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改善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各级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小面额人民币的投放力度,较好地提高了市场流通中的人民币质量,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但是,在一些边远和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小面额货币流转不畅,大量小面额人民币被居民和小商家沉淀下来,从而导致小面额人民币尤其是残损币“体外循环”现象十分普遍,给流通中的人民币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虽然人民银行加大了小面额人民币投放力度,但另一方面群众依然反应部分券别的小面额纸币仍然兑换紧存在兑换难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寻甸县小面额人民币的供应、流通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小面额人民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一、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的基本情况
(一)小面额货币投放量下降,银行网点小面额人民币备付比例低
近年来,寻甸县小面额货币的投放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县金融机构共投放20元及以下人民币共2809.9万元,比2012年下降55.74%。其中仅有1元券、5角券投放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0.23%、100%;20元券、10元券投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21.05%、56.23%;5元券、1角券2013年未投放。而与此同时,100元券和50元券投放量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比2012年增长26.95%、203.23%。县域范围内小面额货币流通基本以纸币为主,硬币由于受金融机构清分、使用空间狭小等因素制约,很少用于支付,近两年来,我县硬币仅投放过1角硬币20万元,但回笼为零,可见大部分硬币未进入流通市场。
调查中,笔者选取县内位于县城和乡镇共10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进行随机调查,10个网点的柜台备付现金券别结构主要以100元和50元为主,两种券别占比高达80.01%和16.5%,20元及以下券别备付现金占比不到4%。抽样调查的5个乡镇网点柜台100元和50元现金占比为76.93%和19.86%;20元、10元、5元、1元券别分别占比为:2.06%、0.98%、0.05%、0.05%。5个县城网点柜台100元和50元现金占比为84.27%和11.84%;20元、10元、5元、1元券别分别占比为:2.26%、1.14%、0.46%、0.01%。被抽样的10家网点中仅有1家网点备付了硬币,且所有网点1元以下(不含)的备付现金占比都不超过0.1%。
(二)小面额纸币流通情况
笔者向寻甸县使用小面额人民币比较频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公共服务业和农贸市场发放了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以上三个交易市场中,对10元、5元、1元、5角和1角五种券别的人民币需求量最大,其中紧缺券别主要是1元、5角、1角纸币。在超市、药店等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小面额人民币兑换主要困难是有临时兑换需求的商家银行不能提供足够的小面额纸币。有的超市和药店对紧缺的1角券找补,采用强制使用小商品代替的方式进行找补,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对小面额纸币残损券的主要处理方式是用于回笼找零、支付货款,少部分直接存入银行。在农贸市场因为需求量小,小面额人民币的主要兑换途径是其他营业场所调剂使用,对于紧缺的1角纸币,大部分商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不予找补或多收至整数位。小面额纸币在农贸市场的残损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商家将小面额残损人民币在存入银行时,被银行要求凑捆成整方能办理,所以众多商家都选择将小面额纸币“囤积”备用,造成部分小面额纸币“超期服役”,影响了人民币的整洁形象。
(三)小面额硬币流通情况
小面额硬币在寻甸县大部分乡镇都存在老百姓拒收,商家无法找补的情况。在我们调查的所有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和农贸市场中,仅有位于县城的1家规模较大的超市偶尔能找补出去几枚硬币,其他被调查的商家都反应老百姓拒收,对于极少情况下收到的硬币大部分都被商家沉淀下来。在我县仅有的一家公交公司,收到的硬币多为1元券,也被银行要求凑捆后再存入。针对小面额硬币拒收的情况,我们随机调查了一部分乡镇和县城的群众,大部分反映小面额硬币体积小,携带、保管、清点不便,在乡镇的老年人对硬币尤其排斥,认为硬币真假难辨,因此大部分群众在进行经济交易时,一般都优先选择携带方便的纸币,造成了我县硬币流通环境不畅的局面。
二、寻甸县小面额人民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投放的券别比例失调,小面额券种回笼速度慢,残损券“体外循环”
调入发行基金券别结构单一,小面额人民币回笼与投放量严重失调,流通中的小面额人民币新券投放量小,局部供应脱节,难以满足社会的支付需要。一些残损票币即使回收了,无奈之下也得再次投放出去,重新进入各流通领域,循环使用,加重破损程度,直接影响了人民币的整洁度。20元(含20元)以下的小面额人民币投放后,回笼速度慢,其在社会上流通时间长,因而残损率较大。据调查,部分个体经营者,尤其是餐饮和零售业的个体经营者为满足日常经营找零的需要,往往将小面额纸币收集起来重复使用,导致一些残损人民币以“顾客一经营者一顾客”的方式进行流通,没有通过银行集中缴存人民银行统一销毁,使市场上人民币流通周期延长,残损币的数量和残损度逐步提高,整洁度降低。
(二)小面额纸币与硬币混合流通,硬币受排斥,造成沉淀多,回笼少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小面额人民币纸币与硬币混合投放流通的方式,由于硬币体积小,存在携带、保管、清点不便及易丢失等方面的缺陷,人们在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会优先选择携带方便的纸币,而不愿去使用硬币,这样,一方面小面额纸币反复超期使用,损毁破旧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币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批发、零售商家为应对零钞紧张和方便找零,经常储备一定数量零钞票,而硬币质量重、体积小、不便携带,结果是大量的硬币在市民手中沉积。据了解,大部分居民手中都存有一定数量的硬币。这一方面与市民的习惯使用纸币嗜好有关,另一方面与硬币的体积过小不易携带不无关系。由于现在流通的硬币特别是作为流通主力的硬5角与1角体积比较小,更不便携带和保管;辖内县城以下地区缺乏投币电话,无人售票公交车等使用硬币的配套设施;金融机构因其调运成本高,搬运劳动强度大,清分,整点,包装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硬币在寻甸县的流通使用不尽如人意,无法替代流通中的小面额纸币,造成小面额货币只能由纸币“独当一面”,不得不“超期服役”,以致小面额纸币的残损券充斥市场,降低了人民币的流通整洁度。加之硬币金额小,居民在收到硬币后基本上都不会拿到银行存,而是随便找个地方存放,导致很大一部分硬币滞留在居民家中,使数量可观的硬币无奈留存在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退出了流通领域。 (三)金融机构兑换残损人民币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部分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存在推诿或拒绝兑换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兑换残损人民币属于金融机构的一种义务劳动,不能给其带来经济效益,且因残损人民币清点整理工作量大,成本高而增加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工作量,影响到办理其他业务的速度;二是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尽完善。各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整洁度管理只停留于制度表面,很少对其执行情况实施检查,导致柜面人员兑换服务热情不高;三是群众监督意识不强。目前许多群众对残损人民币兑换的标准和程序不清楚,对金融机构拒兑现象的举报意识也不强,导致市场流通残损人民币增多,客观上也助长了临柜人员的拒兑心理。
(四)金融机构宣传爱护人民币工作的力度不够,群众自觉爱护人民币意识不强
一方面,老百姓缺乏残币兑换知识,很少主动兑换残币;缺乏正确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法律意识。部分群众自觉爱护人民币意识淡薄,不注意人民币的妥善保管,导致常有人民币霉烂,虫蛀,鼠咬等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币形象。尤其是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将人民币藏在粮仓,锅灶,墙缝等自认为最安全地方,往往容易导致人民币霉变和被火烧,虫蛀,鼠咬,严重影响人民币整洁度。同时,在农贸市场,商场和学校收取学费等日常使用现金频繁交易过程中,还经常发生折角,揉搓,污染,签名等对人民币造成损害的现象,损坏了人民币的声誉和流通秩序。另一方面,部分基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出纳人员素质不高,对残损币挑剔标准掌握不准确,同时对残损人民币回收工作认识不足,对回收残损币积极性不高,存在“三怕”:一怕麻烦,挑剔残损币要分清版别和券别,加之残币既脏又乱,费时费力。二怕担责任,因对残损人民币兑换标准掌握不准,不敢兑换。三怕占压库存,收兑残币要集零成整,时间长上缴慢,占压库存影响收益。因而不愿收兑残币,对收入残币不能及时整点入库,随收随付,造成恶性循环。
三、影响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的原因分析
(一)小面额货币支付功能弱化和找零功能移位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以及社会购买能力的增强,小面额货币支付功能逐渐开始弱化,找零功能也出现了移位现象。目前。除个别低档商品保留“角”的价格外,很少有分币定价。角币替代了分币,分币仅用于银行计息等方面,即使仍有分币定价,其找零功能也大大缩水,客观上其作用发生了移位。此外,大面额货币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也助长了人们“宁大勿小”的用现习惯,有些人甚至将能否提供大额货币作为选择商业银行和衡量其信誉高低的标准,以此倒逼商业银行形成“提大票、拒小票”的循环。同时,不排除转账结算滞后、人们传统用现思维和现金交易能够带来“灰色”利益以及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政策的实施、货币流通秩序的维护等因素。据了解,虽然个别商品流通行业和单位对小面额纸、硬币有较大需求,但这部分需求占总需求比重较小。小面额货币,尤其是硬币的总需求下降已成为事实。
(二)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小面额货币流通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减少人力、物力成本,金融机构在现金调拨中主要以大面额货币为主,特别对小面额券别不愿提取,造成小面额缺少的假象,导致部分网点小面额货币供应受到影响。各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往往偏重于拉存款、放贷款、发展中间业务等能为其带来收益的业务,对残损人民币兑换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调查显示,虽然辖内的金融机构能够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将兑换残损人民币业务纳入到内部考核项目,但未得到真正落实。小面额残损币兑换、清点和整理工作量大、成本高,费时费力,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现金收付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影响了其经营效益。而日常柜台业务都处于较为繁忙的状况,柜员忙于处理日常业务,无暇认真挑剔残损人民币,对客户要求兑换残损币,经办人员往往以种种借口推脱,使流通中残损小面额人民币不能及时回笼。另外,因近几年钱币市场热炒各版别、券别人民币,形成人民币溢价交易,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失去了方向,以工作之便,人为囤积大量人民币,使小面额纸币以非正常渠道退出流通领域,造成小面额纸币市场紧缺现象,扰乱了人民币流通秩序。
(三)硬币的流通渠道不畅和使用环境欠佳,各银行机构对硬币投放持消极态度
就县域支付环境而言,能够采用硬币自动服务设施的公交、电信等部门,均未涉足硬币自动服务领域或已被IC卡自动服务设施取代,硬币使用的硬件环境欠佳。由于硬件不足,使用范围受限,加之硬币携带不便和找零无所谓的心态,导致硬币需求减少。即使有少量的投放,也并未发挥流通手段,而是大量沉淀于市场流通体系外。“纸币偏好”已成为普遍的用现习惯,货币的强制行为被个人行为和商业行为取代。尤其在农村,由于硬币不便保管,容易遗失,而农民收入低下,预期损失的承受力往往又低于城市居民,所以他们更偏重于纸币的使用。在货币投放环节,各银行业机构直接面向货币使用群体,是货币出纳的关键环节。其现钞货币业务对货币总量和结构调节及纸、硬币的搭配具有直观而明显的效应。但商业银行对硬币的投放是消极的,也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操作层,均重于存贷款业务,而轻于调节货币流通,利益驱动使其放弃了本应承担的货币管理义务。二是由于硬币重量大、形态小、品种多,硬币收付、清点和包装机具严重缺位,靠手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下,工作效率不高,管理混乱,容易造成收付差错,为出纳人员排斥硬币提供了借口。
四、改善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状况的建议
(一)加强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的监测工作,提高货币流通调控能力
掌握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质量和结构是做好发行基金调拨、人民币券别搭配工作的前提。必须加强券别调查监测工作,规范现金管理行为,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人民币监测格局。基层人民银行货币发行部门应多深入农村乡镇、农贸市场进行调查,进一步提高分析预测水平,为上级行货币金银部门调配券别结构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要提高对辖区货币流通的调控能力,合理搭配券别,促进小面额货币投放。严格实行商业银行存取款现金预约制度,根据小面额货币供需情况,人民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硬性搭配小面额货币,以投促回,以新驱旧,确保小面额货币的供应,有效的调控社会现金流通数量和结构。 (二)优化硬币使用环境,加快硬币周转流通
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是降低人民币使用成本,提高人民币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为保证硬币的流通顺利,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加硬币服务设施,如地方政府建立投币电话、自动售货机等公共设施等,改善硬币使用环境,让硬币流通有场所,有市场。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要共同做好小面额人民币特别是硬币流通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群众和商家使用硬币的意识,培养大家使用硬币的良好习惯,减少硬币体外循环数量,积极引导硬币进入市场流通。金融机构要深入社区、学校、车站、超市等硬币沉淀较多区域开展硬币兑换服务活动,引导居民将家中沉淀硬币到银行兑换,以此活动为引导,促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常态化的小面额人民币兑换服务机制。
(三)创新人民币流通机制建设,突破传统意识层面缺陷的制约
首先,探索建立辖区银行业机构小面额人民币兑换长效机制,推动金融业自律规则的建设;或设立金融消费者投诉平台,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规则,督促商业银行认真执行《人民币管理条例》,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和残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围绕客户的需求创新现金流通服务,认真做好小面额票币和残损币的兑换,回收工作,杜绝残损币的非良性循环,净化货币流通市场。其次,在建立人民币券别结构与整洁度监测制度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存取款预约制度”等方式,合理配给人民币券别,逐步实现人民银行根据市场信息合理搭配券别,以此增强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券别结构和整洁度的调控能力。再次,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两种手段,双管齐下,解决商业银行参与人民币流通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督促其履行人民币流通服务中的净化作用。建议人民银行各级行每年制定小面额货币新币投放和旧币回笼计划,各分支行对各家商业银行制定计划,并定期检查其小面额货币的库存情况,保证投放于商业银行的小面额新钞真正进入市场,加快旧钞的回笼,对拒收小面额票币和残损币的营业网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厉处罚。
(四)加强对金融机构现金业务的监督指导,确保制度贯彻执行落实到实处
人民银行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活动的监督检查,督促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好小面额人民币挑剔整点、残损币兑换及券别调剂业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履行人民币兑换职责,形成制约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调剂人民币券别结构的主动性,同时,实行金融机构小面额人民币首兑责任制,对于个别营业网点存在的拒绝办理小面额兑换和交存的情况,要严格按照《人民币管理条例》对拒绝办理的商业银行进行严肃处理。四是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残损人民币回收难的问题。指导和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有关净化流通人民币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经常性地组织对商业银行进行残损人民币回收工作检查,对对外支付残损人民币以及不按规定兑换残损人民币等违反《人民币管理条例》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在金融系统内开展人民币管理工作竞赛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切实调动各银行机构做好人民币流通服务的积极性。
一、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的基本情况
(一)小面额货币投放量下降,银行网点小面额人民币备付比例低
近年来,寻甸县小面额货币的投放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县金融机构共投放20元及以下人民币共2809.9万元,比2012年下降55.74%。其中仅有1元券、5角券投放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0.23%、100%;20元券、10元券投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21.05%、56.23%;5元券、1角券2013年未投放。而与此同时,100元券和50元券投放量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比2012年增长26.95%、203.23%。县域范围内小面额货币流通基本以纸币为主,硬币由于受金融机构清分、使用空间狭小等因素制约,很少用于支付,近两年来,我县硬币仅投放过1角硬币20万元,但回笼为零,可见大部分硬币未进入流通市场。
调查中,笔者选取县内位于县城和乡镇共10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进行随机调查,10个网点的柜台备付现金券别结构主要以100元和50元为主,两种券别占比高达80.01%和16.5%,20元及以下券别备付现金占比不到4%。抽样调查的5个乡镇网点柜台100元和50元现金占比为76.93%和19.86%;20元、10元、5元、1元券别分别占比为:2.06%、0.98%、0.05%、0.05%。5个县城网点柜台100元和50元现金占比为84.27%和11.84%;20元、10元、5元、1元券别分别占比为:2.26%、1.14%、0.46%、0.01%。被抽样的10家网点中仅有1家网点备付了硬币,且所有网点1元以下(不含)的备付现金占比都不超过0.1%。
(二)小面额纸币流通情况
笔者向寻甸县使用小面额人民币比较频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公共服务业和农贸市场发放了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以上三个交易市场中,对10元、5元、1元、5角和1角五种券别的人民币需求量最大,其中紧缺券别主要是1元、5角、1角纸币。在超市、药店等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小面额人民币兑换主要困难是有临时兑换需求的商家银行不能提供足够的小面额纸币。有的超市和药店对紧缺的1角券找补,采用强制使用小商品代替的方式进行找补,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对小面额纸币残损券的主要处理方式是用于回笼找零、支付货款,少部分直接存入银行。在农贸市场因为需求量小,小面额人民币的主要兑换途径是其他营业场所调剂使用,对于紧缺的1角纸币,大部分商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不予找补或多收至整数位。小面额纸币在农贸市场的残损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商家将小面额残损人民币在存入银行时,被银行要求凑捆成整方能办理,所以众多商家都选择将小面额纸币“囤积”备用,造成部分小面额纸币“超期服役”,影响了人民币的整洁形象。
(三)小面额硬币流通情况
小面额硬币在寻甸县大部分乡镇都存在老百姓拒收,商家无法找补的情况。在我们调查的所有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和农贸市场中,仅有位于县城的1家规模较大的超市偶尔能找补出去几枚硬币,其他被调查的商家都反应老百姓拒收,对于极少情况下收到的硬币大部分都被商家沉淀下来。在我县仅有的一家公交公司,收到的硬币多为1元券,也被银行要求凑捆后再存入。针对小面额硬币拒收的情况,我们随机调查了一部分乡镇和县城的群众,大部分反映小面额硬币体积小,携带、保管、清点不便,在乡镇的老年人对硬币尤其排斥,认为硬币真假难辨,因此大部分群众在进行经济交易时,一般都优先选择携带方便的纸币,造成了我县硬币流通环境不畅的局面。
二、寻甸县小面额人民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投放的券别比例失调,小面额券种回笼速度慢,残损券“体外循环”
调入发行基金券别结构单一,小面额人民币回笼与投放量严重失调,流通中的小面额人民币新券投放量小,局部供应脱节,难以满足社会的支付需要。一些残损票币即使回收了,无奈之下也得再次投放出去,重新进入各流通领域,循环使用,加重破损程度,直接影响了人民币的整洁度。20元(含20元)以下的小面额人民币投放后,回笼速度慢,其在社会上流通时间长,因而残损率较大。据调查,部分个体经营者,尤其是餐饮和零售业的个体经营者为满足日常经营找零的需要,往往将小面额纸币收集起来重复使用,导致一些残损人民币以“顾客一经营者一顾客”的方式进行流通,没有通过银行集中缴存人民银行统一销毁,使市场上人民币流通周期延长,残损币的数量和残损度逐步提高,整洁度降低。
(二)小面额纸币与硬币混合流通,硬币受排斥,造成沉淀多,回笼少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小面额人民币纸币与硬币混合投放流通的方式,由于硬币体积小,存在携带、保管、清点不便及易丢失等方面的缺陷,人们在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会优先选择携带方便的纸币,而不愿去使用硬币,这样,一方面小面额纸币反复超期使用,损毁破旧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币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批发、零售商家为应对零钞紧张和方便找零,经常储备一定数量零钞票,而硬币质量重、体积小、不便携带,结果是大量的硬币在市民手中沉积。据了解,大部分居民手中都存有一定数量的硬币。这一方面与市民的习惯使用纸币嗜好有关,另一方面与硬币的体积过小不易携带不无关系。由于现在流通的硬币特别是作为流通主力的硬5角与1角体积比较小,更不便携带和保管;辖内县城以下地区缺乏投币电话,无人售票公交车等使用硬币的配套设施;金融机构因其调运成本高,搬运劳动强度大,清分,整点,包装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硬币在寻甸县的流通使用不尽如人意,无法替代流通中的小面额纸币,造成小面额货币只能由纸币“独当一面”,不得不“超期服役”,以致小面额纸币的残损券充斥市场,降低了人民币的流通整洁度。加之硬币金额小,居民在收到硬币后基本上都不会拿到银行存,而是随便找个地方存放,导致很大一部分硬币滞留在居民家中,使数量可观的硬币无奈留存在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退出了流通领域。 (三)金融机构兑换残损人民币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部分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存在推诿或拒绝兑换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兑换残损人民币属于金融机构的一种义务劳动,不能给其带来经济效益,且因残损人民币清点整理工作量大,成本高而增加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工作量,影响到办理其他业务的速度;二是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尽完善。各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整洁度管理只停留于制度表面,很少对其执行情况实施检查,导致柜面人员兑换服务热情不高;三是群众监督意识不强。目前许多群众对残损人民币兑换的标准和程序不清楚,对金融机构拒兑现象的举报意识也不强,导致市场流通残损人民币增多,客观上也助长了临柜人员的拒兑心理。
(四)金融机构宣传爱护人民币工作的力度不够,群众自觉爱护人民币意识不强
一方面,老百姓缺乏残币兑换知识,很少主动兑换残币;缺乏正确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法律意识。部分群众自觉爱护人民币意识淡薄,不注意人民币的妥善保管,导致常有人民币霉烂,虫蛀,鼠咬等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币形象。尤其是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将人民币藏在粮仓,锅灶,墙缝等自认为最安全地方,往往容易导致人民币霉变和被火烧,虫蛀,鼠咬,严重影响人民币整洁度。同时,在农贸市场,商场和学校收取学费等日常使用现金频繁交易过程中,还经常发生折角,揉搓,污染,签名等对人民币造成损害的现象,损坏了人民币的声誉和流通秩序。另一方面,部分基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出纳人员素质不高,对残损币挑剔标准掌握不准确,同时对残损人民币回收工作认识不足,对回收残损币积极性不高,存在“三怕”:一怕麻烦,挑剔残损币要分清版别和券别,加之残币既脏又乱,费时费力。二怕担责任,因对残损人民币兑换标准掌握不准,不敢兑换。三怕占压库存,收兑残币要集零成整,时间长上缴慢,占压库存影响收益。因而不愿收兑残币,对收入残币不能及时整点入库,随收随付,造成恶性循环。
三、影响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的原因分析
(一)小面额货币支付功能弱化和找零功能移位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以及社会购买能力的增强,小面额货币支付功能逐渐开始弱化,找零功能也出现了移位现象。目前。除个别低档商品保留“角”的价格外,很少有分币定价。角币替代了分币,分币仅用于银行计息等方面,即使仍有分币定价,其找零功能也大大缩水,客观上其作用发生了移位。此外,大面额货币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也助长了人们“宁大勿小”的用现习惯,有些人甚至将能否提供大额货币作为选择商业银行和衡量其信誉高低的标准,以此倒逼商业银行形成“提大票、拒小票”的循环。同时,不排除转账结算滞后、人们传统用现思维和现金交易能够带来“灰色”利益以及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政策的实施、货币流通秩序的维护等因素。据了解,虽然个别商品流通行业和单位对小面额纸、硬币有较大需求,但这部分需求占总需求比重较小。小面额货币,尤其是硬币的总需求下降已成为事实。
(二)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小面额货币流通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减少人力、物力成本,金融机构在现金调拨中主要以大面额货币为主,特别对小面额券别不愿提取,造成小面额缺少的假象,导致部分网点小面额货币供应受到影响。各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往往偏重于拉存款、放贷款、发展中间业务等能为其带来收益的业务,对残损人民币兑换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调查显示,虽然辖内的金融机构能够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将兑换残损人民币业务纳入到内部考核项目,但未得到真正落实。小面额残损币兑换、清点和整理工作量大、成本高,费时费力,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现金收付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影响了其经营效益。而日常柜台业务都处于较为繁忙的状况,柜员忙于处理日常业务,无暇认真挑剔残损人民币,对客户要求兑换残损币,经办人员往往以种种借口推脱,使流通中残损小面额人民币不能及时回笼。另外,因近几年钱币市场热炒各版别、券别人民币,形成人民币溢价交易,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失去了方向,以工作之便,人为囤积大量人民币,使小面额纸币以非正常渠道退出流通领域,造成小面额纸币市场紧缺现象,扰乱了人民币流通秩序。
(三)硬币的流通渠道不畅和使用环境欠佳,各银行机构对硬币投放持消极态度
就县域支付环境而言,能够采用硬币自动服务设施的公交、电信等部门,均未涉足硬币自动服务领域或已被IC卡自动服务设施取代,硬币使用的硬件环境欠佳。由于硬件不足,使用范围受限,加之硬币携带不便和找零无所谓的心态,导致硬币需求减少。即使有少量的投放,也并未发挥流通手段,而是大量沉淀于市场流通体系外。“纸币偏好”已成为普遍的用现习惯,货币的强制行为被个人行为和商业行为取代。尤其在农村,由于硬币不便保管,容易遗失,而农民收入低下,预期损失的承受力往往又低于城市居民,所以他们更偏重于纸币的使用。在货币投放环节,各银行业机构直接面向货币使用群体,是货币出纳的关键环节。其现钞货币业务对货币总量和结构调节及纸、硬币的搭配具有直观而明显的效应。但商业银行对硬币的投放是消极的,也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操作层,均重于存贷款业务,而轻于调节货币流通,利益驱动使其放弃了本应承担的货币管理义务。二是由于硬币重量大、形态小、品种多,硬币收付、清点和包装机具严重缺位,靠手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下,工作效率不高,管理混乱,容易造成收付差错,为出纳人员排斥硬币提供了借口。
四、改善小面额人民币流通状况的建议
(一)加强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的监测工作,提高货币流通调控能力
掌握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质量和结构是做好发行基金调拨、人民币券别搭配工作的前提。必须加强券别调查监测工作,规范现金管理行为,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人民币监测格局。基层人民银行货币发行部门应多深入农村乡镇、农贸市场进行调查,进一步提高分析预测水平,为上级行货币金银部门调配券别结构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要提高对辖区货币流通的调控能力,合理搭配券别,促进小面额货币投放。严格实行商业银行存取款现金预约制度,根据小面额货币供需情况,人民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硬性搭配小面额货币,以投促回,以新驱旧,确保小面额货币的供应,有效的调控社会现金流通数量和结构。 (二)优化硬币使用环境,加快硬币周转流通
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是降低人民币使用成本,提高人民币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为保证硬币的流通顺利,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加硬币服务设施,如地方政府建立投币电话、自动售货机等公共设施等,改善硬币使用环境,让硬币流通有场所,有市场。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要共同做好小面额人民币特别是硬币流通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群众和商家使用硬币的意识,培养大家使用硬币的良好习惯,减少硬币体外循环数量,积极引导硬币进入市场流通。金融机构要深入社区、学校、车站、超市等硬币沉淀较多区域开展硬币兑换服务活动,引导居民将家中沉淀硬币到银行兑换,以此活动为引导,促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常态化的小面额人民币兑换服务机制。
(三)创新人民币流通机制建设,突破传统意识层面缺陷的制约
首先,探索建立辖区银行业机构小面额人民币兑换长效机制,推动金融业自律规则的建设;或设立金融消费者投诉平台,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规则,督促商业银行认真执行《人民币管理条例》,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和残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围绕客户的需求创新现金流通服务,认真做好小面额票币和残损币的兑换,回收工作,杜绝残损币的非良性循环,净化货币流通市场。其次,在建立人民币券别结构与整洁度监测制度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存取款预约制度”等方式,合理配给人民币券别,逐步实现人民银行根据市场信息合理搭配券别,以此增强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券别结构和整洁度的调控能力。再次,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两种手段,双管齐下,解决商业银行参与人民币流通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督促其履行人民币流通服务中的净化作用。建议人民银行各级行每年制定小面额货币新币投放和旧币回笼计划,各分支行对各家商业银行制定计划,并定期检查其小面额货币的库存情况,保证投放于商业银行的小面额新钞真正进入市场,加快旧钞的回笼,对拒收小面额票币和残损币的营业网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厉处罚。
(四)加强对金融机构现金业务的监督指导,确保制度贯彻执行落实到实处
人民银行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活动的监督检查,督促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好小面额人民币挑剔整点、残损币兑换及券别调剂业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履行人民币兑换职责,形成制约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调剂人民币券别结构的主动性,同时,实行金融机构小面额人民币首兑责任制,对于个别营业网点存在的拒绝办理小面额兑换和交存的情况,要严格按照《人民币管理条例》对拒绝办理的商业银行进行严肃处理。四是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残损人民币回收难的问题。指导和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有关净化流通人民币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经常性地组织对商业银行进行残损人民币回收工作检查,对对外支付残损人民币以及不按规定兑换残损人民币等违反《人民币管理条例》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在金融系统内开展人民币管理工作竞赛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切实调动各银行机构做好人民币流通服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