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归纳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古人云:授之以渔,不若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此,谈一谈文言文教学中的两种特殊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例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句子中的“止”,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之止(使愚公止)”。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定居”。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句子中的“王” 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的比较少见。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句子中的“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例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句子中的“凄”“寒”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凄寒”。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总之,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学生要学好文言文,都不能避开古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古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的基本词法还有许多,在教学中应该不断研究与归纳,使文言文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例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句子中的“止”,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之止(使愚公止)”。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定居”。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句子中的“王” 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的比较少见。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句子中的“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例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句子中的“凄”“寒”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凄寒”。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总之,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学生要学好文言文,都不能避开古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古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的基本词法还有许多,在教学中应该不断研究与归纳,使文言文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