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力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能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我们业已身置其中的世界里,教育的目标务必是培养对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语文学习力的培养就是着眼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持续学习,以适应终身学习语文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
一、语文学习力的含义及培养
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一个人的学习力,不仅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总量,还包括人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学习力是指一个人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综合素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学家安吉尔曾经说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挣得面包,而是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语文学习的价值在于其未来性和社会运用的广泛性。
目前的中学生语文学习还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在语文学习的明显功利性。不少学生把“生活语文”,狭义地定格在应试语文,以“做题”代替语文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存在明显的被动性和消极性,有时还表现出一味重文字的工具化倾向,或者一味重文学的极端。
所以,语文学习力的培养十分必要并且刻不容缓,它包括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知识、语文学习能力三个维度。
二、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培养语文学习力的前提
梁启超说:“学问的本质能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前提,也是语文学习的当务之惫。
语文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密不可分,要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了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学生才能善于学习语文,一辈子学语文,形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读书兴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文学习力的基本要素,是一个人终身必备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保证
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善于学习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必要内容。善于学习语文,就是要运用日常储备的语文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圣陶说过:“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是终身学习语文的需要,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将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语文知识众说纷纭,我以为至少包括以下基本而必要的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譬如文字方面,要减少对文字的误读和误写,掌握有关造字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弄清汉字的结构和来历,会大大降低出错的频率。现在考试常考的语病辨析题,是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题目。其实掌握有关句子的语法知识,对句子做恰当的语法分析,先分析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将句子前后联系分析“关系”,判断起来会容易许多。相反没有一定的语法常识,那就“只能跟着感觉走”,屡做屡错便很自然了。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选了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习这篇课文时如果能联系作者的其它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学生就会对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有全面的了解,以后再接触作者的其它小说,就能自然地联系分析了。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是写文章到了一定的自由境界的体现,但写文章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写作知识,其基本章法还是有迹可寻的。如伴随人终身的应用文写作,格式问题就是基本的要求,不掌握是行不通的。
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须要“讲”、“理”、“用”。所谓“讲”就是教师的“传授”,韩愈在《师说》开篇就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理”是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概括能力,把零碎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至于“用”就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适时而恰当地运用,把固有的知识灵活化、价值化。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培养语文学习力的根本体现
美国学者爱德华兹说过:“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语文学习的意识,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学习力的根本体现就是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于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齐莫曼教授曾提出“自主学习”的六个特征:①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②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熟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③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④学习过程是能自我监控的;⑤能意识到学习结果;⑥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认为,语文自主学习力首先表现在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是“想学”和在掌握一定语文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语文自主学习力还表现在对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持续力”,具体说就是不计功利地坚持学语文,在实际中有效地发挥语文的价值。
从长远和持续学习语文,乃至终身学习和运用语文。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收获,更多的是通过立足课堂阵地,以“教材”为例子,在生活中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学校所学的单一化的“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思维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如德国学者顾立德在《杂志论文》中写道:“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并非思考的结果。”学习语文贵在增强积极思维的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第二是质疑能力。《南史·儒林传-顾越》中说:“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其实古人多如文中的顾越一样,非常看重“质疑”,反对“尽信书”,提倡“不唯书”。语文是长期的传承,但在读书过程中需要质疑辨别。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经常视“教参”的教辅用书为“不二法宝”,照本宣科,学生唯“标准答案”是记。多年前,曾听过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的一堂公开课,他将贾平凹的《丑石》一文前后改动的版本让学生进行比较,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质疑,让所有听课教师大开眼界。
第三是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据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而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自古及今,无论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都充分展示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其实文学一直就是伴随想象的,没有想象力文学就失去了文学的魅力。学习语文没有想象,也是很难真正走进语文的。
第四是建构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这里所说的“开发”就显示了建构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建构能力,才能把“听”、“说”、“读”、“写”转化为实际运用。
第五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培育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任务。
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工具,语文学习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一辈子学语文,一辈子用语文,所有语文教师都要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高度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一、语文学习力的含义及培养
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一个人的学习力,不仅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总量,还包括人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学习力是指一个人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综合素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学家安吉尔曾经说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挣得面包,而是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语文学习的价值在于其未来性和社会运用的广泛性。
目前的中学生语文学习还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在语文学习的明显功利性。不少学生把“生活语文”,狭义地定格在应试语文,以“做题”代替语文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存在明显的被动性和消极性,有时还表现出一味重文字的工具化倾向,或者一味重文学的极端。
所以,语文学习力的培养十分必要并且刻不容缓,它包括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知识、语文学习能力三个维度。
二、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培养语文学习力的前提
梁启超说:“学问的本质能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前提,也是语文学习的当务之惫。
语文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密不可分,要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了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学生才能善于学习语文,一辈子学语文,形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读书兴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文学习力的基本要素,是一个人终身必备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保证
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善于学习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必要内容。善于学习语文,就是要运用日常储备的语文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圣陶说过:“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是终身学习语文的需要,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将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语文知识众说纷纭,我以为至少包括以下基本而必要的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譬如文字方面,要减少对文字的误读和误写,掌握有关造字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弄清汉字的结构和来历,会大大降低出错的频率。现在考试常考的语病辨析题,是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题目。其实掌握有关句子的语法知识,对句子做恰当的语法分析,先分析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将句子前后联系分析“关系”,判断起来会容易许多。相反没有一定的语法常识,那就“只能跟着感觉走”,屡做屡错便很自然了。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选了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习这篇课文时如果能联系作者的其它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学生就会对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有全面的了解,以后再接触作者的其它小说,就能自然地联系分析了。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是写文章到了一定的自由境界的体现,但写文章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写作知识,其基本章法还是有迹可寻的。如伴随人终身的应用文写作,格式问题就是基本的要求,不掌握是行不通的。
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须要“讲”、“理”、“用”。所谓“讲”就是教师的“传授”,韩愈在《师说》开篇就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理”是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概括能力,把零碎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至于“用”就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适时而恰当地运用,把固有的知识灵活化、价值化。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培养语文学习力的根本体现
美国学者爱德华兹说过:“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语文学习的意识,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学习力的根本体现就是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于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齐莫曼教授曾提出“自主学习”的六个特征:①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②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熟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③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④学习过程是能自我监控的;⑤能意识到学习结果;⑥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认为,语文自主学习力首先表现在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是“想学”和在掌握一定语文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语文自主学习力还表现在对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持续力”,具体说就是不计功利地坚持学语文,在实际中有效地发挥语文的价值。
从长远和持续学习语文,乃至终身学习和运用语文。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收获,更多的是通过立足课堂阵地,以“教材”为例子,在生活中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学校所学的单一化的“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力,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思维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如德国学者顾立德在《杂志论文》中写道:“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并非思考的结果。”学习语文贵在增强积极思维的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第二是质疑能力。《南史·儒林传-顾越》中说:“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其实古人多如文中的顾越一样,非常看重“质疑”,反对“尽信书”,提倡“不唯书”。语文是长期的传承,但在读书过程中需要质疑辨别。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经常视“教参”的教辅用书为“不二法宝”,照本宣科,学生唯“标准答案”是记。多年前,曾听过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的一堂公开课,他将贾平凹的《丑石》一文前后改动的版本让学生进行比较,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质疑,让所有听课教师大开眼界。
第三是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据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而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自古及今,无论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都充分展示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其实文学一直就是伴随想象的,没有想象力文学就失去了文学的魅力。学习语文没有想象,也是很难真正走进语文的。
第四是建构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这里所说的“开发”就显示了建构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建构能力,才能把“听”、“说”、“读”、“写”转化为实际运用。
第五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培育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任务。
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工具,语文学习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一辈子学语文,一辈子用语文,所有语文教师都要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高度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