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初中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重要阶段。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及课外进行有效引导,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兴趣
一提起“阅读”二字,大家就自然联想到语文阅读、英语阅读。殊不知,在数学的学习中,阅读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而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包含文字、符号以及图形。如何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就依赖于数学阅读能力。
一、 初中生阅读能力现状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感觉读不懂题目,惧怕文字较多的信息理解类题目或是应用题,但是听完教师的讲解后,又觉得题目较为容易;或是在自学的时候感觉看不懂定理或例题,无法进行运用;再有就是很多同学题目解答错了,听教师讲解过后将错误归结于“题目看错了,粗心了”,但是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差导致的。
二、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PISA测试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统筹的一项对学生能力进行国际评估的综合性测试,测试对象是各国已经完成基础教育的约15岁的中学生。阅读是三项测试项目中的一项,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对中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新的题型层出不穷。当没有教师能够对知识或题目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无止境”——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在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知识产生。学生离开学校后想要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自学,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阅读。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受益终身!
三、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在初中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呢能力呢?
(一)注重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若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行为,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在孩子小的时候,一般会对趣味性非常强的事物产生兴趣。但是进入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的兴趣就逐步转变为探究事物的内部规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书中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让学生动手尝试证明,再结合教材中的毕达哥拉斯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证明方法,激发他们对勾股定理探究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告诉学生: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约有500多种。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两至三种证明方式,画出图形并进行证明,在第二节课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这样的方式,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将学生的阅读训练延伸到了课后,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训练了阅读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理使用教材
对于数学这个学科,往往学生们都觉得“书本无用”。因为在大多数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定理的时候不需要学生翻开书本。而在讲解完定理之后,紧接着就在黑板上展示出例题并进行讲授,而后才翻开课本做几道练习題,将课本仅仅当作了“习题本”。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三角形全等共有四种判定法则,学生可以利用一样法则解题。但这样的方式只是模仿,没有让学生的能力提高。教材中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条件探究之叙述是很详尽的。首先:提出问题:是否一定要满足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内角也分别相等的三角形才可以判定全等?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带领学生继续探索。而后教材通过叙述画图步骤,引导学生动手画图,探究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材中的叙述和引导科学而详尽,若学生能够详细阅读教材,根据叙述动手画图并且积极思考,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阅读能力,锻炼自己的思维。持之以恒,培养出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以受益终生!
(三)重视教师引导
不仅是知识引入部分能让学生受益,教材中的例题也很具有代表性。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课程中的例题: 5x-y=-93x y=1 ,对于这个方程组,既可以用代入消元法,又可以用加减消元法;既可以将第一个方程变形为y=5x 9进行代入消元,又可以将第二个方程变形为y=1-3x后再进行消元。而且在变形的时候,由于第一个常数设置为“-9”,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中重视符号问题。这样灵活多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示范。但是学生毕竟还在学习阶段,无法充分意识到例题的价值,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适当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了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举一反三,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并且让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寻找到乐趣。
(四)揭示隐含条件
数学的解题犹如“探案”,在诸多的文字中挖掘隐含条件,寻找“真相”。有时学生反映读不懂题目,此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并不急于帮助学生解答,而是“带领”学生“读”题,往往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完题目之后,学生们就思如泉涌,答案也随之呈现。这就是学生阅读能力较弱的一种体现,无法在题目文字或是图形中发现隐含条件,从而思路受阻。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熟悉数学的定理、性质。由题目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条件,就能想到与此相关的定理或是性质,再将这些定理运用到解题中,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2019南京数学中考的一道题:如图1,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点C、D在⊙O上。若∠P=102°,则∠A ∠C=
关键词: 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兴趣
一提起“阅读”二字,大家就自然联想到语文阅读、英语阅读。殊不知,在数学的学习中,阅读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而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包含文字、符号以及图形。如何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就依赖于数学阅读能力。
一、 初中生阅读能力现状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感觉读不懂题目,惧怕文字较多的信息理解类题目或是应用题,但是听完教师的讲解后,又觉得题目较为容易;或是在自学的时候感觉看不懂定理或例题,无法进行运用;再有就是很多同学题目解答错了,听教师讲解过后将错误归结于“题目看错了,粗心了”,但是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差导致的。
二、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PISA测试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统筹的一项对学生能力进行国际评估的综合性测试,测试对象是各国已经完成基础教育的约15岁的中学生。阅读是三项测试项目中的一项,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对中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新的题型层出不穷。当没有教师能够对知识或题目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无止境”——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在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知识产生。学生离开学校后想要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自学,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阅读。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受益终身!
三、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在初中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呢能力呢?
(一)注重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若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行为,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在孩子小的时候,一般会对趣味性非常强的事物产生兴趣。但是进入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的兴趣就逐步转变为探究事物的内部规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书中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让学生动手尝试证明,再结合教材中的毕达哥拉斯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证明方法,激发他们对勾股定理探究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告诉学生: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约有500多种。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两至三种证明方式,画出图形并进行证明,在第二节课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这样的方式,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将学生的阅读训练延伸到了课后,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训练了阅读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理使用教材
对于数学这个学科,往往学生们都觉得“书本无用”。因为在大多数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定理的时候不需要学生翻开书本。而在讲解完定理之后,紧接着就在黑板上展示出例题并进行讲授,而后才翻开课本做几道练习題,将课本仅仅当作了“习题本”。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三角形全等共有四种判定法则,学生可以利用一样法则解题。但这样的方式只是模仿,没有让学生的能力提高。教材中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条件探究之叙述是很详尽的。首先:提出问题:是否一定要满足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内角也分别相等的三角形才可以判定全等?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带领学生继续探索。而后教材通过叙述画图步骤,引导学生动手画图,探究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材中的叙述和引导科学而详尽,若学生能够详细阅读教材,根据叙述动手画图并且积极思考,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阅读能力,锻炼自己的思维。持之以恒,培养出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以受益终生!
(三)重视教师引导
不仅是知识引入部分能让学生受益,教材中的例题也很具有代表性。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课程中的例题: 5x-y=-93x y=1 ,对于这个方程组,既可以用代入消元法,又可以用加减消元法;既可以将第一个方程变形为y=5x 9进行代入消元,又可以将第二个方程变形为y=1-3x后再进行消元。而且在变形的时候,由于第一个常数设置为“-9”,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中重视符号问题。这样灵活多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示范。但是学生毕竟还在学习阶段,无法充分意识到例题的价值,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适当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了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举一反三,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并且让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寻找到乐趣。
(四)揭示隐含条件
数学的解题犹如“探案”,在诸多的文字中挖掘隐含条件,寻找“真相”。有时学生反映读不懂题目,此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并不急于帮助学生解答,而是“带领”学生“读”题,往往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完题目之后,学生们就思如泉涌,答案也随之呈现。这就是学生阅读能力较弱的一种体现,无法在题目文字或是图形中发现隐含条件,从而思路受阻。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熟悉数学的定理、性质。由题目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条件,就能想到与此相关的定理或是性质,再将这些定理运用到解题中,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2019南京数学中考的一道题:如图1,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点C、D在⊙O上。若∠P=102°,则∠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