志之于穆人清、令狐冲之于岳不群夫妇等,这是恩情的一面。但另一面又可使这些孤儿立志报杀父之仇,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乔峰、袁承志都有仇要报。这报仇的故事,往往成为主线发展之一,这当中就有许多曲折惊险、诡异奇变的情节可以设计和叙述。以上几点,也许便是英雄之为孤儿的原因吧?其中特别详细描写郭靖、杨过、张无忌童年的艰苦生活,以张无忌劫难最多,他们的成长和武功之练成,各有奇遇,然而都受到严厉之督促,亦都具坚强意志、勤奋苦练的精神,这是作者着力强调成功之来得不易。当我们读到郭靖小小孩童的时候,在夜晚爬上绝壁高山,跟马钰学内功,明知爬不上、明知危险也不放弃,在山上又看到铜尸铁尸所放置的九堆骷髅骨,莫不为这小孩的坚毅精神赞叹,这是作者从童年起塑造其性格,杨过、张无忌亦自童年遭遇时显其性格。是不是由于童年艰苦,造就坚强意志,因而后来成为英雄呢?
武侠小说有很多复仇故事,如果没有仇恨与报复,几乎就不称其为武侠小说了。报仇雪恨也是现实人生常有的事,所以特别能取得读者的共鸣,对复仇者有深刻的同情。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故事太多,只列举一些印象深刻的。《笑傲江湖》的林平之,为报复余沧海杀他父母及镖局全部人丁的大仇,过程十分诡秘而惨烈,整个一生就放在复仇上。为了练那辟邪剑法,他要自宫,连妻子岳灵珊也不要了,又和师父岳不群成仇。双目盲瞎,虽然得报大仇,实在可悲可叹,尤其毒手杀妻,乖戾无情至极。他复仇有理,令人同情,但杀妻太狠,使人厌恶。仇恨之痛和复仇之火,会改变人的性情。谢逊在《倚天屠龙记》中为了复仇,亦是性情大变,认定世界没有天理、公理。要逼仇人成昆出现,他到处杀人,结果仇上加仇,又有许多人要对他复仇。不过他最后报仇的一幕,作者另出奇笔,他把成昆双目插瞎,以两招七伤拳打得他鲜血狂喷,武功全失,继而自己散去全身武力,说道:“成昆,你杀我全家,我今日毁你双目,废去了你的武功,以此相报。师父,我一身武功是你所授,今日我自行尽数毁了,还了给你。从此我和你无恩无怨,你永远瞧不见我,我也永远瞧不见你。”这段话说得很好,报仇报得十分公平,大有孔子“以直报怨”的意味。他被囚洞中日日听三僧说佛之后,深有悔悟,自散武功坐于地上,叫曾有亲人师友为他所害的对他报复,决心以死相抵,禁止张无忌相助,结果他受尽仇人侮辱但亦为仇人尊敬,终而出家为僧。这个复仇结局,有哲理境界,比林平之高多了。
在金庸小说的复仇故事中,杨过的特别引人入胜,因为有心理交战的曲折描写。对于郭靖、黄蓉夫妇,杨过切齿誓报杀父大仇,但终于全心全意地保护和扶助他们。其中涉及究竟谁是他杀父仇人、他父亲杨康的死因、他父亲为人如何这几个心结,像噩梦一样困扰着他。自第十六回他逼问傻姑确定黄蓉是杀父仇人之后,愤恨至极,誓要杀郭靖、黄蓉,以至于投入外敌的蒙古阵营亦在所不计,这已于大节有亏,显出他复仇之火多么炽热。幸而后来他返回抗蒙正道,否则就不成其为大侠。他回到襄阳,与郭靖共榻,趁他熟睡要刺杀他,但朴厚的郭靖误以为他练功走火入魔,耗费内力助他通脉顺气。一个是全心爱护,一个是心存歹意,令读者为之提心吊胆。到了第二天蒙古军攻城,驱赶大宋百姓先行,安抚使吕文德下令放箭,不许百姓入城,郭靖眼见老百姓纷纷中箭,大叫:“使不得,莫错杀了好人!”吕文德说:“如此危急,便是好人,也只得错杀了。”郭靖又叫:“不,好人怎能错杀?”就是郭靖这两句话,使杨过陷入了第一次的心理交战。他心里反复念着“莫错杀了好人!好人怎能错杀?”,心想:“城头本来只需不断放箭,射死一些百姓,蒙古兵便无法攻上。郭伯伯眼下身遭危难,全是为了不肯错杀好人而起。这些百姓与他素不相识,绝无渊源,他尚且舍命相救,他又何必害死我爹爹?”又想:“他和我爹爹义结金兰,交情自不寻常,但终于下手害他,难道我爹爹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么?”这心理描写,饶有兴味,读者岂能不追读?
我在前面说过杨过为报杀父之仇,有了两次心理冲击,而救了郭靖两次。第一次只是郭靖“莫错杀了好人”这话使他迟疑,第二次是郭靖舍命救他而使他良知发现,但还有第三次冲击,却是境界更高的人格感召,达到大义层次,使他脱胎换骨。杨过虽然一直认定郭靖、黄蓉是杀父仇人,但对他们死守襄阳,为国为民,在心里已经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郭靖与忽必烈的对话,大义凛然,以及两人在城外策马郭靖所说的杜甫诗、诸葛亮的事迹,对他应有潜在的影响。但他却仍未完全觉悟,一心以报父仇、践行对小龙女的爱情、取郭靖和黄蓉首级以换半枚绝情丹自救为念。但当他眼见郭靖受重伤、黄蓉将要临盆、金轮法王来挑战,在危难紧逼的时候,黄蓉问郭靖:“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郭靖说:“对,国事为重!”听在耳中,宛如晴天霹雳般惊心动魄。他先前决意相助郭靖,只是为他大仁大义所感,一死以报知己的想头,但这“国事为重”四字,又使他记起郭靖日前所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心胸豁然开朗,见他夫妻相互情深义重,到危难之际,处处以国为先,自己却念念不忘父仇私怨,以及与小龙女两人的情爱,没有一分想到国家大事、百姓疾苦,相形之下,真是卑鄙极了。这个冲击,使杨过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既感汗颜无地,又是志气高昂,心志一高,似乎全身都高大起来,脸上神采焕发,宛似换了一个人一般。这是他人格的完成。这些心理转变过程的描写,十分细腻,值得细细欣赏。
杨过经过三次心理冲击之后,已把杀父之仇、兒女私情置之度外,决心以他只有七日的寿命,做一两件好事,不枉为人一世,力保襄阳、抗拒外敌,卫护郭靖夫妇,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境界。但他中了情花之毒,必须在七日之内拿郭靖、黄蓉首级到绝情谷换取半粒绝情丹,才能救得性命,却为郭靖、黄蓉所不知,到黄蓉从小龙女口中套了出来,不禁大为感动,想到杨过力护郭靖,实如自戕,这般舍己为人的仁侠之心当真万分难得。黄蓉自问:“过儿能舍身为人,我岂便不能?”于是准备牺牲自己以保丈夫和女儿的安全,献出自己的首级让小龙女和杨过骑小红马去取绝情丹。这是杨过的道德感召使黄蓉也升华到自我牺牲精神的境界。我前面所说的杨过的心理结都解了,但还有一个未解,便是他父亲杨康的为人如何,这是困扰他的极大问题。这个结的解除,是经过无数情节之后,可能读者都忘记了,但作者没有忘记,不过是要等到最合适的人物,在最自然的地点和情况之下才给他解开。那是迟至第三十七回全书临近结局时才出现的。杨过到嘉兴铁枪庙要看父亲的死地,巧遇沙通天等四人与柯镇恶在此约定决斗,他们说起当年杨康之死。柯镇恶还骂杨康认贼作父、卖国求荣、卑鄙无耻。杨过大怒,柯镇恶就把杨康之为人及致死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杨过悲愤莫名,也不能不接受这事实,因为他们五人都曾亲见其事,加上柯公公生性耿直,有话实说。在这样的时、地、人之下解除杨过这个心理结,不是最合适的吗?
金庸小说很多复仇故事,成为主要的题材,大有无复仇不成书之势。复仇固然令人惊心动魄,大快人心。然而如果只是为复仇而复仇,便变为仇恨小说,毕竟境界不高,所以在小说中常常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警诫,有时也会化解仇恨。我说过杨过对杀父之仇的化解,这是一种方式,但亦有其他不同的方式,依人物和情节而定。如《天龙八部》对萧远山和慕容博这两对父子仇恨的化解,便经一个少林寺扫地老僧的点化,其过程从死到生,十分传奇,也极为动人,带有一种哲理的意义。萧远山为了报雁门关外的杀妻和失儿之仇,无所不用其极。他杀了与此仇恨有关的人,连抚养他儿子的乔氏夫妇、授他儿子武功的玄苦大师,他们其实于他儿子有恩,都一一被他置于死地。他又把叶二娘的私生子抢去,让她儿子(虚竹)与自己儿子(萧峰)命运一样,成为无父无母的孤儿,也害得叶二娘抢人家的小孩玩弄之后捏死,使叶二娘变成罪大恶极的残暴之人。这样的复仇已经太过分。但还不止于此,他最后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揭出叶二娘与玄慈高僧私通的秘密,认定玄慈是当年围杀他们的带头人、罪魁祸首,杀死他还不足以报仇雪恨,要让他身败名裂。岂料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假传音信、嫁祸于人的慕容博,复仇对象便又转到慕容父子身上。萧氏父子对慕容父子的复仇心强烈到无以复加,作者至此必须加以化解,利用一个武功绝高而职分低下的老僧,加以生死一转的佛法点化,使两者彻底解悟,实是神来之笔。
慕容博要复国,萧远山要复仇,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及于父子两代,慕容博假传信息,要挑起宋辽仇恨,以利于复国,导致萧远山有杀妻失子之痛,对于慕容父子的深仇大恨,自是绝不饶恕。这两对父子武功绝高,谁又有能力压倒他们,化解他们的仇恨?化解他们仇恨的人物,是位无名无姓的少林寺老僧,做最低下的烧火、洒扫等粗活,身穿青袍,年纪老迈,行动迟缓,目光迟钝,外表毫不起眼。但是他身负绝世武功,比当世高手都要强许多,萧氏、慕容父子远远不及,所有袭击都给他轻易地消于无形。他又精通练武之道,指出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都因偷练少林武功,不得其法,已然受到严重内伤,说中了他们的隐患,先自使人敬服。他又精通佛理,少林寺大德高僧都佩服得不得了,恭敬地听他说法,甚至认为他是菩萨化身。以这样一个“无名异人”来化解这场累世仇恨,不正是作者的奇思妙想吗?我很欣赏作者创造这个人物,因为其中包含着某些人生哲理。就名声的角度说,“南慕容!北乔峰!”这样显赫,大江南北一听到他们的名字,莫不耸然动容,既敬且畏,可是却给这个无姓无名的老僧所制住,武功修养比他们强得多,显示名声之虚妄。就地位的角度说,寺中众僧的地位都比他高,但在佛学的领悟上却都不及他,则地位并不表示实学。从武功的角度说,一山还有一山高,不要自夸自大,看不起人,要深自谦抑。还有他是出于慈悲才现身的,绝非有意显露。这几点都有人生启示。
“扫地神僧”为化解萧远山、慕容博两代仇恨,用奇功让两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两人互相握手,互通内息,以阳济阴,以阴化阳,实在离奇怪诞,为现实之所无,然在武侠小说则可接受。作者之有此设计,是以生死来点化他们。老僧在运功之际喝道:“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两人果然受到感悟,老僧问萧远山想不想报杀妻之仇,萧答:“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眷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再问慕容博,他答:“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两人都被老僧收录为弟子。不过慕容复没有受感化,一直以复兴大燕为念,手段残酷而无耻,他一一杀死段正淳的情人,连自己舅母亦未放过,可撒剑而不撒,他认段延庆为父,杀死忠心耿耿的家臣包不同。在此之前,他又为了做西夏国驸马,置死心塌地钟情于他的王语嫣堕井于不顾。为了做大燕皇帝,他丧灭了情义和道德。作者对他迷恋于权位和富贵,作了惩罚,在小说的结尾,让他疯了,那是十分可怜的一幕。慕容复头戴纸冠,坐于土坟之上,七八个小孩跪下叫:“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慕容复呼:“众爱卿平身,朕既兴复大燕,身登大宝,人人皆有封赏。”侍婢阿碧凄然地给小孩派糖果,叫他们明日再来。作者对慕容博是以佛理点化,对他儿子的结局则是另一种点化,不是点化他,而是点化世人不要痴迷权位富贵,看那慕容复的下场便知。此一结尾令人余思不尽,为之惋叹。
武侠小说,正邪相侵、善恶相抗,虽然有时孰正孰邪难如明教与六大派之间,但基本上是正邪善恶对立,互不两存。可是有些人物,他们似乎超越于正邪对立之上,我所指的是几位有道高僧。如化除萧远山、慕容博之仇恨的无名神僧,以大智慧点化他们,前面已经说过。另外,为了消解谢逊与成昆的仇恨,特别是要谢逊不可因为逼成昆现身而滥杀无辜,空见大师甘受谢逊十三拳,七伤拳威力巨大,空见有护体神功本可经受得起,可是谢逊以狡计自杀,诱他来救,利用他的善心而置他于死地,使谢逊愧悔不已,伏在他身上大哭道:“空见大师,我谢逊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答应他以后不会胡乱杀人,只找成昆报仇。空见临死时说:“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此种舍己为人精神,为的是化解人间冤冤相报的仇怨。空见之外,还有一灯大师,他的故事比较多。他出家前是大理国皇帝,瑛姑是他的贵妃,瑛姑与周伯通私通生下一子,被裘千仞打伤,他出于情妒而不肯医治,婴孩死亡,瑛姑处心积虑要复仇,他坦然承受瑛姑的报复,于是瑛姑叫黃蓉求医耗他内力,在九花玉露丸中掺毒,但他都一无所怨,准备以死遂瑛姑之愿。他又以大愿力化解裘千仞的暴戾凶狠之气,宁受裘千仞铁掌击劈吐血重伤而不还手。这些高僧,我说他们超越于正邪善恶之上,并不是说他们不辨正邪善恶(他们是知道谁正谁邪、谁善谁恶的),而是指他们有大慈悲心来消除正邪善恶的对立和斗争,这大慈悲心就是超越的境界,他们就像清风,把恩怨情仇、正邪对立的激烈冲突吹散了。这些人物让人心生祥和。
武侠小说人物,不论正邪,大都是以力服人。为了跳出此规律,作者另辟蹊径,创造了以德服人的人物,像一灯大师等神僧,他们身负绝世武功,本可以力制胜,但他们不用力,而是用佛法来感化。明知高僧的武功强过自己,却被打而不还击,宁受重伤或死亡,自是有更大的感化力,所以谢逊打死空见时痛哭流涕;裘千仞打伤一灯后亦感愧悔,不过他是先被杨过以武力制服才感悔的。至于无名神僧虽以武功给萧远山、慕容博起死回生,但非以武压人而是以武助人,但这最终仍是以佛法来感化人。这些身负绝世武功而不用以压人的高僧,所透显的信息是,武力不足时,大德方可救,这是专讲耀武逞强、打打杀杀的武侠小说的另一境界。裘千仞是典型的邪恶人物,一灯却要驯服他,自是十分艰难。这过程很长,从《射雕》的结尾直至《神雕》第四册才告完成。在华山第二次论剑时,洪七公大义凛然,力数裘千仞的一生罪恶,听得他如痴如呆,数十年往事一一涌向心头,实是罪孽深重,猛然间天良发现,叹道:“洪帮主,你教训得是。”便跳崖自杀。洪七公用的是儒家大义,但一灯以佛家慈悲救了他,把他拉回来,收他为徒,要感化他重新为人。裘千仞顽恶成性,管不住自己,故打造了两副铁铐,心中烦躁,便自铐手足,以防发恶杀人,一灯日夜以佛法劝导亦不能制止。裘千仞在郊野木屋中杀了丐帮两长老并要杀一灯,在绝情谷受妹妹之激又起杀人之念,郭襄几乎命丧他手,但他亦终于在此役中大彻大悟。一灯驯服顽恶的故事,是在改造人性,饶有深义。
瑛姑的故事贯穿《射雕》与《神雕》,她的命运十分悲惨。与周伯通私通,这个她刻骨铭心的情人,当着段皇爷、王重阳等人的面,坚决不肯娶她,嚷着说,他不知道与瑛姑相好是不对的事,如果知道就是杀他头也绝不干,还把她给他的定情物锦帕当众还给她。她既伤心,又觉羞辱。她是段皇爷的贵妃,老顽童周伯通却完全不通世务,不知伦理,根本就没有“偷人之妻”的观念。而且此后远远避开,一听到瑛姑的名字就害怕。正当妙龄的贵妃,第一次献身的男人,竟是如此决绝,自是伤心欲绝。继又生下了男孩,万分疼惜,却给人夜里突袭重伤,她哀求段皇爷医治,这一段写得情声慑人,极为细腻。尤其写瑛姑之母爱,一刻头发变白,段皇爷本欲医治,却因看到孩子胸口肚兜绣的一对鸳鸯和《四张机》词,妒恨交心,忍手不医,瑛姑为小儿少受痛苦,一匕首插入他心窝,发誓日后必报此不医之仇。她为了向段皇爷一灯报仇,借黄蓉去求一灯治伤,用尽了心计,却由黄蓉巧施妙计让郭靖假扮一灯受了她一刀,接着一灯出现,解开僧袍和内衣,袒胸请她刺下,她却不忍了。不过瑛姑一直不知袭击她孩儿的凶手是谁。最后在青龙滩的船中,她听到裘千仞一声哈哈长笑,猛然认出,原来凶手袭击她孩子后亦是这样的哈哈大笑。这显出作者的伏笔是多么缜密,前面的“哈哈大笑”四字,与后面的“哈哈一声长笑”六字,互相呼应,成为破解真凶的线索。瑛姑疯了,大叫“原来是你!”拼命厮打。金庸小说中精妙伏笔很多,从这裘千仞的笑声可见一斑,不过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瑛姑最后对裘千仞的宽恕。
瑛姑这个人物并不可爱,因为她对一灯复仇的手法太过阴毒,在九花玉露丸内掺毒就令人特别反感。读者的心理是这样的,你要伤害他们所喜欢的人物,像一灯大师,又用卑鄙手段,尽管你受了很大的苦,却难以得到认同。她住在泥潭之中,阴阳怪气,诡秘阴森,言行又蛮不讲理,自难讨读者好感。不过她也有反省,在一刀刺入一灯(郭靖假装)胸膛之后,她想:“我与人私通生子,他没有一言半语相责,仍是任我在宫中居住,不但没将我处死,一切供养只有比以前更加丰厚,他实在一直待我好得很啊。”有反省能力证明她本性不坏。作者处理一灯、瑛姑、周伯通、裘千仞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手法很高明。先制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然后逐步一一解除,过程十分曲折。瑛姑对一灯的复仇解决了,一灯对于裘千仞的感化,在绝情谷中也因裘千仞几乎打死郭襄勾起过去自己对瑛姑儿子所犯的罪孽的记忆,而大彻大悟,修成正果。但瑛姑对裘千仞的仇恨、对周伯通的情缘,仍未了结。这了结的场合很感人。一灯带了垂死的裘千仞(慈恩)向瑛姑请罪,瑛姑不见,给杨过以啸声逼了出来,一灯又为遂瑛姑之愿,去百花谷请了周伯通来,这四个冤家聚在一起,一灯叫瑛姑杀慈恩报仇,瑛姑因得与周伯通相会,善念顿生,不忍下手,并说昔年怨苦都忘了它吧,周伯通亦说饶了他。慈恩得到他们的宽恕,大感欣慰,了却唯一挂虑,低声说多谢,安然长逝。作者借此宣达宽恕的美德,从大仇转为大恕的过程写得合情合理。这四人的恩仇情怨,由阴霾密布而天朗气清,三人到百花谷隐居去了。
小说之写得好不好,很重要的因素是叙事观点用得是否恰当。白先勇说“选用叙事观点已决定了写这部小说成败的一半”。这句话是对的。他是引述西方小说家或批评家的说法,是谁倒记不起了。在文学体裁中,诗歌、散文、戏剧,都不必特别着重叙事观点,因为诗歌和散文,多是作者自己感情和思想及对事物的抒发和叙述,没有选择叙述观点的问题。戏剧则由舞台、演员直接呈现于观众之前,亦没有叙事观点运用的问题。唯独是小说,十分紧要。所谓叙事观点,简言之就是由谁来说故事,带动情节的进行。人物、场景、言行、样貌,是怎样呈现的,由谁看出来、听出来、感出来,人物的名字、身份、背景,怎样让读者知道,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感情,怎样显现,都涉及叙事观点的运用。谁都明白,小说当然是由作者来讲故事,来创作出来的,但其中的一个巧妙,就是作者站在什么位置。如果我们读小说,经常感到作者的存在,他横亘在读者与小说世界之间,那就是作者干扰,读者会感到烦厌,小说人物和故事,便不能让读者感到亲见、亲闻、亲感,进入其中现场,便不真切,不实在。所以叙事观点之运用,便是作者如何隐身和化身,利用故事中人物而不是自己来感、闻、见。中国古典小说由于脱胎自说书,所以常常令人觉得有个说故事者在那里,什么“话说X X年间、X X地方、X X人氏”“说时迟那时快”“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说书的痕迹。因此叙述观点有时就处理得不好。现在谈金庸小说,就看看其中叙事观点的运用。
但凡写得好的小说,叙事观点都是运用得好的,金庸小说自不例外。叙事观点有各种手法,看情节场合而定。如果有许多人物聚在一起,例如《神雕》三十三回“风陵夜话”,叙事观点就用得十分精到。首先是描写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人声车声嘈杂,大雪纷飞,河水结冰,这类似电影中的远镜。继而镜头推近,是几家客店,再而定在最大一家“安渡老店”,门外门内都十分拥挤,继而内进见到掌柜和店伙,忙乱一团,有二十多位客人在大堂上围坐,生火取暖,寒风挟雪从门缝中挤进来。坐在电影院中,我们常观赏到这类的镜头。但是电影的一大优点,是观众看不到摄影机和导演,观众乃有置身现场之感。同样,在这场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到作者,作者隐身了,乃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接着,店内的人听到有三骑马蹄声。一来到门口,三人就和掌柜吵着要房间,闯进大堂,在众人眼中看到这三人的打扮,华贵富丽,气势慑人。由于没房间,这三人只得在大堂中与众人坐着过夜,展开了一段讲谈神雕大侠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说他们的名字,只以美貌少妇、文秀少女、少年来称这三人,读者其实猜到是郭芙、郭襄、郭破虏,但作者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在座众人都不知道。从众人的观点看就不应说。同时,对其他人亦是以山西口音、广东口音、四川口音、临安少年、大汉等来称之,因为大家从来不认识。可见作者善用隐身术,无论写景写人,都不要自己现身出来介绍和说明,读者乃感到特别真切。
《水浒传》介绍人物:“正值有个当案孔目,姓孙名定,为人最耿直,十分好善。”“却说山东济州郓城县新到任一個知县,姓时,名文彬。”“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这是随便翻翻抄录的《水浒》以及其他传统古典小说里,这样介绍人物的方式,所在多见。上引三个人物是作者站出来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身份,以至于性格,都一一道来。试问,读者感到真切吗?总是隔了一层,因为作者站在读者与人物之间,使人物不能直接呈现于读者之前。而且,你连人物的性格与为人都说出来了,这没有说服力,读者不会有真感觉的。必须是由读者从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看出言行品性,才感真切。幸而《水浒》作者并非对人物性格,处处夫子自道,而是大量描写他们的言行,才塑造出许多活生生的角色。不过前述那种介绍人物出场的方式,不足为法,这是滥用全知观点,作者什么都知道,作者现身于小说场面中,不懂得隐身术。我上篇说到金庸写“风陵夜话”那一段,作者是不见的,他没有在场中为我们指指点点,他姓什名谁、什么身份、什么性情,却是历历如真,那些在场人的性格,都活灵活现显出来了。如果说金庸在此段中亦用全知观点,但他的知不是全的,没有进到人物内心,没有说出他们在想什么,没有说他们名字和背景,他隐身,化为在场众人观点看出听出一切。仅是到了后来才说“这美貌少妇便是郭芙”,但已经完全不着痕迹,与上引《水浒》写法全然不同。
《射雕》中江南七怪之逐一出场,采用的是单一叙事观点,一切景象都从完颜洪烈的眼中呈现。这些人是谁,他不知道,但透着十分的好奇,读者也随着感到兴味盎然,要知道这些身怀绝技的人,究竟是什么人物。完颜先是见到良马和骑马人,马的神骏和骑马人的样貌、技艺,都让他吃惊。继而在酒楼上望湖中有人划船而来,是个女子,桨竟是铜铸的,一板之下船如箭飞,船中有个挑柴汉子,他的扁担是铁铸的,往八仙桌一靠竟移动数寸。接着那像屠夫的、像小商贩的、瞎了双眼的、拿油纸扇像穷酸秀才的,一共七人,完颜洪烈看来个个身怀绝技,很想收为己用。原文写得很生动细致,我这里无法引述,值得读者重翻细看。随之一个和尚上来,那瞎子叫他“焦木大师”,注意这是第一个名字出现,是由在场认得他的人物叫出的,不劳作者自己说出。继又一个手托大铜缸的道人上来,完颜认得他是丘处机。作者顺便交代完颜这次南来即遇上丘处机之因由,叙述笔法差不多等于完颜回忆。然后他听到焦木给丘处机和江南七侠介绍,用心记住,才知这些以哥哥、弟妹相称的是柯镇恶、朱聪、韩宝驹、南希仁、张阿生、全金发、韩小莹等七人。全以完颜一人听来看来就是单一观点,因为单一,所以只有完颜一人“心想、心意已决、暗暗称奇、寻思、心下不怒反奇”等内心活动,其他人都没有,仅由对话和动作出现在完颜面前。借用完颜观点等于是作者化身附在他身上看到听到这些人物的出现,乃构成此段故事一个完整自足的世界,不劳作者现身。
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不能用单一观点的。金庸小说动辄百万字以上,一套有四册、五册,每册数十万字,可说是特大长篇,更非用多重观点不可。用多重观点,就有转移观点的问题。转移观点,是很考功夫的。白先勇用了一个很好的譬喻,他说,转移观点“等于开车,最好不要change lane,change lane可能就会撞车,转换观点是很难的,很危险的,曹雪芹却运用自如”(此话见于我二十多年前对他的访谈,收于拙作《小说技巧》一书,亦收于自著《第六只手指》一书)。现在我们看看金庸怎样转移观点。例如郭靖和黄蓉“密室疗伤”一节,他们在密室与外边隔绝,单从一隐秘的小孔看到外边的情形,那当然是以他们二人为单一观点。但是密室外所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来到了。有傻姑、完颜洪烈一帮人、程瑶迦、陆冠英、尹志平、黄药师、欧阳克、裘千仞、梅超风、全真七子、欧阳锋、江南七怪等,又有几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有程陆之成婚,有穆念慈、杨康之重逢,有欧阳克、梅超风之死亡,有拖雷、华筝之出现等。人物情节如是错综繁杂,如何转移叙事观点,就是对作者的大考验。作者在此章中运用的是多重观点,以郭靖和黄蓉在小孔中所看所听的单一观点为主线,同时又用了全知观点,譬如“陆程二人一惊更甚,都想”“一堵墙的两面倒有四个人同感惊讶”等笔调,就是全知,作者像神,同时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除此之外,又从一人的观点转移到他人的观点,分别有不同的内心活动。
“密室疗伤”一幕,设计巧妙,把场景分为两半,一在室内,一在室外,但所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这家荒村酒店(全书开首时那个曲三的故居),因为郭靖、黄蓉在那里疗伤,无法活动,所以一切情节都要在他们眼下耳里出现。若非如此,只是两人在密室里,必然非常沉闷。同时,如果先把郭黄二人撇在一边,而讲这个场景之外的其他人物的事情,则会把故事割裂,结构亦一下松了。但现在这样处理,把密室内外两个世界合而为一,就十分紧凑。因为人多事多,情节一个接一个而来,像走马灯一样,所以观点的转移相当频繁。从室内黄郭的观点转到室外人物的观点,然后又转回来。黄蓉看到完颜洪烈等人打开石盒取《武穆遗书》,观点就无形中转到完颜等人身上;黄蓉看到众人失望的表情,便知盒内无物,为之大喜,便又转回黄蓉观点;继之完颜伸手支颐,苦苦思索,心想“我千推算、万推算……”就又转到完颜观点了。接着完颜在晚上不能入睡,拿出银刀与药瓶而思念起包惜弱来(内心独白),郭靖从小孔看到为之大怒,从完颜的低语中知道这是故乡牛家村,要立时起而报仇。仅这一段,观点转移晃动来去多回,转得非常自然。以下仍不断转移,程瑶迦、陆冠英、尹志平、侯通海,都用他们的观点看对方并引起内心思想。以后黄药师、欧阳克、穆念慈、杨康等亦然。不过观点转来转去,都离不开郭靖和黄蓉的耳闻目睹之下。间中又用作者的全知观点。无论观点怎样转移,都不见其突兀。譬之驾车转线,作者实是转线高手。
胡适说:“《红楼梦》不是一部好小说,因为它没有一个plot。”这是我在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述》里读到的。胡适這句评语对《红楼梦》很不公平,亦不正确。plot之有无,不能定为小说好坏的唯一标准。《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小说,已成定论。plot是布局、情节、结构,《红楼梦》不能说没有,不过不是胡适心目中的plot而已。胡适大概是指让人追读下去的悬疑性,那《红楼梦》确是没有的,就算有亦是十分淡薄,它只是写大观园中的日常生活,并无奇情可言,但不失其永恒价值。若论布局及悬疑性,金庸小说倒是精彩绝伦,这正是它吸引这么多读者的主要原因。例如《天龙八部》中揭露乔峰的身世,雁门关外那场恶战的带头大哥是谁?乔峰所要追寻的大恶人是谁?其中的曲折奇诡、扑朔迷离,让读者非要追个究竟不可,最后真相大白,不禁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又如《射雕》中江南五怪之死,郭靖、黄蓉在桃花岛上一一察看他们的死状,郭靖认定是黄药师下手,柯镇恶更一口咬定。郭靖、黄蓉从终生不渝的情侣转为势难两立的仇人,此为整部小说的大变故,读者至此实在难过至极,亦急于等待这个谜的解开,清除郭黄之间的大劫。作者用了非常巧妙的办法,在铁枪庙中当着欧阳锋、杨康等人在场,黄蓉甘冒杀身之祸,一一揭穿,最重要的是务必要柯镇恶躲在神像后窃听到,因为只有他才能使郭靖信服。这个布局手法,直追最精密的侦探小说,奇巧之中入情入理,读者读到此处,为之大乐。
小说以人物为中心,故事由人物而展开,这是通例。但人性有贪婪、有争夺,于是所贪所争的东西,会成为小说发展的主线,成为小说结构中的重点,这个设计,金庸实优为之。以《倚天》为例,整个故事是以争夺宝刀来牵引的,如果没有屠龙刀这件东西,故事真不知从何说起,因之,屠龙宝刀俨然成为“主角”,当然,张无忌实为第一主角,但是张无忌的故事,离不开屠龙刀。小说的开头,在交代过郭襄和张君宝的故事,即峨嵋派和武当派的缘起之后,就进入屠龙刀争夺的情节,这是小说的正式开始,而到了屠龙刀及倚天剑双双折断,落入张无忌之手,内中所藏的《武穆遗书》及《九阴真经》虽经周芷若取去,但最后亦为张无忌所得,小说就临到结局了。所以这屠龙刀从头到尾,占了最主要的分量,几乎所有情节都受它牵连,说它形同“主角”,实不为过。小说开头俞岱岩受针伤,继而又受金刚指力摧残成为废人,是因屠龙刀而起的;继而谢逊夺得屠龙刀,胁持张翠山、殷素素到了冰火岛,张殷结婚生子,亦因屠龙刀;及后中原群豪逼问谢逊下落,是为了屠龙刀;张殷自杀,张无忌种种坎坷遭遇,谢逊被人追逼,灭绝师太传位、自杀,周芷若性格变为乖戾,害殷离、逐赵敏、骗谢张,最后有少林寺的群雄屠狮大会,等等,都和屠龙刀有关。我想指出的是,就小说结构而言,一件人人争夺的物件,像屠龙刀,可以成为主线,一切情节由它而展开,成为小说组织中的核心。有志于写武侠小说的青年,此手法实可借鉴。
屠龙刀成为《倚天》故事结构中的核心,因为它是人人争夺的宝刀,同样,在《笑傲江湖》中的《辟邪剑谱》,《连城诀》中的剑谱剑诀,亦发挥相同的作用,利用对一项物件的抢夺,作为主线来开展故事。如果没有《辟邪剑谱》,林平之的父母及其镖局上下就不会被杀,故事一开始就叙述这个灭门惨剧,林平之因此也就誓要报仇,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夺回祖传秘谱、练功复仇。亦因练辟邪剑法而自宫,与岳灵珊成不了夫妻。岳不群与东方不败,亦因此成为不男不女的怪物,造成了岳不群脱須变女声,为妻子厌恶和痛心,东方不败则染了嬖男癖,专喜绣花,诡异至极,亦因此断丧了他的日月神教教主的地位,悲剧收场。而岳不群之所以成为伪君子,偷盗《辟邪剑谱》实为主证。作者利用一件物事,所开展出来的故事太多样、太丰富了。这《辟邪剑谱》又与左冷禅、劳德诺有深切的牵连,他们都因练此剑法而得不到好下场。岳不群与左冷禅争那五岳剑派盟主之位,最后以此剑法决胜负。岳不群以此剑(针)法暗杀了定闲、定逸师太,令狐冲因此做了恒山派群尼的掌门人……我在此无法一一举出作者借《辟邪剑谱》所发挥的所有妙用。总之,它可以制造矛盾冲突、展现情仇恩怨、连接人物关系、塑造人物性格、设计离奇情节、营造误会心计,都可以从对于《辟邪剑谱》的争夺、偷取、秘练而见之。一件物事在小说中有这么多用处,成为整部小说的发展主线,实是作者的精思妙想。此一值得注意的技法,在其他金庸小说中也常见之。
论到结构,金庸小说中,以《雪山飞狐》最为严谨,虽然其“戏肉”是复述故事,由几个人各作不同的说法,类似《罗生门》,真相逐渐显露,但一气呵成,严密相扣,紧迫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来。我想是由于它篇幅不长,作者尽量制约,所以在结构上显得特别紧凑,记得当年在《新晚报》上连载,到完结时有戛然而止之感,甚不过瘾。这个故事基本上是未完结的,不过正因如此,读者反而有猜测结局的余味,亦成就了它结构上并无蔓枝散叶的优点。所有小说中,我觉得《天龙八部》结构比较散漫,因为故事太过繁复之故。光是爱情故事就有乔峰与阿朱、段誉与王语嫣、虚竹与梦姑,以及段正淳和好几个情妇,其间每个故事都很曲折。在派系方面,有大理段家、四大恶人、丐帮、少林、姑苏慕容、萧氏父子、星宿派、逍遥派、灵鹫宫派、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等。在国家方面,有大宋、辽、西夏、吐蕃、大理、女真部落以及要复国的大燕。令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要把这么众多的复杂人物及其关系交代清楚,便很难结构严密。例如,西夏公主招亲一段,好像节外生枝,删去无妨似的。不过这是为了交代梦姑与虚竹的爱情结局,以及段誉与王语嫣的终成美眷,同时也把一个重要人物鸠摩智的下场解决,他武力全失,却大彻大悟,成一代高僧。其中,又描述了各国的钩心斗角。因此,我说《天龙八部》结构较为散漫,是相对而言。整部小说前后还是有脉络可循,互相呼应。
胡菊人,原名胡秉文,1933年生于广东顺德,香港著名报人、专栏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曾执掌《明报月刊》十余年。
小说的“小说”
《明報》副刊改版,以新面目登场,罗老总问我,是否愿意写写武侠小说。一年多前我初来温(温哥华),他就邀我开专栏,我有点踌躇,说不知写什么好,不如写金庸,他欣然说好。后来有了专栏,我没有写,因为书籍箱子未开。如今改版他又重提,我不能不答应,毕竟这是我首先提出的。但是我说这岂非不能再评论时事,他倒变通得快,马上说那可用两个栏名,一个仍然是“人间漫笔”,照原样随便我写什么;另一个新栏则谈金庸武侠,交替出现。我很感谢这样的安排,感到有很大的自由。我就开始想栏名,想了几天,十多个名字,最后决定用“小说金庸”。顾名思义,是谈金庸的小说,另一意思,是“小小地说”而不是“大大地说”。因为金庸小说卷帙浩繁,情节复杂,不容易作全盘的深入探讨,很多情节也不能全数记得,查阅起来亦很费工夫,所以只敢自称“小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种闲话式的“小谈”而已。“大大地说”就是学术研究。近在“世纪版”有文,说今年五月中旬将举办“金庸小说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的学人中,有两位是以金庸小说作博士论文的。这就是“大大地说”,不是我那样“小小地说”。另一方面,论述金庸小说的著作已经很多,台湾“远景”早就出版过“金学研究丛书”,高手如云,也使我不敢自认为“大说”而仅是“小说”。
读者最多
金庸小说,可说是有史以来,中国小说当中读者最多的。这个说法,也许有人质疑,《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每一部都积累了数百年的读者,人数一定比金庸多。这是以数百年比数十年,不能这样比较,因为无法统计一部古典名著,数世纪间的读者数量。若就金庸小说五十年代中面世以来,每一部的销量,则一定比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在同样年份,销售量多得多。自金庸小说出现,就有一个此消彼长的现象,古典小说的读者愈来愈少了,而读金庸的人却愈来愈多。这是时代的趋势,人们不耐烦读大部头的古典小说,金庸小说的诞生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但人们仍追读更大部头的金庸小说,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自是由于金庸小说特别吸引人之故。由此可以判断,金庸小说势必长存下去,读者仍可能最多。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否销量多就是好作品,这是文学批评界屡屡争议的问题。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作品来说,晦涩难明,有如天书,让人读不下去,也读不懂,但批评家视为旷世巨著,因其创作技巧意识流的创新,却只能是文学殿堂的摆设,无法深入大众,为读者共赏。反过来看,人人爱读的作品,便显出了另一面的价值。最低限度,它有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必然是由于它写得动人,写得动人,便是因为它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因为其艺术技巧,便可以风行并且长存。金庸小说就是如此。
哪部最好?
究竟金庸小说哪一部写得最好,是很难判定的问题,作者屡屡被问:“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小说?”“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他也没有确切答案(见《鹿鼎记》后记),他只是说,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又说,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但很多读者不同意,我很喜欢他们的不同意。这说法模棱两可,但也确是很难定夺哪一部写得最好,我作为读者,也说不上来。至于喜欢,则是凭各人的主观感情和志趣,没有客观定准,可以人人不同。这大概和读者的性格有关,有人喜欢郭靖和黄蓉,有人喜欢杨过和小龙女,有人喜欢张无忌和赵敏,有人喜欢令狐冲和任盈盈或胡斐与程灵素,等等,说不得准的。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查先生在府上宴请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诸伉俪,谈到他的武侠小说,唐先生没有说话,徐先生则赞文笔精妙,可写黄色小说而不写,十分敬佩,这是不尽适当的恭维。牟先生则以《鹿鼎记》写得最好,查先生似也颔首同意。但在《鹿鼎记》后记中,他却没有这样的肯认。如果说《鹿鼎记》写得最好,很多人不会同意,我自己也不同意。不过,像韦小宝这样的人物,是“反英雄”“非英雄”的角色,也许比郭靖、杨过、乔峰等大英雄、大侠客更近于一般人性,而其中故事也较切近人生的现实,这是它的优点。但是《鹿鼎记》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人性与人情
金庸武侠所创造的英雄人物,都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见到的,哪里会有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洪七公、欧阳锋,等等,那种掀天揭地的武功、那种起死回生的内力。同时,那些人物所发展出来的故事,也并非现实人生所会存在的。但是读者都以之为真,在阅读时还产生了代入感,有共感与共鸣。这就是大小说家的艺术技巧所发挥的力量。我记得当年《神雕侠侣》写到小龙女跳下万丈深潭,留下“十六年后,在此重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嘱咐杨过,读者为之痛惜、焦虑、惶恐,纷纷写信给作者,要求务必使小龙女与杨过重逢,据说每日有数百封以至千封。可见读者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完全融而为一,对于这男女主角纯真、坚贞的爱情,感如身受,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不愿见小龙女的死亡。作者后来完成了读者的愿望。虽然杨过得与小龙女重逢之过程,小龙女绝症之痊愈,在现实人生中难以令人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读者情愿相信,因为它满足了读者的主观愿望。而这种主观愿望之出现,则全然是由于作者写作技巧有强大的感染力。这就见出文学创作的一个道理,尽管人物和故事是幻想的、虚构的、不存于现世的、不同时代的,但因为所写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人情人性,而人情人性是幻想和现实的相通,所以读者产生共感与共鸣。金庸笔下所描写的男女之情、父子之情、师徒之情、朋友之情、家国之情……生活于现实世界的读者,并无隔阂,因为这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内涵。金庸是写人情人性之能手,因此特别有阅读的吸引力。
桥段之外
武侠小说以桥段取胜,桥段就是情节,也就是布局和悬疑非常紧凑和动人,让人不断地追读下去。金庸小说的桥段特别精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绵不绝。我想这是在报纸每日连载之功,而金庸武侠又是报纸的生命线。假如连续几天情节都平平无奇、沉闷拖滞,读者就不会耐烦追读下去,就影响报纸的销路。尤其是在报纸的初创阶段。至于后来金庸停笔,已经是《明报》非常成功,不必再靠武侠小说撑场的时候了。金庸小说是很少长篇大论讲道理的,也不会着意于细细地描绘景色,写景色都很生动,但都点到即止,也很少冗长的对话,如果有的话也会与情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是以动作取胜,也就是人物恒常在行动之中。正因为不断有行动,所以使情节作波浪式的推展,前面永远透着新奇,永远有让人追根究底的兴趣,这是小说成功的因素之一。我有时候想,单单靠桥段曲折离奇,是不是能长远吸引读者呢?譬如说,在读了多遍以后,每一个桥段都熟悉了,一看这情节的开始你就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以至于整部小说的开头、过程与结局,你都了然于胸,可以背得出来,于是你就觉得再读已然索然无味。如果是这样,单单以桥段取胜,小说的价值是不会太高的。一部好小说,它必然在文字上和艺术技巧上,给人以再三鉴赏的兴味;在人物的造型和性格上,让人有永不磨灭的印象;在人物的言行及故事上,引申人们的思考和悟出某种人生哲理,才是其价值所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探讨金庸小说。
洪七公出场
小说的重要人物出场,金庸是非常讲究的,要来得时间适当、自然合理,有时还要做事先的铺陈,让他们在还没有上场前,就先声夺人,使读者充满好奇心,盼望他们的出现。金庸小说的重要人物众多,出场的设计方式各不相同。仅以《射雕》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出场,就足以显出作者设计的精妙。在他们现身之前,我们已知道有这几位高人,丘处机说过欧阳锋,穆念慈说过洪七公,梅超风说过黄药师。他们都是当世武功最高的人物,营造了一种幕后的气势,人未出场,已经动人心弦。洪七公的出场是在第十二回,一出现就向郭靖、黄蓉讨“叫化鸡”吃,点出了他最大的嗜好。一张长方脸,颏下微须,粗手大脚,衣服东一块西一块地打满了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是个中年乞丐,手里拿着一根绿竹杖,莹碧如玉,背上负着个朱红漆的大葫芦,脸上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他大马金刀地坐在地上,取过背上葫芦,拔开塞子,酒香四溢,咕嘟咕嘟地喝了几口,还要郭靖、黄蓉来喝。这短短百来字,功力非凡,把洪七公的样貌、年岁、身份、个性、嗜好、举止,都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他叫郭靖喝酒时,是说:“娃娃,你喝。”对黄蓉是说:“女娃娃,你喝不喝?”一是命令,一是询问,对男与女说法不同,用字多么细微。黄蓉看到他右手缺了食指,马上猜到他就是北丐,这在前面早有伏笔说过,可见构思精密。洪七公一出现引出许多事情。人物出场,最要紧的是叙事角度的运用,洪七公的一切从郭靖、黄蓉眼中看出来,不是作者自己说的,因此读者如在现场,特别亲切。
东邪的形象
金庸创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其中洪七公等四人加一个周伯通,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他们个性不同,情貌、举止、背景、思想各异,都像真实的人那样站在你的面前,给我们的印象是那样鲜明。略而言之,东邪让人畏、西毒让人恶、北丐让人敬、南帝让人爱、周伯通让人喜。我说过北丐洪七公之出场,完全配合他的身份和性情,再看东邪黄药师之出场,则又全是另外一个形象。作者这样形容他:右手慢慢从脸上揭下一层皮来,原来他戴着一张人皮面具,这本来面目一露,但见他“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这十六字文言,对黄药师的描写恰如其分,是像魏晋时代嵇康一类的人物,表现出他不同流俗、遗世独立、孤傲自赏的性格,同时,以文言文来形容他,衬显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高人。与乞丐之首的洪七公截然相异。但他毕竟是东邪,怎样表现他的邪,戴人皮面具诡异古怪,就是邪。而在他露脸之前,无声无息地跟在他的叛徒梅超风之后,有如鬼魅,来去无踪,不可捉摸,也是邪。他解梅超风之厄,坐在树梢上吹箫,能把欧阳克、蛇奴及大群毒蛇挑得情欲亢奋,神智失常,狼狈而逃,显出他邪之中有超凡的异能。他露脸的场面是最合适的了,在他的徒弟陆乘风家中,有叛徒梅超风、女儿黄蓉,还有郭靖和江南六怪等人,这些人都是关键人物,前后与黄药师有许多恩怨情仇、纠缠,他在这些人的眼中出现,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彼此的爱憎关系立时呈现,东邪的性格亦借此透纸而出。
何谓西毒?
西毒欧阳锋的出场,又比洪七公、黄药师有全然不同的景象,首先是由郭靖的眼中看出来,在桃花岛上,在夜里,有月光。我想,让他在夜里出现,似乎可增加此人带来的诡秘气氛。先行的是千千万万一队一队的蛇,有青身蝮蛇、有金鳞闪闪的怪蛇,继之又一队黑蛇,令人骇怕的场面。在蛇群中间有条通路,数十名白衣女子手持红纱宫灯,姗姗而至,数丈之后,是身穿金线绣花长袍、手持折扇的欧阳克,身后就是西毒欧阳锋了。因为他身子背光,郭靖没看清楚他的面貌,但见他身材高大,也穿白衣。接着的描写,是他说话的声音铿铿然有金属之声,十分刺耳,他手中拿着一根弯弯曲曲的黑粗杖,似是钢铁所制,杖头铸着个咧口而笑的人头,露出尖利雪白的牙齿,模样甚是狰狞诡异,杖上盘着两条银鳞闪闪的小蛇,不住地蜿蜒上下。蛇阵是从郭靖眼中看见的,黑粗杖是黄蓉眼中所见。其间叙事观点的转移,十分自然。而从这两人眼中见出欧阳锋最可怕的事物,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欧阳锋之出现,是为侄子求婚而来,于黄蓉、郭靖两人坚贞的爱情,关系至为重大。于任何人而言,对这些景象,都不会有他们所感到的那样可厌和可恶。那蛇阵、那杖头、那杖上小蛇、那刺耳的说话声,加上他接着奏出的铁筝那肃杀凄厉的乐音,则何谓西毒,就塑造出来了。而他在这个时候出场,正是全书的关键时刻,由他这个人物此后所引生出来的故事,真够惊心动魄,没有他这个老毒物,小说将失色不少。
有机的织合
小说人物的性格,是从互相比照中才会显得特别突出的。金庸创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是让彼此衬显出不同,以使个别的性格更为鲜明。但好像四大高人的四种性格,还缺少了一种,于是又创出个老顽童周伯通。老顽童的出场,在洪七公、黄药师之后,在欧阳锋、一灯大师之前。他的出现是郭靖在桃花岛上的岩洞中看出来的。郭靖首先见到的是黑暗中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以为是野兽。听到急促喘气是人的呼吸,才知道不是野兽。这一出场的方式,不可谓不设想新奇。原来他在洞中已经十五年,守护《九阴真经》上卷,黄药师要夺取真经火焚祭妻,逼他离洞,他誓要坚守,如此耗了十五载。那晚正是决胜负的紧要关头,黄药师以《碧海潮生曲》的箫声逼他,他內功抵受不住,正要认输离洞,却及时由郭靖以内功助他镇定,黄药师功败垂成。一出场就牵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新故事,而他这个人的性格亦渐次显露,非常有趣可爱。他天真无邪、一片童心、不通人情、嗜武如命。但作者不单单是创造一个特殊的人物,还必须使这个人物与其他人物及整个故事作有机的织合,绝不是昙花一现,可有可无。华山论剑王重阳武功最高,但已去世,武功高到什么程度,只有通过他这位师弟周伯通来印证。他和《九阴真经》有重大关系,与黄药师、欧阳锋、全真七子、郭靖、黄蓉都有关联。他与一灯大师、瑛姑、裘千仞的恩恩怨怨,曲折离奇,从《射雕》直到《神雕》才告消解,没有了他,会少多少兴味?由此可见,一个重要人物在小说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是需要花心力来编织的。
引场和出场
在南帝、北丐等五大异人中,南帝是最后出场的。读者在第十一回就知道有南帝这个人物,但他在第三十回才告出现,已是到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了。为什么这么晚才让他现身呢?我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知想过多少遍要他出场,但一直忍住,直至到了最合适的情节,有最充足的理由。这情节和理由就是黄蓉受了裘千仞的一掌,伤重难治,世上只有南帝可救。但作者没有事先说出,而是通过郭靖、黄蓉与“黑沼隐女”瑛姑的奇遇逐渐显露的。为了南帝之出场,却先由瑛姑来引场,她亦是第一次出场,不过是为南帝出场而铺设的主要配角,她与南帝、周伯通、裘千仞有纠缠的恩怨关系,也借此一步步牵引出来。人物引出人物、故事引出故事,本就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在瑛姑的情节上可以见之。但一个重要人物之出场,在南帝这个角色上,似乎一个瑛姑来引场还不够,又设计了渔樵耕读,过此四关,实在比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还要艰难,读来也更有实味。既描写了郭靖此时的武功之高,又渲染了黄蓉本有的文才之富(此前已借瑛姑展现了她的数学天才),而其中又以书生一段,对答《论语》,猜谜作对,尤为有趣。不过,这都是为了南帝(一灯大师)的出场而安排的引场,以显出这个人物是多么重要,见他一面是怎样困难。然而这不是南帝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由于避祸。再经过一些曲折,一灯大师终于出现,黄蓉之伤亦因他而得治。就小说技巧而言,怎样铺排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怎样引场,极可细读和欣赏。
从外表见内心
平常我们读小说,但觉好读,便读下去,多半不会注意到所以好读的缘故,乃是由于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技巧,花了许多心思来安排。我讲到《射雕》几个高人的出场,就是尝试点出其中的巧妙。其实,就小说主要人物出场来看,其他名著都是很讲究的。例如《红楼梦》林黛玉之出场,又从她眼中引出贾母、凤姐、宝玉等人之出场,费了多少宝贵的笔墨,写得多么动人,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又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出场,作了多少预设的布局,从第三十六回一直到三十八回,刘备才见到了他。我曾写过一文分析之,刊于1992年6月间的《明报》专栏。我在前面讲述过洪七公、黄药师、周伯通、欧阳锋之出场,现今讲到一灯大师之出场,比诸前几人又作了更多的铺排,而在描写一灯其人上面,他一发现她的脸色,便知身受重伤,表现十分的关切,对黄蓉说:“孩子,你不用怕,放心好啦。”拉着她手扶她坐下,又说:“乖孩子,别哭别哭!你身上的痛,伯伯一定给你治好。”这是从他的言语和态度,表现他内心的慈爱,这几句话不可小觑。而在外表上,郭靖、黄蓉第一眼见到他时,坐于蒲团,身穿粗布僧袍,两道长长的白眉从眼角垂了下来,面目慈祥,眉间虽隐含愁苦,但一番雍容高华的神色,却是一望而知。这些简短的描写,从说话、举止、神态、脸容、服色、外表和内心以至身世背景都显示了。从洪七公到一灯等五人,其出场都从郭靖、黄蓉两人或一人眼中见之,那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是男女主角,与五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笔多功
我们若一一注视金庸小说重要人物之出场,自必发现其中的独具匠心。在前述的洪七公等五大异人之外,我们随便想一下,例如黄蓉之出场,竟假扮成为污煤满脸的小乞丐,衣衫褴褛,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给酒店伙计呼喝驱逐,与郭靖作第一次见面,真委屈了这美丽聪慧、身怀不凡武功,而又家势显赫的少女了。然而这正是作者设想的奇妙之处,用意是提起读者的好奇感、新鲜感。她眼珠漆黑灵动,牙齿雪白晶亮,俯下头时颈后肤色雪白、肌光胜雪,流泪洗去煤黑时露出两道白玉般的肌肤,点菜豪华至极而又内行,谈吐见识渊博,怎能不引起读者的猜想,究竟是哪一号的人物,不可能真的是小乞丐的疑问。到下一回她恢复了本来面貌,持桨荡舟、长发披背、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灿然生光,像仙女下凡,与此前的小乞丐打扮相比不正是给读者最大的惊喜吗?这种对比手法,浓墨重彩,十分耀眼,读者大乐。这黄蓉出场的一幕,是描绘她的性格和形貌,慧黠、多变、精灵、美貌、多识,以至于任性,初步显现了轮廓。但更主要的是,借此衬出郭靖的性格,他怀有极大的同情心,对一个陌生的小乞丐邀来共食,以为她挨饿;她乱点贵菜,随之撤弃,不以为忤,待友以至诚;他对这个初识的乞丐,赠金、赠貂裘、赠小红马,毫不迟疑,慷慨已极,无一点私心。正是为此,令黄蓉哭了起来,感动不已,知道遇到了终身可相爱可信赖的人,从此情丝难断了。由此可见,描写黄蓉出场这一支笔,达到了多少功效。
乖戾因由
金庸武侠小说中,创造了许多特异的人物,其中金毛狮王谢逊是其一。没有读者不对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倚天》的第五回一出场,如雷轰电击、狂风暴雨,声势吓人,使在场众人都为之震惊、怖慑。在众人眼中,“那人身材魁伟异常,满头黄发,散披肩头,眼睛碧油油的发光,手中拿着一根一丈六七尺长的两头狼牙棒,在筵前这么一站,威风凛凛,真如天神天将一般。”他一出现就要杀人,他横蛮、霸道,以暴力凌人。他来到孤岛王盘山,是为了抢夺屠龙宝刀,为免他得到宝刀的消息外泄,他要杀死岛上所有的人。但由于在石壁上写字的武功不及张翠山,逼得认输,实践可让对方求一事的诺言,张翠山求他饶了诸人的性命,但谢逊只肯饶张翠山、殷素素二人,对其他人,则以啸声震得他们神经错乱,成了疯子,再记不起从前的事,残忍狠毒已极。但百密一疏,有个白龟寿因为早就晕厥,听不到啸声,金毛狮王抢去屠龙刀的消息,还是由他辗转传了出去,引发了轩然大波。自此以后,谢逊故事乃成为全书的主线,他虽不是主角,但许多事情都由他而起,惊心动魄,奇险迭出。一直到书末他报了成昆的大仇,幡悟出家为止。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暴戾凶残的性格,如果不写出何以如此的原因,就是败笔。但作者给出了原因,他妻子被成昆师父所奸,全家被杀,他练七伤拳,使他时有发狂,他为了复仇到处杀人,不信人间有善良正义。这些原因,乃使他的大恶行获得读者的同情。
性格三变
谢逊这个人物之所以写得如此动人,不仅在于他那神威凛凛的外貌和超人的武功,以及他那恶魔似的凶狠的性格,还在于他个性的几次转变。这些转变,是人物内在心灵的活动,使这个人物显得从外到内更加饱满,更为立体,或者说更见人性。他本是个文武全才、爱妻爱儿敬师护教的好男儿,却因全家为敬爱的师父所害,而变得性情乖戾凶恶,这是第一次转变。从此他恨尽天下人,感到老天爺亦对他不公,性情为复仇心缠锁着、驱赶着,在茫茫大海的航船上、在冰山上、在荒岛上,他都要杀张翠山、殷素素,是个不管是非的狂人。但当他一听到初生婴儿的啼声,正在发狂行凶的他忽然怔住,停了下来,天良突现,清醒过来,想到自己的初生婴儿,夫妻的恩爱,以及所遭受的惨剧,不禁站着呆呆出神,继而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剪了脐带没有?”“有没有烧热水,给婴儿洗一个澡?”然后自己出去烧热水端了来。这一节是写得很好的,我无法在此多引述,读者可以翻书欣赏。重要的是一声婴啼,激发了他的良知。保护新生命是人类的天性,是爱心的促发力量,作者以婴孩诞生使谢逊转性,是一大妙笔。他成了婴孩的义父,爱护如亲子,又与其父母义结金兰,亲如一家。此后就再没有发狂,恢复本性,这是第二次转变。但还有第三次转变,便是书临末时他报了大仇,散去自己武功,甘心受仇家凌辱和报复,忏悔赎罪,幡然觉悟,出家为僧。这些转变,使谢逊成为有血有肉有心灵的人物。
由正入邪
金庸小说人物,通常是善恶正邪分明,也就是所谓“典型化”,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的传统,特别是戏剧,从脸谱上就可以看出来。所以金庸小说人物的造型和性格,基本上是前后一贯的,譬如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洪七公、欧阳锋、黄药师、一灯大师、老顽童、江南七怪,以及其他重要角色,莫不如是,性格不会突然转变,不会由正变邪,由善变恶。但是如果有转变,则必然交代出原因,我举出过谢逊的性格三变为例。再看同书里的周芷若,她的改变比谢逊更为明显,自她少女时代在舟中给张无忌喂饭开始,一直是温柔贤淑的,但后来却变得阴险冷酷、凶狠无情,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连所使的武功九阴白骨爪,也邪了起来。张三丰见她服侍病重的张无忌,知她心地善良,曾对她说:“小姑娘,你良心甚好,但盼你日后走上正途,千万别陷入邪魔才好。”岂知她后来真的误入邪途。那是自她的师父灭绝师太要她发下毒誓,接任掌门而起。要她与张无忌虚与委蛇,趁机夺取倚天剑、屠龙刀,然后练功,完成驱逐元人、光大峨嵋派武功的两个大业。自此她就往邪门上走了。为了夺取一刀一剑,她害殷离,逐赵敏,骗谢逊、张无忌,嫁祸于赵敏。取出刀剑中的兵书和《九阴真经》,为求速成,练起九阴白骨爪,武功从而大进,但性情也自此大变了。为遵行师父遗命,使周芷若由正入邪,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她情系張无忌而不可得,也使她嫉恨于心而有戾气。因此她的性格转变有因可寻。
犯错警示
周芷若本来一个好好善良女子,后来却像有条“毒蛇”藏在心里,主要是由她师父灭绝师太引致。灭绝师太这个角色,自命是“正派”,对“邪派”如明教誓要赶尽杀绝,她说话正义凛然,但行为心狠手辣,实是“邪”得非常。她要芷若所发的毒誓,就是邪得可以。“日后我若对魔教教主张无忌这淫徒心存爱慕,倘若和他结成夫妇,我亲生父母死在地下,尸骨不能安稳;我师父灭绝师太必成厉鬼,令我一生日夜不安;我若和他生下儿女,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多么恶毒!但是她又要芷若向张无忌示好,以女色迷惑他,虚与委蛇,这是教芷若欺骗,教她不择手段,夺取屠龙、倚天两刀剑,以光大门派和驱逐蒙元。以伟大堂皇的目的而行伤天害理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亦不乏见。师命难违,芷若就照样实行了。但是她真心钟情于张无忌,使她陷入极大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张无忌又爱赵敏多于爱她,此外还有殷离,亦是她的情敌。于是她在荒岛上设下毒计,将张无忌、谢逊、赵敏、殷离全部迷倒,害殷离,逐赵敏,夺刀剑,嫁罪赵敏,欺蒙无忌、谢逊。一箭三雕,完成了师父的遗命、除去了情敌,使得无忌恨赵敏而一心爱她。不过,她所犯的错误:一、欺骗,二、不择手段,三、有不可告人的罪行,使她终生日夜不安,正应了师父叫她所发的毒誓,但却是由于遵行师父遗命而造成,实在讽刺。此后性情大变,狠辣无情,爱情亦失,连殷离再出现亦以为鬼魂索命,那是她所犯错误使她心内有鬼,这是作者对人性犯错的一个警示。
不出场的英雄
我说过金庸小说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其实可写的还有不少,暂时打住。我要说一下不出场的人物,也会有震撼性的效果,例如《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及其夫人,其英豪侠义的事迹都是由后人复述的,他们在故事开始时已经去世,但一样栩栩如生,形象鲜活。另一例子是《碧血剑》中的金蛇郎君,从来没有以真人出场,但是在他死后,却俨然是幕后“主角”,台前的主角则是袁承志。他似乎带动情节的发展,他和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某种关系,情仇恩怨,纠缠在他死去以后,好像是死人也当“主角”似的。他的名字依然威震江湖,一提到他就令人感到震动,袁承志使出他的招式,挥动他的金蛇剑,都好像他仍然在生似的。焦公礼受到强敌挑战,自知必死,凄然地说,他的性命只有一人可救,就是金蛇郎君,可见他死后的威力。结果给袁承志窃听到,真的救了他。他在死后仍可以伤人杀人,心计工巧至极,他在身死的山洞中埋下金锥,把藏他武功秘籍的书分为一真一假,分装两盒,假者有毒,他又在假秘籍的盒内装上毒箭,若不先葬他骸骨而启盒就会被射死,或阅读秘籍而毒死。更见心机的是,烧他骸骨的何红药,中毒而死,他在自己遗骨中也下了毒,然后峭壁洞穴预埋的火药全面爆炸。他和温仪的恋情、与温家五老的怨仇、与何红药及五毒教的纠缠、他女儿和袁承志的相爱,特别是他拥有大宝藏的秘密,成为人人都要夺取的目标,犹是他虽死,其人其事却近乎笼罩全书。说他是不出场的英雄,或死人当要角,谁曰不宜?作者此精心设计,甚可鉴赏。
同情感的堆积
有次我对查先生说,每读到《倚天》中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大战群雄、身受重伤、殷梨亭要杀他之际,忽认出他就是张无忌,我都有要大哭的感觉。查先生说:这是个性的关系。后来我想,与其说是我的个性善感,不如说是这情节实在令人感动。而这种感动,是由前面的情节逐渐催动而来的。那是作者给读者对张无忌这个人物,一种感情的堆积。自张无忌随父母离开冰火岛以来,一直受着无穷的灾难与痛苦,引起读者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有种强烈的愿望。这一愿望到此节实现了。作者自无忌的孩提起,就使他历尽劫难,被掳、中玄冥神掌、眼看父母双双自杀,已经够悲惨了。神医胡青牛对他见死不救,他万里迢迢护送杨不悔,几乎给人宰吃了,又遇上何太冲恩将仇报,要置他于死地,再遇上朱长龄、朱九真的欺骗和欺凌,亦是死里逃生……作者让他吃尽了苦头,不肯轻易给他解除危难,实在是下得狠心、沉得住气,不过这都是为了积聚到一个高潮,是推波助澜,使他赢得读者最大的同情,至光明顶一役,才使他技压群豪,扬名天下,读者的同情感得到最大的满足,乃至为之感极而泣,情感一泻千里。这其中还有亲人相认的感情因素,他一直以曾阿牛的假名出现,连天下最关心他的武当诸侠也不知他是谁,却见他武功竟是超群绝伦。到张无忌伤重,殷梨亭要杀杨逍,他喷出一口鲜血,神志昏迷,心情激荡,轻轻地说:“殷六叔,你杀了我吧!”给殷梨亭认了出来,颤声说:“你是无忌么?”日日夜夜最牵挂的亲情得以相认,是情感的大激荡,亦令人喜极而泪下。
贱小子变大英雄
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受尽委屈和困顿,默默无闻,为人瞧不起,却在天下英雄面前,展现非凡武功,扬眉吐气,令人另眼相看,这情节本身就动人,是作者经营的惊奇感,让读者心理随之而起伏。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力压群雄是如此,杨过在陆家庄英雄大宴上的表现又何尝不然?情节当然不同,但给读者的心理效应是一样的。在郭靖、黃蓉所邀集的英雄大宴上,杨过衣服破烂,泥污满身,像个小乞丐,连小时的玩伴,武氏兄弟及郭芙都不认得他,到知道是他以后,武氏兄弟又有意要他在大宴上当众出丑,全真道士又向郭靖告他的状,郭靖对他恼怒,黄蓉本就厌嫌他,种种遭遇,读者对他已万分同情,感到大大的不平,作者至此让他出头露脸,一鸣惊人,读者心理得以抚慰。但是作者并非轻易让他出人头地,而是做了不少曲折的设计,在面对金轮法王师徒的挑战时,应战的鲁有脚、武氏兄弟、朱子柳、点苍渔隐都败北之后,才让他出来,以证明敌人武功是很厉害的,胜之不易,从而显示杨过的超卓,特别是比藐视他的武氏兄弟超出甚多。当时中原群雄同仇敌忾,誓不能让番僧夺去武林盟主的地位,都希望杨过能战胜,本来憎恨他的全真道士也以他为中华争光而捐弃私见,孙不二借宝剑给他。郭靖、黄蓉对他更关切。至此先前所有的人对他的不满、轻视、误会都一扫而空。最后他和小龙女斗金轮法王,侥幸挽回败局,立了大功,人人欢声雷动。这类情节,就是塑造英雄的手法之一,由贱小子而变大英雄,读者心理由此而得到大满足。孤儿变英雄
金庸小说的男主角,几乎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如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乔峰、袁承志、令狐冲,等等,其中只有郭靖早年还有母亲抚养。原因是什么?是作者有意如此设计的吗?我猜,这大概是由于孤苦伶仃的童年特别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又更能突显他们成长为大侠的艰苦历程,毕竟成为大侠并不是锦衣玉食、在父母宠爱之下那样容易达成的。同时,养育和教导他们的人,又可以发展出许多关系,如郭靖之于江南七怪、杨过之于小龙女、张无忌之于谢逊、胡斐之于平阿四、乔峰之于少林寺玄苦大师、袁承志之于穆人清、令狐冲之于岳不群夫妇等,这是恩情的一面。但另一面又可使这些孤儿立志报杀父之仇,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乔峰、袁承志都有仇要报。这报仇的故事,往往成为主线发展之一,这当中就有许多曲折惊险、诡异奇变的情节可以设计和叙述。以上几点,也许便是英雄之为孤儿的原因吧?其中特别详细描写郭靖、杨过、张无忌童年的艰苦生活,以张无忌劫难最多,他们的成长和武功之练成,各有奇遇,然而都受到严厉之督促,亦都具坚强意志、勤奋苦练的精神,这是作者着力强调成功之来得不易。当我们读到郭靖小小孩童的时候,在夜晚爬上绝壁高山,跟马钰学内功,明知爬不上、明知危险也不放弃,在山上又看到铜尸铁尸所放置的九堆骷髅骨,莫不为这小孩的坚毅精神赞叹,这是作者从童年起塑造其性格,杨过、张无忌亦自童年遭遇时显其性格。是不是由于童年艰苦,造就坚强意志,因而后来成为英雄呢?
复仇故事
武侠小说有很多复仇故事,如果没有仇恨与报复,几乎就不称其为武侠小说了。报仇雪恨也是现实人生常有的事,所以特别能取得读者的共鸣,对复仇者有深刻的同情。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故事太多,只列举一些印象深刻的。《笑傲江湖》的林平之,为报复余沧海杀他父母及镖局全部人丁的大仇,过程十分诡秘而惨烈,整个一生就放在复仇上。为了练那辟邪剑法,他要自宫,连妻子岳灵珊也不要了,又和师父岳不群成仇。双目盲瞎,虽然得报大仇,实在可悲可叹,尤其毒手杀妻,乖戾无情至极。他复仇有理,令人同情,但杀妻太狠,使人厌恶。仇恨之痛和复仇之火,会改变人的性情。谢逊在《倚天屠龙记》中为了复仇,亦是性情大变,认定世界没有天理、公理。要逼仇人成昆出现,他到处杀人,结果仇上加仇,又有许多人要对他复仇。不过他最后报仇的一幕,作者另出奇笔,他把成昆双目插瞎,以两招七伤拳打得他鲜血狂喷,武功全失,继而自己散去全身武力,说道:“成昆,你杀我全家,我今日毁你双目,废去了你的武功,以此相报。师父,我一身武功是你所授,今日我自行尽数毁了,还了给你。从此我和你无恩无怨,你永远瞧不见我,我也永远瞧不见你。”这段话说得很好,报仇报得十分公平,大有孔子“以直报怨”的意味。他被囚洞中日日听三僧说佛之后,深有悔悟,自散武功坐于地上,叫曾有亲人师友为他所害的对他报复,决心以死相抵,禁止张无忌相助,结果他受尽仇人侮辱但亦为仇人尊敬,终而出家为僧。这个复仇结局,有哲理境界,比林平之高多了。
心理交战
在金庸小说的复仇故事中,杨过的特别引人入胜,因为有心理交战的曲折描写。对于郭靖、黄蓉夫妇,杨过切齿誓报杀父大仇,但终于全心全意地保护和扶助他们。其中涉及究竟谁是他杀父仇人、他父亲杨康的死因、他父亲为人如何这几个心结,像噩梦一样困扰着他。自第十六回他逼问傻姑确定黄蓉是杀父仇人之后,愤恨至极,誓要杀郭靖、黄蓉,以至于投入外敌的蒙古阵营亦在所不计,这已于大节有亏,显出他复仇之火多么炽热。幸而后来他返回抗蒙正道,否则就不成其为大侠。他回到襄阳,与郭靖共榻,趁他熟睡要刺杀他,但朴厚的郭靖误以为他练功走火入魔,耗费内力助他通脉顺气。一个是全心爱护,一个是心存歹意,令读者为之提心吊胆。到了第二天蒙古军攻城,驱赶大宋百姓先行,安抚使吕文德下令放箭,不许百姓入城,郭靖眼见老百姓纷纷中箭,大叫:“使不得,莫错杀了好人!”吕文德说:“如此危急,便是好人,也只得错杀了。”郭靖又叫:“不,好人怎能错杀?”就是郭靖这两句话,使杨过陷入了第一次的心理交战。他心里反复念着“莫错杀了好人!好人怎能错杀?”,心想:“城头本来只需不断放箭,射死一些百姓,蒙古兵便无法攻上。郭伯伯眼下身遭危难,全是为了不肯错杀好人而起。这些百姓与他素不相识,绝无渊源,他尚且舍命相救,他又何必害死我爹爹?”又想:“他和我爹爹义结金兰,交情自不寻常,但终于下手害他,难道我爹爹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么?”这心理描写,饶有兴味,读者岂能不追读?
良知战胜私仇
在“莫错杀了好人!好人怎能错杀?”这两句话的冲击之下杨过陷入了杀不杀郭靖的心理矛盾。当郭靖孤身一人在蒙古军环伺的险境中,以“上天梯”神技跃上城墙,为金轮法王的利箭所阻,虽离城头仅只数尺,眼看再跃不上时,杨过心中连连转了几次念头,“他是我杀父仇人,我杀他不杀?救他不救?”他在城头只要凌空发掌便可致郭靖死命。但他还是发自本能似的飞身救了他,这当然是为了那两句话的缘故。如果没有这两句话使他陷于迟疑难决之中,郭靖想要活命是不可能的。不过这还未能完全解除他复仇之心。他们同赴忽必烈大营,继而为千军万马及武功高手所追杀,郭靖可以脱围之际,杨过竟诈受伤骗他来救他,这是卑鄙行为,为报私仇、不顾大义。郭靖返身来救他又再陷入重围,终而身受重伤,吐血垂危。在这过程中,郭靖背负杨过舍命冲围,杨过又起杀他的念头,问道:“郭伯伯,我爹爹当真罪大恶极,你非杀他不可么?”郭靖不及细想顺口答道:“他认贼作父,叛国害民,人人得而诛之。”杨过再无迟疑,便一剑刺下去,但围攻高手要领功,不愿杨过因杀郭靖而夺得“蒙古第一勇士”之名,而挡开他的剑。到第二次杨过再举剑下手时又再给同样挡开。但郭靖一心一意救护假装受伤的杨过,舍自己性命于不顾,临到自知无幸时仍叫:“过儿,快去抢马,我给你挡住敌人。”杨过瞧在眼里,终于天良发现。他心想,郭伯伯义薄云天,拼命救护自己,“我若不以一命报他一命,真是枉在人世了。”于是反过来舍命救护郭靖,这是第二次的心理冲击,良知终于战胜了私仇。人格完成
我在前面说过杨过为报杀父之仇,有了两次心理冲击,而救了郭靖两次。第一次只是郭靖“莫错杀了好人”这话使他迟疑,第二次是郭靖舍命救他而使他良知发现,但还有第三次冲击,却是境界更高的人格感召,达到大义层次,使他脱胎换骨。杨过虽然一直认定郭靖、黄蓉是杀父仇人,但对他们死守襄阳,为国为民,在心里已经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郭靖与忽必烈的对话,大义凛然,以及两人在城外策马郭靖所说的杜甫诗、诸葛亮的事迹,对他应有潜在的影响。但他却仍未完全觉悟,一心以报父仇、践行对小龙女的爱情、取郭靖和黄蓉首级以换半枚绝情丹自救为念。但当他眼见郭靖受重伤、黄蓉将要临盆、金轮法王来挑战,在危难紧逼的时候,黄蓉问郭靖:“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郭靖说:“对,国事为重!”听在耳中,宛如晴天霹雳般惊心动魄。他先前决意相助郭靖,只是为他大仁大义所感,一死以报知己的想头,但这“国事为重”四字,又使他记起郭靖日前所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心胸豁然开朗,见他夫妻相互情深义重,到危难之际,处处以国为先,自己却念念不忘父仇私怨,以及与小龙女两人的情爱,没有一分想到国家大事、百姓疾苦,相形之下,真是卑鄙极了。这个冲击,使杨过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既感汗颜无地,又是志气高昂,心志一高,似乎全身都高大起来,脸上神采焕发,宛似换了一个人一般。这是他人格的完成。这些心理转变过程的描写,十分细腻,值得细细欣赏。
解除心理结
杨过经过三次心理冲击之后,已把杀父之仇、兒女私情置之度外,决心以他只有七日的寿命,做一两件好事,不枉为人一世,力保襄阳、抗拒外敌,卫护郭靖夫妇,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境界。但他中了情花之毒,必须在七日之内拿郭靖、黄蓉首级到绝情谷换取半粒绝情丹,才能救得性命,却为郭靖、黄蓉所不知,到黄蓉从小龙女口中套了出来,不禁大为感动,想到杨过力护郭靖,实如自戕,这般舍己为人的仁侠之心当真万分难得。黄蓉自问:“过儿能舍身为人,我岂便不能?”于是准备牺牲自己以保丈夫和女儿的安全,献出自己的首级让小龙女和杨过骑小红马去取绝情丹。这是杨过的道德感召使黄蓉也升华到自我牺牲精神的境界。我前面所说的杨过的心理结都解了,但还有一个未解,便是他父亲杨康的为人如何,这是困扰他的极大问题。这个结的解除,是经过无数情节之后,可能读者都忘记了,但作者没有忘记,不过是要等到最合适的人物,在最自然的地点和情况之下才给他解开。那是迟至第三十七回全书临近结局时才出现的。杨过到嘉兴铁枪庙要看父亲的死地,巧遇沙通天等四人与柯镇恶在此约定决斗,他们说起当年杨康之死。柯镇恶还骂杨康认贼作父、卖国求荣、卑鄙无耻。杨过大怒,柯镇恶就把杨康之为人及致死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杨过悲愤莫名,也不能不接受这事实,因为他们五人都曾亲见其事,加上柯公公生性耿直,有话实说。在这样的时、地、人之下解除杨过这个心理结,不是最合适的吗?
化解仇恨
金庸小说很多复仇故事,成为主要的题材,大有无复仇不成书之势。复仇固然令人惊心动魄,大快人心。然而如果只是为复仇而复仇,便变为仇恨小说,毕竟境界不高,所以在小说中常常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警诫,有时也会化解仇恨。我说过杨过对杀父之仇的化解,这是一种方式,但亦有其他不同的方式,依人物和情节而定。如《天龙八部》对萧远山和慕容博这两对父子仇恨的化解,便经一个少林寺扫地老僧的点化,其过程从死到生,十分传奇,也极为动人,带有一种哲理的意义。萧远山为了报雁门关外的杀妻和失儿之仇,无所不用其极。他杀了与此仇恨有关的人,连抚养他儿子的乔氏夫妇、授他儿子武功的玄苦大师,他们其实于他儿子有恩,都一一被他置于死地。他又把叶二娘的私生子抢去,让她儿子(虚竹)与自己儿子(萧峰)命运一样,成为无父无母的孤儿,也害得叶二娘抢人家的小孩玩弄之后捏死,使叶二娘变成罪大恶极的残暴之人。这样的复仇已经太过分。但还不止于此,他最后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揭出叶二娘与玄慈高僧私通的秘密,认定玄慈是当年围杀他们的带头人、罪魁祸首,杀死他还不足以报仇雪恨,要让他身败名裂。岂料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假传音信、嫁祸于人的慕容博,复仇对象便又转到慕容父子身上。萧氏父子对慕容父子的复仇心强烈到无以复加,作者至此必须加以化解,利用一个武功绝高而职分低下的老僧,加以生死一转的佛法点化,使两者彻底解悟,实是神来之笔。
异人无名
慕容博要复国,萧远山要复仇,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及于父子两代,慕容博假传信息,要挑起宋辽仇恨,以利于复国,导致萧远山有杀妻失子之痛,对于慕容父子的深仇大恨,自是绝不饶恕。这两对父子武功绝高,谁又有能力压倒他们,化解他们的仇恨?化解他们仇恨的人物,是位无名无姓的少林寺老僧,做最低下的烧火、洒扫等粗活,身穿青袍,年纪老迈,行动迟缓,目光迟钝,外表毫不起眼。但是他身负绝世武功,比当世高手都要强许多,萧氏、慕容父子远远不及,所有袭击都给他轻易地消于无形。他又精通练武之道,指出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都因偷练少林武功,不得其法,已然受到严重内伤,说中了他们的隐患,先自使人敬服。他又精通佛理,少林寺大德高僧都佩服得不得了,恭敬地听他说法,甚至认为他是菩萨化身。以这样一个“无名异人”来化解这场累世仇恨,不正是作者的奇思妙想吗?我很欣赏作者创造这个人物,因为其中包含着某些人生哲理。就名声的角度说,“南慕容!北乔峰!”这样显赫,大江南北一听到他们的名字,莫不耸然动容,既敬且畏,可是却给这个无姓无名的老僧所制住,武功修养比他们强得多,显示名声之虚妄。就地位的角度说,寺中众僧的地位都比他高,但在佛学的领悟上却都不及他,则地位并不表示实学。从武功的角度说,一山还有一山高,不要自夸自大,看不起人,要深自谦抑。还有他是出于慈悲才现身的,绝非有意显露。这几点都有人生启示。
两种点化
“扫地神僧”为化解萧远山、慕容博两代仇恨,用奇功让两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两人互相握手,互通内息,以阳济阴,以阴化阳,实在离奇怪诞,为现实之所无,然在武侠小说则可接受。作者之有此设计,是以生死来点化他们。老僧在运功之际喝道:“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两人果然受到感悟,老僧问萧远山想不想报杀妻之仇,萧答:“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眷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再问慕容博,他答:“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两人都被老僧收录为弟子。不过慕容复没有受感化,一直以复兴大燕为念,手段残酷而无耻,他一一杀死段正淳的情人,连自己舅母亦未放过,可撒剑而不撒,他认段延庆为父,杀死忠心耿耿的家臣包不同。在此之前,他又为了做西夏国驸马,置死心塌地钟情于他的王语嫣堕井于不顾。为了做大燕皇帝,他丧灭了情义和道德。作者对他迷恋于权位和富贵,作了惩罚,在小说的结尾,让他疯了,那是十分可怜的一幕。慕容复头戴纸冠,坐于土坟之上,七八个小孩跪下叫:“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慕容复呼:“众爱卿平身,朕既兴复大燕,身登大宝,人人皆有封赏。”侍婢阿碧凄然地给小孩派糖果,叫他们明日再来。作者对慕容博是以佛理点化,对他儿子的结局则是另一种点化,不是点化他,而是点化世人不要痴迷权位富贵,看那慕容复的下场便知。此一结尾令人余思不尽,为之惋叹。
超越正邪对立
武侠小说,正邪相侵、善恶相抗,虽然有时孰正孰邪难如明教与六大派之间,但基本上是正邪善恶对立,互不两存。可是有些人物,他们似乎超越于正邪对立之上,我所指的是几位有道高僧。如化除萧远山、慕容博之仇恨的无名神僧,以大智慧点化他们,前面已经说过。另外,为了消解谢逊与成昆的仇恨,特别是要谢逊不可因为逼成昆现身而滥杀无辜,空见大师甘受谢逊十三拳,七伤拳威力巨大,空见有护体神功本可经受得起,可是谢逊以狡计自杀,诱他来救,利用他的善心而置他于死地,使谢逊愧悔不已,伏在他身上大哭道:“空见大师,我谢逊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答应他以后不会胡乱杀人,只找成昆报仇。空见临死时说:“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此种舍己为人精神,为的是化解人间冤冤相报的仇怨。空见之外,还有一灯大师,他的故事比较多。他出家前是大理国皇帝,瑛姑是他的贵妃,瑛姑与周伯通私通生下一子,被裘千仞打伤,他出于情妒而不肯医治,婴孩死亡,瑛姑处心积虑要复仇,他坦然承受瑛姑的报复,于是瑛姑叫黃蓉求医耗他内力,在九花玉露丸中掺毒,但他都一无所怨,准备以死遂瑛姑之愿。他又以大愿力化解裘千仞的暴戾凶狠之气,宁受裘千仞铁掌击劈吐血重伤而不还手。这些高僧,我说他们超越于正邪善恶之上,并不是说他们不辨正邪善恶(他们是知道谁正谁邪、谁善谁恶的),而是指他们有大慈悲心来消除正邪善恶的对立和斗争,这大慈悲心就是超越的境界,他们就像清风,把恩怨情仇、正邪对立的激烈冲突吹散了。这些人物让人心生祥和。
驯服顽恶
武侠小说人物,不论正邪,大都是以力服人。为了跳出此规律,作者另辟蹊径,创造了以德服人的人物,像一灯大师等神僧,他们身负绝世武功,本可以力制胜,但他们不用力,而是用佛法来感化。明知高僧的武功强过自己,却被打而不还击,宁受重伤或死亡,自是有更大的感化力,所以谢逊打死空见时痛哭流涕;裘千仞打伤一灯后亦感愧悔,不过他是先被杨过以武力制服才感悔的。至于无名神僧虽以武功给萧远山、慕容博起死回生,但非以武压人而是以武助人,但这最终仍是以佛法来感化人。这些身负绝世武功而不用以压人的高僧,所透显的信息是,武力不足时,大德方可救,这是专讲耀武逞强、打打杀杀的武侠小说的另一境界。裘千仞是典型的邪恶人物,一灯却要驯服他,自是十分艰难。这过程很长,从《射雕》的结尾直至《神雕》第四册才告完成。在华山第二次论剑时,洪七公大义凛然,力数裘千仞的一生罪恶,听得他如痴如呆,数十年往事一一涌向心头,实是罪孽深重,猛然间天良发现,叹道:“洪帮主,你教训得是。”便跳崖自杀。洪七公用的是儒家大义,但一灯以佛家慈悲救了他,把他拉回来,收他为徒,要感化他重新为人。裘千仞顽恶成性,管不住自己,故打造了两副铁铐,心中烦躁,便自铐手足,以防发恶杀人,一灯日夜以佛法劝导亦不能制止。裘千仞在郊野木屋中杀了丐帮两长老并要杀一灯,在绝情谷受妹妹之激又起杀人之念,郭襄几乎命丧他手,但他亦终于在此役中大彻大悟。一灯驯服顽恶的故事,是在改造人性,饶有深义。
精妙伏笔
瑛姑的故事贯穿《射雕》与《神雕》,她的命运十分悲惨。与周伯通私通,这个她刻骨铭心的情人,当着段皇爷、王重阳等人的面,坚决不肯娶她,嚷着说,他不知道与瑛姑相好是不对的事,如果知道就是杀他头也绝不干,还把她给他的定情物锦帕当众还给她。她既伤心,又觉羞辱。她是段皇爷的贵妃,老顽童周伯通却完全不通世务,不知伦理,根本就没有“偷人之妻”的观念。而且此后远远避开,一听到瑛姑的名字就害怕。正当妙龄的贵妃,第一次献身的男人,竟是如此决绝,自是伤心欲绝。继又生下了男孩,万分疼惜,却给人夜里突袭重伤,她哀求段皇爷医治,这一段写得情声慑人,极为细腻。尤其写瑛姑之母爱,一刻头发变白,段皇爷本欲医治,却因看到孩子胸口肚兜绣的一对鸳鸯和《四张机》词,妒恨交心,忍手不医,瑛姑为小儿少受痛苦,一匕首插入他心窝,发誓日后必报此不医之仇。她为了向段皇爷一灯报仇,借黄蓉去求一灯治伤,用尽了心计,却由黄蓉巧施妙计让郭靖假扮一灯受了她一刀,接着一灯出现,解开僧袍和内衣,袒胸请她刺下,她却不忍了。不过瑛姑一直不知袭击她孩儿的凶手是谁。最后在青龙滩的船中,她听到裘千仞一声哈哈长笑,猛然认出,原来凶手袭击她孩子后亦是这样的哈哈大笑。这显出作者的伏笔是多么缜密,前面的“哈哈大笑”四字,与后面的“哈哈一声长笑”六字,互相呼应,成为破解真凶的线索。瑛姑疯了,大叫“原来是你!”拼命厮打。金庸小说中精妙伏笔很多,从这裘千仞的笑声可见一斑,不过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瑛姑最后对裘千仞的宽恕。
大仇转大恕
瑛姑这个人物并不可爱,因为她对一灯复仇的手法太过阴毒,在九花玉露丸内掺毒就令人特别反感。读者的心理是这样的,你要伤害他们所喜欢的人物,像一灯大师,又用卑鄙手段,尽管你受了很大的苦,却难以得到认同。她住在泥潭之中,阴阳怪气,诡秘阴森,言行又蛮不讲理,自难讨读者好感。不过她也有反省,在一刀刺入一灯(郭靖假装)胸膛之后,她想:“我与人私通生子,他没有一言半语相责,仍是任我在宫中居住,不但没将我处死,一切供养只有比以前更加丰厚,他实在一直待我好得很啊。”有反省能力证明她本性不坏。作者处理一灯、瑛姑、周伯通、裘千仞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手法很高明。先制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然后逐步一一解除,过程十分曲折。瑛姑对一灯的复仇解决了,一灯对于裘千仞的感化,在绝情谷中也因裘千仞几乎打死郭襄勾起过去自己对瑛姑儿子所犯的罪孽的记忆,而大彻大悟,修成正果。但瑛姑对裘千仞的仇恨、对周伯通的情缘,仍未了结。这了结的场合很感人。一灯带了垂死的裘千仞(慈恩)向瑛姑请罪,瑛姑不见,给杨过以啸声逼了出来,一灯又为遂瑛姑之愿,去百花谷请了周伯通来,这四个冤家聚在一起,一灯叫瑛姑杀慈恩报仇,瑛姑因得与周伯通相会,善念顿生,不忍下手,并说昔年怨苦都忘了它吧,周伯通亦说饶了他。慈恩得到他们的宽恕,大感欣慰,了却唯一挂虑,低声说多谢,安然长逝。作者借此宣达宽恕的美德,从大仇转为大恕的过程写得合情合理。这四人的恩仇情怨,由阴霾密布而天朗气清,三人到百花谷隐居去了。
叙事观点
小说之写得好不好,很重要的因素是叙事观点用得是否恰当。白先勇说“选用叙事观点已决定了写这部小说成败的一半”。这句话是对的。他是引述西方小说家或批评家的说法,是谁倒记不起了。在文学体裁中,诗歌、散文、戏剧,都不必特别着重叙事观点,因为诗歌和散文,多是作者自己感情和思想及对事物的抒发和叙述,没有选择叙述观点的问题。戏剧则由舞台、演员直接呈现于观众之前,亦没有叙事观点运用的问题。唯独是小说,十分紧要。所谓叙事观点,简言之就是由谁来说故事,带动情节的进行。人物、场景、言行、样貌,是怎样呈现的,由谁看出来、听出来、感出来,人物的名字、身份、背景,怎样让读者知道,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感情,怎样显现,都涉及叙事观点的运用。谁都明白,小说当然是由作者来讲故事,来创作出来的,但其中的一个巧妙,就是作者站在什么位置。如果我们读小说,经常感到作者的存在,他横亘在读者与小说世界之间,那就是作者干扰,读者会感到烦厌,小说人物和故事,便不能让读者感到亲见、亲闻、亲感,进入其中现场,便不真切,不实在。所以叙事观点之运用,便是作者如何隐身和化身,利用故事中人物而不是自己来感、闻、见。中国古典小说由于脱胎自说书,所以常常令人觉得有个说故事者在那里,什么“话说X X年间、X X地方、X X人氏”“说时迟那时快”“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说书的痕迹。因此叙述观点有时就处理得不好。现在谈金庸小说,就看看其中叙事观点的运用。
作者隐身术
但凡写得好的小说,叙事观点都是运用得好的,金庸小说自不例外。叙事观点有各种手法,看情节场合而定。如果有许多人物聚在一起,例如《神雕》三十三回“风陵夜话”,叙事观点就用得十分精到。首先是描写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人声车声嘈杂,大雪纷飞,河水结冰,这类似电影中的远镜。继而镜头推近,是几家客店,再而定在最大一家“安渡老店”,门外门内都十分拥挤,继而内进见到掌柜和店伙,忙乱一团,有二十多位客人在大堂上围坐,生火取暖,寒风挟雪从门缝中挤进来。坐在电影院中,我们常观赏到这类的镜头。但是电影的一大优点,是观众看不到摄影机和导演,观众乃有置身现场之感。同样,在这场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到作者,作者隐身了,乃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接着,店内的人听到有三骑马蹄声。一来到门口,三人就和掌柜吵着要房间,闯进大堂,在众人眼中看到这三人的打扮,华贵富丽,气势慑人。由于没房间,这三人只得在大堂中与众人坐着过夜,展开了一段讲谈神雕大侠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说他们的名字,只以美貌少妇、文秀少女、少年来称这三人,读者其实猜到是郭芙、郭襄、郭破虏,但作者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在座众人都不知道。从众人的观点看就不应说。同时,对其他人亦是以山西口音、广东口音、四川口音、临安少年、大汉等来称之,因为大家从来不认识。可见作者善用隐身术,无论写景写人,都不要自己现身出来介绍和说明,读者乃感到特别真切。
与《水浒传》比较
《水浒传》介绍人物:“正值有个当案孔目,姓孙名定,为人最耿直,十分好善。”“却说山东济州郓城县新到任一個知县,姓时,名文彬。”“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这是随便翻翻抄录的《水浒》以及其他传统古典小说里,这样介绍人物的方式,所在多见。上引三个人物是作者站出来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身份,以至于性格,都一一道来。试问,读者感到真切吗?总是隔了一层,因为作者站在读者与人物之间,使人物不能直接呈现于读者之前。而且,你连人物的性格与为人都说出来了,这没有说服力,读者不会有真感觉的。必须是由读者从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看出言行品性,才感真切。幸而《水浒》作者并非对人物性格,处处夫子自道,而是大量描写他们的言行,才塑造出许多活生生的角色。不过前述那种介绍人物出场的方式,不足为法,这是滥用全知观点,作者什么都知道,作者现身于小说场面中,不懂得隐身术。我上篇说到金庸写“风陵夜话”那一段,作者是不见的,他没有在场中为我们指指点点,他姓什名谁、什么身份、什么性情,却是历历如真,那些在场人的性格,都活灵活现显出来了。如果说金庸在此段中亦用全知观点,但他的知不是全的,没有进到人物内心,没有说出他们在想什么,没有说他们名字和背景,他隐身,化为在场众人观点看出听出一切。仅是到了后来才说“这美貌少妇便是郭芙”,但已经完全不着痕迹,与上引《水浒》写法全然不同。
单一观点
《射雕》中江南七怪之逐一出场,采用的是单一叙事观点,一切景象都从完颜洪烈的眼中呈现。这些人是谁,他不知道,但透着十分的好奇,读者也随着感到兴味盎然,要知道这些身怀绝技的人,究竟是什么人物。完颜先是见到良马和骑马人,马的神骏和骑马人的样貌、技艺,都让他吃惊。继而在酒楼上望湖中有人划船而来,是个女子,桨竟是铜铸的,一板之下船如箭飞,船中有个挑柴汉子,他的扁担是铁铸的,往八仙桌一靠竟移动数寸。接着那像屠夫的、像小商贩的、瞎了双眼的、拿油纸扇像穷酸秀才的,一共七人,完颜洪烈看来个个身怀绝技,很想收为己用。原文写得很生动细致,我这里无法引述,值得读者重翻细看。随之一个和尚上来,那瞎子叫他“焦木大师”,注意这是第一个名字出现,是由在场认得他的人物叫出的,不劳作者自己说出。继又一个手托大铜缸的道人上来,完颜认得他是丘处机。作者顺便交代完颜这次南来即遇上丘处机之因由,叙述笔法差不多等于完颜回忆。然后他听到焦木给丘处机和江南七侠介绍,用心记住,才知这些以哥哥、弟妹相称的是柯镇恶、朱聪、韩宝驹、南希仁、张阿生、全金发、韩小莹等七人。全以完颜一人听来看来就是单一观点,因为单一,所以只有完颜一人“心想、心意已决、暗暗称奇、寻思、心下不怒反奇”等内心活动,其他人都没有,仅由对话和动作出现在完颜面前。借用完颜观点等于是作者化身附在他身上看到听到这些人物的出现,乃构成此段故事一个完整自足的世界,不劳作者现身。
多重观点
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不能用单一观点的。金庸小说动辄百万字以上,一套有四册、五册,每册数十万字,可说是特大长篇,更非用多重观点不可。用多重观点,就有转移观点的问题。转移观点,是很考功夫的。白先勇用了一个很好的譬喻,他说,转移观点“等于开车,最好不要change lane,change lane可能就会撞车,转换观点是很难的,很危险的,曹雪芹却运用自如”(此话见于我二十多年前对他的访谈,收于拙作《小说技巧》一书,亦收于自著《第六只手指》一书)。现在我们看看金庸怎样转移观点。例如郭靖和黄蓉“密室疗伤”一节,他们在密室与外边隔绝,单从一隐秘的小孔看到外边的情形,那当然是以他们二人为单一观点。但是密室外所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来到了。有傻姑、完颜洪烈一帮人、程瑶迦、陆冠英、尹志平、黄药师、欧阳克、裘千仞、梅超风、全真七子、欧阳锋、江南七怪等,又有几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有程陆之成婚,有穆念慈、杨康之重逢,有欧阳克、梅超风之死亡,有拖雷、华筝之出现等。人物情节如是错综繁杂,如何转移叙事观点,就是对作者的大考验。作者在此章中运用的是多重观点,以郭靖和黄蓉在小孔中所看所听的单一观点为主线,同时又用了全知观点,譬如“陆程二人一惊更甚,都想”“一堵墙的两面倒有四个人同感惊讶”等笔调,就是全知,作者像神,同时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除此之外,又从一人的观点转移到他人的观点,分别有不同的内心活动。
转线高手
“密室疗伤”一幕,设计巧妙,把场景分为两半,一在室内,一在室外,但所发生的事情,都离不开这家荒村酒店(全书开首时那个曲三的故居),因为郭靖、黄蓉在那里疗伤,无法活动,所以一切情节都要在他们眼下耳里出现。若非如此,只是两人在密室里,必然非常沉闷。同时,如果先把郭黄二人撇在一边,而讲这个场景之外的其他人物的事情,则会把故事割裂,结构亦一下松了。但现在这样处理,把密室内外两个世界合而为一,就十分紧凑。因为人多事多,情节一个接一个而来,像走马灯一样,所以观点的转移相当频繁。从室内黄郭的观点转到室外人物的观点,然后又转回来。黄蓉看到完颜洪烈等人打开石盒取《武穆遗书》,观点就无形中转到完颜等人身上;黄蓉看到众人失望的表情,便知盒内无物,为之大喜,便又转回黄蓉观点;继之完颜伸手支颐,苦苦思索,心想“我千推算、万推算……”就又转到完颜观点了。接着完颜在晚上不能入睡,拿出银刀与药瓶而思念起包惜弱来(内心独白),郭靖从小孔看到为之大怒,从完颜的低语中知道这是故乡牛家村,要立时起而报仇。仅这一段,观点转移晃动来去多回,转得非常自然。以下仍不断转移,程瑶迦、陆冠英、尹志平、侯通海,都用他们的观点看对方并引起内心思想。以后黄药师、欧阳克、穆念慈、杨康等亦然。不过观点转来转去,都离不开郭靖和黄蓉的耳闻目睹之下。间中又用作者的全知观点。无论观点怎样转移,都不见其突兀。譬之驾车转线,作者实是转线高手。
布局与悬念
胡适说:“《红楼梦》不是一部好小说,因为它没有一个plot。”这是我在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述》里读到的。胡适這句评语对《红楼梦》很不公平,亦不正确。plot之有无,不能定为小说好坏的唯一标准。《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小说,已成定论。plot是布局、情节、结构,《红楼梦》不能说没有,不过不是胡适心目中的plot而已。胡适大概是指让人追读下去的悬疑性,那《红楼梦》确是没有的,就算有亦是十分淡薄,它只是写大观园中的日常生活,并无奇情可言,但不失其永恒价值。若论布局及悬疑性,金庸小说倒是精彩绝伦,这正是它吸引这么多读者的主要原因。例如《天龙八部》中揭露乔峰的身世,雁门关外那场恶战的带头大哥是谁?乔峰所要追寻的大恶人是谁?其中的曲折奇诡、扑朔迷离,让读者非要追个究竟不可,最后真相大白,不禁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又如《射雕》中江南五怪之死,郭靖、黄蓉在桃花岛上一一察看他们的死状,郭靖认定是黄药师下手,柯镇恶更一口咬定。郭靖、黄蓉从终生不渝的情侣转为势难两立的仇人,此为整部小说的大变故,读者至此实在难过至极,亦急于等待这个谜的解开,清除郭黄之间的大劫。作者用了非常巧妙的办法,在铁枪庙中当着欧阳锋、杨康等人在场,黄蓉甘冒杀身之祸,一一揭穿,最重要的是务必要柯镇恶躲在神像后窃听到,因为只有他才能使郭靖信服。这个布局手法,直追最精密的侦探小说,奇巧之中入情入理,读者读到此处,为之大乐。
组织结构
戴天最近在《信报》的专栏中,谈到他与刘创楚对中国古典小说有同一见解,就组织、结构而言,比之西方小说,显得较为松散,小说的组织结构,为西方人之所长,因此不得不学西方。金庸的武侠小说,所用技法也不是中国的古典方式,而取用了各种欧美的小说技法。戴天又引陈寅恪的话:“吾国小说,则其结构远不如西洋小说精密。在欧洲小说未经翻译为中文以前,凡吾国著名小说,如《水浒传》《石头记》与《儒林外史》等书,其结构皆甚可议。”这个论点我甚表同意,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确不及西方,金庸小说则大有进步,其结构基本上是相当严密的。所谓严密,即小说是一个有机组织,其人物、其故事、其性格、其间的矛盾冲突,都能前后呼应,首尾相顾。其重要人物不会到后来消失了,人物间的纠结不会到最后仍然没有解决,一个情节与下一个情节的相连相扣,都有脉络可寻,有些不明的案件,最后真相大白。以《倚天》中武当三侠俞岱岩被人折断四肢所有骨节为例,这一个震骇人心的案子,是一桩茫无头绪的公案,谁下的毒手?出于什么原因?是必须有所交代的。这是小说开头不久就出现的情节,但一路没有解答,经过了二十余年,中间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张无忌出生了,长大了,成大侠了,从第三回直到二十四回,在赵敏骑马上武当山同张三丰挑战之际,才由俞岱岩一下认出那个阿三的少林派金刚指力,原来正是此人下的毒手,谜题解开。如此首尾相扣,千里结穴,岂非是结构中的妙笔?物件为主线
小说以人物为中心,故事由人物而展开,这是通例。但人性有贪婪、有争夺,于是所贪所争的东西,会成为小说发展的主线,成为小说结构中的重点,这个设计,金庸实优为之。以《倚天》为例,整个故事是以争夺宝刀来牵引的,如果没有屠龙刀这件东西,故事真不知从何说起,因之,屠龙宝刀俨然成为“主角”,当然,张无忌实为第一主角,但是张无忌的故事,离不开屠龙刀。小说的开头,在交代过郭襄和张君宝的故事,即峨嵋派和武当派的缘起之后,就进入屠龙刀争夺的情节,这是小说的正式开始,而到了屠龙刀及倚天剑双双折断,落入张无忌之手,内中所藏的《武穆遗书》及《九阴真经》虽经周芷若取去,但最后亦为张无忌所得,小说就临到结局了。所以这屠龙刀从头到尾,占了最主要的分量,几乎所有情节都受它牵连,说它形同“主角”,实不为过。小说开头俞岱岩受针伤,继而又受金刚指力摧残成为废人,是因屠龙刀而起的;继而谢逊夺得屠龙刀,胁持张翠山、殷素素到了冰火岛,张殷结婚生子,亦因屠龙刀;及后中原群豪逼问谢逊下落,是为了屠龙刀;张殷自杀,张无忌种种坎坷遭遇,谢逊被人追逼,灭绝师太传位、自杀,周芷若性格变为乖戾,害殷离、逐赵敏、骗谢张,最后有少林寺的群雄屠狮大会,等等,都和屠龙刀有关。我想指出的是,就小说结构而言,一件人人争夺的物件,像屠龙刀,可以成为主线,一切情节由它而展开,成为小说组织中的核心。有志于写武侠小说的青年,此手法实可借鉴。
一物多妙用
屠龙刀成为《倚天》故事结构中的核心,因为它是人人争夺的宝刀,同样,在《笑傲江湖》中的《辟邪剑谱》,《连城诀》中的剑谱剑诀,亦发挥相同的作用,利用对一项物件的抢夺,作为主线来开展故事。如果没有《辟邪剑谱》,林平之的父母及其镖局上下就不会被杀,故事一开始就叙述这个灭门惨剧,林平之因此也就誓要报仇,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夺回祖传秘谱、练功复仇。亦因练辟邪剑法而自宫,与岳灵珊成不了夫妻。岳不群与东方不败,亦因此成为不男不女的怪物,造成了岳不群脱須变女声,为妻子厌恶和痛心,东方不败则染了嬖男癖,专喜绣花,诡异至极,亦因此断丧了他的日月神教教主的地位,悲剧收场。而岳不群之所以成为伪君子,偷盗《辟邪剑谱》实为主证。作者利用一件物事,所开展出来的故事太多样、太丰富了。这《辟邪剑谱》又与左冷禅、劳德诺有深切的牵连,他们都因练此剑法而得不到好下场。岳不群与左冷禅争那五岳剑派盟主之位,最后以此剑法决胜负。岳不群以此剑(针)法暗杀了定闲、定逸师太,令狐冲因此做了恒山派群尼的掌门人……我在此无法一一举出作者借《辟邪剑谱》所发挥的所有妙用。总之,它可以制造矛盾冲突、展现情仇恩怨、连接人物关系、塑造人物性格、设计离奇情节、营造误会心计,都可以从对于《辟邪剑谱》的争夺、偷取、秘练而见之。一件物事在小说中有这么多用处,成为整部小说的发展主线,实是作者的精思妙想。此一值得注意的技法,在其他金庸小说中也常见之。
严谨与浪漫
论到结构,金庸小说中,以《雪山飞狐》最为严谨,虽然其“戏肉”是复述故事,由几个人各作不同的说法,类似《罗生门》,真相逐渐显露,但一气呵成,严密相扣,紧迫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来。我想是由于它篇幅不长,作者尽量制约,所以在结构上显得特别紧凑,记得当年在《新晚报》上连载,到完结时有戛然而止之感,甚不过瘾。这个故事基本上是未完结的,不过正因如此,读者反而有猜测结局的余味,亦成就了它结构上并无蔓枝散叶的优点。所有小说中,我觉得《天龙八部》结构比较散漫,因为故事太过繁复之故。光是爱情故事就有乔峰与阿朱、段誉与王语嫣、虚竹与梦姑,以及段正淳和好几个情妇,其间每个故事都很曲折。在派系方面,有大理段家、四大恶人、丐帮、少林、姑苏慕容、萧氏父子、星宿派、逍遥派、灵鹫宫派、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等。在国家方面,有大宋、辽、西夏、吐蕃、大理、女真部落以及要复国的大燕。令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要把这么众多的复杂人物及其关系交代清楚,便很难结构严密。例如,西夏公主招亲一段,好像节外生枝,删去无妨似的。不过这是为了交代梦姑与虚竹的爱情结局,以及段誉与王语嫣的终成美眷,同时也把一个重要人物鸠摩智的下场解决,他武力全失,却大彻大悟,成一代高僧。其中,又描述了各国的钩心斗角。因此,我说《天龙八部》结构较为散漫,是相对而言。整部小说前后还是有脉络可循,互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