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淡质朴心光呈现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123456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出世的大事因缘是什么?经中说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那就是“觉悟”。不仅自己要觉悟,更要觉悟他人,最终实现觉悟圆满。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最初并没有特定的佛造像,因为佛教是以启迪智慧和践行慈悲为宗旨的人文型宗教。佛教主张开启个体生命“无我”智慧的觉性,并在“无我”智慧的同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利益一切众生,在个体生命“无我”智慧和慈悲利他的践行都圆满之际,自然获得生命的圆满觉悟和彻底解脱。
  古印度时期的佛教造像,最初流行开来的是以佛陀的脚印、法轮、菩提树为代表的与佛法相关的圣物。直到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时代,大乘佛教思想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佛教思想上的变化为佛造像的出现迎来了契机。佛造像的出现,从本质上讲,是寓佛教精神于造像之中,是通过造像来传播佛教的思想和教义。例如中国佛教信仰形态中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分别诠释了佛教教义中“智、行、悲、愿”和自利、利他的精神。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佛教的造像并不是偶像崇拜,而是以“相”啟“智”,是典型的象征哲学。
  在贵霜王朝时期,位于古印度西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造像,这一地区的造像具有浓厚的希腊雕塑风格,被后世称为犍陀罗风格。犍陀罗风格的佛造像,其鲜明的特征是发髻多为波浪式,目深且鼻高,身躯穿着通肩大衣。至公元1世纪末,在古印度南部秣菟罗地区,又出现了具有强烈印度本土艺术痕迹的佛造像,被后世称为秣菟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的佛造像,有以印度本土人为模本的倾向,头部有肉髻,且为螺旋纹,身躯薄衣透体。笈多王朝统一印度后,迎来了印度佛教的全盛时期,也迎来了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不同程度地分别继承和吸收了犍陀罗和秣菟罗风格,创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造像形态,被后世称为笈多风格。笈多风格的佛造像,艺术性地将宽肩细腰、圆脸高鼻、大耳垂肩等特征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高贵优雅的庄严神韵。
  据《魏书》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已有佛教传人我国。随着佛教传人中国,佛教造像也一并传人我国中原地区。初传期的中国佛教造像,受笈多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影响最为深刻。我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是在佛教传人中国后,不断吸收、融人中华文化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表现力,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我国的佛教造像大师们,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善于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体系。从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风格的影响,融人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创造力,形成了如北魏“秀骨清相”、唐朝“雍容华贵”、宋朝“典雅纯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艺术,这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史上耀眼的明珠。
  我国的佛教造像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据考古发现,国内四川乐山麻浩崖墓石刻、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西南地区出土的部分摇钱树等,均有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存。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汉代的佛教造像,其取材有铜、石、铁等不同材质;其雕刻技法以圆雕为主,也有高浮雕或浅浮雕;其造型除单体造像外,还有石窟造像。这些造像造型优美、技艺高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造像风格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蜀中书画艺术界中青年名家林峤先生,书法尤精于草、隶,绘画以水墨写意见长,近有在汉砖上造佛形象的艺术创举。近年来,他致力于将佛教造像艺术再现于充满厚重历史沧桑感的巴蜀汉砖上,不仅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更有历史维度的穿透力。佛教在公元前后传人中国,在东汉时就已经有佛造像的出现,把有悠久历史的巴蜀汉砖与佛教造像艺术相结合,具有独到的历史意义,用新形式传播弘扬巴蜀汉砖文化和佛教文化,更具有独特的现实价值。
  林峤先生在创作之前,对佛教造像艺术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先后对佛教石窟、洞窟形制,台座类型,佛像的光相、手印、姿势、纹饰等类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在汉砖佛造像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北魏造像、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艺术遗产精华,努力捕捉汉隶、汉篆、北碑等书法经典的古朴厚重、力道清劲的点线特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一册《林峤汉砖佛造像》,是他近年来艺术灵感和创作智慧的结晶。
  我在林峤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汉砖佛造像所呈现出的“枯淡质朴”,这应该是林峤先生艺术修为和内心修养相融相洽后的“心光呈现”。作品付印出版之际,我要向他表示敬意和祝贺。
  我曾去洛阳龙门石窟瞻礼大卢舍那像,在卢舍那像龛的造像题记中有这样几句打动我内心的文字:“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瞻容垢尽,祈诚愿毕。”当打开林峤先生送来的作品样书反复观摩时,“瞻容垢尽”的内心喜悦,再一次涌上心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成都文殊院住持。)
其他文献
朗诵/陈凯伦   你知道吗?心连心,我想你。   2020年2月18日的台北,入冬以来第二波寒流来袭。前后两天,气温下降得特别厉害,此刻让我挂心思念的,反倒是在大陆的家人朋友们……无论你在北京、上海、杭州、河北、河南、山西,或者是我妈妈的家乡四川,特别让我思念的湖北老家,应该是更湿冷的寒冬!   你知道吗?我出生在台湾,先父的老家就在湖北,这段防疫的日子以来,每天晚上,我几乎都在看完湖北乡亲的视屏
在成都电视台讲故事已有18年,陪伴了无数个儿童少年走过了烂漫的孩童时光。在这十几年的工作时间里,我用8个字简单概括我的工作态度:由衷热爱,坚持学习。回顾在成都电视台少儿频道十余年来围绕孩子们喜爱的主题策划的一些经典活动,包括儿童读物《淘气包马小跳》,马小跳校园剧全国邀请赛,连续策划3年的成都童话节,百姓故事会,成都国际童声合唱音乐周,中华经典学习等系列活动,希望这些活动能对丰富孩子生活、培养孩子的
在四川书画界,说到福宝印社,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提到福宝印社,就不得不提两位创始人一一向运华、向运成。向氏两兄弟从泸州福宝古镇的穆村一路走来,在画册出版、展览服务里面出现异峰突起的景观,和小时候那个喜欢读书、看报的“向运华”有着血型吻合一脉相承的流动,这就像瀑布之于小溪与大海,其粉身碎骨的大断裂,却又无缝连接得那么平滑、天然和绝美。2020年,仲夏六月,与“大向总一一向运华”交谈之后不难发现,连接小
尉艺   1994年生于重庆,四川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学习生活于成都。   2016年5月,参加中国巴蜀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7年5月,《果实》获“岩彩的从容与担当——四川首届岩彩画壁画展暨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岩彩画壁画专业艺术委员会成立展”优秀奖;2017年9月,参加“与君微醺川黔画家茅台写生展”;   2017年12月,参加“本色敦煌丝路华章——佛教壁画艺术展”;   2018年4月
放暑假了,我和景晟睿约好一起去西塘古镇游玩。  西塘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走进西塘古镇,里面古迹建筑随处可见。远远望去,白色的墙布,青色的瓦,灰色的门,棕色的长廊,红色的灯笼,这古色古香的景色让我感觉穿越到了千年之前。  白天西塘里的游客很多,就像赶集似的来到这个美丽的小镇。近看,那一座座房子依水而建,倒映在水里。静静流淌的小河在阳光下引来了木船,摇船的大妈戴着蓝印花布的头巾,摇着橹唱着歌,带领游
问冷暖,听民声,谋发展,看变化。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等地,深入村镇、企业、社区,考察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了党中央的浓浓祝福。万水千山,记录着总书记的春节脚步。欢声笑语,奔涌着人民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  又是一年新春,春寒料峭的巴蜀大地上,蕴含着勃勃生机。总书记深一脚浅一脚踩过的三河村山间小路,改造
入围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何 伟  南部县桐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音乐高级教师,南部县音乐家协会会员,南部县合唱协会会员。热爱民间音乐,长期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整理了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店垭花灯”和南部地方特色民歌“吼拐”及其他民歌一百余首,盐亭、剑阁、梓潼等县民歌若干首,喜欢音乐文学和诗歌创作。  作 曲:张 亮  著名音乐人,作曲家。长期活跃于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民族音乐及电子音乐领域并得
民间年画有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遍布中华广袤土地上的民间年画数不胜数,其中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杨家埠最為有名。民间年画在中华大地上曾有过无比辉煌的过去,近现代却逐渐没落。建国以后,虽然党和中央从不同角度恢复和振兴民间年画,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代变迁,民间年画单一的传播途径以及内容形式不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民间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古今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佳作更是汗牛充栋,文坛风生水起,艺界峰峦起伏,万千文人试比高。然而,千百年来四川却没有一部完整的文艺史或艺术人物类的典籍。令人欣喜的是,四川省社科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史研究专家唐林先生历经八年艰辛编著的史籍经典《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卷本)已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发行,弥补了四川美术界的一大遗憾,受到社会各界的
《唐卡艺术——传承与创新》是由著名青年画家、唐卡研究学者刘忠俊先生倾力编著、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卡精品画册。  该书由郑晓幸、李兵、刘建刚、阿鸽、梁时民、马晓峰、杨梁相等担任顾问;由“十世班禅画师”洛松向秋、著名学者康·格桑益西、以及颜登泽仁、陈百忠(台北)、布根、于小冬、乔国金等唐卡专家担任本书学术指导,以及由韩书力、梁时民、余友心三位著名画家为本书作序。该书观点新颖,既有理论分析、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