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示、王、艸”三部的字主要从字义方面初步比较了《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异同,两者的不同之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义的发展演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字林考逸》 《说文解字注》 释义
《字林考逸》是晋代吕忱所著,离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时间很近,其体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说文解字》的影响,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其分部与《说文解字》相同,都为540部;同时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这本书在元代已散佚,清代任大椿在已有零星材料的基础上著了《字林考逸》,同时代的段玉裁也给《说文解字》作了注。笔者通过从“示、王、艸”三部的字比较《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初步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一)《字林考逸》中的一些字在《说文解字注》中是没有的,关于这些字的解释是《字林考逸》最有价值的释义。仅“示、王、艸”三部的字《说文解字注》中未收的就约占17%。例如示部中的“禨”,王部中的“瑠、琈、”,艸部中的“蔊、䔷、菝、荶、、”等。由于《字林》中收了12824个字,而《说文解字》中只有9353个字,超出2308字,所以《字林》中有很多字是《说文解字》里没有收的,补了《说文解字》的漏略。这些字的解释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体现出了《字林考逸》的文献价值。例如王部中的“琈”,释为“玉别名”;艸部中的“蔊”释为“辛菜也”;“菝”释为“葀瑞草也”。
(二)《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两书中有些字的形体不同,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约占14%。例如《字林考逸》示部中的“䄍”《说文解字注》记作“蜡”;王部中的“琕”,《说文解字注》记作“鞞”;艸部中的“藐”,《说文解字注》记作“”;“莖”,《说文解字注》记作“”;“荚”,《说文解字注》记作“莢”;“蘴”,《说文解字注》记作“葑”;“茌”,《说文解字注》记作“茬”;“”,《说文解字注》记作“葍”;“薑”,《说文解字注》记作“”等。对于这些形体不同的用字,两本书中的解释大部分是相同的,有三个字的解释是不同的:琕、茌、藐,从某一侧面可以推断可能是词义发展演变所致。
(三)从字义方面来看,《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很大一部分完全相同;有一部分大体上意思相同,只是解释的文字稍异或叙述方式不同;有一部分释义局部相同;还有一部分字的释义是完全不同的。
1.《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解释的文字都一样。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就约占27%。例如示部中的“祯、祐、祗、斎、禋、祈”;王部中的“琠、璜、珑、瑕、玩”等;艸部中的“葚、荚、莳、蕰、䓛”等。
2.《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一些意思大体上相同,只是解释的文字稍异或叙述方式不同。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就约占8%。例如艸部中的“䔇”,《说文解字注》释为“菜之美者,云梦之䔇”,《字林考逸》释为“美菜生云梦”。两者叙述方式不同,但都表示一种好吃的蔬菜,如云梦泽出产的久负盛名的䔇菜。“蔪”,在《说文解字注》中释为“艸相蔪苞也”,《字林考逸》释为“草之相苞裹也”。两者都表示滋长丛生的样子,只是解释的文字稍异。
3.《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部分相同,还有一部分为《字林考逸》新增义项。这一部分新增的义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一方面补了《说文解字》的漏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词义的发展。例如示部中的“祯”,《说文解字注》释为“祥也”,《字林考逸》释作“祥也福也”,增加了“福也”的义项。
4.《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一部分是不相同的。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就约占17%。这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义的发展演变。例如示部中的“祲”,《说文解字注》释为“精气感祥”,《字林考逸》释为“精气成祥”。《说文解字注》强调的是阴阳之气互相感应而出现吉凶征兆的云风,而《字林考逸》强调的是祲之结果。王部的“玼”,《字林考逸》释为“鲜也”,《说文解字注》释为“新玉色鲜也,各本无新,今补。玼本新玉色,引申为凡新色”。“玫”,《字林考逸》释为“玫瑰火齐珠,石之美好曰玫圆好曰瑰”。《说文解字注》指出:“石之美者名玫,此字义之别说也。”。“玑”,《字林考逸》释作“小珠”,《说文解字注》释为“珠不圆也。珠不圆者从几”。,《字林考逸》释作“佩刀饰”,《说文解字注》释作“佩刀下饰”。艸部的“苫”,《字林考逸》释作“茅苫也”,指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为名词性词语。而《说文解字注》释为“盖也”,指用席、布等遮盖,为动词性词语。“萎”,《字林考逸》释作“痺也”,指痹症。而《说文解字注》释为“食牛也”,指喂牛的意思。“葏”,《字林考逸》释作:“草茂貌”,指草茂盛的样子。而《说文解字注》释为“艸儿”,仅仅指草。“茌”,《字林考逸》释作:“草亦盛也”,而《说文解字注》(记作“茬”)释为“艸儿”,两者相异之处与“葏”的情况一样。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李恩江,贾玉民.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M].郑州:中原农
民出版社,2000.
[3]万久富.《字林》的流传及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J].古籍
整理研究学刊,2001,(5).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宏源.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6]赵振铎.吕忱《字林》二三事[J].辞书研究,2007,(2).
[7]鲁一帆.清人据《字林》改《说文》拾零[J].南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7,(4).
(庄秋菊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关键词:《字林考逸》 《说文解字注》 释义
《字林考逸》是晋代吕忱所著,离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时间很近,其体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说文解字》的影响,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其分部与《说文解字》相同,都为540部;同时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这本书在元代已散佚,清代任大椿在已有零星材料的基础上著了《字林考逸》,同时代的段玉裁也给《说文解字》作了注。笔者通过从“示、王、艸”三部的字比较《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初步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一)《字林考逸》中的一些字在《说文解字注》中是没有的,关于这些字的解释是《字林考逸》最有价值的释义。仅“示、王、艸”三部的字《说文解字注》中未收的就约占17%。例如示部中的“禨”,王部中的“瑠、琈、”,艸部中的“蔊、䔷、菝、荶、、”等。由于《字林》中收了12824个字,而《说文解字》中只有9353个字,超出2308字,所以《字林》中有很多字是《说文解字》里没有收的,补了《说文解字》的漏略。这些字的解释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体现出了《字林考逸》的文献价值。例如王部中的“琈”,释为“玉别名”;艸部中的“蔊”释为“辛菜也”;“菝”释为“葀瑞草也”。
(二)《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两书中有些字的形体不同,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约占14%。例如《字林考逸》示部中的“䄍”《说文解字注》记作“蜡”;王部中的“琕”,《说文解字注》记作“鞞”;艸部中的“藐”,《说文解字注》记作“”;“莖”,《说文解字注》记作“”;“荚”,《说文解字注》记作“莢”;“蘴”,《说文解字注》记作“葑”;“茌”,《说文解字注》记作“茬”;“”,《说文解字注》记作“葍”;“薑”,《说文解字注》记作“”等。对于这些形体不同的用字,两本书中的解释大部分是相同的,有三个字的解释是不同的:琕、茌、藐,从某一侧面可以推断可能是词义发展演变所致。
(三)从字义方面来看,《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很大一部分完全相同;有一部分大体上意思相同,只是解释的文字稍异或叙述方式不同;有一部分释义局部相同;还有一部分字的释义是完全不同的。
1.《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解释的文字都一样。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就约占27%。例如示部中的“祯、祐、祗、斎、禋、祈”;王部中的“琠、璜、珑、瑕、玩”等;艸部中的“葚、荚、莳、蕰、䓛”等。
2.《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一些意思大体上相同,只是解释的文字稍异或叙述方式不同。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就约占8%。例如艸部中的“䔇”,《说文解字注》释为“菜之美者,云梦之䔇”,《字林考逸》释为“美菜生云梦”。两者叙述方式不同,但都表示一种好吃的蔬菜,如云梦泽出产的久负盛名的䔇菜。“蔪”,在《说文解字注》中释为“艸相蔪苞也”,《字林考逸》释为“草之相苞裹也”。两者都表示滋长丛生的样子,只是解释的文字稍异。
3.《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部分相同,还有一部分为《字林考逸》新增义项。这一部分新增的义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一方面补了《说文解字》的漏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词义的发展。例如示部中的“祯”,《说文解字注》释为“祥也”,《字林考逸》释作“祥也福也”,增加了“福也”的义项。
4.《字林考逸》与《说文解字注》的释义有一部分是不相同的。仅就“示、王、艸”三部来看,这一类就约占17%。这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义的发展演变。例如示部中的“祲”,《说文解字注》释为“精气感祥”,《字林考逸》释为“精气成祥”。《说文解字注》强调的是阴阳之气互相感应而出现吉凶征兆的云风,而《字林考逸》强调的是祲之结果。王部的“玼”,《字林考逸》释为“鲜也”,《说文解字注》释为“新玉色鲜也,各本无新,今补。玼本新玉色,引申为凡新色”。“玫”,《字林考逸》释为“玫瑰火齐珠,石之美好曰玫圆好曰瑰”。《说文解字注》指出:“石之美者名玫,此字义之别说也。”。“玑”,《字林考逸》释作“小珠”,《说文解字注》释为“珠不圆也。珠不圆者从几”。,《字林考逸》释作“佩刀饰”,《说文解字注》释作“佩刀下饰”。艸部的“苫”,《字林考逸》释作“茅苫也”,指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为名词性词语。而《说文解字注》释为“盖也”,指用席、布等遮盖,为动词性词语。“萎”,《字林考逸》释作“痺也”,指痹症。而《说文解字注》释为“食牛也”,指喂牛的意思。“葏”,《字林考逸》释作:“草茂貌”,指草茂盛的样子。而《说文解字注》释为“艸儿”,仅仅指草。“茌”,《字林考逸》释作:“草亦盛也”,而《说文解字注》(记作“茬”)释为“艸儿”,两者相异之处与“葏”的情况一样。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李恩江,贾玉民.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M].郑州:中原农
民出版社,2000.
[3]万久富.《字林》的流传及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J].古籍
整理研究学刊,2001,(5).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宏源.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6]赵振铎.吕忱《字林》二三事[J].辞书研究,2007,(2).
[7]鲁一帆.清人据《字林》改《说文》拾零[J].南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7,(4).
(庄秋菊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