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初期战略思想的形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j1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初期战略传统的形成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国奋力维持自己的独立的独立战争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大陆扩张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战时期,它确保了美国的单一实体,巩固了联邦的权威。这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美国逐步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历史历程。
  
  一
  
  这一时期美国的战争方式基本被看做是欧洲战争方式的分支,美国的战略思想也因此只是欧洲战略思想的一股支流。正如拉塞尔.F.伟格利所说:“美国人从欧洲作战方法中汲取的特定的侧重点,将帮助形成直至20世纪的美国战略,其时美国人已不再是欧洲人的单纯学生,而成了世界很大部分军事力量的指导者,此外还建立起一套他们自己的、赋予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战争机器。”[1]
  当时的欧洲进行的是有限战争,无论手段还是目的都比较节制。主要是用职业军队的精心限定为手段,为获取有限的王朝利益。然而,在当时的北美,殖民者的主要对手是印第安人,他们之间彼此的文化史那么不相容,一直无法共处。双方之间的争斗时旨在协和地摧毁敌手的军事能力的斗争。双方都不顾欧洲对于攻击非战斗人员的财产和生命的限制。同欧洲人相比,美洲的殖民者以一种更加绝对的方式设想战争。
  华盛顿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对美国早期的战略思想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大陆军总司令总的来说是在模仿欧洲的战争方式。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思想观念是一种欧洲式的经典思想,即非常保守。华盛顿在指挥独立战争时,竭尽全力的将欧洲模式移植到美洲大陆上来,包括,军队的战术训练,对于国际战争法规定的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权利的尊重等等。
  在战争期间他拒绝了查尔斯。李少将的劝告,后者相信一场为革命目的而打的战争应该以革命的方式来进行,即号召武装的民众奋起从事后一代人所称的游击战争。[2]只要华盛顿亲自指挥的战斗,拒绝一切得正规军的战斗方式。但时,在他没有亲身前往的战区,指挥官们还是会采用一些灵活的战术来与敌人作战,像“北方军区”(Northern Department)在抵抗约翰。伯戈因少将1777年他沿香普兰湖指向哈得孙河的战役时,便是对伯戈因部队的两侧和交通线实行打了就跑的游记骚扰。这种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促成了独立战争中一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萨拉托加大捷。在“南方军区”(“Southern Department”),纳撒尼尔。格林少将也趁华盛顿不在的时候,鼓励弗朗西斯。马里恩、托马斯。萨姆特和安德鲁。皮肯斯这样的一些非正规队伍领导人进行“游击战”。[3]
  然而总的来说华盛顿对美国战略塑造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查尔斯。李以及纳撒尼尔。格林等人。独立战争后就鲜有人提及游击战的作用,他们对那种思想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的战争方式和战略思想传统。但是,这里要提及的是,在美国革命胜利后,每逢美国军队遇到反游击战时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1835~1841年的第二次西米诺尔人战争、1899~1903年的菲律宾人造反以及1965~1973年的越南战争都是如此。这种经历现在又在阿富汗战场上延续着。
  战略的缔造过程中,政府和军事体制的结构也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形态影响决策者分析和解释外部环境的能力。军事体制则能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性,它们可以是这些体制特别适合于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或者相反,可以消弱其有效性。[4]在美国独立之初,联邦政府缺乏强大的中央权威,而且在军事上也是个侏儒。各州拒绝向联邦政府上交主权,特别是税收权。联邦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在加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美国人天生的对军队的不信任,政府无法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然而没有海军,陆军微不足道,[5]联邦便解决不了众多尖锐的内外安全问题。英国、西班牙对美国边境虎视眈眈,此外还有一些强大的印第安部落和海盗也对美国构成威胁,国内还要应对地方的叛乱。为此,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开始拟定一套新的政府框架,既要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要防范一个强大的政府将会变成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从而剥夺了公民们的自由。美国的宪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运而生,它解决了美国人对权力和自由如何平衡的难题,赋予政府一种在理论上无限的权力,已征集军队和征收赋税,联邦的权威得到了加强。
  对于军事体制的问题,怎么组建军队。美国人也在不断的争论,有人认为正规军常备军是对自由构成持续威胁的专制体制,应该发展民兵。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常备军对于自由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华盛顿主张,组建一支少而精的正规军,辅之以小规模的民兵。他希望按照欧洲的模式打造一支职业的军队,来打按照18世纪欧洲方式进行的战争。同时他还大力提倡按照欧洲的军事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教授欧军事课程的美国军事学院。但是国会对此反应并不积极,也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因而在他总统任期内没有成功。直到1802年,杰斐逊总统才建立了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
  从独立战争到建国初期,美国奋力维持自己的独立,要想在这个充满敌对的世界上生存下来,它需要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政府和造就一支足够强的军事力量。尽管这一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军队组建还是以模仿欧洲为主,但是政府形态的确立以及正规军得以保存并且制度化的延续下去,也为美国将来迈向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二
  
  从独立初期到美国内战爆发之间可以算是美国的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简单的防御战略思想,那就是小规模的正规军、训练有素的民兵、永久性的海岸防御工事、国内交通网、规模相对较大的海军以及一套组织良好的官僚机构。
  美国之所以选择一种防御性的战略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享有优越的地理形势,这是它拥有的战略优势之一。浩瀚的大西洋帮助它阻挡来自外部的敌人的威胁,即使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无法大量的投送军事力量。除此之外,美国还像俄国那样,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英国与美国的几次进攻都证明,在当时,要想控制美洲这边土地,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军队的保障异常艰难,而且欧洲国家之间的争斗也注定他们不会投放过多的资源用以反对美国。再来看美国本身,它生存的时间越长,也就越安全,它就变得越强。随着其地理规模、人口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遭到外国对手损毁的可能性就变得越小。同时美国在美洲的对手,无论印第安人还是西班牙或者墨西哥,都比它弱小。在美国人的扩张面前,都很快的瓦解。美国领土从1790年时为88.8811万平方英里,1853年时扩展到了302.2387万平方英里。在此期间,它还经历了快的让人汤姆结社的人口增殖和经济成长。这个国家1790年时的人口不足400万,到1880年时已超过5000万。[6]在工业方面,每个国人将他们的个人企业精神和擭取本性同勃勃雄心和技术结合在一起;他们免于政府束缚,到1860年已将美国转变成第二经济大国。[7]给予以上的考虑,美国在内战前常备军的规模始终保持在2万人左右。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质疑常备军的必要性,而且正规军应当是和平时期战争规划的基础。
  就官僚机构而言,参谋本部的设立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约翰•C•卡尔霍恩在创建参谋本部和确立司令官的地位方面可以说功不可没。参谋本部不是一个战争规划组织。相反,它由各个自主的局长组成,后者都向陆军部长汇报。陆军部长通常是一名缺乏军事知识的文官,局长们的职责在于就技术、后勤和行政管理事务向他提供咨询。1821年,国会规定陆军只能有一名少将和两名准将,卡尔霍恩便命令那唯一的少将前往华盛顿,制定他担任司令官。在理论上,陆军部长现在能够通过这位将官直接主导作战了。[8]
  对这一时期美国战略思想影响最深的当属丹尼斯•马汉和亨利•哈勒克。马汉将拿破仑的战争方法和战略思想引入了美国。拿破仑的战争方法对于19世纪的军人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的军事经验都被忽略,这也使得在相当长的一短时间内,美国的军事传统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作为拿破仑和约米尼的信徒,马汉相信,仅靠防御不能赢得战争;相反,要以进攻性的战略和战术来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赢得决胜的战役和战争本身。他提倡模仿拿破仑的运动战和歼灭战战略。最为拿破仑歼灭战略的推崇者,马汉的战略思想对以后美国的战争觉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他的学生,亨利•哈勒克的工事防御战略思想显然更符合当时美国决策者们的口味。当时的美国,对外主要防御从海上来的英国人的骚扰,对内,同比自己弱小的印第安人和同样羸弱的墨西哥作战以扩张领土,除此之外没有爆发大战事的可能。除此之外,财政紧缺使得国会不愿在军事上花费过多,若果按照马汉的思想建设军队,代价无疑将是巨大的,国会绝不会通过这样的拨款。全面的衡量,哈勒克的工事防御是当时美国最好的选择。哈勒克的战略思想强调工事建筑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他受奥地利查理大公的影响,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用查理大公的论述,来强调占有和守卫战略要点的重要性,强调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塞在作战中的决定性意义。他实际上就是一味提倡依靠工事的防御战和阵地战。
  在这一时期,尽管马汉主张摆脱18世纪的战争方式,以运动战和歼灭战取而代之。但是与之相反的哈勒克的工事防御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要比马汉更占优势。正如哈勒克的著作及其很大部分军事生涯同样表明的那般,军事工程的这种优先地位突出表现了早期美国军事思想中对于工事防御的全神关注,虽然丹尼斯•马汉有着更多的拿破仑情节。[9]在内战以前美国,美国的陆军与其说是职业军人还不如说是是技术人员。西点军校教授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军事工程有关的内容。直到内战,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
  
  三
  
  美国内战是美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战争创造了太多的第一,第一次广泛地应用了铁路和电报技术,第一次使用了装甲舰队装甲舰作战,第一次使用了连发步枪,第一次将大规模生产的“美国体制”应用于制造军事物品。“总体战”的思想也在这场战争中也初见端倪,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战前人口增长和经济现代化集中于北方,因而北方的资源在数量上占优势。1861年,联邦有白人人口2000万,南方占600万。移民和黑人应征入伍增加了北方的人力供给,与此同时南方却无长进,虽然努力劳动使之能够将其实际上全部成年白人人口纳入军队。联邦在财政和工业资源方面大大超过南方。1860年,北方有11万家制造工厂,南方各州却只有11万名产业工人,留在联邦的各州生产了全国工业产品总量的十分之九以上。联邦的原料基地也支持不了多大程度的工业扩展。铁路方面同样强弱分明:1861年时北方有2.2万英里铁轨,南方只有9000英里。[10]但是单纯的资源优势并不能解释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与联邦相比,南方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南北边界的德拉化、马里兰、肯塔基和密苏里加入了邦联使得南北双方资源的不平衡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的悬殊。第二点由于战争爆发的突然,南北双方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双方开始也已被动员的实力都很小,如果南方在当时迅速赢得胜利的话,北方就会根本没有时间将其资源转化成为实际的军事力量。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在美国革命时期的输掉对殖民地战争的经历极大地鼓舞着南方的军队。现在北方也在同样扮演着“征服者”的角色,而且将不得不夺取一个非常辽阔的地区。
  美国内战初期,受到美国传统的防御思想的影响,双方均采用保守的战略,大挖战壕打成了一场堑壕战。对立双方的战场筑防体系,已经预示了1914~1918年西线战场的情景。许多注视这场战争的欧洲军事观察家发现,爱挖战壕是在美国的作战最显著特征,他们倾向于将这一现象归因于美国的战争缺乏训练有素的军人。[11]事实上,这是武器技术发展的使然。线膛枪炮的杀伤效果使得军人们中间形成了一种性的进攻性战略变得更难,何况这些军人接受的军事教育已经偏向防御。[12]但是对于目标是通过进攻行动来摧毁南部诸州的独立主权要求的联邦部队而言,防御性的战略显然是无法达到目的。联邦军队司令乔治•麦克莱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奉行的是一种保守的战略。他总是把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花费在与敌人的工事的对峙上,几乎不做任何突破性的战略尝试。
  南方最初也采用保守的战略,试图以此拖垮北方的意志。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南方的一些领导人开始与北方进行这样的消耗战对南方毫无益处,最后究竟谁先被拖垮还是个未知数。政治上的防御性目的并不一定要求战略上也要采取防守的姿态,它同样可以通过进攻来实现。在持有这种战略思想的领导人当中,最突出的便是罗伯特•E•李和有“石墙”之称的托马斯•J•杰克逊。
  李和杰克逊坚持要想胜利就必须摧毁联邦军队,至少是它的主力。因此需要把战争打到北方,赢得一两场犹如拿破仑耶拿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似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不仅可以摧毁最重要、最精锐的联邦可用军队,而且能对北方造成巨大的心理打击,大大加强南方的心理自信。这两方面的心理结果加起来,大概可以使得联邦政府同意进行以承认南方独立为出发点的谈判。所以必须打到北方去,歼灭联邦军队的主要精锐部队,不管邦联军队死多少人都要这么干。[13]他们的战略思想通过“七天战役”、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以及著名的葛底斯堡战役充分的显现出来。李和杰克逊是拿破仑的坚定追随者,通过对拿破仑思想的研究,[14]他们引申出了以前每一个美国将领更具进攻的战略观念。
  尽管李和杰克逊的那种进攻性战略,从战略思想意义上可以说是扭转长期以来防御取向的美国战略思想,改变美国的战争风格,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那就是随着武器技术的革新,尤其是线膛枪炮的运用,使得进攻性战争付出的伤亡代价也是巨大的。它使南方邦联不断地损耗本已十分匮乏的资源,包括人力和军官。在“七天战役”中,李用兵80000人,结果死伤20000人。在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中,李用兵48000人,死伤10000人。在进攻马里兰和宾夕法尼亚之前,就是葛底斯堡战役之前,他打了一次战役——安提艾塔姆战役,用兵50000人,死伤13000人。还有葛底斯堡战役之前的另外一场战役中,李用兵60000人,死伤12000人。在最后一场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葛底斯堡战役当中,动用了80000人,死伤接近30000人。[15]
  在联邦将领中,尤利赛斯•S•格兰特无疑是最具有战略眼光的指挥官。在他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联邦才得以赢得内战。他也是美国战略传统的最重要的创始者,是对美国战略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开创了很长时期内美国特色的战争风格和战略思想传统,那就是依靠优势资源和人力进行旨在毁灭敌军的消耗战。这里没有什么经典的战略和战役可言,就是拼消耗,拼伤亡。与李相比,格兰特可以说是一个位简单和直截了当的实干家,他既没有对拿破仑的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也不精通军事史。然而,他的能力在战争中很快的显现出来,那是一种对全局的把握。他很早就看到只依靠一两次拿破仑式的辉煌胜利是不可能摧毁一支强大的敌方军队的,不可能做到在物质能力和战争意志方面打垮一个大力从事总体战的、强大的敌方社会。[16]为此,格兰特对邦联采取消耗战略,因为他深知南北双方在战争资源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这也恰恰决定了内战的最终命运。拼资源,拼人力,南方根本消耗不起。但是,这种消耗战队北方的损失也是巨大的。高伤亡和巨大的资源消耗必定会带来政治上的风险,国内出现不同的声音质疑林肯和格兰特的战略,国会也施压要求与南方谈判。要不是戴维法拉哥特海军少将在莫比尔湾、谢尔曼在亚特兰大以及谢里登少将在谢南多亚河谷赢得了几场胜利,很难想象林肯是否能够连任并支持格兰特的战略。消耗战带来的沉重代价和巨大的政治压力也使格兰特寻求另一种作战方式来作为消耗战的补充,它要求联邦军队在付出比较少的损失代价的前提下迅速赢得战争。威廉•特库姆赛•谢尔曼少将格兰特的授意下对邦联的军队展开了歼灭战。格兰特给谢尔曼的命令是:歼灭敌军的同时“毁掉一切可以被用来支援或供养军队的东西”。他还给谢里登下令:“如果战争还要延续一年的话,我们就需要谢南多厄河谷继续成为颗粒不收的荒原。”[17]格兰特的传记作者亚当巴多写道:“他懂得他正在进行一场人民战争。除非南方军队及人民都被征服,否则战争不会结束。奴隶、庄家、家畜以及武器、弹药——为继续进行战争所必须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予以剥夺。”[18]
  谢尔曼出色的将战略具体化并有效地贯彻,他设计并且坚决和无情的实施了两大战略步骤,其目的在于摧毁敌人大后方的战争资源和民众意志。首先,彻底摧毁南方主要的制造业和军需品储存中心。第二,总从亚特兰大展开历史上著名的“向大海进军”。他的军队一路施行“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杀死一切牲畜,夺走能带走的一切财物。亚特兰大、萨凡纳、哥伦比亚等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被付之一炬。按照今天的价值计算,谢尔曼的大扫荡给美国南方造成了2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有数以十万计的平民死于谢尔曼军团的扫荡和抢劫引起的大饥荒,上百万人沦为难民。他的军队后来被人们成为“人类蝗虫之军”,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称其为“美洲大陆的阿提拉”。[19]当有人职责他的行为的时候,他答道:“如果人民觉得我残酷和残忍的话,我就会告诉他们,战争就是战争,它没法变得文雅!战争就是地狱!如果你们想停止这一切,想要和平的话,你们和你们的亲人就应该放下武器停止这场战争。”[20]
  内战无疑粉碎了分离,并且大大削弱了各州主权。在联邦体制内部,力量对比从有利于各州变化成有利于联邦政府。人们不再用复数说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are),而是用单数说这个国家(the United States is)。至此,美国已经具备了强国地位的先决条件。国父们建立了这么一个政府:它如内战所证明,将经久保持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拥有非常辽阔和自然资源及其丰富的领土、规模庞大和民智已开的人口、无可匹敌的经济实力。美国还显示出了巨大军事力量的能力。[21]
  
  四
  
  内战后,美国的战略思想向保守的防御战略取向暂时回归。因为,这段时期美国再也没有经历任何内同内战相比的大规模冲突,修筑要塞,海防工事又一度成为美国军队的主要任务,除了在1898年打了一场进攻性的美西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才重新回到进攻性的总体战的路线上来。从独立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近一个半世纪,美国的战略思想演变经历 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模仿欧洲的战略方式和战争方式,到初创具有本身特征的美国战争风格。期间华盛顿、格兰特、谢尔曼等人的战略思想是美国战略、战争方式的主要支柱。无论是一战时潘兴将军的主张还是后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乃至海湾战争,都可以看到他们思想的印迹,那就是决定大国之间全面战争的结局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已经是国家和国家联盟总体资源、总体实力和潜力的对比,是它们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心理各方面耐久力的对比。[22]
  
  [参考文献]
  [1]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页。
  [2]John W. Shy, “Chales Lee: The Soldiers as Radical,”载于 George Washington’s Generals, edited by George Athan Billias (New York, 1964), 22-53; 稍加修改后重刊于Shy, A people Numerous and Armed, 133-162。
  [3]彼得•帕雷特:The American Way of War: A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cy, The Macmillan Wars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and London, 1973), chapter 2; The partisan War : The South Carolina Campaign of 1780-1782, Tercentennial Booklet no. 2 (Columbia, S. C., 1970).
  [4]【美】威廉森•默里, 阿尔文•伯恩斯坦,【英】麦克雷戈•诺克斯 编:《缔造战略: 统治者、国家与战争》,石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5]联邦政府在战争结束后开始大量遣散部队,于1785年卖掉了大陆海军的最后一艘战船,而且仅维持美国第一团作为其“陆军”,其兵员为当初授权的700人。
  [6]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part 1, p. 8.
  [7]Paul M. Kennedy,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Syste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9 (1984);, p. 13
  [8]【美】威廉森•默里,阿尔文•伯恩斯坦,【英】麦克雷戈•诺克斯,编:《缔造战略: 统治者、国家与战争》,石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9]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10]E .B .Long, The Civil War Day by Day: An Almanac 1861-1865(Garden City, NY, 1971), pp. 700-718.
  [11]Jay Luvaas, The Military Legacy of the Civil Watr: The European Inheritance (Chicago, London, and Toronto, 1959).)
  [12]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页。
  [13]石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96页。
  [14]李从1852年到1855年当了4年的西点军校校长,后来人们发现,他在这4年里从学校图书馆一共借了15本书,里面有7本是和拿破仑有关的。另外在他任校长的时期,支持马汉在西点军校建立了一个讨论俱乐部,名为“拿破仑俱乐部”。
  [15]石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96页。
  [16]石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98页。
  [17]伟格利:《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彭光谦,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179~180。
  [18]伟格利:《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彭光谦,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页。
  [19]【美】威廉森•默里, 阿尔文•伯恩斯坦,【英】麦克雷戈•诺克斯编:《缔造战略: 统治者、国家与战争》石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20]Russell F. Weigley: Towards An American Army, New York, 1962: 87.
  [21]【美】威廉森•默里,阿尔文•伯恩斯坦,【英】麦克雷戈•诺克斯,编《缔造战略: 统治者、国家与战争》石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55页。
  [22]石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202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周易》不仅开启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用读原典的方法,对《周易》进行了哲思,可以引领人生改变世界,提高境界,把握未来。《周易》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规律的总结:“自强不息”[1]“厚德载物”[1-110页],至今仍然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可以遵循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阴阳;变通;中和;易道;意象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智慧的根,是
期刊
摘 要:90后大学生经历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他们具有时代赋予的特点。本文在总结90后大学生目标明确,但往往自以为是;思想解放,但易产生过激行为;个性张扬,但自控能力低;竞争意识强,但心理脆弱特点的同时,对他们心理与行为特点的产生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三个角度进行归因分析,并探寻高校对待90后大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的对策。  关键字:90后;心理及行为;特点;对策    90后高校
期刊
摘 要:幽默的表达方式普遍应用于广告语篇中,文章拟从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来分析幽默广告的形成和推导过程,并指出幽默现象存在于广告中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会话含意;合作原则;幽默;广告语言    广告是一种促销手段,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过程。交际双方是广告的制作者和广告的受众。为了使广告有更好的劝说效应,广告者频频使用许多行之有效的手法打动观众,以博得观众的青睐或认同。在对广告创意的追求中,许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当前技校学生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技工学校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抓好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技校;教学;衔接    教学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学生顺利地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的学习轨道上去。因此抓好教学中的衔接很重要。下面谈谈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    一、 技校数学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对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助力剂,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场所,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途径。本文拟从有效教学概念入手,分析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呈现课堂提问的一些实际操作,提出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建议,旨在对课堂提问做出探索性研究。同时,也希望这样的问题式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高效优质教学。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凡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在保持和发扬自身的本色之外,广泛吸收与接纳其它文化的长处,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染色体的文化体系,并兼具融合创新和韧性抗体的特性,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以适当的方式方能融入渗透到这一文化体系之内,达到真正的”和合”,也才可能实现在中国的本色化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典故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结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典故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所以了解英汉典故的差异有助于更好的学习英语。  关键词:典故;差异;文化    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包括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英文里指something refers to or
期刊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它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探索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人与自然”这一特定的视角,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其积极成分,探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思想的延伸和创新,分析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群体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各个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也要求甚高。而当前毕业生大多要求专业对口的工作以及应届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缺乏都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难题。因此,建议大家可以选择考研、出国等方式延迟就业,考虑先就业再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信息层面上阻碍了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本文对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