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被引入认知语言学领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1]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理论被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如文学作品的赏析、翻译等。译作以最大程度的传递原文信息为基本原则,而图形/背景理论在评估哪个译本更贴近原文方面具有极强的阐释力。本文拟从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两个翻译版本的异同,为古代散文翻译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图形-背景 古代散文 翻译
图形-背景理论由丹麦心理学家Robin于1957年提出,随后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用來研究空间组织方式。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Talmy将其引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用来研究语言组织方式。图形-背景理论作为一个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理论,既可以用来进行句法研究,语言对比研究,也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现象,赏析文学作品,翻译等的研究。传统的对译作的研究主要是从翻译理论的视角评价翻译作品,从清未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从罗马帝国时期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到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评价译作的研究受到较少关注。本文拟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两个翻译版本的异同,为古代散文翻译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Talmy对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
Talm认为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值。背景是一个相对于一个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是相对于背景静止的。一般说来,人们不能同时看到图形和背景,图形是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在认知中占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成分,成為注意的焦点。它通常是形状完整、体积较小、能够移动、结构简单紧凑、更为可及、首先见到的、依赖性较大的事体。而背景相对于图形来说在认知中不占优势,突显程度较低,可作为认知上的参照点;它具有某种可用来描写图形未知方面的已知特征,体积较大、静止的、结构相对复杂、独立性较大的、更易预料的物体。如书在桌子上,书作为体积较小的,相对于桌子来说更容易移动的物体,通常被视作图形,而桌子被看作是背景。
2.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
《桃花源记》堪称我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这篇散文的翻译也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考虑到文化背景及语言对翻译的影响,特选林语堂译本和英国汉学家戴维斯译本作为分析材料。纵观所有译本,林语堂和戴维斯的这两个译本基本代表了国内和国外最高的翻译水平。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两个译本之间有很大不同。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语言的角度对比分析哪个译本更能再现原文。以下林译代表林语堂译本,戴译代表戴维斯译本。
2.1英语存在句的图形背景分析
英语存在句正是根据物体的突显性和事物的完整性所组织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式,是图形、背景关系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2]因此,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可以把英语存在句的结构看成是:There 动词 图形 背景结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图形,时间地点状语等为背景。下面我们结合例子具体分析: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林译:……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戴译:…… a man of Wuling,who made his living as a fisherman,ascended a stream,forgetful of the distance he traveled.
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突显的部分是图形,没有突显的部分是背景,与背景相比,图形一般来说更容易识别,更能引起注意,也更容易构建意义。语言表达是基于经验观,即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事物或事件的感知,而外部感知对大脑的刺激又是复杂多样的。大脑要对它们进行整理,根据最突显的物体、事物的完整特性组织语言表达。[3]所以,根据英语存在句的结构,可以看出渔人是图形。在戴的译本中,则用了一个较长的复合句,句子的主干是武陵人
缘溪行。其中武陵人是主语也是图形,其他的都是背景。具体来说,捕鱼为业是主语的定语。英语定语从句都遵循“图形”—“背景”原则,即呈现给语言接受者“图形”逐渐完整和清晰的过程,尤其是在定语从句的结构中,对重要信息的陈述,英语习惯将其置于句首,即遵循“首重原则”。[4]所以这个意义小段中武陵人是图形,其定语是背景。
本文作者认为第一句话分成两个小句来理解比较恰当。林语堂先生用存在句型勾画了一副静态的图形背景:武陵人,捕鱼为业;然后是动态的图形背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而戴译本将两句合并为一句,将静态附与动态中,其意思就是将整句话理解成一副动态的图形背景。意思虽没有改变,但是读完之后少了原文作者娓娓道来的美感。只看译文的话给读者的感觉是林的版本强调渔人遇见桃花源,而戴是渔人沿小溪行走,结果不知道走了多久。
2.2英语被动句的图形背景分析
熊学亮(2001)讨论了英语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用来表示自足的状态性事件。其中
被动句式的原型:主语(受事) BE V-EN分词
特殊型:(1)主语 BE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
(2)主语 情态动词 BE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
(3)主语 BE being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
(4)主语(受事) 其他系动词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
关键词:图形-背景 古代散文 翻译
图形-背景理论由丹麦心理学家Robin于1957年提出,随后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用來研究空间组织方式。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Talmy将其引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用来研究语言组织方式。图形-背景理论作为一个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理论,既可以用来进行句法研究,语言对比研究,也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现象,赏析文学作品,翻译等的研究。传统的对译作的研究主要是从翻译理论的视角评价翻译作品,从清未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从罗马帝国时期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到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评价译作的研究受到较少关注。本文拟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两个翻译版本的异同,为古代散文翻译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Talmy对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
Talm认为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值。背景是一个相对于一个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是相对于背景静止的。一般说来,人们不能同时看到图形和背景,图形是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在认知中占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成分,成為注意的焦点。它通常是形状完整、体积较小、能够移动、结构简单紧凑、更为可及、首先见到的、依赖性较大的事体。而背景相对于图形来说在认知中不占优势,突显程度较低,可作为认知上的参照点;它具有某种可用来描写图形未知方面的已知特征,体积较大、静止的、结构相对复杂、独立性较大的、更易预料的物体。如书在桌子上,书作为体积较小的,相对于桌子来说更容易移动的物体,通常被视作图形,而桌子被看作是背景。
2.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
《桃花源记》堪称我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这篇散文的翻译也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考虑到文化背景及语言对翻译的影响,特选林语堂译本和英国汉学家戴维斯译本作为分析材料。纵观所有译本,林语堂和戴维斯的这两个译本基本代表了国内和国外最高的翻译水平。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两个译本之间有很大不同。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语言的角度对比分析哪个译本更能再现原文。以下林译代表林语堂译本,戴译代表戴维斯译本。
2.1英语存在句的图形背景分析
英语存在句正是根据物体的突显性和事物的完整性所组织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式,是图形、背景关系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2]因此,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可以把英语存在句的结构看成是:There 动词 图形 背景结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图形,时间地点状语等为背景。下面我们结合例子具体分析: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林译:……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戴译:…… a man of Wuling,who made his living as a fisherman,ascended a stream,forgetful of the distance he traveled.
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突显的部分是图形,没有突显的部分是背景,与背景相比,图形一般来说更容易识别,更能引起注意,也更容易构建意义。语言表达是基于经验观,即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事物或事件的感知,而外部感知对大脑的刺激又是复杂多样的。大脑要对它们进行整理,根据最突显的物体、事物的完整特性组织语言表达。[3]所以,根据英语存在句的结构,可以看出渔人是图形。在戴的译本中,则用了一个较长的复合句,句子的主干是武陵人
缘溪行。其中武陵人是主语也是图形,其他的都是背景。具体来说,捕鱼为业是主语的定语。英语定语从句都遵循“图形”—“背景”原则,即呈现给语言接受者“图形”逐渐完整和清晰的过程,尤其是在定语从句的结构中,对重要信息的陈述,英语习惯将其置于句首,即遵循“首重原则”。[4]所以这个意义小段中武陵人是图形,其定语是背景。
本文作者认为第一句话分成两个小句来理解比较恰当。林语堂先生用存在句型勾画了一副静态的图形背景:武陵人,捕鱼为业;然后是动态的图形背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而戴译本将两句合并为一句,将静态附与动态中,其意思就是将整句话理解成一副动态的图形背景。意思虽没有改变,但是读完之后少了原文作者娓娓道来的美感。只看译文的话给读者的感觉是林的版本强调渔人遇见桃花源,而戴是渔人沿小溪行走,结果不知道走了多久。
2.2英语被动句的图形背景分析
熊学亮(2001)讨论了英语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用来表示自足的状态性事件。其中
被动句式的原型:主语(受事) BE V-EN分词
特殊型:(1)主语 BE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
(2)主语 情态动词 BE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
(3)主语 BE being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
(4)主语(受事) 其他系动词 -EN分词 介词 名词短语(施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