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的促进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在现在的教育领域已经成了一个熟悉的词汇,合作学习确实能改变一些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给教育天空带来新鲜的空气。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要想达到这一高度,将小组合作运用的得心应手,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小组合作所带来的改变有很多,不是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他们尤其是对于传统教育的一些固定的模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是需要一种评价机制的支撑的。或者说正是这种奖励评价机制的促进作用,才让我们的小组合作焕然一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这种评价机制,我以自己的课堂为例来进行解析。
  一、以激励、鼓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小组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幅“破罐子破摔”的样子,令人无可奈何。但是,任何人都是希望得到认可的,或者说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所以,在激励与鼓励性评价面前,他们可以“起死回生”。
  我所任教的班级在刚开始实行小组合作之时,有一个学生上课基本就是看课外书,尤其对于那些枯燥的文言文,他更不会产生一点兴趣。我多次教育,但未见成效。于是,我便在课堂上激励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回答对了才可以看课外书,并且鼓励他参与小组合作,回答更多的问题,在我的激励和鼓励之下,慢慢的,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会主动要求我提问他,上课回答不上来的,要求我下课的时候再对他进行提问,而他的改变也影响带动了班里一大批不爱学习的同学。而且在这种整体意识的促使下,一些学习优秀的同学很乐于帮助接受差的同学,而一些接受差的同学也很乐于接受优秀同学的帮助,这种帮助与接受不再是曾经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投入,当你看到他们一个教的耐心一个学的主动,你会充分感受到小组合作的美妙之处,这一切都是激励、鼓励性评价的功劳。
  二、采取“连坐”式评价机制,调动小组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连坐,简言之,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个后进生,懒于回答问题,懒于背诵,不但自己完不成学习任务,而且严重打击了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所以针对后进生,要有专门的评价机制。
  比方说,我们举行一个古诗背诵比赛,我采取小组背完到黑板画名次的方法,往往是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让组里拖延很长时间才到黑板画名次,这样组内其他同学觉得自己背的再快也没有意义。这样我便规定,只要组里有一个没有背过的同学,整个组就都要被罚抄写古诗三遍,而且,只要组里最后一名同学完成了学习任务,整个小组也会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这个同学便对小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决定小组的成败。在这种“恩威并施”的评价机制下, 小组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都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三、对于学生课后表现的奖惩评价机制,要更及时,更完善
  学生的课后表现,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预习成果的展示情况,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采用相应的奖惩评价机制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后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维持一个学生有良好的课后表现的一个支点。 而且,这种惩罚机制只有和小组联系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旦教师许诺的奖惩机制得不到有效地兑现,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所以,对于小组的奖惩评价机制一定要及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同样,自己的懒惰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这种评价学生课后表现的机制,必须要逐步完善起来,使之形成系统。
  总之,小组合作这种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模式,是必须要依靠一种评价机制来支撑的。在这种平台上,学生才会有更精彩的表现,教师才会有更加游刃有余的教授,我们的教育才会朝着美好的状态前进。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了语文教学的彻底改革、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
期刊
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现以听某教师《丑小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拙见。  初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追求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
期刊
“一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两个转变”即由教师发问向学生提问转变,由教向学转变。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即教师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这其实是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式教学
期刊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有人说:“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也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然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全是高考模拟训练场,本来最具灵性、最有趣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
期刊
有人说课堂是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两活”创意课堂就是这个激情燃烧的舞场,热血浇注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2010年11月3日上午,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八年级年轻的语文教师朱江老师给我们展示了这个舞场、圣坛、草地。市学科带头人、丹徒区语文教研员颜家明,润州区教研员陆其勇主任参加了这次活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才进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面传出了深情纯厚的男中音的朗读
期刊
导学案,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预设而在课前编制的用于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案。借助导学案能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师通过课前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到集体探讨,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还应兼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他们能够快乐学习。  一、通过课前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他们的特点来设计导学案。在课前导学案
期刊
《猫》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体现的都是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相关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对接本篇课文学习,课后用两道练习题细化了训练要求:默读课文,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在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说说第1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跟它一样。结合上述学习目标和要求,在对课文进行解读时可以重点抓“古
期刊
課程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老师们眼前,致使老师们总是很迷茫,感觉语文课是千头万绪,无从抓起。因为我们的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名课改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我总是不停地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我也在不断地努力去改变自己,尝试突破。  一、同课异构现弊端  在一次镇教
期刊
儿童诗的每行诗句长短不一,行数和字数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因其灵动的语言、清新的风格、独有的童趣而被学生所喜爱。统编教材编入的儿童诗犹如一颗颗理想的种子撒入学生的心田,引发了他们阅读的乐趣。儿童诗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课文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那么,如何破译儿童诗教学中关于朗读、理解、感悟、创作等方面的密码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寻找节奏,破译朗读儿童诗的密码  儿童诗描写的都是儿童眼中的世
期刊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其语言精练、意蕴丰富,语言规则与当下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障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品味架设桥梁,从而读出文言文独特的味道。  一、拾级而上,多重朗读中品味文言之“文味”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纵观整个小学阶段,新课标并没有针对文言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