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倒推”的策略属于特殊教学策略,它是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事物或数量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他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这是一节“策略”教学的课堂,“策略”高于解题方法,而又低于数学思想,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往往会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方法,而淡化了策略的形成,所以今年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对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做了调整,即本节课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形成策略,并逐步内化策略。这样,课的重心就落在了对学生整理信息方法的指导上,淡化了解题方法的交流。在教学时还对教材进行了结构化的设计,共设计了四个例题,分别让学生经历一个量的变化到两个量的变化,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对适合用“倒推”策略解决的问题的类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1.“教”在学生“误入歧途”时
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有充分的预设,这样在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心中有数,及时出场。
【片断回放】
出示问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小军的画片张数是怎样变化的呢?怎样将变化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小军原有?张画片→送出一半多1张→还剩25张
师介入:有时一个数量的变化比较隐蔽,看上去是变化一次,实际变化了几次呢?能不能分解成两步来理解呢?
同桌交流:先分解步骤,再整理信息。
生1:小军原有?张画片→送出一半→再送1张→还剩25张
生2:小军原有?张画片→÷2→-1张→还剩25张
……
这个问题中一个数量变化两次的条件比较隐蔽,学生很难发现这样隐蔽的条件,也就很少有学生想到将“送出一半还多1张”分解成两步来整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将题中的“送出一半还多1张”分解成两步:先送出一半,再从剩下的画片中拿出1张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提高了教学时效。
又如:前面两个例题都是一个数量发生变化,第三个例题上升到了两个数量的变化,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困难。
【片断回放】
出示问题: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问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现在是甲、乙两杯果汁的数量在发生变化,两个量的变化过程怎样表示出来?
引导:刚才一个量的变化过程用一道流程图表示,现在两个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要清晰地表示出两个量从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开整理,分别表示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生:画两个流程图分别表示两杯果汁变化的过程。
呈现:甲杯原有?毫升→-40毫升→现在有200毫升
乙杯原有?毫升→加40毫升→现在有200毫升
……
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意识到两个量的变化过程不能在一张图上反映,要分开整理。既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又提升了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在学生“路口徘徊”时
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对于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题方法,学生正处在十字路口徘徊,这时教师要“教”学生自救。
【片断回放】
出示问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能不能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顺序,用简洁的方式摘录整理条件?
过程中推进:用“→”表示变化的过程,看起来更加清晰。
生:原有?张→收集了24张→送走30张→现有52张。
师:整理信息时可以用符号表示,这样更加简洁。
加工学生资源:原有?张→ 24张→-30张→现有52张。
……
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箭头图表示的方法,很多孩子的表示是不够规范的,且大部分孩子是摘录了题目中的文字条件,很少用简洁的符号表示相应的变化情况,如“收集了24张”,说明这时的邮票张数比原来多了,所以可以用“ 24张”表示,“送走30张”相应的可以用“-30张”表示。通过加工学生的半成品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每次变化的情况,学会用规范的、简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把题中的信息表达出来。
总之,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更应解读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难点,只有读懂了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教师的介入更适时,教学的针对性才会更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会更加有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真正“长”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1.“教”在学生“误入歧途”时
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有充分的预设,这样在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心中有数,及时出场。
【片断回放】
出示问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小军的画片张数是怎样变化的呢?怎样将变化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小军原有?张画片→送出一半多1张→还剩25张
师介入:有时一个数量的变化比较隐蔽,看上去是变化一次,实际变化了几次呢?能不能分解成两步来理解呢?
同桌交流:先分解步骤,再整理信息。
生1:小军原有?张画片→送出一半→再送1张→还剩25张
生2:小军原有?张画片→÷2→-1张→还剩25张
……
这个问题中一个数量变化两次的条件比较隐蔽,学生很难发现这样隐蔽的条件,也就很少有学生想到将“送出一半还多1张”分解成两步来整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将题中的“送出一半还多1张”分解成两步:先送出一半,再从剩下的画片中拿出1张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提高了教学时效。
又如:前面两个例题都是一个数量发生变化,第三个例题上升到了两个数量的变化,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困难。
【片断回放】
出示问题: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问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现在是甲、乙两杯果汁的数量在发生变化,两个量的变化过程怎样表示出来?
引导:刚才一个量的变化过程用一道流程图表示,现在两个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要清晰地表示出两个量从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开整理,分别表示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生:画两个流程图分别表示两杯果汁变化的过程。
呈现:甲杯原有?毫升→-40毫升→现在有200毫升
乙杯原有?毫升→加40毫升→现在有200毫升
……
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意识到两个量的变化过程不能在一张图上反映,要分开整理。既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又提升了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在学生“路口徘徊”时
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对于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题方法,学生正处在十字路口徘徊,这时教师要“教”学生自救。
【片断回放】
出示问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能不能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顺序,用简洁的方式摘录整理条件?
过程中推进:用“→”表示变化的过程,看起来更加清晰。
生:原有?张→收集了24张→送走30张→现有52张。
师:整理信息时可以用符号表示,这样更加简洁。
加工学生资源:原有?张→ 24张→-30张→现有52张。
……
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箭头图表示的方法,很多孩子的表示是不够规范的,且大部分孩子是摘录了题目中的文字条件,很少用简洁的符号表示相应的变化情况,如“收集了24张”,说明这时的邮票张数比原来多了,所以可以用“ 24张”表示,“送走30张”相应的可以用“-30张”表示。通过加工学生的半成品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每次变化的情况,学会用规范的、简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把题中的信息表达出来。
总之,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更应解读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难点,只有读懂了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教师的介入更适时,教学的针对性才会更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会更加有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真正“长”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