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所带来的市场之外的影响。本文首先综述了对外部性和高等教育外部性的研究,界定了教育的外部性,高等教育的外部性,然后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最后阐述改善高职教育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外部性 特征
一、教育的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是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一个主体作用在其它主体上的额外成本或额外利益,而且这些强加在他人身上的成本或收益没有通过当事人以货币的形式得以补偿。经济学家各自有不同的表述不:在萨谬尔森看来: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而曼昆则认为外部性是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格里米斯认为,外部性就是产品的私人消费或生产的社会溢出或成本;斯蒂格利茨认为每当个人或者厂商采取的一种行动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对其有害后果付费,或为其有益后果获得补偿时,外部性就会出现。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厂商或者个人没有承担其行为的全部后果;阿诺德认为外部性是某一行为对第三方福利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正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有利影响,而前者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或后者并未付出任何成本的现象;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不利影响,而前者并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本或后者得不到任何补偿的现象。而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具有“很大”“正外部性”的现象。
对教育外部性的研究,主要观点如:卢卡斯认为,当某一劳动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会提高,但他并不因此获得额外报酬。弗里德曼指出,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则不可能存在。教育对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这两方面均会做出贡献。结果,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者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范先佐认为:教育几乎是完全的“免费午餐”,致使教育部门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收益几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刚认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袁连生认为:“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教育的外部产出或外部效益”。
教育外部性是教育经济功能的根源,是教育对经济的一种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会间接地作用到其他很多领域,进而使教育的各种功能得以展现。对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如果近似于说明教育的功能,就没有讨论教育外部性的必要。笔者认为教育外部性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教育活动对自身以外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收益或成本,这种收益或成本没有通过当事人以货币的形式得以补偿。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者所获得的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广义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对下岗公认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院校的教育。本文所探讨的就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重的是时间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
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首先看一下高职教育的产品属性。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一样,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也即高职教育的产品。对于教育的产品属性,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教育是公共产品。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当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候,教育将会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免费提供。二是:教育不是纯公共产品,教育的产品属性由教育提供的方式和是否付费来决定。也就是说完全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而完全由私人提供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而教育就是介于二者之间。提供教育的主体是政府公共部门,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决定了教育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提供,即使是义务教育,也存在大量私立学校。民办学校提供的教育,具备了私人产品的特征,弥补了是政府办学的不足。而虽然在部分职业教育中,如中职教育,教育由政府已免费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这属于公共产品。目前,我国没有条件把职业教育,当作完全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如高职教育。如果说职业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从目前看:可以把高职教育定为非公共产品。其次,高职教育的产品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就业压力加大,“三农”问题突出。高职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解决以上问题中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决定,阐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措施和目标,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突出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与其它职业培训是有明显区别的。
对于教育的正外部性有关学者主要有以下的观点:增加税收和社会内聚力,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降低犯罪率和人口出生率,改善社会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一般认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外部性最强,但是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外部性会逐渐减弱。高职教育基本属于专科层次,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其外部性没有基础教育强。但是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的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劳动的的双重任务。强调高水平,更高技能培养,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传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所起的作用,否则,培养的学生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非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外部性还表现在:(1)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入学率,促进了教育公平。高职院校缓解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压力,是更多的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到2007年4月,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饿高职院校已经发展到1109所,包括民办高职,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吸收了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同样使高等教育资源到有效配置。(2)高职教育缓解了就业压力。如果没有高职教育,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就要辍学而直接流入社会,加大了社会就业的压力,高职教育则延缓了就业时间,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广。(3)企业是高职教育的直接受益者。(4)消除了许多社会隐患。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被挡在普通高等学校的门外,直接就业困难,避免及早辍学,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和其它隐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矛盾,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其负外部性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1)高职教育也会导致马太效应和王者通吃的显现,强者越来越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成都程度的加深,高职教育领域里的这一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一些学校办学步履维艰。(2)“读书无用论”一直在农村蔓延。一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就是为了就业,而高职教育更是是为了脱贫致富,但是现实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意味着事业。许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学费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早就不堪重负,毕业后就业困难,出现“因为教育而贫困”的现象,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3)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偏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像无形的双手,操纵着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高职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世间技能逐渐被淡化。(4)高职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而市场变幻莫测,这一现实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是,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大量外聘教师的出现,有的是学术型教师,重理论,如聘请的在读研究生或其它高校兼课教师,有的是技能型,如从各企业请来的实践工人,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只知道操作,不懂得教学,这些教师四处代课,忙于工作,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职院校中国,甚至少数教师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只是作为获得额外报酬的工具,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整顿学校教师队伍刻不容缓。(5)高职院校忽视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人格不健全,心里不健康,对企业和社会埋下隐患。
三、高等职业教育外部性的矫正思路
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与资源配置有关,并且是资源配置出现低效率。为了使资源有效率。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外部性进行矫正。关于混合产品的供给,一般而言,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由政府供给,但在政府供给的过程中要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改善外部性问题或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由社会供给,但是政府要给予补贴。或者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但要有所侧重。对应的解决我国高职教育政府供给中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在不改变高职教育机构国家所有的产权的前提下,由政府自主的引进市场机制。种引进方式包括:使用教育代金券。教育代金券制度,最先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55年所倡导,目的在于解决公立学校低效率和政府又必须为平民提供免费教育之间的矛盾,后因公立学校教师工会的反对而推进缓慢,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等国才有新的进展。在我国,2001年9月,浙江长兴县教育局出台了“教育代金券使用办法”,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代金券制度试验,推行三种“教育代金券”:一是扶持民办学校、面向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教育类教育代金券,面额为500元;二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面向职业类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代金券,面额为300——800元;三是为了补助因特殊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就学费用供给来源,无力支付必要的就学费用或因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本县中小学生的补助教育代金券。这三类划分体现了长兴县教育代金券制度的政策导向:扶助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贫困学生。
二是高职教育供给向民营资本开放,改变高职教育国家垄断的现状,建立多种产权形式,多元化的办学方式,最主要的是鼓励民办高职的发展。对此我们认为: (1)国家应给予政策间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整个社会对民办高职教育的认识也因此摇摆支持现行政策法规中更多的是强调要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和控制,政策之不定。国家鼓励、支持发展民办高职教育,但如何鼓励、支持却没有具体的解释和措施。此外,针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出现;(2)在我国高等教育民营资本的引入过程中,态度要积极,注意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从人才的培养角度上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研究和知识传递型,二是职业技能型。民办高职则侧重于职业技能型。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培养;(3)更新观念,重新审视“营利性”盈利性民办高职院校的出现。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做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它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公益性的一面。民办高职也是一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民办高职与企业合作,各取所需,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高职大量存在。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外部性造成地区教育投资的不平衡,国家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制定切实的措施,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长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并使计划有效落实,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教师队,同时建立健全完善就业机制。
[参考文献]
[1]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8.
[2]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基础[M].2版.梁小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0.
[3]夏普·雷吉斯特·格里米斯.社会问题经济学[M].13版.郭庆旺,应惟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6.
[4]约瑟夫·E·斯蒂格式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3版.郭庆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3.
[5]约瑟夫·E·斯蒂格式利茨、卡尔·E·沃尔什著.经济学[M].3版.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3-244.
[6]罗杰·A·阿诺德.经济学[M].沈可挺,刘惠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790.
[7]徐连志,张惠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3,(6):46-48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外部性 特征
一、教育的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是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一个主体作用在其它主体上的额外成本或额外利益,而且这些强加在他人身上的成本或收益没有通过当事人以货币的形式得以补偿。经济学家各自有不同的表述不:在萨谬尔森看来: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而曼昆则认为外部性是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格里米斯认为,外部性就是产品的私人消费或生产的社会溢出或成本;斯蒂格利茨认为每当个人或者厂商采取的一种行动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对其有害后果付费,或为其有益后果获得补偿时,外部性就会出现。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厂商或者个人没有承担其行为的全部后果;阿诺德认为外部性是某一行为对第三方福利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正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有利影响,而前者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或后者并未付出任何成本的现象;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不利影响,而前者并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本或后者得不到任何补偿的现象。而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具有“很大”“正外部性”的现象。
对教育外部性的研究,主要观点如:卢卡斯认为,当某一劳动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会提高,但他并不因此获得额外报酬。弗里德曼指出,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则不可能存在。教育对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这两方面均会做出贡献。结果,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者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范先佐认为:教育几乎是完全的“免费午餐”,致使教育部门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收益几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刚认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袁连生认为:“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教育的外部产出或外部效益”。
教育外部性是教育经济功能的根源,是教育对经济的一种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会间接地作用到其他很多领域,进而使教育的各种功能得以展现。对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如果近似于说明教育的功能,就没有讨论教育外部性的必要。笔者认为教育外部性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教育活动对自身以外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收益或成本,这种收益或成本没有通过当事人以货币的形式得以补偿。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者所获得的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广义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对下岗公认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院校的教育。本文所探讨的就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重的是时间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
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首先看一下高职教育的产品属性。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一样,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也即高职教育的产品。对于教育的产品属性,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教育是公共产品。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当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候,教育将会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免费提供。二是:教育不是纯公共产品,教育的产品属性由教育提供的方式和是否付费来决定。也就是说完全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而完全由私人提供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而教育就是介于二者之间。提供教育的主体是政府公共部门,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决定了教育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提供,即使是义务教育,也存在大量私立学校。民办学校提供的教育,具备了私人产品的特征,弥补了是政府办学的不足。而虽然在部分职业教育中,如中职教育,教育由政府已免费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这属于公共产品。目前,我国没有条件把职业教育,当作完全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如高职教育。如果说职业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从目前看:可以把高职教育定为非公共产品。其次,高职教育的产品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就业压力加大,“三农”问题突出。高职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解决以上问题中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决定,阐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措施和目标,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突出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与其它职业培训是有明显区别的。
对于教育的正外部性有关学者主要有以下的观点:增加税收和社会内聚力,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降低犯罪率和人口出生率,改善社会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一般认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外部性最强,但是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外部性会逐渐减弱。高职教育基本属于专科层次,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其外部性没有基础教育强。但是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的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劳动的的双重任务。强调高水平,更高技能培养,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传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所起的作用,否则,培养的学生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非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外部性还表现在:(1)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入学率,促进了教育公平。高职院校缓解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压力,是更多的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到2007年4月,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饿高职院校已经发展到1109所,包括民办高职,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吸收了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同样使高等教育资源到有效配置。(2)高职教育缓解了就业压力。如果没有高职教育,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就要辍学而直接流入社会,加大了社会就业的压力,高职教育则延缓了就业时间,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广。(3)企业是高职教育的直接受益者。(4)消除了许多社会隐患。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被挡在普通高等学校的门外,直接就业困难,避免及早辍学,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和其它隐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矛盾,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其负外部性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1)高职教育也会导致马太效应和王者通吃的显现,强者越来越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成都程度的加深,高职教育领域里的这一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一些学校办学步履维艰。(2)“读书无用论”一直在农村蔓延。一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就是为了就业,而高职教育更是是为了脱贫致富,但是现实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意味着事业。许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学费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早就不堪重负,毕业后就业困难,出现“因为教育而贫困”的现象,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3)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偏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像无形的双手,操纵着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高职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世间技能逐渐被淡化。(4)高职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而市场变幻莫测,这一现实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是,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大量外聘教师的出现,有的是学术型教师,重理论,如聘请的在读研究生或其它高校兼课教师,有的是技能型,如从各企业请来的实践工人,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只知道操作,不懂得教学,这些教师四处代课,忙于工作,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职院校中国,甚至少数教师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只是作为获得额外报酬的工具,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整顿学校教师队伍刻不容缓。(5)高职院校忽视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人格不健全,心里不健康,对企业和社会埋下隐患。
三、高等职业教育外部性的矫正思路
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与资源配置有关,并且是资源配置出现低效率。为了使资源有效率。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外部性进行矫正。关于混合产品的供给,一般而言,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由政府供给,但在政府供给的过程中要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改善外部性问题或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由社会供给,但是政府要给予补贴。或者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但要有所侧重。对应的解决我国高职教育政府供给中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在不改变高职教育机构国家所有的产权的前提下,由政府自主的引进市场机制。种引进方式包括:使用教育代金券。教育代金券制度,最先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55年所倡导,目的在于解决公立学校低效率和政府又必须为平民提供免费教育之间的矛盾,后因公立学校教师工会的反对而推进缓慢,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等国才有新的进展。在我国,2001年9月,浙江长兴县教育局出台了“教育代金券使用办法”,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代金券制度试验,推行三种“教育代金券”:一是扶持民办学校、面向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教育类教育代金券,面额为500元;二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面向职业类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代金券,面额为300——800元;三是为了补助因特殊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就学费用供给来源,无力支付必要的就学费用或因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本县中小学生的补助教育代金券。这三类划分体现了长兴县教育代金券制度的政策导向:扶助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贫困学生。
二是高职教育供给向民营资本开放,改变高职教育国家垄断的现状,建立多种产权形式,多元化的办学方式,最主要的是鼓励民办高职的发展。对此我们认为: (1)国家应给予政策间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整个社会对民办高职教育的认识也因此摇摆支持现行政策法规中更多的是强调要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和控制,政策之不定。国家鼓励、支持发展民办高职教育,但如何鼓励、支持却没有具体的解释和措施。此外,针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出现;(2)在我国高等教育民营资本的引入过程中,态度要积极,注意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从人才的培养角度上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研究和知识传递型,二是职业技能型。民办高职则侧重于职业技能型。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培养;(3)更新观念,重新审视“营利性”盈利性民办高职院校的出现。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做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它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公益性的一面。民办高职也是一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民办高职与企业合作,各取所需,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高职大量存在。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外部性造成地区教育投资的不平衡,国家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制定切实的措施,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长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并使计划有效落实,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教师队,同时建立健全完善就业机制。
[参考文献]
[1]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8.
[2]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基础[M].2版.梁小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0.
[3]夏普·雷吉斯特·格里米斯.社会问题经济学[M].13版.郭庆旺,应惟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6.
[4]约瑟夫·E·斯蒂格式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3版.郭庆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3.
[5]约瑟夫·E·斯蒂格式利茨、卡尔·E·沃尔什著.经济学[M].3版.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3-244.
[6]罗杰·A·阿诺德.经济学[M].沈可挺,刘惠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790.
[7]徐连志,张惠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3,(6):46-48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