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教学难题如理论多,专业词汇难理解,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等。采用多模态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应对此类问题。多模态理论由克莱丝提出并在韩里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得到发展,本文试图借助多模态教学机制来通过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声音的听觉刺激等其他符号资源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语言学理论,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语言学;教学
一、引言
语言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整理已经形成了有系统,结构完善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样理论性强的课程,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转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促进抽象词汇的理解,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语言学的兴趣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尝试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进行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手段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改为学生的参与与研究。
随着多模态概念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模态对于人的感官刺激能产生良好的认知和记忆效果。所以更多的人在教学中开始尝试将多模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且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模态和多模态的产生和发展
运用多模态教学法进行教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课堂上教师们都经常使用幻灯片和肢体语言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只是没有得到一定的理论框架支撑或是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因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和多媒体话语的产生,人们在最近几年逐步开始认识到其重要性,以Kress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经多年发展已形成系统,从此多模态的研究就作为独立的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电脑科技为人们在交流上增添了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一种新的多模态表达进入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各种领域。以图片、颜色、声音、音乐等形式存在的符号已经不再是交流的形式,更是表意的手段,如同文字的表意作用。Baldry&Thibadt(2006)指出多模态化是在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有机的混合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每种符号都有各自不同于其他符号系统的特点。
现在模态的概念和运用也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线里。我国的著名语言学专家胡壮麟教授和朱永生教授分别对multimodality(多模态化)从符号学和话语分析角度对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顾曰国教授将多媒体和多模态学习以及相关概念逐一分析,根据认知心理学对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总结了五个假设,并提出用角色建模语言来构建学习行为模型,从而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符号组合而非单一的符号进行交流,由此当今的教学就有责任让识读教学变得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用不同的符号形式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三、多模态辅助下的语言学教学设计
1.思维基础
将多模态方法引入到语言学课堂中是有其坚实的思维基础的。人们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总是以人类自身的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把自己对于事物的主观认识和经验附加到对其的描述和记忆中。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育研究学者们发现当学习者从多种渠道接受信息时,也正是信息通过多种模态呈现时,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有效的增加。有了这样的思维基础,运用多模态的语言学课堂就会显得灵活并充满吸引力。
2.课堂教学设计
在语言学课堂上我们试图借助多模态机制,有效地建立一个多维、动态、超语言的语义整合系统,从而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使学生能形象、有效地认识文化语义框架机制,思维隐喻机制,语言词汇语篇意义结构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运行规律。这里我们在课程准备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结合相关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主题和旋律反差大的歌曲和声音来创造一个相关的教学背景。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们对语言的三大功能有一个实质性的认识,特别是了解掌握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在一定的场合下,为表达交际语旨并建立人际意义,一定要选用适当的语式等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增加了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双重感官刺激不但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认清实际的问题包括社会思想及其它敏感问题,道德伦理,文化冲突与融合,国际关系。而且在语言学课堂上通过使听觉和视觉轮流作为主模态去获取信息来构建了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的信息输入模式,这样大脑在接受信息时就被迫主动的更换接收信息的机制,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四、结语
每一种模态都可以被看成是符号资源,这种符号资源在实践交流中都可以对意义的表达产生直接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模态完成信息的交换和沟通能通过对于人们感官的刺激达到有效的体验感,变成人们内在经验模式就是最好的信息输入模式。这种输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用浅显的例证来再现和解析语言学理论,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2]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a(1).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b(4).
[5]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
【关键词】多模态;语言学;教学
一、引言
语言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整理已经形成了有系统,结构完善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样理论性强的课程,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转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促进抽象词汇的理解,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语言学的兴趣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尝试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进行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手段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改为学生的参与与研究。
随着多模态概念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模态对于人的感官刺激能产生良好的认知和记忆效果。所以更多的人在教学中开始尝试将多模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且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模态和多模态的产生和发展
运用多模态教学法进行教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课堂上教师们都经常使用幻灯片和肢体语言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只是没有得到一定的理论框架支撑或是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因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和多媒体话语的产生,人们在最近几年逐步开始认识到其重要性,以Kress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经多年发展已形成系统,从此多模态的研究就作为独立的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电脑科技为人们在交流上增添了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一种新的多模态表达进入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各种领域。以图片、颜色、声音、音乐等形式存在的符号已经不再是交流的形式,更是表意的手段,如同文字的表意作用。Baldry&Thibadt(2006)指出多模态化是在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有机的混合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每种符号都有各自不同于其他符号系统的特点。
现在模态的概念和运用也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线里。我国的著名语言学专家胡壮麟教授和朱永生教授分别对multimodality(多模态化)从符号学和话语分析角度对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顾曰国教授将多媒体和多模态学习以及相关概念逐一分析,根据认知心理学对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总结了五个假设,并提出用角色建模语言来构建学习行为模型,从而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符号组合而非单一的符号进行交流,由此当今的教学就有责任让识读教学变得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用不同的符号形式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三、多模态辅助下的语言学教学设计
1.思维基础
将多模态方法引入到语言学课堂中是有其坚实的思维基础的。人们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总是以人类自身的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把自己对于事物的主观认识和经验附加到对其的描述和记忆中。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育研究学者们发现当学习者从多种渠道接受信息时,也正是信息通过多种模态呈现时,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有效的增加。有了这样的思维基础,运用多模态的语言学课堂就会显得灵活并充满吸引力。
2.课堂教学设计
在语言学课堂上我们试图借助多模态机制,有效地建立一个多维、动态、超语言的语义整合系统,从而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使学生能形象、有效地认识文化语义框架机制,思维隐喻机制,语言词汇语篇意义结构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运行规律。这里我们在课程准备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结合相关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主题和旋律反差大的歌曲和声音来创造一个相关的教学背景。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们对语言的三大功能有一个实质性的认识,特别是了解掌握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在一定的场合下,为表达交际语旨并建立人际意义,一定要选用适当的语式等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增加了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双重感官刺激不但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认清实际的问题包括社会思想及其它敏感问题,道德伦理,文化冲突与融合,国际关系。而且在语言学课堂上通过使听觉和视觉轮流作为主模态去获取信息来构建了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的信息输入模式,这样大脑在接受信息时就被迫主动的更换接收信息的机制,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四、结语
每一种模态都可以被看成是符号资源,这种符号资源在实践交流中都可以对意义的表达产生直接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模态完成信息的交换和沟通能通过对于人们感官的刺激达到有效的体验感,变成人们内在经验模式就是最好的信息输入模式。这种输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用浅显的例证来再现和解析语言学理论,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2]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a(1).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b(4).
[5]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