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就像一个家庭、一个小社会,每天的事层出不穷,繁杂又琐碎。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感叹:现在孩子怎么那么难管,如果不管,活动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如果管,又担心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管理问题,良好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因此幼儿园必须重视班级常规的培养,从小抓起,从幼儿的生活常规抓起。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常规要便于教师管理孩子,所以对孩子的管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孩子自由支配的机会较少。2、教师管制的面较广,对孩子不必要的管理较多。在这样的常规管理中,缺乏的是教师对孩子年龄特点的了解和对孩子想法的尊重,常规就如一条绳索般缚住了孩子,使孩子无法伸展。其实,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仅是为了眼前的正常活动,更主要的是要让孩子们逐步形成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一个自觉守纪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产生行为的迁移,对今后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的发展是常规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如何解开孩子孩子身上的这条绳索,使常规更符合孩子的需求和实际,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营造氛围,让班级成为温暖的家
1.建构“家”的集体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爱自己的家,当孩子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时,我就在他们头脑中建立起“班级”与“家”的概念,我会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有两个家了,幼儿园这个新家里你会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和他们在一起做游戏,学本领。每天你的爸爸妈妈会从第一个家把你送到第二个“家” 里去上学,第二个“家”的名字叫:**幼儿园,**班,老师、阿姨就是你们第二个家里的妈妈,每天和你们在一起”,让孩子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他们,将孩子搂在怀里,摸摸他的头,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的乳名,和他们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孩子们很快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和老师的亲近上。孩子适应了班集体的生活,融入到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在大家的协调统一的默契配合下,逐步养成了一日活动常规。
2.赏识孩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次真诚的表扬,孩子会深深地烙在他的记忆中,也许会从那一刻起孩子充满了快乐和自信。除了赏识孩子的闪光点,还能包容孩子错误与不足,给孩子留有自尊。只要工作做到位,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就会努力地改正错误。教师真挚的心会换来孩子滚烫的心,他们会用特有的方式来回报你。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一味地我讲你听,我说你做,没有微笑,没有信赖的“师道尊严”是很难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的。有了相互的信任,班级才会有家的温馨。
二、转变观念,让孩子成为主人
1.让孩子自觉遵守常规
常规的制定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提出要求让幼儿照着去做,而很少去考虑合理性。其实,到了中大班的孩子,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有自己的思想了。可以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一场“讨论会”通过共同讨论,与孩子一起共同制定出真正服务于他们的活动常规,而这也更利于孩子们理解和感受规则的作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自觉遵守,
当孩子真正理解了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才会将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要求。如:孩子洗完手常会有不拧紧水龙头的现象,老师仅靠提醒是没有用的。于是我找来了几只空杯让幼儿放在漏水的龙头下,游戏过后再来看,孩子们发现杯子里的水都满了。我乘势说:“才一会儿工夫,杯子里的水就满了,时间一长,白白流掉的水就不止几杯了,多可惜呀!”紧接着就在“水”的问题继续做文章,利用《我们身边的水资源》等一些观察探索活动,让幼儿清楚地知道现在有许多地方急缺水源,流失的这些水可以派上重要的用场,甚至可以救活一个生命。此后,班上的孩子在洗手后都会注意拧紧龙头,而且会相互提醒和督促。要使孩子自觉遵守常规,就必须遵循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知道-理解-内化,而其中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则显得尤为重要。
2. 以点带面,提高管理效果,
班级常规的好坏,有时取决于孩子们的自控能力。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一切强制性的、靠教师维持的常规管理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调皮、好动的幼儿,他的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性会很好,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事务中来,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又从另一个方面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
另外通过典型的树立,全面育人, 使幼儿佩服、尊重老师,并由此顺利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如在班中设置多种岗位,“小组长”、“小卫士”、“小老师”、“管理员”等。尽可能的创设多种机会,使更多的孩子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轮岗。把班级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班集体管理的主人,他们就会时时事事对班集体、对同伴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时时处处为班集体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精细管理,让孩子学会学习
1.图示引领,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
幼儿园班级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我们可以让班级环境来引领班级的常规管理,依托环境中的一些具体形象的符号来管理班级,可以将枯燥、单调的语言提示转化为隐性的环境提示。让环境成为隐性的老师,更好地为孩子的常规形成服务。如运用小脚印、数字、线条、颜色等一些简单的符号,将其标明在班级的盥洗室、午睡室、区域等各个地方,让幼儿看到这些标记就知道什么地方该干什么,帮助幼儿掌握各个常规的要领,使各项活动有序开展,班级管理也能有序进行。幼儿可以根据图示的提醒来规范活动的一些常规,增强自主意识。
2.过渡环节紧凑、有序,减少孩子的等待
过渡环节是较容易引起混乱的时段,教师如组织得当,就会减少幼儿无谓等待的时间。交叉组织活动是减少等待的最好方式。如:集体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孩子入厕、洗手、喝水,这时可以让孩子分组进行,一组先进行,另外两组组可以组织进行一些课间活动:玩玩具、看书或做语言游戏、手指游戏等课间游戏,这样分组轮流进行,在整个活动室里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在喝水、有的在洗手、有的在看书、有的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当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组合方式组织活动。这样组织过渡环节时间短,孩子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班级常规对幼儿的行为是有一定限制的,但限制并不是把幼儿管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用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生态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反思常规教育。事实上,每所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哪种方法会完全适用于任何情况。需要不断地探索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新思路,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让幼儿园管理再上新台阶。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常规要便于教师管理孩子,所以对孩子的管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孩子自由支配的机会较少。2、教师管制的面较广,对孩子不必要的管理较多。在这样的常规管理中,缺乏的是教师对孩子年龄特点的了解和对孩子想法的尊重,常规就如一条绳索般缚住了孩子,使孩子无法伸展。其实,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仅是为了眼前的正常活动,更主要的是要让孩子们逐步形成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一个自觉守纪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产生行为的迁移,对今后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的发展是常规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如何解开孩子孩子身上的这条绳索,使常规更符合孩子的需求和实际,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营造氛围,让班级成为温暖的家
1.建构“家”的集体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爱自己的家,当孩子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时,我就在他们头脑中建立起“班级”与“家”的概念,我会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有两个家了,幼儿园这个新家里你会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和他们在一起做游戏,学本领。每天你的爸爸妈妈会从第一个家把你送到第二个“家” 里去上学,第二个“家”的名字叫:**幼儿园,**班,老师、阿姨就是你们第二个家里的妈妈,每天和你们在一起”,让孩子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他们,将孩子搂在怀里,摸摸他的头,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的乳名,和他们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孩子们很快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和老师的亲近上。孩子适应了班集体的生活,融入到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在大家的协调统一的默契配合下,逐步养成了一日活动常规。
2.赏识孩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次真诚的表扬,孩子会深深地烙在他的记忆中,也许会从那一刻起孩子充满了快乐和自信。除了赏识孩子的闪光点,还能包容孩子错误与不足,给孩子留有自尊。只要工作做到位,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就会努力地改正错误。教师真挚的心会换来孩子滚烫的心,他们会用特有的方式来回报你。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一味地我讲你听,我说你做,没有微笑,没有信赖的“师道尊严”是很难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的。有了相互的信任,班级才会有家的温馨。
二、转变观念,让孩子成为主人
1.让孩子自觉遵守常规
常规的制定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提出要求让幼儿照着去做,而很少去考虑合理性。其实,到了中大班的孩子,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有自己的思想了。可以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一场“讨论会”通过共同讨论,与孩子一起共同制定出真正服务于他们的活动常规,而这也更利于孩子们理解和感受规则的作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自觉遵守,
当孩子真正理解了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才会将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要求。如:孩子洗完手常会有不拧紧水龙头的现象,老师仅靠提醒是没有用的。于是我找来了几只空杯让幼儿放在漏水的龙头下,游戏过后再来看,孩子们发现杯子里的水都满了。我乘势说:“才一会儿工夫,杯子里的水就满了,时间一长,白白流掉的水就不止几杯了,多可惜呀!”紧接着就在“水”的问题继续做文章,利用《我们身边的水资源》等一些观察探索活动,让幼儿清楚地知道现在有许多地方急缺水源,流失的这些水可以派上重要的用场,甚至可以救活一个生命。此后,班上的孩子在洗手后都会注意拧紧龙头,而且会相互提醒和督促。要使孩子自觉遵守常规,就必须遵循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知道-理解-内化,而其中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则显得尤为重要。
2. 以点带面,提高管理效果,
班级常规的好坏,有时取决于孩子们的自控能力。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一切强制性的、靠教师维持的常规管理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调皮、好动的幼儿,他的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性会很好,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事务中来,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又从另一个方面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
另外通过典型的树立,全面育人, 使幼儿佩服、尊重老师,并由此顺利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如在班中设置多种岗位,“小组长”、“小卫士”、“小老师”、“管理员”等。尽可能的创设多种机会,使更多的孩子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轮岗。把班级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班集体管理的主人,他们就会时时事事对班集体、对同伴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时时处处为班集体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精细管理,让孩子学会学习
1.图示引领,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
幼儿园班级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我们可以让班级环境来引领班级的常规管理,依托环境中的一些具体形象的符号来管理班级,可以将枯燥、单调的语言提示转化为隐性的环境提示。让环境成为隐性的老师,更好地为孩子的常规形成服务。如运用小脚印、数字、线条、颜色等一些简单的符号,将其标明在班级的盥洗室、午睡室、区域等各个地方,让幼儿看到这些标记就知道什么地方该干什么,帮助幼儿掌握各个常规的要领,使各项活动有序开展,班级管理也能有序进行。幼儿可以根据图示的提醒来规范活动的一些常规,增强自主意识。
2.过渡环节紧凑、有序,减少孩子的等待
过渡环节是较容易引起混乱的时段,教师如组织得当,就会减少幼儿无谓等待的时间。交叉组织活动是减少等待的最好方式。如:集体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孩子入厕、洗手、喝水,这时可以让孩子分组进行,一组先进行,另外两组组可以组织进行一些课间活动:玩玩具、看书或做语言游戏、手指游戏等课间游戏,这样分组轮流进行,在整个活动室里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在喝水、有的在洗手、有的在看书、有的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当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组合方式组织活动。这样组织过渡环节时间短,孩子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班级常规对幼儿的行为是有一定限制的,但限制并不是把幼儿管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用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生态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反思常规教育。事实上,每所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哪种方法会完全适用于任何情况。需要不断地探索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新思路,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让幼儿园管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