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听一位语文老师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她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并读出这种语气。
2、找出描写沙漠的语句,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作用的句子,并指名交流。
4、续编故事。
下面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默读三、四自然段,你看到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可以用“——”划出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师: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用处的句子画出来了吗?把你画出来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生说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①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师:“多亏”这个词去掉也能讲得通,好不好呢?
生:不好,“多亏”说明脚掌又大又厚太重要了,否则就无法在沙漠里生存。
师:你们知道小红马的脚长什么样吗?(课件出示)看,这是小红马的脚,跟小骆驼相比,小红马的脚是又小又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②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师:“足够”换成“够”好不好呢?
生:不好。
师:茫茫的大沙漠要走很多天才能走得出去,养料不充足,不就饿死了吗?要是我们有这个驼峰多好呀!看来这两个肉疙瘩还真令人羡慕呢!同学们知道骆驼的驼峰是怎么贮存养料,在路上又怎么提供给骆驼用的吗?这儿,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驼峰的知识。(课件出示资料,生读。)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师相机课件出示。
听完了课,我在想:这节课倒有点像科学常识课,学生除了学习了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的作用外,还学习了什么呢?何况这些知识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时就已经知道了。
二
走进小学阅读课堂,发现很多语文老师都在教课文内容,并且把课文内容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覆盖着大量信息,学生读几遍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老师把教学精力都放在学这些学生一读就知道的信息上,学生会厌学,导致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文传达的信息定为教学内容。“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借助课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有关语文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根据学时,做出合理科学的认定。就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来说吧,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体裁、根据学时、根据课后习题,可以确定这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认识9个生字、1个多音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会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朗读并熟记小红马说的话。
2、创设交际情境:小红马与小骆驼会说些什么?并让学生表演,体会小骆驼的委屈。(课标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3、朗读并熟记骆驼妈妈说的话,并把第4自然段有关句子改写成妈妈说的话。
4、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按改写后的读。)
5、指导学生讲故事。(这是课后练习的要求。)
6、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重点创编两人的对话)再演一演。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什么),设计教学环节(怎么教)。这样安排,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学有所得。既了解了课文传达的信息,又提高了语文素养(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编故事的能力、表演能力等)。
顾玉梅,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听一位语文老师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她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并读出这种语气。
2、找出描写沙漠的语句,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作用的句子,并指名交流。
4、续编故事。
下面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默读三、四自然段,你看到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可以用“——”划出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师: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用处的句子画出来了吗?把你画出来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生说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①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师:“多亏”这个词去掉也能讲得通,好不好呢?
生:不好,“多亏”说明脚掌又大又厚太重要了,否则就无法在沙漠里生存。
师:你们知道小红马的脚长什么样吗?(课件出示)看,这是小红马的脚,跟小骆驼相比,小红马的脚是又小又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②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师:“足够”换成“够”好不好呢?
生:不好。
师:茫茫的大沙漠要走很多天才能走得出去,养料不充足,不就饿死了吗?要是我们有这个驼峰多好呀!看来这两个肉疙瘩还真令人羡慕呢!同学们知道骆驼的驼峰是怎么贮存养料,在路上又怎么提供给骆驼用的吗?这儿,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驼峰的知识。(课件出示资料,生读。)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师相机课件出示。
听完了课,我在想:这节课倒有点像科学常识课,学生除了学习了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的作用外,还学习了什么呢?何况这些知识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时就已经知道了。
二
走进小学阅读课堂,发现很多语文老师都在教课文内容,并且把课文内容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覆盖着大量信息,学生读几遍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老师把教学精力都放在学这些学生一读就知道的信息上,学生会厌学,导致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文传达的信息定为教学内容。“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借助课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有关语文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根据学时,做出合理科学的认定。就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来说吧,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体裁、根据学时、根据课后习题,可以确定这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认识9个生字、1个多音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会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朗读并熟记小红马说的话。
2、创设交际情境:小红马与小骆驼会说些什么?并让学生表演,体会小骆驼的委屈。(课标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3、朗读并熟记骆驼妈妈说的话,并把第4自然段有关句子改写成妈妈说的话。
4、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按改写后的读。)
5、指导学生讲故事。(这是课后练习的要求。)
6、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重点创编两人的对话)再演一演。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什么),设计教学环节(怎么教)。这样安排,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学有所得。既了解了课文传达的信息,又提高了语文素养(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编故事的能力、表演能力等)。
顾玉梅,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