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马氏文通》以来,对于虚词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多是从意义和功能两方面对虚词进行定义。但是众说纷纭,仍无定论,其中认为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作用的观点并不能得到普遍认同。通过回顾虚词定义及其研究的四个阶段,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虚词不“虚”的三条理由。首先从逻辑上说虚词有词汇意义;其次虚词的源头是有具体意义的实词;最后虚词的发展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又包括虚词具有稳固性、复音化、同义词、词义的变化、构词能力和兼类多职六个方面。
【关键词】虚词;词汇意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虚词是汉语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虚词的研究也是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虚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实词’的对称。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如介词、连词、助词等。”《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一般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一、虚词具有词汇意义
葛本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说“语言中的词都是用来指称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所以每个词都有它的词汇意义,实词是这样,虚词也是这样。”虚词和实词一样都是词语的一大类,不能说只有实词有“词汇意义”,虚词没有“词汇意义”,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也是不符合事实和语言发展规律的。从逻辑学上讲,虚词是有意义的,表示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说虚词作为一种词汇,本身没有意义,那么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大作用的虚词都该怎么解释呢?历来汉语字典、词典,特别是虚词词典中对虚词的释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在运用虚词时,不仅能够判定哪些虚词比较恰当,而且能够辨明在这些虚词中哪一个最为合适,可见,虚词不仅具有词汇意义,其义素和区别特征也是明显的。抽象的概念和联系难以准确地描述,但是抽象不等于没有,不能因为表示的不是具体概念就否定虚词的词汇意义。
二、虚词的源头是实词
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虚词都是来源于实词,最初有具体意义的一些实词最终演变成了有抽象词汇意义的虚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一是而。《说文·而部》:“而,頰毛也。”段玉裁注:“頰毛者,《須部》所謂髯須之類耳。禮運正義引說文曰:‘而,須也。’須謂頤下之毛。”在上古汉语里,“而”又为第二人称代词,如《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豈不知而作。”郑笺:“而,猶女也。”又为副词,如《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朱熹《集传》:“言舜猶怨慕。”又为连词,如《墨子·尚同》:“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二是爲。《古文字诂林》:“爲,罗振玉曰:‘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在服牛乘马之前。’”本为动词,后多被用为介词。
其他还有本为名词“簸箕”义的“其”,本为动词“往”义的“于”,本为动词“在”的“於”,本为名词“鼻子”义的“自”等等。
三、虚词的发展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
虚词作为汉语词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实词一样具有汉语词汇的基本特征,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不可区别对待。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汉语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一)虚词具有稳固性
这里所说的稳固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意义的稳固。一些虚词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发展至中古汉语也并无太大变化,是现代汉语虚词的源头。“然后”一词先秦即有。第二个方面是用法的稳固。如“能”与“不能”,古代汉语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
(二)虚词也有复音化
上古时期的“以”“自”“于”“乎”“於”“之”“虽”“乃”,“哉”等单音虚词占了绝大多数。到了中古时期,随着汉语词汇整体复音化的过程,虚词这一大类也出现了很多复音词,如“得无”“何其”“何如”“且夫”“然则”“虽然”“所以”“是以”“若何”“而已”“假如”“万一”“自非”等。
(三)虚词也有同义词
虚词和实词一样,也有同义词。如“于”“於”“乎”三个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原始意义表示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动作的处所或时间。“於”到西周金文才开始出现,有了新兴的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表示引进比较的对象。也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乎”作为介词,和“于”“於”的用法大致相同。
(四)虚词也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虚词的源头往往是词义单一的名词或动词,后有了虚词的义项,到了中古时期,虚词意义成了常用义,义项进一步增多,有些沿用至今,甚至很多虚词有了兼类的多个义项,如“而”“以”“和”等。虚词词义的缩小多是一些上古汉语虚词,既可指人名、方国名,也可用作虚词,但是后来固定为某类虚词,单一具有虚词意义和语法作用。
(五)虚词也有兼类多职
由于虚词本就来源于实词,加之虚词数量较少,所以一个虚词通常有很多种用法,有些甚至兼属几个词类。如“并”,可作副词,表示范围,意思是“皆”“都”;也可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将”,可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即将”“将要”;也可用作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委婉的语气;也可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也可以说“与、同、以”;还可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或者连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向熹.简明汉语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虚词;词汇意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虚词是汉语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虚词的研究也是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虚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实词’的对称。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如介词、连词、助词等。”《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一般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一、虚词具有词汇意义
葛本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说“语言中的词都是用来指称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所以每个词都有它的词汇意义,实词是这样,虚词也是这样。”虚词和实词一样都是词语的一大类,不能说只有实词有“词汇意义”,虚词没有“词汇意义”,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也是不符合事实和语言发展规律的。从逻辑学上讲,虚词是有意义的,表示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说虚词作为一种词汇,本身没有意义,那么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大作用的虚词都该怎么解释呢?历来汉语字典、词典,特别是虚词词典中对虚词的释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在运用虚词时,不仅能够判定哪些虚词比较恰当,而且能够辨明在这些虚词中哪一个最为合适,可见,虚词不仅具有词汇意义,其义素和区别特征也是明显的。抽象的概念和联系难以准确地描述,但是抽象不等于没有,不能因为表示的不是具体概念就否定虚词的词汇意义。
二、虚词的源头是实词
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虚词都是来源于实词,最初有具体意义的一些实词最终演变成了有抽象词汇意义的虚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一是而。《说文·而部》:“而,頰毛也。”段玉裁注:“頰毛者,《須部》所謂髯須之類耳。禮運正義引說文曰:‘而,須也。’須謂頤下之毛。”在上古汉语里,“而”又为第二人称代词,如《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豈不知而作。”郑笺:“而,猶女也。”又为副词,如《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朱熹《集传》:“言舜猶怨慕。”又为连词,如《墨子·尚同》:“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二是爲。《古文字诂林》:“爲,罗振玉曰:‘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在服牛乘马之前。’”本为动词,后多被用为介词。
其他还有本为名词“簸箕”义的“其”,本为动词“往”义的“于”,本为动词“在”的“於”,本为名词“鼻子”义的“自”等等。
三、虚词的发展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
虚词作为汉语词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实词一样具有汉语词汇的基本特征,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不可区别对待。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汉语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一)虚词具有稳固性
这里所说的稳固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意义的稳固。一些虚词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发展至中古汉语也并无太大变化,是现代汉语虚词的源头。“然后”一词先秦即有。第二个方面是用法的稳固。如“能”与“不能”,古代汉语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
(二)虚词也有复音化
上古时期的“以”“自”“于”“乎”“於”“之”“虽”“乃”,“哉”等单音虚词占了绝大多数。到了中古时期,随着汉语词汇整体复音化的过程,虚词这一大类也出现了很多复音词,如“得无”“何其”“何如”“且夫”“然则”“虽然”“所以”“是以”“若何”“而已”“假如”“万一”“自非”等。
(三)虚词也有同义词
虚词和实词一样,也有同义词。如“于”“於”“乎”三个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原始意义表示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动作的处所或时间。“於”到西周金文才开始出现,有了新兴的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表示引进比较的对象。也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乎”作为介词,和“于”“於”的用法大致相同。
(四)虚词也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虚词的源头往往是词义单一的名词或动词,后有了虚词的义项,到了中古时期,虚词意义成了常用义,义项进一步增多,有些沿用至今,甚至很多虚词有了兼类的多个义项,如“而”“以”“和”等。虚词词义的缩小多是一些上古汉语虚词,既可指人名、方国名,也可用作虚词,但是后来固定为某类虚词,单一具有虚词意义和语法作用。
(五)虚词也有兼类多职
由于虚词本就来源于实词,加之虚词数量较少,所以一个虚词通常有很多种用法,有些甚至兼属几个词类。如“并”,可作副词,表示范围,意思是“皆”“都”;也可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将”,可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即将”“将要”;也可用作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委婉的语气;也可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也可以说“与、同、以”;还可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或者连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向熹.简明汉语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