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全部高中政治教材中也算得上是最难的一课了,教师讲解不易,学生理解很成问题,而矛盾问题又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据重要地位。为了突破教材中的这一难重点,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时,适当采用了一些实物教具这一辅助教学手段,收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几个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教学的几个教学片断,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体会,与同行们商榷。
一、实物引趣置疑,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伊始,我就亮出事先准备好的玩具矛和盾,问学生:同学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然后由学生讲述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矛与盾》。接着,我对学生说: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说话处事不能自相矛盾,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可以去这样想:某人买他的矛和盾总不会是用自己的左手拿盾贴着肚子,然后用右手拿矛用力刺自己的肚子,也就是说他的这矛和盾不大可能成为现实的进攻和防御的一个对子。我看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了,就因势利导对学生说:从这里看,矛和盾确实可以构成一对矛盾,但并不是任何矛与任何盾可以无条件的构成一对进攻和防御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说事物成为一对矛盾体要有一定的条件,那么这里的条件是什么?它要有哪些属性?在事物发展中有哪些作用?我们今天要讲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课,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这样,我用实物矛和盾开始,较理想地导入了新课。同时,也为解决这课中的一些难点,按下了伏笔。
二、实物释疑解惑
《矛盾》这一框有不少知识点,比如矛盾、矛盾同一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等概念和问题,这些知识点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是难度大,教师成功释疑也不易;二是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如果分别去讲它们的各自内涵或属性,既难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增加了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难度。为此,我继续借助矛和盾这些实物教具,并根据这些概念的内在逻辑性进行串联性讲述:
首先,我对学生说:这矛用于进攻,这盾用于防守,进攻与防守,从军事上看,一是对立的,你攻我守,谁也不让谁,两者相互排斥,从哲学上说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二是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密切联系,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因为,没有进攻哪来防守,没防守何谓进攻?这从哲学上说是矛盾的同一性,它们相互对方的同时,又相互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进攻与防守这种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就是我们哲学上讲的矛盾概念内含。不仅如此。我们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仔细想一想,都有条件地存在着这种对立统一(同一)的关系,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一方面各具有自己的特点、亮点(个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共同点(共性)。这样,学生对矛盾普遍性概念的理解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其次,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本课教学中的又一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课堂周边环境中的现有的一些实物,比如日光灯,电视,桌椅等,以此作为教具进行教学。比如,我指着教室中的电视机问学生:这是电视机还是收录机?学生对我的发问有一种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之感。我笑着对学生说:我们之所以不把不把电视机说成是收录机,很简单,它一方面具有不同于收录机的物理性质和自然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包含有其它电视机的共有性质,也就是说这一电视机(个性)它包含同类电视机的共同的物理性质和自然外在形态(共性),从哲学上说,就是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样,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特殊性(个性)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有了直观的现有实物作为支撑,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形象直观,轻松容易。而且也使他们感受到哲学中的深奥道理,原来就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
三、实物归纳小结
教材在讲了矛盾的定义,又分别阐述了矛盾斗争性、同一性的内涵属性及其关系之后,进行了归纳小结:“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一结论是教材中的难点中的难点,不仅学生理解不易,教师也很难讲到位;而且它在整个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我还是继续借用矛和盾这一实物教具,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继续作实物演示——右手拿起矛用力刺左手的盾,结果是矛断了,盾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这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我的这一演示上来了,我对学生说:“大家看了这有什么启发呢?”有的学生回答说,这玩具矛盾的质量和强度不够,有的说老师用力太猛了。我说:“大家说得有一定道理”,接着对大家分析道:古代兵器制造者,比如生产矛者,為了在实战中增强矛的进攻效果——能刺进你的盾,可我的矛又不折不损,唯一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想方设法增强矛的强度。其结果是,矛的强度增加了,实战中的效果也理想——矛挺盾损。这样,原先是矛折盾损,现在矛挺盾损——矛和盾这对立着的双方的地位(对立性),在矛的强度增加这一条件下,发生了质的转化(同一性)——矛胜盾败。同理,持盾者也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增加盾的强度和质量,以达到成功抵挡矛的攻击的效果.在进攻和防守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样,持矛和盾者为了提度各自在进攻和防守的地位和功效,他们往往各自想法设法不断去提高矛和盾的质量和强度,于此也推动了制造矛和盾的相关材料行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持续的发展,从哲学上说,就是: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点道理,在古代兵器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这样,现代兵器的发展演变也是这样,我们面前和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都是这样。
上述是笔者是使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攻克难重点的的几个片断和体会,说到这里,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运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好这样的几个问题:
一是从适用范围看,政治课使用实物教具,一般适宜于其中的一些难度较大抽象难懂的比如哲学、经济学有关内容教学内容。
二是尽可能提高实物教具在教学中的使用机率,一堂课中采用的实物教具不宜过多。比如,我在《矛盾》一课中仅准备了矛和盾的玩具,以及“借用”了教室中现成的实物,成本省,费时少,课堂效益高。
四是从性质上看,与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关系看,实物教具应属于传统教具,尽管它具有更直观、更形象、更具启发性的特点——矛和盾这些实物摆在学生的面前还是让他们看图片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呢?答案自不用说,但它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相比,从知识信息的质和量上看,当然有其自身不足。因此,对于某一教学内容,我们要具体采用哪些辅助教学手段,还得好好考察我们用哪种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能流畅,教学内容更充实和丰富,更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实物引趣置疑,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伊始,我就亮出事先准备好的玩具矛和盾,问学生:同学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然后由学生讲述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矛与盾》。接着,我对学生说: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说话处事不能自相矛盾,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可以去这样想:某人买他的矛和盾总不会是用自己的左手拿盾贴着肚子,然后用右手拿矛用力刺自己的肚子,也就是说他的这矛和盾不大可能成为现实的进攻和防御的一个对子。我看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了,就因势利导对学生说:从这里看,矛和盾确实可以构成一对矛盾,但并不是任何矛与任何盾可以无条件的构成一对进攻和防御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说事物成为一对矛盾体要有一定的条件,那么这里的条件是什么?它要有哪些属性?在事物发展中有哪些作用?我们今天要讲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课,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这样,我用实物矛和盾开始,较理想地导入了新课。同时,也为解决这课中的一些难点,按下了伏笔。
二、实物释疑解惑
《矛盾》这一框有不少知识点,比如矛盾、矛盾同一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等概念和问题,这些知识点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是难度大,教师成功释疑也不易;二是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如果分别去讲它们的各自内涵或属性,既难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增加了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难度。为此,我继续借助矛和盾这些实物教具,并根据这些概念的内在逻辑性进行串联性讲述:
首先,我对学生说:这矛用于进攻,这盾用于防守,进攻与防守,从军事上看,一是对立的,你攻我守,谁也不让谁,两者相互排斥,从哲学上说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二是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密切联系,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因为,没有进攻哪来防守,没防守何谓进攻?这从哲学上说是矛盾的同一性,它们相互对方的同时,又相互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进攻与防守这种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就是我们哲学上讲的矛盾概念内含。不仅如此。我们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仔细想一想,都有条件地存在着这种对立统一(同一)的关系,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一方面各具有自己的特点、亮点(个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共同点(共性)。这样,学生对矛盾普遍性概念的理解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其次,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本课教学中的又一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课堂周边环境中的现有的一些实物,比如日光灯,电视,桌椅等,以此作为教具进行教学。比如,我指着教室中的电视机问学生:这是电视机还是收录机?学生对我的发问有一种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之感。我笑着对学生说:我们之所以不把不把电视机说成是收录机,很简单,它一方面具有不同于收录机的物理性质和自然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包含有其它电视机的共有性质,也就是说这一电视机(个性)它包含同类电视机的共同的物理性质和自然外在形态(共性),从哲学上说,就是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样,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特殊性(个性)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有了直观的现有实物作为支撑,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形象直观,轻松容易。而且也使他们感受到哲学中的深奥道理,原来就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
三、实物归纳小结
教材在讲了矛盾的定义,又分别阐述了矛盾斗争性、同一性的内涵属性及其关系之后,进行了归纳小结:“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一结论是教材中的难点中的难点,不仅学生理解不易,教师也很难讲到位;而且它在整个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我还是继续借用矛和盾这一实物教具,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继续作实物演示——右手拿起矛用力刺左手的盾,结果是矛断了,盾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这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我的这一演示上来了,我对学生说:“大家看了这有什么启发呢?”有的学生回答说,这玩具矛盾的质量和强度不够,有的说老师用力太猛了。我说:“大家说得有一定道理”,接着对大家分析道:古代兵器制造者,比如生产矛者,為了在实战中增强矛的进攻效果——能刺进你的盾,可我的矛又不折不损,唯一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想方设法增强矛的强度。其结果是,矛的强度增加了,实战中的效果也理想——矛挺盾损。这样,原先是矛折盾损,现在矛挺盾损——矛和盾这对立着的双方的地位(对立性),在矛的强度增加这一条件下,发生了质的转化(同一性)——矛胜盾败。同理,持盾者也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增加盾的强度和质量,以达到成功抵挡矛的攻击的效果.在进攻和防守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样,持矛和盾者为了提度各自在进攻和防守的地位和功效,他们往往各自想法设法不断去提高矛和盾的质量和强度,于此也推动了制造矛和盾的相关材料行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持续的发展,从哲学上说,就是: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点道理,在古代兵器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这样,现代兵器的发展演变也是这样,我们面前和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都是这样。
上述是笔者是使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攻克难重点的的几个片断和体会,说到这里,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运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好这样的几个问题:
一是从适用范围看,政治课使用实物教具,一般适宜于其中的一些难度较大抽象难懂的比如哲学、经济学有关内容教学内容。
二是尽可能提高实物教具在教学中的使用机率,一堂课中采用的实物教具不宜过多。比如,我在《矛盾》一课中仅准备了矛和盾的玩具,以及“借用”了教室中现成的实物,成本省,费时少,课堂效益高。
四是从性质上看,与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关系看,实物教具应属于传统教具,尽管它具有更直观、更形象、更具启发性的特点——矛和盾这些实物摆在学生的面前还是让他们看图片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呢?答案自不用说,但它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相比,从知识信息的质和量上看,当然有其自身不足。因此,对于某一教学内容,我们要具体采用哪些辅助教学手段,还得好好考察我们用哪种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能流畅,教学内容更充实和丰富,更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