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同学们又总觉得自己积累的素材用不上,可当老师作出示范,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用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积累不够”,这话没错,但有些同学的本子上记了不少,从小到大记的东西也不少,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够呢?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记素材时,只是机械地记下来,近似于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素材与自己真实的写作环境格格不入,而不是说把它放在一个使用语境下去积累,以致素材和使用语境总是两张皮,结合不到一起,更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如臂使指。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效地积累素材呢?
第一步,当你看到一个你觉得不错的素材时,首先要思考这个素材为什么吸引我?它有什么特点?比如,对比强烈,庄谐结合,典雅华丽,富有悬念,幽默风趣,辛辣犀利,等等。“这些特点会不会让别人也感兴趣?”……如果你认为其他人看到这个素材会有兴趣,这个素材就有积累的价值。
第二步,你要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这个素材能提炼出什么样的主旨,适用于哪些话题的作文,要找一找还有哪些素材与之同类或相反,然后将新记忆的素材与原来的素材放在一起,同类的相互印证,相反的构成对比。这样就相当于贴上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标签,形成了素材家族,使用时只要想起一个,就可以联想起整个家族的其它素材来。
第三步,选择某个话题,以新积累的素材为主,以其它的相关素材为辅,进行精加工,采取仿写、改写、扩写、对比、对偶、设问、反问、联想、想象等手法,再加上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常式句与变式句结合,写成一段两三百字精彩语段。原来的素材只能说是个原料,这个环节完成后,原料就被加工成为一件精良的半成品,假如某次考试恰好遇上相关的话题,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半成品直接拿来使用,绝对会成为文章的亮点。
这种积累素材的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每次积累新素材的时候,也就是同时锻炼审题立意与复习旧有素材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二,可以将新素材与旧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会形成一个话题素材圈,如果记忆强度够的话,无论从哪个素材开始联想,都可以很快将所有素材想起来。
第三,在积累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素材加工过程,这样就为写作时更好地运用素材做好了准备,如果再进一步养成随时对已有素材进行精加工的好习惯的话,那对写作的促进将更大。
下面就作个示范,看看如何用一个例子来应对高考作文!
5月29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的这么一条段子:
为什么要读书?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湖边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明白了吧!
捧腹之余,思想立刻进入第一步——好段子!引用,设问,庄谐结合,雅俗对比,幽默风趣,感情强烈。肯定很多人也喜欢,记下来没商量!
接下来进入第二步——经过分析,此段子可以用于读书、修养、素质、品位等话题的聊天或写作之中,表达起来会非常幽默风趣的。
接下来进入第三步——对它进行精加工。经过分析段子的特点,判断它适合仿写。如果我接着再仿写两三句,就能与原段子形成句群排比,那样表达起来就更有气魄了。原段子是“看”,我再仿写分别是“听”和“吃”,然后就找相关的诗句进行替换。因为要重点表达读书与不读书的雅俗区别,所以“俗”的那部分不换,换的是段子中表达“看”的诗,我找的诗句不但形式上得是两句七言诗,还得能表达“听”和“吃”。
加工结果如下: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
当你听到渔舟唱晚,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而不是“卧槽,真好听,真特么太好听了”!
当你尝到美味佳肴,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清樽清酒斗十钱,玉盘珍馐值万钱”,而不是“卧槽,真好吃,真特么太好吃了”!
对比之下,一典雅,一粗俗,不是立刻显现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巨大差距了吗?
同时,还可以联想起其它的一些有关读书的素材,比如——
行逾千里方知书山有路,读破万卷始信学海无涯。
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的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俗语: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于谦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曾国藩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除了这些诗文名句,还有许多名人读书的事例,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至此,我成功地拥有了二百多字的精彩语段,以及由此而勾连起来的一大批关于读书提升素养的素材。他们就成功地存在我的素材库中,一旦需要,立刻就可以派上用场。
好了,假设我今年就去参加高考,且作文题目是全国卷二: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积累不够”,这话没错,但有些同学的本子上记了不少,从小到大记的东西也不少,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够呢?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记素材时,只是机械地记下来,近似于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素材与自己真实的写作环境格格不入,而不是说把它放在一个使用语境下去积累,以致素材和使用语境总是两张皮,结合不到一起,更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如臂使指。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效地积累素材呢?
第一步,当你看到一个你觉得不错的素材时,首先要思考这个素材为什么吸引我?它有什么特点?比如,对比强烈,庄谐结合,典雅华丽,富有悬念,幽默风趣,辛辣犀利,等等。“这些特点会不会让别人也感兴趣?”……如果你认为其他人看到这个素材会有兴趣,这个素材就有积累的价值。
第二步,你要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这个素材能提炼出什么样的主旨,适用于哪些话题的作文,要找一找还有哪些素材与之同类或相反,然后将新记忆的素材与原来的素材放在一起,同类的相互印证,相反的构成对比。这样就相当于贴上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标签,形成了素材家族,使用时只要想起一个,就可以联想起整个家族的其它素材来。
第三步,选择某个话题,以新积累的素材为主,以其它的相关素材为辅,进行精加工,采取仿写、改写、扩写、对比、对偶、设问、反问、联想、想象等手法,再加上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常式句与变式句结合,写成一段两三百字精彩语段。原来的素材只能说是个原料,这个环节完成后,原料就被加工成为一件精良的半成品,假如某次考试恰好遇上相关的话题,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半成品直接拿来使用,绝对会成为文章的亮点。
这种积累素材的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每次积累新素材的时候,也就是同时锻炼审题立意与复习旧有素材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二,可以将新素材与旧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会形成一个话题素材圈,如果记忆强度够的话,无论从哪个素材开始联想,都可以很快将所有素材想起来。
第三,在积累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素材加工过程,这样就为写作时更好地运用素材做好了准备,如果再进一步养成随时对已有素材进行精加工的好习惯的话,那对写作的促进将更大。
下面就作个示范,看看如何用一个例子来应对高考作文!
5月29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的这么一条段子:
为什么要读书?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湖边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明白了吧!
捧腹之余,思想立刻进入第一步——好段子!引用,设问,庄谐结合,雅俗对比,幽默风趣,感情强烈。肯定很多人也喜欢,记下来没商量!
接下来进入第二步——经过分析,此段子可以用于读书、修养、素质、品位等话题的聊天或写作之中,表达起来会非常幽默风趣的。
接下来进入第三步——对它进行精加工。经过分析段子的特点,判断它适合仿写。如果我接着再仿写两三句,就能与原段子形成句群排比,那样表达起来就更有气魄了。原段子是“看”,我再仿写分别是“听”和“吃”,然后就找相关的诗句进行替换。因为要重点表达读书与不读书的雅俗区别,所以“俗”的那部分不换,换的是段子中表达“看”的诗,我找的诗句不但形式上得是两句七言诗,还得能表达“听”和“吃”。
加工结果如下: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
当你听到渔舟唱晚,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而不是“卧槽,真好听,真特么太好听了”!
当你尝到美味佳肴,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清樽清酒斗十钱,玉盘珍馐值万钱”,而不是“卧槽,真好吃,真特么太好吃了”!
对比之下,一典雅,一粗俗,不是立刻显现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巨大差距了吗?
同时,还可以联想起其它的一些有关读书的素材,比如——
行逾千里方知书山有路,读破万卷始信学海无涯。
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的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俗语: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于谦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曾国藩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除了这些诗文名句,还有许多名人读书的事例,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至此,我成功地拥有了二百多字的精彩语段,以及由此而勾连起来的一大批关于读书提升素养的素材。他们就成功地存在我的素材库中,一旦需要,立刻就可以派上用场。
好了,假设我今年就去参加高考,且作文题目是全国卷二: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