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平台,在壮大产业人力队伍,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背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质量、结构、规模、效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启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已完成前两批的建设和验收,这两批示范校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何进一步发挥示范校建成后的示范效应,助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值得前两批示范校及正在建设中的第三批示范校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后示范效应 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c)-0157-02
1 示范校建设项目综述
1.1 示范校建设项目简介
2010年6月,中央财政投入100亿,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在全国选定1 000所中职学校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截至2013年8月,1 000所项目学校布点完成,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目前,三部门已对第一批276所、第二批341所项目学校进行了成果验收。第三批正在建设过程中,各省(市)的省(市)级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得亦如火如荼。
1.2 示范校的示范效应
示范校项目推动了这1 000所职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一大批企业探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首批276家示范校在建设过程中,总结提炼了1 200多个改革创新案例,形成了一大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典型案例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成果。这些成果,为其他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经验和有益借鉴,对激发每一所学校的改革意识、发展活力和创新潜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切实推动了职业教育把工作重心转到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上来。
这1 000所国家示范校,平均每个学校申报的重点专业是4个,按每个重点专业培养1个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全国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将培养专业带头人4 000余名,骨干教师20 000余名。这将极大提升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立项学校积极探索办学机制创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为产业升级、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了一批企业特别是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形成一批校企联动、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联合体、联盟或集团,在产业界和教育界扩大了职业教育影响力。
计划的实施,建立了立项学校合作建设、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了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2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供给侧改革”成为了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最热的词汇,“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国家战略。“需求不足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领域同样也存在供给侧问题:为什么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不需要?为什么企业难以找到立马可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的需求产生了错位。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2015年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出台。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有赖于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然而,“尽管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我们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很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不高;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造成了职业技能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的社会接轨度。
3 裂变后示范效应,助力职教供给侧改革
示范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其终极目的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减少低层次、低技能人才的供给,扩大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市场、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作为职业教育的标杆示范,中职示范校不论在发展的哪一阶段,都应主动积极作为,彰显示范效力、裂变示范效应,肩负起“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这一神圣使命。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上要求,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开展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要着力抓好8项重点工作: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开展职教集团办学,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更加注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以及更加注重承担先行先试任务。
3.1 理念裂变,职业教育引领产业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要“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审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并适当超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职学校不仅仅是企业所需人才的培训基地,更是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提升产业水平、增加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大都停留在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阶段,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学校就培养提供什么样的人才。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调整转型和优化,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因此,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应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
3.2 行为裂变,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产业变化的快节奏。如何利用学校所拥有的最先进理论、师资与设备,采用更加灵活和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对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专业结构调整。中职学校目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专业设置重复且特色缺乏。因为市场需要而不顾学校的师资、设备能否跟得上。这是中职学校生存的短期必然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从学校长期发展来看,不利于特色的形成。因此,中职学校应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整合可以整合的资源,共享可以共享的资源,在兼顾办学效益实现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搭建精品特色专业与新兴专业百舸争流的良性发展格局。
师资队伍建设。中职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陈旧等问题,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不是易事。只有制定教师素质提升的中长期规划,将外引内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从外部引进双师型人才,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对内部现有教师要“抓两头,促整体”。抓好“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这两头,以此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为教师制订成长计划,打通成长通道。让中职学校的教师学会教书、学会育人、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教育要“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想出彩,仅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因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是就业导向,而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友善。
3.3 形象裂变,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学校应借鉴企业形象整合营销传播的观念树立起品牌意识。按照营销学理论,对于市场中的组织而言,仅仅开发好的项目和服务、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使它们能够很方便地到达目标客户手中是远远不够的。组织还必须将它的目标、活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告知消费者和公众,并激发他们对本机构产生兴趣;教育机构亦是如此。因此,中职学校需要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保持和提高学校的形象;建立校友的忠诚度和支持度;吸引捐赠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吸引潜在学生,鼓励他们选择;改正有关机构不准确和不全面的信息等。
4 结语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教人的全心努力,亦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在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导向下,职教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新职教理念,注重内涵发展,以示范校建设为平台和载体,助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要多些理解与包容,少些偏见与歧视,汇聚众智、齐心协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2] (美)戴维·阿克.管理品牌资产[M].奚卫华,董春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袁贵仁.国务院关于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报告[R].2016.
[4] 鲁昕.中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要抓好八项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12-24.
[5] (美)菲利浦·科特勒,凯伦F.A.福克斯.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2版.庞隽,陈强,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关键词:后示范效应 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c)-0157-02
1 示范校建设项目综述
1.1 示范校建设项目简介
2010年6月,中央财政投入100亿,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在全国选定1 000所中职学校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截至2013年8月,1 000所项目学校布点完成,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目前,三部门已对第一批276所、第二批341所项目学校进行了成果验收。第三批正在建设过程中,各省(市)的省(市)级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得亦如火如荼。
1.2 示范校的示范效应
示范校项目推动了这1 000所职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一大批企业探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首批276家示范校在建设过程中,总结提炼了1 200多个改革创新案例,形成了一大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典型案例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成果。这些成果,为其他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经验和有益借鉴,对激发每一所学校的改革意识、发展活力和创新潜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切实推动了职业教育把工作重心转到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上来。
这1 000所国家示范校,平均每个学校申报的重点专业是4个,按每个重点专业培养1个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全国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将培养专业带头人4 000余名,骨干教师20 000余名。这将极大提升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立项学校积极探索办学机制创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为产业升级、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了一批企业特别是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形成一批校企联动、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联合体、联盟或集团,在产业界和教育界扩大了职业教育影响力。
计划的实施,建立了立项学校合作建设、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了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2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供给侧改革”成为了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最热的词汇,“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国家战略。“需求不足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领域同样也存在供给侧问题:为什么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不需要?为什么企业难以找到立马可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的需求产生了错位。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2015年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出台。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有赖于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然而,“尽管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我们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很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不高;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造成了职业技能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的社会接轨度。
3 裂变后示范效应,助力职教供给侧改革
示范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其终极目的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减少低层次、低技能人才的供给,扩大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市场、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作为职业教育的标杆示范,中职示范校不论在发展的哪一阶段,都应主动积极作为,彰显示范效力、裂变示范效应,肩负起“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这一神圣使命。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上要求,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开展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要着力抓好8项重点工作: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开展职教集团办学,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更加注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以及更加注重承担先行先试任务。
3.1 理念裂变,职业教育引领产业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要“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审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并适当超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职学校不仅仅是企业所需人才的培训基地,更是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提升产业水平、增加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大都停留在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阶段,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学校就培养提供什么样的人才。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调整转型和优化,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因此,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应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
3.2 行为裂变,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产业变化的快节奏。如何利用学校所拥有的最先进理论、师资与设备,采用更加灵活和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对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专业结构调整。中职学校目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专业设置重复且特色缺乏。因为市场需要而不顾学校的师资、设备能否跟得上。这是中职学校生存的短期必然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从学校长期发展来看,不利于特色的形成。因此,中职学校应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整合可以整合的资源,共享可以共享的资源,在兼顾办学效益实现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搭建精品特色专业与新兴专业百舸争流的良性发展格局。
师资队伍建设。中职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陈旧等问题,要在短期内彻底改变不是易事。只有制定教师素质提升的中长期规划,将外引内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从外部引进双师型人才,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对内部现有教师要“抓两头,促整体”。抓好“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这两头,以此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为教师制订成长计划,打通成长通道。让中职学校的教师学会教书、学会育人、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教育要“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想出彩,仅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因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是就业导向,而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友善。
3.3 形象裂变,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学校应借鉴企业形象整合营销传播的观念树立起品牌意识。按照营销学理论,对于市场中的组织而言,仅仅开发好的项目和服务、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使它们能够很方便地到达目标客户手中是远远不够的。组织还必须将它的目标、活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告知消费者和公众,并激发他们对本机构产生兴趣;教育机构亦是如此。因此,中职学校需要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保持和提高学校的形象;建立校友的忠诚度和支持度;吸引捐赠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吸引潜在学生,鼓励他们选择;改正有关机构不准确和不全面的信息等。
4 结语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教人的全心努力,亦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在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导向下,职教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新职教理念,注重内涵发展,以示范校建设为平台和载体,助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要多些理解与包容,少些偏见与歧视,汇聚众智、齐心协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2] (美)戴维·阿克.管理品牌资产[M].奚卫华,董春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袁贵仁.国务院关于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报告[R].2016.
[4] 鲁昕.中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要抓好八项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12-24.
[5] (美)菲利浦·科特勒,凯伦F.A.福克斯.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2版.庞隽,陈强,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