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contr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归纳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古人云:授之以渔,不若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此,谈一谈文言文教学中的两种特殊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例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句子中的“止”,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之止(使愚公止)”。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句子中的“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定居”。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句子中的“王” 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的比较少见。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句子中的“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例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句子中的“凄”“寒”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凄寒”。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总之,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学生要学好文言文,都不能避开古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古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的基本词法还有许多,在教学中应该不断研究与归纳,使文言文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儿童诗的每行诗句长短不一,行数和字数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因其灵动的语言、清新的风格、独有的童趣而被学生所喜爱。统编教材编入的儿童诗犹如一颗颗理想的种子撒入学生的心田,引发了他们阅读的乐趣。儿童诗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课文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那么,如何破译儿童诗教学中关于朗读、理解、感悟、创作等方面的密码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寻找节奏,破译朗读儿童诗的密码  儿童诗描写的都是儿童眼中的世
期刊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其语言精练、意蕴丰富,语言规则与当下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障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品味架设桥梁,从而读出文言文独特的味道。  一、拾级而上,多重朗读中品味文言之“文味”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纵观整个小学阶段,新课标并没有针对文言文
期刊
小组合作在现在的教育领域已经成了一个熟悉的词汇,合作学习确实能改变一些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给教育天空带来新鲜的空气。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要想达到这一高度,将小组合作运用的得心应手,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小组合作所
期刊
作为语言文字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根植于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是丰富的,在对其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本源意识,给学生提供品读、欣赏的平台。在具体操作中,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教师采取的往往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学生不能深度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对诗情、诗韵的把握也就无从谈起。  一、吟咏诵读,感知诗词内涵  诗歌是古代劳动
期刊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全国许多地方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它的课堂基本模式教师已经非常熟悉。然而,对于每一环节的作用却众说纷纭。比如,有人认为课堂展示是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的,看不出学生的水平、能力,有作秀的嫌疑,等等。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它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中,“一切为了学生”是价值观,
期刊
参加工作已有20余年,这其中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回首走过的路程,感触颇深,其中有几分劳累,也有几许收获。正是在辛苦和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中,成长着,快乐着,并收获着。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更重要的还要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爱心构建师生情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根本,要想让学
期刊
作文难,是学生的共同心声,改作文难,也成了语文教师的共识。作文,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成了一件痛苦的事。特别是作文的评改,教师昼批夜改,圈圈点点,修修改改,绞尽脑汁,打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评语,优点缺点,一一地写来,唯恐落下一点。教师占据了评改这一舞台,独唱独演,劳神费力,但学生对教师的劳动并不领情。发下作文本后,能真正体会教师的评语,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作文的学生却没有几个。教师常常慨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以往的任何学科都更注重资源的利用。因此,要树立学科的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外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例如,在学到对称时,可以把数学的知识拓展到课外,开展以“生活中的对
期刊
近年来,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班级文化建设随着人们的重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前景依然令人担忧。如何搞好农村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改变农村学校未来的关键。下面,就从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建设策略等来简单谈谈。    一、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一)经济条件的限制,是
期刊
“生本”理念告诉人们,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而“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则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语文是从民族文化精神中衍生出来的学科,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文化精神,强调其母语教育的本质,即“涵养言语能力、发展智慧结构、建设美丽人生”;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民主,注重个体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