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次的培训、比赛、学习的过程中,听了多堂科学公开课,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教师在临近下课时,都喜欢说“这个问题,请大家课外再去研究一下,把结果告诉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研究一下”。这其中有不少教师还是借班上课。学生课后真的会去开展研究活动吗?效果如何呢?
于是笔者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这个现象在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把问题简单地留给了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在课后是不会去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会去探究。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探究的效果并不理想。
下面笔者就以《磁铁有磁性》一课的课外探究指导为例,来谈谈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有效指导策略。
一、课题“升级化”,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在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才会认真开展探究活动。教学中的课外探究课题,一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定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而课堂上不便或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意外问题”)。无论是哪种,教师要用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把这种问题的“冲突”进行“升级化”处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课外的探究活动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了。
案例一:
……
师:在日常生活中,磁铁可以吸哪些物质?
生:我们的黑板。
生:冰箱门。
生:文具盒盖子。
生:铁的饭盒。
生:硬币。
生:有的不能,一毛钱吸不上来。
生:新的一毛钱可以吸的,我试过。
师:一毛钱硬币旧版的不能吸,新版的可以,是这样吗?
生:是的,而且五毛钱的也是新的能吸,旧的不能。
生:老师,一块钱的可以吸。
生:不对,不能吸。
绝大部分学生:能吸的。
师问:你试过吗?
生:我昨天试过的,肯定不能。(该生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同学们对他的发言发出了低声的嘲笑。该生脸通红)
师:(做一个安静的手势)对待不同意见要——真诚。你有证据吗?
生:有,我明天拿来。(语气很肯定)
师:科学讲究证据,同学们回去可以自己先试一下,感兴趣的同学明天早上课前二十分钟,和这位同学一起到我的办公室来研究这个问题。
……
一般情况下,一元硬币是可以被磁铁吸住的,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经验。然而一位同学却说不可以吸。这句话不仅让学生意外,也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的。并且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暂时无法解决,该教师将问题冲突“升级”,“你有证据吗?”引导提出质疑的学生拿出证据。其他学生非常想知道怎么可能吸不住,但见该生的态度坚决,自己也想回去再试一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此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非常高。于是教师适时抓住了这个问题,作为课外研究的一个课题。这样,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在课后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后探究活动也就自然开始了。
当然,选择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合的问题。太容易的问题,学生提不起兴致,如观察类与考察类的课题,操作起来可能比较简单,可以根据情况丰富一下内容;太难的问题,学生因为困难多而失去了兴趣与信心。
二、过程“具体化”,厘清操作步骤
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此时若没有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遇难而退。因此,对于课外探究课题,教师不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应当根据课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制定具体一些的实施方法,构建主要框架,帮助学生厘清科学探究的步骤,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二:
第二天早晨,教师一到学校,就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待了。那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一只手拿着一块磁铁,一只手攥着一枚硬币。
“老师你看”,他进行演示,果然磁铁不能吸住这枚硬币。教师拿过这枚硬币一看,心中有了数。
师:其他同学回去试了吗?
生:试了,可以吸的。
生:新版旧版的一元钱我都试了,都可以。
(多数同学附和)
师微笑:那看来这枚硬币有点怪啊?!
生:老师,不会是假币吧?
(其他学生一片哗然)
师:你认识假币吗?和真币有什么不同?
生:比较一下啊!
师:那我们研究一下吧,从哪些方面可以来判断呢?
生:可以用眼睛观察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听听声音。
生:称称重量。
生:也可网上查一下,看看假币的一般特征。
生:我舅妈在银行上班,她肯定知道。
……
学生见到硬币真的不能吸,感到很奇怪。于是教师因势利导,“那看来这枚硬币有点怪啊?!”引导学生想到了可能是假币。于是大家就想研究一下,看是不是假币。在家里,教师不是让大家一一对比一下真假硬币,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来研究这枚硬币,将研究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处理,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向,明确研究的具体方法,对探究活动有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有效减少了学生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因方法不对而产生的无用功以及由此带来的厌烦情绪,以免影响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任务“分解化”,降低探究难度
一般说来,一些长期的、内容比较多的课题,如种植类和饲养类的课题,让学生独自进行,是有难度的。探究的内容量过大,学生的持久力也比较短,加之这类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计的困难,学生很容易因难度太大而放弃活动,即使最终勉强完成了,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解化”处理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变成多个小问题,让学生选择可完成的项目,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然后再将小问题进行集中,最终完成探究目标。 案例三:
……
师:方法还真多!除了想知道它是不是假币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假币是怎么来的。
生:我想知道假币有多少危害。
生:我就想知道假币和真币有什么区别。
生:我想知道如何区分假币。
……
师:你打算如何来研究呢?
生:我每天有半小时上网时间,我到网上查资料。
生:我直接观察,我有放大镜。
生:我去问我舅妈。
生:我去问小店老板,他肯定知道的。
……
师:这样吧,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可以结成小组,共同来研究。两天之后,各个小组把自己研究的课题与大家交流,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全面的资料,好吗?
师:先自由分组,没有组的,由课代表来安排,如何?快上课了,大家先去上课吧。
……
研究假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让学生个人全面进行研究,显然量大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先引导学生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分解化”处理——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可完成的小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最后各小项目集中在一起,整个活动内容也就丰富而完整了。“分解化”处理,明确了各小组的分工,降低了活动的难度,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优势,集中去完成一个任务。既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又能尽量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当每个组的任务完成以后,整个探究课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四、成果“公开化”,体验科学乐趣
课外探究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从中可以获得知识,体验到科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公开展示出来,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尽可能地放大,可以带给他人更多的知识与方便,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感觉科学学习的乐趣,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公开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在班里表扬,教室设置展示角,也可以办展览、发倡议等,还可以利用家长会时的表扬或以邀请家长参观指导的形式把成果向家长们展示。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开心的笑脸,自然会支持这样的活动,当再有这样的活动时,家长也不再成为阻碍者,相反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成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辅导员。
案例四:
师:同学们,我看到了大家的研究资料(对假币观察的资料,有假币的照片、分辨真假币的方法、假币处理方法等,贴在教室的展示栏中),这些资料真好,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看来真是人多力量大,大家收集了这么多识别假币的资料。另外你们能把假币交还给银行,做得可真好。
师:假币危害很大,光我们知道是不够的,要是大家都能了解就好了。
生:老师,我们做一个展览吧,让全校的人都知道。
师:真是个好主意。需要什么呢?
生:需要一个大一点的展板。
生:向大队部张老师借,他那有。
生:还要多一点的图片。
生:最好有假币,大家对比一下,更清楚。
生:假币上交了啊。
生:我去向舅妈说明一下,让她帮个忙。
……
学生们通过集体的努力,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也对假币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在班里公开,而且要在校园里办一个展览,学生异常兴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知识,而且可以把知识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劳动成果,把自己的成果公开展示,帮助他人了解知识,也使学生自己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今后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外探究活动中来。
当然,公开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个方面,还应该结合有效的评价机制,如何在教学中采取积分制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量化考核,纳入期末的评价当中去,会更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
科学课中可选择的课外探活动内容很多,有观察类、考察类、制作类、种植类、饲养类、资料整理类以及收集信息类等;有长期任务,有短期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四化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更浓厚的科学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10022)
于是笔者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这个现象在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把问题简单地留给了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在课后是不会去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会去探究。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探究的效果并不理想。
下面笔者就以《磁铁有磁性》一课的课外探究指导为例,来谈谈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有效指导策略。
一、课题“升级化”,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在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才会认真开展探究活动。教学中的课外探究课题,一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定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而课堂上不便或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意外问题”)。无论是哪种,教师要用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把这种问题的“冲突”进行“升级化”处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课外的探究活动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了。
案例一:
……
师:在日常生活中,磁铁可以吸哪些物质?
生:我们的黑板。
生:冰箱门。
生:文具盒盖子。
生:铁的饭盒。
生:硬币。
生:有的不能,一毛钱吸不上来。
生:新的一毛钱可以吸的,我试过。
师:一毛钱硬币旧版的不能吸,新版的可以,是这样吗?
生:是的,而且五毛钱的也是新的能吸,旧的不能。
生:老师,一块钱的可以吸。
生:不对,不能吸。
绝大部分学生:能吸的。
师问:你试过吗?
生:我昨天试过的,肯定不能。(该生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同学们对他的发言发出了低声的嘲笑。该生脸通红)
师:(做一个安静的手势)对待不同意见要——真诚。你有证据吗?
生:有,我明天拿来。(语气很肯定)
师:科学讲究证据,同学们回去可以自己先试一下,感兴趣的同学明天早上课前二十分钟,和这位同学一起到我的办公室来研究这个问题。
……
一般情况下,一元硬币是可以被磁铁吸住的,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经验。然而一位同学却说不可以吸。这句话不仅让学生意外,也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的。并且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暂时无法解决,该教师将问题冲突“升级”,“你有证据吗?”引导提出质疑的学生拿出证据。其他学生非常想知道怎么可能吸不住,但见该生的态度坚决,自己也想回去再试一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此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非常高。于是教师适时抓住了这个问题,作为课外研究的一个课题。这样,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在课后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后探究活动也就自然开始了。
当然,选择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合的问题。太容易的问题,学生提不起兴致,如观察类与考察类的课题,操作起来可能比较简单,可以根据情况丰富一下内容;太难的问题,学生因为困难多而失去了兴趣与信心。
二、过程“具体化”,厘清操作步骤
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此时若没有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遇难而退。因此,对于课外探究课题,教师不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应当根据课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制定具体一些的实施方法,构建主要框架,帮助学生厘清科学探究的步骤,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二:
第二天早晨,教师一到学校,就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待了。那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一只手拿着一块磁铁,一只手攥着一枚硬币。
“老师你看”,他进行演示,果然磁铁不能吸住这枚硬币。教师拿过这枚硬币一看,心中有了数。
师:其他同学回去试了吗?
生:试了,可以吸的。
生:新版旧版的一元钱我都试了,都可以。
(多数同学附和)
师微笑:那看来这枚硬币有点怪啊?!
生:老师,不会是假币吧?
(其他学生一片哗然)
师:你认识假币吗?和真币有什么不同?
生:比较一下啊!
师:那我们研究一下吧,从哪些方面可以来判断呢?
生:可以用眼睛观察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听听声音。
生:称称重量。
生:也可网上查一下,看看假币的一般特征。
生:我舅妈在银行上班,她肯定知道。
……
学生见到硬币真的不能吸,感到很奇怪。于是教师因势利导,“那看来这枚硬币有点怪啊?!”引导学生想到了可能是假币。于是大家就想研究一下,看是不是假币。在家里,教师不是让大家一一对比一下真假硬币,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来研究这枚硬币,将研究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处理,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向,明确研究的具体方法,对探究活动有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有效减少了学生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因方法不对而产生的无用功以及由此带来的厌烦情绪,以免影响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任务“分解化”,降低探究难度
一般说来,一些长期的、内容比较多的课题,如种植类和饲养类的课题,让学生独自进行,是有难度的。探究的内容量过大,学生的持久力也比较短,加之这类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计的困难,学生很容易因难度太大而放弃活动,即使最终勉强完成了,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解化”处理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变成多个小问题,让学生选择可完成的项目,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然后再将小问题进行集中,最终完成探究目标。 案例三:
……
师:方法还真多!除了想知道它是不是假币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假币是怎么来的。
生:我想知道假币有多少危害。
生:我就想知道假币和真币有什么区别。
生:我想知道如何区分假币。
……
师:你打算如何来研究呢?
生:我每天有半小时上网时间,我到网上查资料。
生:我直接观察,我有放大镜。
生:我去问我舅妈。
生:我去问小店老板,他肯定知道的。
……
师:这样吧,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可以结成小组,共同来研究。两天之后,各个小组把自己研究的课题与大家交流,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全面的资料,好吗?
师:先自由分组,没有组的,由课代表来安排,如何?快上课了,大家先去上课吧。
……
研究假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让学生个人全面进行研究,显然量大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先引导学生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分解化”处理——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可完成的小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最后各小项目集中在一起,整个活动内容也就丰富而完整了。“分解化”处理,明确了各小组的分工,降低了活动的难度,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优势,集中去完成一个任务。既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又能尽量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当每个组的任务完成以后,整个探究课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四、成果“公开化”,体验科学乐趣
课外探究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从中可以获得知识,体验到科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公开展示出来,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尽可能地放大,可以带给他人更多的知识与方便,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感觉科学学习的乐趣,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公开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在班里表扬,教室设置展示角,也可以办展览、发倡议等,还可以利用家长会时的表扬或以邀请家长参观指导的形式把成果向家长们展示。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开心的笑脸,自然会支持这样的活动,当再有这样的活动时,家长也不再成为阻碍者,相反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成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辅导员。
案例四:
师:同学们,我看到了大家的研究资料(对假币观察的资料,有假币的照片、分辨真假币的方法、假币处理方法等,贴在教室的展示栏中),这些资料真好,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看来真是人多力量大,大家收集了这么多识别假币的资料。另外你们能把假币交还给银行,做得可真好。
师:假币危害很大,光我们知道是不够的,要是大家都能了解就好了。
生:老师,我们做一个展览吧,让全校的人都知道。
师:真是个好主意。需要什么呢?
生:需要一个大一点的展板。
生:向大队部张老师借,他那有。
生:还要多一点的图片。
生:最好有假币,大家对比一下,更清楚。
生:假币上交了啊。
生:我去向舅妈说明一下,让她帮个忙。
……
学生们通过集体的努力,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也对假币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在班里公开,而且要在校园里办一个展览,学生异常兴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知识,而且可以把知识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劳动成果,把自己的成果公开展示,帮助他人了解知识,也使学生自己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今后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外探究活动中来。
当然,公开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个方面,还应该结合有效的评价机制,如何在教学中采取积分制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量化考核,纳入期末的评价当中去,会更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
科学课中可选择的课外探活动内容很多,有观察类、考察类、制作类、种植类、饲养类、资料整理类以及收集信息类等;有长期任务,有短期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四化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更浓厚的科学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