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一种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机智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行动。它是全身心投入的敏感的实践。”①
我认为,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课堂突发问题,能运用自身的理论素养,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稳的一种应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教学机智,会使课堂变得精彩且充满活力。
1、以生为本,尊重关爱是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奥秘所在。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创造地运用教学机智,从爱学生的情感出发,机智地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情,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例:高一时,有个女生叫小周,家境贫寒,初三时她和母亲一同遭遇车祸,母亲不幸离世,她的左腿落下残疾,她蹒跚的步姿,总引起部分同学的窃笑。时间一久,她的性格变得内向起来。在上《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我说:“下面谁来朗读一下课文?”在我鼓励的目光下,小周举起了手。她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在她读到“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时,伴随着她略带哽咽的声音,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流出了眼泪。小周读完后,我说:“一个人,无论他有怎样的缺陷,在父母的眼中,他始终是父母的最爱,史铁生凭借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成了享誉文坛的作家,可见即使是残疾人,也可以取得不平凡的成就。同学们,我们对待有困难的同学应该怎么办?”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帮助”。随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很感动,小周也很感动,我看得出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2、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是实施教学机智的基础。
精心备课,包含三个方面:备教材,要做到理解深入,见解独到;备学生,要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备教法,要做到丰富多样,灵活变通。课堂预设,要做到: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教学环节要步步清楚,学习方法要切合实际。具体表现为:
(1)广闻博学,及时应对。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有突发性生成的问题,很多问题还会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围。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无所知,要对问题作出判断并及时答疑解惑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随机应变,因此,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
教例:在上粤教版第三册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正在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感情,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虞美人跟‘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是什么关系?”我说:“虞美人就是虞姬,把虞姬改为虞美人,既符合曲名的规格,又符合虞姬这个历史人物所蕴含的内容:美人。美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虞美人》这一曲牌名,文人常借以抒发历史观感与作者情志。”
(2)动态生成,灵活取舍。
尽管教师课前已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步骤进行精心设计,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是思想独立的、充满灵性的个体,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会出现难以预想的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充分利用。即根据当时特定的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取舍,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
教例:我在上《阿Q正传》时,分析完阿Q的精神胜利法后,我说:“当今社会竞争大,很多人整天精神紧张,有时我们不妨要有点阿Q精神,才不至于活的太累。”话音刚落,小李举手了,他说:“老师,您刚才说的我们不妨要有点阿Q精神是错的!”我没想他会彻底否定阿Q精神,我连忙问其原因,他说:“因为前几节课你给我们分析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既然是病态的,我们怎么能学呢?”我听到底下有不少学生在小声地附和:“对啊,我觉得有道理。”看到学生这样,我知道,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下面的课是无法上了。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预设,临时把讨论“我们到底需不需要阿Q精神”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大家通过激烈的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阿Q精神,肯定阿Q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全员参与中,既增强了团队意识,又使部分学生发挥了特长,彰显了个性,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教例:教《雷雨》时,针对学生思维活跃,喜爱辩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小型辩论赛的环节,正方辩题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反方辩题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假的。全班学生热情高涨,马上分为两派,选出自己的辩手,发挥集体的智慧,都从课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论据,真理越辩越明,一场辩论下来,同学们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明白了周朴园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
3、灵活掌控,巧妙应对是实施教学机智的途径。
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情况,而教学机智可以使教师面对多变的课堂,能在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1)关注课堂,灵活处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动态,处理学生提出的与课程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能粗暴指责,也不能敷衍蒙骗学生,而应正视学生的问题,可采取即兴评价、表扬激励的方法,使课堂回到教学主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例:在教徐迟的《黄山记》这一课时,我用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导入,语文科代表小洁问我:“老师,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说句实话,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懂,我没有正面解答,而是在学生讨论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2)因势利导,深化认识。
教学中,学生一旦提出意外问题,我们要善于照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将他们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善于因势利导,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可乘机利用学生的问题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达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激活思维的目的。
教例:教授《背影》时,我让学生小王总结文中“父亲”的形象。他却说:“‘父亲’是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这与“父亲”的细心、体贴、关爱儿子的慈父形象截然相反。这种情况下,我先不表态,让他找出依据。他说:“‘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这说明他‘违反交通规则’。”接着,我对他的论据进行分析:“这个细节正是‘父亲’关爱儿子的表现。‘父亲’为什么要穿过铁道?他难道不知道横穿铁路是很危险的吗?冒着生命的危险,都要为儿子买几个橘子,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只是简单的违反交通规则吗?”通过这几个问题,小王同学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儿子无私的爱。其他同学对“父亲”这一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随机应变,直引主题。
现在的学生视野宽广,思维活跃,课堂上,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善于随机应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入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例:一次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赞美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忽然小黄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您把陶渊明说得那么好,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学陶渊明隐居起来,谁来建设国家,社会还会进步吗?”小黄同学坐下后,不少学生点头赞同,看来,由于对作者所处时代的不了解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对陶渊明的隐居行为理解不深。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顺着同学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假如人人都成了陶渊明,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那将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看到这样的问题老师都没有否定,学生的求知欲顿时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就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进行了探究,而这正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家终于对陶渊明的隐居行为有了全面的理解。
顾明远说:“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哪里来,从学习中得来。”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4.
罗德辉,教师,现居广东佛冈。
我认为,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课堂突发问题,能运用自身的理论素养,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稳的一种应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教学机智,会使课堂变得精彩且充满活力。
1、以生为本,尊重关爱是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奥秘所在。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创造地运用教学机智,从爱学生的情感出发,机智地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情,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例:高一时,有个女生叫小周,家境贫寒,初三时她和母亲一同遭遇车祸,母亲不幸离世,她的左腿落下残疾,她蹒跚的步姿,总引起部分同学的窃笑。时间一久,她的性格变得内向起来。在上《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我说:“下面谁来朗读一下课文?”在我鼓励的目光下,小周举起了手。她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在她读到“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时,伴随着她略带哽咽的声音,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流出了眼泪。小周读完后,我说:“一个人,无论他有怎样的缺陷,在父母的眼中,他始终是父母的最爱,史铁生凭借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成了享誉文坛的作家,可见即使是残疾人,也可以取得不平凡的成就。同学们,我们对待有困难的同学应该怎么办?”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帮助”。随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很感动,小周也很感动,我看得出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2、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是实施教学机智的基础。
精心备课,包含三个方面:备教材,要做到理解深入,见解独到;备学生,要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备教法,要做到丰富多样,灵活变通。课堂预设,要做到: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教学环节要步步清楚,学习方法要切合实际。具体表现为:
(1)广闻博学,及时应对。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有突发性生成的问题,很多问题还会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围。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无所知,要对问题作出判断并及时答疑解惑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随机应变,因此,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
教例:在上粤教版第三册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正在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感情,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虞美人跟‘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是什么关系?”我说:“虞美人就是虞姬,把虞姬改为虞美人,既符合曲名的规格,又符合虞姬这个历史人物所蕴含的内容:美人。美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虞美人》这一曲牌名,文人常借以抒发历史观感与作者情志。”
(2)动态生成,灵活取舍。
尽管教师课前已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步骤进行精心设计,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是思想独立的、充满灵性的个体,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会出现难以预想的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充分利用。即根据当时特定的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取舍,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
教例:我在上《阿Q正传》时,分析完阿Q的精神胜利法后,我说:“当今社会竞争大,很多人整天精神紧张,有时我们不妨要有点阿Q精神,才不至于活的太累。”话音刚落,小李举手了,他说:“老师,您刚才说的我们不妨要有点阿Q精神是错的!”我没想他会彻底否定阿Q精神,我连忙问其原因,他说:“因为前几节课你给我们分析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既然是病态的,我们怎么能学呢?”我听到底下有不少学生在小声地附和:“对啊,我觉得有道理。”看到学生这样,我知道,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下面的课是无法上了。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预设,临时把讨论“我们到底需不需要阿Q精神”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大家通过激烈的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阿Q精神,肯定阿Q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全员参与中,既增强了团队意识,又使部分学生发挥了特长,彰显了个性,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教例:教《雷雨》时,针对学生思维活跃,喜爱辩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小型辩论赛的环节,正方辩题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反方辩题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假的。全班学生热情高涨,马上分为两派,选出自己的辩手,发挥集体的智慧,都从课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论据,真理越辩越明,一场辩论下来,同学们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明白了周朴园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
3、灵活掌控,巧妙应对是实施教学机智的途径。
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情况,而教学机智可以使教师面对多变的课堂,能在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1)关注课堂,灵活处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动态,处理学生提出的与课程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能粗暴指责,也不能敷衍蒙骗学生,而应正视学生的问题,可采取即兴评价、表扬激励的方法,使课堂回到教学主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例:在教徐迟的《黄山记》这一课时,我用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导入,语文科代表小洁问我:“老师,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说句实话,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懂,我没有正面解答,而是在学生讨论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2)因势利导,深化认识。
教学中,学生一旦提出意外问题,我们要善于照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将他们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善于因势利导,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可乘机利用学生的问题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达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激活思维的目的。
教例:教授《背影》时,我让学生小王总结文中“父亲”的形象。他却说:“‘父亲’是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这与“父亲”的细心、体贴、关爱儿子的慈父形象截然相反。这种情况下,我先不表态,让他找出依据。他说:“‘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这说明他‘违反交通规则’。”接着,我对他的论据进行分析:“这个细节正是‘父亲’关爱儿子的表现。‘父亲’为什么要穿过铁道?他难道不知道横穿铁路是很危险的吗?冒着生命的危险,都要为儿子买几个橘子,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只是简单的违反交通规则吗?”通过这几个问题,小王同学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儿子无私的爱。其他同学对“父亲”这一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随机应变,直引主题。
现在的学生视野宽广,思维活跃,课堂上,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善于随机应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入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例:一次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赞美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忽然小黄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您把陶渊明说得那么好,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学陶渊明隐居起来,谁来建设国家,社会还会进步吗?”小黄同学坐下后,不少学生点头赞同,看来,由于对作者所处时代的不了解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对陶渊明的隐居行为理解不深。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顺着同学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假如人人都成了陶渊明,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那将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看到这样的问题老师都没有否定,学生的求知欲顿时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就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进行了探究,而这正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家终于对陶渊明的隐居行为有了全面的理解。
顾明远说:“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哪里来,从学习中得来。”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4.
罗德辉,教师,现居广东佛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