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剖析了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教育理念民主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审美体验多元化、学习评价全面化等方面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及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它要求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使用新的方法。
音乐学科的实践特征、音乐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体验性和操作性特征,决定了音乐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独特多样的。成功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本文对中专音乐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
当前,部分中专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
一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答案里,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束缚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当前,无论是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声乐、器乐专业技能技巧的传授,音乐教学较多地保留了过去“师徒式”的师生关系模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有的教师在音乐作品理解上,给学生清楚地分析表达后,并不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的结果,从较短的时间看可能避免学生少走弯路,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来越薄弱,渐渐形成一种“应付式”学习,对教师产生学习依赖性。因此,过分强调教师的群为性,将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抑制学生思维的创造力,阻碍学生对知识技能更深度、更广度的发掘。
(二)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个性要求
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设计好的。这种设计的根据,往往是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一般性规定,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由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程度不同,学生表现在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照顾一般性的原则对于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天赋较高、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容易限制他们潜在的发展势头。
(三)教学中不注意探讨教学形式的多变性和活泼性
从学科特点来说,音乐专业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的教师忽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长期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下,这导致音乐教学生动活泼的鲜明特色被掩埋,音乐理论知识变成索然无味的定义、公式、问答题,而具有多元审美体验的伟大音乐作品则变成了音程、和弦的机械重复。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常常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大脑抑制状态,最后连本该掌握的内容都学不好。而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她的音乐教学最大特点是:课堂讲学通俗而生动有趣,许多复杂深奥的东西在她的讲授示范下变得简单易懂。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造诣外,她在教学中贯穿了先进而科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形成了独特而新颖活泼的授课模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四)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不重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侧重于专业技能知识方面的考察
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固然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要求达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但还应进一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包括音乐知识的自学能力、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陌生曲目的处理能力等。此外,更应该从人才成长的角度上,通过音乐教学考察学生是否提高了自身的基本素质。因为音乐不仅是一门知识技能课,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在更宽泛的背景上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科学而多元的评价,以培养学生对周围新事物、新现象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在音樂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把培养目标与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开拓新的艺术境界,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新人才:
(一)教育理念的民主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全能的教学观念,建立一种民主、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教学上教师让学生的意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不应立即给予消极性的判断,而是引导学生从失误中获得经验。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创新的见解才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发挥个性特长。每位学生的“天赋”不同,受家庭环境影响不同,智力发展有早、有迟,个l生也不一样。因此,教学不能搞“一刀切”或“齐步走”,应根据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尽快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笔者在音乐教学中的体会是:对于音乐天赋高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在专业造诣方面继续进步。对专业基础修养较差、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为学生的创新知识和能力培养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己。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南,创新现行教学方法。学校教学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提供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解音乐知识和音乐形象可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和快乐。
在立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研究艺术作品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保证 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當前许多音乐学校的教学硬件已大有改观,不少学校已经拥有多媒体教室、录音棚、视听教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并且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疏通信息传播、反馈的渠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审美体验的多元化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审美心理过程规律,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力,在准确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音乐的内在情感与理解,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另外,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正确对待传统艺术,立足过去,创新未来。如果一味地拘泥于前人的知识和思想,就会使学生变得匠气十足,闪动不出灵感的火花。
(五)学习评价的全面化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是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如果仅局限于音乐知识技能的范围,那么同学们的音乐学习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在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进步、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人文艺术修养等方面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把音乐作为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坚持不懈。
(六)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教师应组织学生观摩高水平的音乐会或演唱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艺术实践。通过实践,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维,开拓创新,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增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地发展,有利于终身学习和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卢 海)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及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它要求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使用新的方法。
音乐学科的实践特征、音乐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体验性和操作性特征,决定了音乐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独特多样的。成功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本文对中专音乐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
当前,部分中专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
一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答案里,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束缚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当前,无论是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声乐、器乐专业技能技巧的传授,音乐教学较多地保留了过去“师徒式”的师生关系模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有的教师在音乐作品理解上,给学生清楚地分析表达后,并不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的结果,从较短的时间看可能避免学生少走弯路,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来越薄弱,渐渐形成一种“应付式”学习,对教师产生学习依赖性。因此,过分强调教师的群为性,将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抑制学生思维的创造力,阻碍学生对知识技能更深度、更广度的发掘。
(二)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个性要求
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设计好的。这种设计的根据,往往是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一般性规定,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由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程度不同,学生表现在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照顾一般性的原则对于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天赋较高、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容易限制他们潜在的发展势头。
(三)教学中不注意探讨教学形式的多变性和活泼性
从学科特点来说,音乐专业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的教师忽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长期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下,这导致音乐教学生动活泼的鲜明特色被掩埋,音乐理论知识变成索然无味的定义、公式、问答题,而具有多元审美体验的伟大音乐作品则变成了音程、和弦的机械重复。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常常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大脑抑制状态,最后连本该掌握的内容都学不好。而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她的音乐教学最大特点是:课堂讲学通俗而生动有趣,许多复杂深奥的东西在她的讲授示范下变得简单易懂。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造诣外,她在教学中贯穿了先进而科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形成了独特而新颖活泼的授课模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四)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不重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侧重于专业技能知识方面的考察
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固然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要求达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但还应进一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包括音乐知识的自学能力、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陌生曲目的处理能力等。此外,更应该从人才成长的角度上,通过音乐教学考察学生是否提高了自身的基本素质。因为音乐不仅是一门知识技能课,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在更宽泛的背景上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科学而多元的评价,以培养学生对周围新事物、新现象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在音樂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把培养目标与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开拓新的艺术境界,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新人才:
(一)教育理念的民主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全能的教学观念,建立一种民主、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教学上教师让学生的意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不应立即给予消极性的判断,而是引导学生从失误中获得经验。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创新的见解才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发挥个性特长。每位学生的“天赋”不同,受家庭环境影响不同,智力发展有早、有迟,个l生也不一样。因此,教学不能搞“一刀切”或“齐步走”,应根据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尽快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笔者在音乐教学中的体会是:对于音乐天赋高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在专业造诣方面继续进步。对专业基础修养较差、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为学生的创新知识和能力培养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己。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南,创新现行教学方法。学校教学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提供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解音乐知识和音乐形象可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和快乐。
在立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研究艺术作品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保证 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當前许多音乐学校的教学硬件已大有改观,不少学校已经拥有多媒体教室、录音棚、视听教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并且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疏通信息传播、反馈的渠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审美体验的多元化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审美心理过程规律,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力,在准确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音乐的内在情感与理解,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另外,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正确对待传统艺术,立足过去,创新未来。如果一味地拘泥于前人的知识和思想,就会使学生变得匠气十足,闪动不出灵感的火花。
(五)学习评价的全面化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是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如果仅局限于音乐知识技能的范围,那么同学们的音乐学习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在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进步、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人文艺术修养等方面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把音乐作为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坚持不懈。
(六)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教师应组织学生观摩高水平的音乐会或演唱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艺术实践。通过实践,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维,开拓创新,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增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地发展,有利于终身学习和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卢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