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在阜平顾家台村的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留和挪作他用。”
梳理近两年来习总书记的基层调研考察情况可以发现,在每一次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中,在对基层干部的嘱托和对农民群众的关怀中,无不透露出他对农民、农业、农村深厚的感情,以及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决心。
牵挂之一:扶贫
【现场】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在阜平顾家台村的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留和挪作他用。”
【言论】 阜平之行,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牵挂之二:现代农业
【现场】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的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厅内,习近平边听介绍边应邀品尝,夸赞树上干杏“别有风味”、若羌枣“味道好”。拿起袋装葡萄干,他问:“没用化肥吧?”看到一包和田大枣标价190元,他问老百姓能得到多少收益。“你們有品牌吗?”“新疆果品和中亚趋同,如何进一步打造优势?”……
【言论】 总书记同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等南疆5个地州的负责同志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南疆发展要因地制宜,粮食、棉花、果业、牧草业和畜牧业覆盖绝大多数农户,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丝绸、地毯、和田玉,都是发展方向,一定要抓出实际效果。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
牵挂之三:基础设施建设
【现场】 2013年2月3日。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东乡族聚居区。习近平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高山乡布楞沟村,在马麦志家看水窖、问生活、察医保。习近平要求当地政府抓紧解决好村民饮水困难。他向聚集在村头乡亲们表示,党和政府会进一步帮助大家,让大家生活越来越好。
【言论】 2014年3月4日,习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强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牵挂之四:农民工
【现场】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工地,从狭窄铁梯下到20多米深的施工平台,看望正在忙碌的农民工。他表示,快过节了,知道大家节日不能休息,来看看大家,给节日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拜年。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新型劳动大军,全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
【现场】 在地铁建设工地,习近平听说来自河南信阳的钢筋工范勇的妻子李文霞带着孩子来了,特地走进他们一家住的房间看望。“来这多久了?”“工作稳定吗?”“收入怎么样?”“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习近平叮嘱范勇一家人:“来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点,好好团聚一下。”
牵挂之五:农村改革
【现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他说,这是有益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对中央工作部署,要准确领会政策要点和要领,不能随意解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
牵挂之六:农村公共服务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习总书记在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基层医疗改革和服务情况。当得知这里实现了双向诊疗常态化,总书记给予肯定。他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言论】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牵挂之七:农村生态环境
【现场】 习近平2014年3月7日参加人代会贵州团审议,听到大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言,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指出,当前,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牵挂之八:农业科技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江苏镇江世业镇四季春农业园里,高架草莓种植技术吸引了习总书记目光。在大棚里,习近平询问种草莓用不用培养钵、产量销路如何。他还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曾专门到满城考察引进草莓新品种。他鼓励在场的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把好技术推广起来,带动群众致富。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牵挂之九:农民增收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在园区草莓种植基地门口,摆放着这里生产的草莓、橘子、葡萄等。习近平驻足观看,拿起产品询问产量和市场价格。习近平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牵挂之十:粮食安全
【现场】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走进一片高标准粮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他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他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牵挂之十一:新农村建设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在和江苏镇江村民交流时,习近平说,我很关心农村旱厕改水厕问题。当得知村里已全部完成了厕改,农民都用上了水厕,习近平进一步了解排污管道建设和污水处理情况。他说,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
【言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华社 2014.12.23)
梳理近两年来习总书记的基层调研考察情况可以发现,在每一次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中,在对基层干部的嘱托和对农民群众的关怀中,无不透露出他对农民、农业、农村深厚的感情,以及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决心。
牵挂之一:扶贫
【现场】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在阜平顾家台村的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留和挪作他用。”
【言论】 阜平之行,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牵挂之二:现代农业
【现场】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的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厅内,习近平边听介绍边应邀品尝,夸赞树上干杏“别有风味”、若羌枣“味道好”。拿起袋装葡萄干,他问:“没用化肥吧?”看到一包和田大枣标价190元,他问老百姓能得到多少收益。“你們有品牌吗?”“新疆果品和中亚趋同,如何进一步打造优势?”……
【言论】 总书记同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等南疆5个地州的负责同志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南疆发展要因地制宜,粮食、棉花、果业、牧草业和畜牧业覆盖绝大多数农户,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丝绸、地毯、和田玉,都是发展方向,一定要抓出实际效果。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
牵挂之三:基础设施建设
【现场】 2013年2月3日。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东乡族聚居区。习近平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高山乡布楞沟村,在马麦志家看水窖、问生活、察医保。习近平要求当地政府抓紧解决好村民饮水困难。他向聚集在村头乡亲们表示,党和政府会进一步帮助大家,让大家生活越来越好。
【言论】 2014年3月4日,习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强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牵挂之四:农民工
【现场】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工地,从狭窄铁梯下到20多米深的施工平台,看望正在忙碌的农民工。他表示,快过节了,知道大家节日不能休息,来看看大家,给节日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拜年。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新型劳动大军,全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
【现场】 在地铁建设工地,习近平听说来自河南信阳的钢筋工范勇的妻子李文霞带着孩子来了,特地走进他们一家住的房间看望。“来这多久了?”“工作稳定吗?”“收入怎么样?”“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习近平叮嘱范勇一家人:“来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点,好好团聚一下。”
牵挂之五:农村改革
【现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他说,这是有益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对中央工作部署,要准确领会政策要点和要领,不能随意解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
牵挂之六:农村公共服务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习总书记在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基层医疗改革和服务情况。当得知这里实现了双向诊疗常态化,总书记给予肯定。他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言论】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牵挂之七:农村生态环境
【现场】 习近平2014年3月7日参加人代会贵州团审议,听到大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言,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指出,当前,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牵挂之八:农业科技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江苏镇江世业镇四季春农业园里,高架草莓种植技术吸引了习总书记目光。在大棚里,习近平询问种草莓用不用培养钵、产量销路如何。他还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曾专门到满城考察引进草莓新品种。他鼓励在场的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把好技术推广起来,带动群众致富。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牵挂之九:农民增收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在园区草莓种植基地门口,摆放着这里生产的草莓、橘子、葡萄等。习近平驻足观看,拿起产品询问产量和市场价格。习近平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牵挂之十:粮食安全
【现场】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走进一片高标准粮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他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他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牵挂之十一:新农村建设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在和江苏镇江村民交流时,习近平说,我很关心农村旱厕改水厕问题。当得知村里已全部完成了厕改,农民都用上了水厕,习近平进一步了解排污管道建设和污水处理情况。他说,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
【言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华社 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