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应用型课程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随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研究和理论讨论之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运而生。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提高广大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而不是像数学、物理只有理论知识,因此决不能纸上谈兵,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在实践中领会课本内容隐含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提高信息技术技能。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应该设计任务。设计任务要求老师纵观整个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设计任务。每节课的设计任务不能太难,增加的新内容、难点不能太多。设计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1)教师出一些模版让学生模仿,目的十分明确任务;(2)教师提出一些让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发挥自己想象、创作的设计任务;(3)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情、无任何约束地完成任务。三种任务难度逐步增加,也让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生日礼物贺卡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模仿教师所给的模板的版型、图案和文字,以及图案、文字所在的位置;第二阶段在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改变一下文字的内容、格式,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更改图画内容、颜色,以及画面的格式、情调;第三阶段学生就可以完全抛弃教师的要求和框格,任意增添自己喜欢的内容,想要对朋友说的话,对朋友的祝福、关心,添加自己喜欢的照片,链接一些flash动画,学生凭借想象,自己动手完成每一帧的画面,通过动画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感谢与祝福,既新颖独特又有真情实感更锻炼提升信息技术技能。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设置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学习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图画、声音及视频来完成,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创设情境教学法直观、生动,学生的接受效率优势不言而喻[1]。
例如:在信息技术“flash”相关内容教学中,笔者在布置设计任务时让学生观看2009年的国庆阅兵仪式,观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战士挺拔的身姿、整齐的步伐,坦克车发着隆隆的发动机声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空中战斗机发出凌厉的尖叫呼啸而过,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盛、威严,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庄严,体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学生在激发爱国主义的同时,按照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把看见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在电脑上绘成一帧帧画面,不必很逼真,很准确,之后用flash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完全地、真实地展现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之下,通过查阅课本教材、借阅图书馆图书或者通过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信息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查阅资料的时候工作量比较大,教师可以教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别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保证每一组都有信息技术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这样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去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小组成员要相互沟通交流,谈谈各自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对于网站的制作而言,网站有网站的主页,主页上有许多的超链接来链接更多的网页,这些子网页上有更多的内容,也会有下一层的链接。做好一个网站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一个初中生独自完成网站设计任务难度相当大,所以以小组的方式将设计任务按照网页层次将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成员明确分工,每个成员负责完成不同模块的设计任务。成员之间要信息沟通,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完成任务,保证整个网站风格、格调一致,成为统一的整体。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小组成员完成难度不同的任务: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完成网页的总体设计、网页链接,视频、图画的链接、声音、视频的加入等任务;计算机水平一般的学生完成网页整体规划、字体、页面背景颜色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网站的整体规划、人员任务的分配等。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整个网站的制作。在网站的制作过程中,成员各司其职,在锻炼提升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团队协同能力、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使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博.“任务驱动”模式下信息技术课有效性的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2(8):94-95.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随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研究和理论讨论之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运而生。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提高广大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而不是像数学、物理只有理论知识,因此决不能纸上谈兵,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在实践中领会课本内容隐含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提高信息技术技能。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应该设计任务。设计任务要求老师纵观整个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设计任务。每节课的设计任务不能太难,增加的新内容、难点不能太多。设计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1)教师出一些模版让学生模仿,目的十分明确任务;(2)教师提出一些让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发挥自己想象、创作的设计任务;(3)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情、无任何约束地完成任务。三种任务难度逐步增加,也让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生日礼物贺卡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模仿教师所给的模板的版型、图案和文字,以及图案、文字所在的位置;第二阶段在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改变一下文字的内容、格式,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更改图画内容、颜色,以及画面的格式、情调;第三阶段学生就可以完全抛弃教师的要求和框格,任意增添自己喜欢的内容,想要对朋友说的话,对朋友的祝福、关心,添加自己喜欢的照片,链接一些flash动画,学生凭借想象,自己动手完成每一帧的画面,通过动画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感谢与祝福,既新颖独特又有真情实感更锻炼提升信息技术技能。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设置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学习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图画、声音及视频来完成,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创设情境教学法直观、生动,学生的接受效率优势不言而喻[1]。
例如:在信息技术“flash”相关内容教学中,笔者在布置设计任务时让学生观看2009年的国庆阅兵仪式,观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战士挺拔的身姿、整齐的步伐,坦克车发着隆隆的发动机声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空中战斗机发出凌厉的尖叫呼啸而过,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盛、威严,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庄严,体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学生在激发爱国主义的同时,按照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把看见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在电脑上绘成一帧帧画面,不必很逼真,很准确,之后用flash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完全地、真实地展现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之下,通过查阅课本教材、借阅图书馆图书或者通过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信息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查阅资料的时候工作量比较大,教师可以教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别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保证每一组都有信息技术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这样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去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小组成员要相互沟通交流,谈谈各自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对于网站的制作而言,网站有网站的主页,主页上有许多的超链接来链接更多的网页,这些子网页上有更多的内容,也会有下一层的链接。做好一个网站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一个初中生独自完成网站设计任务难度相当大,所以以小组的方式将设计任务按照网页层次将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成员明确分工,每个成员负责完成不同模块的设计任务。成员之间要信息沟通,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完成任务,保证整个网站风格、格调一致,成为统一的整体。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小组成员完成难度不同的任务: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完成网页的总体设计、网页链接,视频、图画的链接、声音、视频的加入等任务;计算机水平一般的学生完成网页整体规划、字体、页面背景颜色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网站的整体规划、人员任务的分配等。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整个网站的制作。在网站的制作过程中,成员各司其职,在锻炼提升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团队协同能力、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使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博.“任务驱动”模式下信息技术课有效性的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2(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