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命线。经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基层党群互动性较差、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以及日常文化活动单一、高雅性不足等突出问题。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专业化、制度化和线上线下同步化,引导农民开展自我教育等方式可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行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0-0120-0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全面而长远的奋斗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文化强国”目标,并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对当前我国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思想的重要手段[1]。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7月至2016年初,笔者对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黄石市铁山区、应城市郎君镇、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孝感市云梦县义堂镇、鄂州市泽林镇、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等7市9乡镇,进行了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本文以湖北部分乡镇为例,重点论述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所谓农村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搞好文明村户的创建活动,向农民宣传灌输科学思想和时代精神,改变一些农村现有的封建、愚昧和落后的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推进农村的文明进程[2]。农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不仅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着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
所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根据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对其施加一定的意识形态上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不断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做出党和国家所期望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发展与成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辩证统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
首先,两者的根本任务具有一致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而这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其次,农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不会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而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加以引领。最后,两者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农村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其内容本身包含诸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教育两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
一方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和制度等外在力量的约束,更需要通过激励、灌输等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农民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农民和基层党政工作人员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同时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活动的成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激发农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便是包括农家书屋、乡镇图书馆以及村级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差异性、非专业性、流动性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和持续性
调查数据显示,湖北省7市9乡镇中75%的村民为普通群众,11%的村民为中共党员,11%的村民为共青团员。共青团员多为在校初中生,党员多为镇政府或村委会工作人员;村中民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1%(包括大学生村官或选调生)。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文化程度总体不高,文化素养总体较低。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具有多层次、起点低的特点,这对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调研组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缺乏专业文化建设人才,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呈现出严重的非专业性,现有文化建设人才的自身能力和素养较低。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有大量的文化人才来对农村地区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文化素养的群众进行因人而异的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单一人才受精力、个人素养等多种条件所限,对多种类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
调查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越来越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在外务工,一般只有春节期间会在家里停留一个月左右,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较强。这种强流动性对于当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受到快节奏的城市文化冲击,再加上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文化素质不高,经济能力不强等现实因素的压迫,导致其极易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因此,对于此类农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时空以及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二是农村常住人口主要为群体差异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此类人群容易被一些不正确言论影响,再加上老人和妇女要在家带孩子、忙农活,农闲时间较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开展。 (二)党和政府与群众互动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缺乏交互性
调研组对“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13.5%的村民认为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14.5%的村民认为“较重视”,16.6%的村民认为“一般”,9.1%的村民认为“不重视”,46.1%的村民对乡镇领导的农村文化工作“不了解”,其中,在选择“重视”的人群中,党员所占的比例为34.3%,高于团员和群众;在选择“较为重视”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9%、15.4%和13.9%;在选择“一般”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4%,26.9%和15.7%;在选择“不重视”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0%、13.5%和8.5%;在选择“不了解”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4%、32.7%和51.7%。由此可以看出,党员多认为乡镇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或者“比较重视”,而团员和群众多认为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一般”“不重视”或者“不了解”。从重视到不重视,党员在三种政治面貌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团员和群众的相差不大,这表明文化建设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选择“不了解”的村民中,既包括党员,也包括团员和群众,说明部分村民并不知道政府是否重视文化工作,或许政府没有与其就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密切交流。
党和政府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脱节,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则表现为党和政府按照自己的设想与规划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农民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党和政府与农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这种脱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文化建设信息的不对称,即农民群众不了解党和政府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明白党和政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在缺乏正确的指引下,农民极易误解或者忽视一些切身相关的重要政策,甚至可能对社会主流文化思想产生误解。此外,对于基层党和政府开展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果村民对活动内容、涉及的术语不理解,也会使得活动成为一种被动灌输,有的村民甚至会进行自我屏蔽,极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用。
(三)以农家书屋为主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据媒体报道,2012年湖北省提前超额完成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4]。湖北省7市9乡镇中60%的村庄建有文化活动中心,92%的村庄建有农家书屋,32%的村庄配有体育健身设备。
关于村民对于农家书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64.2%的村民知道自己所在乡镇建有文化活动中心或者农家书屋,21.6%的村民不太清楚自己所在乡镇是否建有农家书屋,而13.7%的村民所在乡镇没有农家书屋。调查还显示,50%以上的村民没有去过文化活动中心或农家书屋,13.7%的村民经常去农家书屋,26.9%的村民偶尔去农家书屋。这说明湖北部分乡镇在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书屋的建设上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提高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对民众的吸引力。
据实地调查了解到,各村虽然按照上级政府要求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或者农家书屋,但建设多只流于形式,部分乡镇很少利用农家书屋等开展文娱活动,反用其进行办公和开会。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文化意识不强,对文化及其文化载体的认知度较低,此类行为让他们误以为农家书屋是用来开干部会议的,从而不敢踏足。农家书屋对他们而言就成了摆设。而且,农家书屋内所陈列的书籍陈旧、种类单一,如在调研组走访的某个村落的农家书屋里,原本为数不多的书籍里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是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书籍与群众所需相关性不大,削弱了农家书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价值。
(四)日常文化丰富性和高雅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较低
调查显示,在村民日常文化活动中,看电视占比为33.9%,打麻将、下棋或打纸牌占比为18.1%,看电影占比为11.5%,读书看报占比为11.9%,上网占比为11.7%,看戏和演出占比为3.0%,跳舞和其他健身活动占比为9.9%。这说明农村群众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高雅性不足。而在村民喜欢的文化活动调查中,村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占比为24.2%,盈利性文艺演出占比为6.9%。这说明村民自身文化建设积极性较高;喜欢政府组织文艺汇演和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的各占14.9%,喜欢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和电影下乡的分别占10.5%和19.1%,村民对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活动的喜爱度占9.8%。这些数据反映出村民的多元化需求与实际文化活动资源不足的矛盾仍然较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和实地走访发现,目前农村中存在最普遍的日常消遣活动(除看电视外)就是打牌、打麻将,而其他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文化活动却鲜见。打牌、打麻将带动性极强,容易带来“享乐主义”“挥霍之风”,极易破坏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腐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有成果。同时可以看到,政府组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未能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所需。这些都导致广大农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高,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较低,不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与提高
(一)实施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分析以及精准实施。精准识别是指通过开展到村到户的农民个人资料、生活状况、精神状况和思想状况调查,广泛搜集受教育者的相关资料。精准分析是指对每个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而精准的分析,然后针对每个受教育者或者每类受教育群体制订适宜的方案,并进行存档保管。精准实施,即在认真了解受教育者或群体相关资料后,按既定方案与受教育者或群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1]。因此应该继续坚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通过联合办学、整合师资、交换学习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为农村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加强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地化和网络化相结合,实现在线课堂激励制
充分利用好农家书屋、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等线下平台,开展阅读分享、电影下乡、大型公益文艺演出、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也可通过线上课堂,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在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与时俱进性的同时,在时间上更加的灵活,农村群众可以自行选择时间和类别进行学习。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则可以通过表演、口述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注重与时代接轨,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同时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将线上课堂学习与考核情况与村内先进家庭、先进个人评选以及物质励相挂钩,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转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提高其自身素质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变被动完成任务式的工作方式为主动积极式,且要高度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更要做政策的宣讲者、道德风尚的引领者、以及知识的传播者。同时相关部门应逐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定期培训制度和综合考评制度,激励其自我素质的提升和有关工作的开展。
(四)完善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要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就必须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保证。在这方面,发挥大学生的作用是发展趋势。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发挥大学生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因此,国家应充分重视高校大学生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比例应适当增加,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中相关职务的报名应扩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方向,而且应适当优先考虑招录。三是国家应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宣传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农民思想现状,为在校的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五)发挥群众主体性,加强村民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村民要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公民的监督权,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村民要能够积极地为基层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促进政府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并努力参与其中,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还要摆正心态,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或者自发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刘丽霞.农村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Z].http://artbank.people.com.cn/n/2012/1105/c209283-19502304.html.
[责任编辑:李利林]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0-0120-0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全面而长远的奋斗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文化强国”目标,并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对当前我国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思想的重要手段[1]。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7月至2016年初,笔者对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黄石市铁山区、应城市郎君镇、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孝感市云梦县义堂镇、鄂州市泽林镇、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等7市9乡镇,进行了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本文以湖北部分乡镇为例,重点论述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所谓农村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搞好文明村户的创建活动,向农民宣传灌输科学思想和时代精神,改变一些农村现有的封建、愚昧和落后的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推进农村的文明进程[2]。农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不仅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着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
所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根据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对其施加一定的意识形态上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不断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做出党和国家所期望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发展与成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辩证统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
首先,两者的根本任务具有一致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而这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其次,农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不会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而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加以引领。最后,两者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农村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其内容本身包含诸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教育两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
一方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和制度等外在力量的约束,更需要通过激励、灌输等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农民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农民和基层党政工作人员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同时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活动的成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激发农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便是包括农家书屋、乡镇图书馆以及村级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差异性、非专业性、流动性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和持续性
调查数据显示,湖北省7市9乡镇中75%的村民为普通群众,11%的村民为中共党员,11%的村民为共青团员。共青团员多为在校初中生,党员多为镇政府或村委会工作人员;村中民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1%(包括大学生村官或选调生)。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文化程度总体不高,文化素养总体较低。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具有多层次、起点低的特点,这对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调研组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缺乏专业文化建设人才,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呈现出严重的非专业性,现有文化建设人才的自身能力和素养较低。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有大量的文化人才来对农村地区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文化素养的群众进行因人而异的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单一人才受精力、个人素养等多种条件所限,对多种类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
调查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越来越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在外务工,一般只有春节期间会在家里停留一个月左右,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较强。这种强流动性对于当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受到快节奏的城市文化冲击,再加上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文化素质不高,经济能力不强等现实因素的压迫,导致其极易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因此,对于此类农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时空以及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二是农村常住人口主要为群体差异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此类人群容易被一些不正确言论影响,再加上老人和妇女要在家带孩子、忙农活,农闲时间较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开展。 (二)党和政府与群众互动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缺乏交互性
调研组对“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13.5%的村民认为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14.5%的村民认为“较重视”,16.6%的村民认为“一般”,9.1%的村民认为“不重视”,46.1%的村民对乡镇领导的农村文化工作“不了解”,其中,在选择“重视”的人群中,党员所占的比例为34.3%,高于团员和群众;在选择“较为重视”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9%、15.4%和13.9%;在选择“一般”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4%,26.9%和15.7%;在选择“不重视”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0%、13.5%和8.5%;在选择“不了解”的人群中,党员、团员和群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4%、32.7%和51.7%。由此可以看出,党员多认为乡镇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或者“比较重视”,而团员和群众多认为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一般”“不重视”或者“不了解”。从重视到不重视,党员在三种政治面貌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团员和群众的相差不大,这表明文化建设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选择“不了解”的村民中,既包括党员,也包括团员和群众,说明部分村民并不知道政府是否重视文化工作,或许政府没有与其就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密切交流。
党和政府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脱节,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则表现为党和政府按照自己的设想与规划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农民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党和政府与农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这种脱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文化建设信息的不对称,即农民群众不了解党和政府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明白党和政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在缺乏正确的指引下,农民极易误解或者忽视一些切身相关的重要政策,甚至可能对社会主流文化思想产生误解。此外,对于基层党和政府开展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果村民对活动内容、涉及的术语不理解,也会使得活动成为一种被动灌输,有的村民甚至会进行自我屏蔽,极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用。
(三)以农家书屋为主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据媒体报道,2012年湖北省提前超额完成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4]。湖北省7市9乡镇中60%的村庄建有文化活动中心,92%的村庄建有农家书屋,32%的村庄配有体育健身设备。
关于村民对于农家书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64.2%的村民知道自己所在乡镇建有文化活动中心或者农家书屋,21.6%的村民不太清楚自己所在乡镇是否建有农家书屋,而13.7%的村民所在乡镇没有农家书屋。调查还显示,50%以上的村民没有去过文化活动中心或农家书屋,13.7%的村民经常去农家书屋,26.9%的村民偶尔去农家书屋。这说明湖北部分乡镇在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书屋的建设上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提高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对民众的吸引力。
据实地调查了解到,各村虽然按照上级政府要求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或者农家书屋,但建设多只流于形式,部分乡镇很少利用农家书屋等开展文娱活动,反用其进行办公和开会。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文化意识不强,对文化及其文化载体的认知度较低,此类行为让他们误以为农家书屋是用来开干部会议的,从而不敢踏足。农家书屋对他们而言就成了摆设。而且,农家书屋内所陈列的书籍陈旧、种类单一,如在调研组走访的某个村落的农家书屋里,原本为数不多的书籍里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是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书籍与群众所需相关性不大,削弱了农家书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价值。
(四)日常文化丰富性和高雅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较低
调查显示,在村民日常文化活动中,看电视占比为33.9%,打麻将、下棋或打纸牌占比为18.1%,看电影占比为11.5%,读书看报占比为11.9%,上网占比为11.7%,看戏和演出占比为3.0%,跳舞和其他健身活动占比为9.9%。这说明农村群众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高雅性不足。而在村民喜欢的文化活动调查中,村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占比为24.2%,盈利性文艺演出占比为6.9%。这说明村民自身文化建设积极性较高;喜欢政府组织文艺汇演和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的各占14.9%,喜欢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和电影下乡的分别占10.5%和19.1%,村民对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活动的喜爱度占9.8%。这些数据反映出村民的多元化需求与实际文化活动资源不足的矛盾仍然较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和实地走访发现,目前农村中存在最普遍的日常消遣活动(除看电视外)就是打牌、打麻将,而其他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文化活动却鲜见。打牌、打麻将带动性极强,容易带来“享乐主义”“挥霍之风”,极易破坏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腐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有成果。同时可以看到,政府组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未能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所需。这些都导致广大农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高,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较低,不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与提高
(一)实施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分析以及精准实施。精准识别是指通过开展到村到户的农民个人资料、生活状况、精神状况和思想状况调查,广泛搜集受教育者的相关资料。精准分析是指对每个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而精准的分析,然后针对每个受教育者或者每类受教育群体制订适宜的方案,并进行存档保管。精准实施,即在认真了解受教育者或群体相关资料后,按既定方案与受教育者或群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1]。因此应该继续坚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通过联合办学、整合师资、交换学习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为农村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加强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地化和网络化相结合,实现在线课堂激励制
充分利用好农家书屋、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等线下平台,开展阅读分享、电影下乡、大型公益文艺演出、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也可通过线上课堂,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在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与时俱进性的同时,在时间上更加的灵活,农村群众可以自行选择时间和类别进行学习。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则可以通过表演、口述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注重与时代接轨,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同时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将线上课堂学习与考核情况与村内先进家庭、先进个人评选以及物质励相挂钩,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转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提高其自身素质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变被动完成任务式的工作方式为主动积极式,且要高度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更要做政策的宣讲者、道德风尚的引领者、以及知识的传播者。同时相关部门应逐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定期培训制度和综合考评制度,激励其自我素质的提升和有关工作的开展。
(四)完善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要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就必须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保证。在这方面,发挥大学生的作用是发展趋势。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发挥大学生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因此,国家应充分重视高校大学生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比例应适当增加,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中相关职务的报名应扩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方向,而且应适当优先考虑招录。三是国家应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宣传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农民思想现状,为在校的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五)发挥群众主体性,加强村民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村民要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公民的监督权,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村民要能够积极地为基层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促进政府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并努力参与其中,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还要摆正心态,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或者自发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刘丽霞.农村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Z].http://artbank.people.com.cn/n/2012/1105/c209283-19502304.html.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