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很多高校中已经呈现出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数量持平的现象,甚至有超过本科生数量的学校。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管理工作成为新时期高校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作者将结合工作实际,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生活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贴近生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十七大报告在涉及教育问题的部分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营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就研究生群体的特点而言,教育主体(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贴合研究生特点,贴近研究生生活的实际、因群体的变化而有选择的进行教育。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1.年龄结构复杂
研究生年龄差距较大,经过了本科阶段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生在够成上,分为直升型、改变生活环境型和工作需要型。第一类型的学生属于本科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立志于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并有较强兴趣的,年龄相对后两类型要小一些;而改变生活环境型主要是对原有的生活、工作空间和环境的满意程度不高,力图通过深造而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同时,还有一些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和晋升的需求,想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来实现工作上的进步,后两个类型的学生在年龄上偏成熟些。
2.学习方式多样化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导师指导下自觉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研究生不同于本科学生,因教育背景、本科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学术追求的不同而在学习生活方式上存在变化。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阶段的灵魂人物。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科类研究生,都会因各个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的差异,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建立自主性学习方式,基本形成了以实验室或教研室为轴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课时较少,专业知识的压力相对较强,因此,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很难满足研究生多样化的思想宿求及心理需求。
3.价值取向多元化
研究生群体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受教育情况和环境影响不尽相同,形成了研究生群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因年龄、社会经历的差异,研究生群体求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享受象牙塔中的理想化。受家庭境遇、个人发展需求的影响,研究生群体偏好差异大,在对待社会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的态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因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求知宿求在研究生阶段表现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或项目中获得了自信,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则表现出对未来充满自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工作路径研究——贴近生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求教育主客体之间不断交流,形成良好的“人—人”对话模式,这种所谓的教育贴近生活包括了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以及公共生活。换言之,贴近生活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到实践中,从学生中来,运用到学生生活中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使教育主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以及研究生生活中思政教育过程化的模式。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
“蝴蝶效应”是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全球化日益浓重的今日,如何更好的将自己与世界相连,如何更多的获取资源和信息,沟通是必要的途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研究生而言,未免有老生常谈之感,但由于研究生在年龄结构、生活方式、思想宿求、价值体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融入教育客体的生活,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从而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根据平时生活中的接触和与客体之间的感情投资,利于工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度,增强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度,便于工作深入而细致的开展。
2.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的无界限性——润物无声的催化剂
研究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业已形成,处事上基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态度进行。通过与研究生的交流,对其日常生活有基本了解,在实践中,树立起研究生对待生活的健康自信的心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班集体活动、学校文化环境建设以及生存拓展等活动,对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界定和引导,培养研究生自尊自爱、文明休闲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研究生与教育工作者的交往中学会培养强烈而不偏激的道德情感,自信而不自傲的自我意识,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自我控制力等。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和生活中进行,既润物无声,又易于研究生群体的接受,不引发逆反心态。
这种润物无声的催化作用,同样有效的发挥在提高研究生群体的情商这一环节。亚当·斯密曾说过:“爱和快乐这两种令人愉快的激情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乐趣就能满足和鼓舞人心。”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研究生群体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性,作为一位社会人,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公众的视线中,其行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周围产生着影响。情商是当今社会中取胜的必要素质,通过生活中的与人交往所表现出的生活态度,能与他人分享喜悦与快乐。而这种“爱与快乐”的实践绝不可能从书本中直接获得的,而需要的是公共生活中的历练与实践。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结合的良好方式
在全国各个高校中,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时相对减少。由于研究生群体已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单纯的理论课已全然不能满足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深入教育。教师应配合思政课的理论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践化、科学化、制度化。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新情况下的积极应对措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的研究新范式,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生活的具体做法
1.研究生教育主客体共同将贴近生活制度化、灵活化
制度是一个组织保持活力的体系保障,对研究生群体而言,其本身就是高校中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进行自我管理的组织,因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要“确定抓手,突出重点”,党建工作的完善是研究生工作贴近实际、生活不可获缺的部分。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依靠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基层支部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确立,得益于党建工作的丰富性、时效性以及高效性。基层支部的创新,党支部工作有声色的开展,支部成员思想凝聚力和进取心源于支部主要负责人的能力。因此,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支部,需要有政治素质过硬、组织能力强、协调工作能做好的支部书记,确保整个组织能积极向上的发展。研究生各年级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否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书记能否与支委共同建设党支部。实践证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具有灵活与沟通的便捷性。支部委员会的组织能力和组织向心力的凝聚过程,是基层支部创新活力存在的主体根基,是活跃研究生群体的催化剂,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支部委员会的建设,特别是支部书记的轴心作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个体适应并融入群体的切合性。
2.关心个体,发展团队精神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提升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团队中实现自我的发展。研究生群体之间,由于项目建制和研究方向的差别,个体之间较少的存在利益的冲突,个性发展是这个阶段群体的主要特征。塑造研究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生活品味,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是作为“社会人”所必须的。而这些个人发展的实现,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注意在生活中关注研究生的发展,因而形成以研究生会为主轴,各种社团为依托的网状发展模式,有利于发挥研究生群体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外部氛围,增强群体中个体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
由于研究生群体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很多学科之间存在这交叉和融合,为活跃校园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文所述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要指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每年度的学术论坛,下设各学科的分论坛。)具有非常成功的效用。以各个研究生会为依托的从论坛征稿、审稿、定稿、成册等整体流程均由研究生自行管理并完成,实践证明,论坛既锻炼了研究生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能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增强其参与意识,使其从活动中体会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扩大交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创造绿色通道
诚如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道德洞”和“美德袋”,这一类群体的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对于道德的概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界限,而关键是在以科研为主轴的生活中,改变这种单纯的生活模式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其兴奋点,从而有效地缓解因科研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困惑。针对高年级的研究生群体,可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沟通渠道。现阶段,就业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实践中,教育主体要结合实际,关注就业,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环节下功夫,形成以多渠道开展就业咨询与实践拓展相结合的路径。如,针对管理类学生考公务员较多的情况,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公务员考试注意事项及基本技巧、复试要领等,同时,每年的毕业班就业交流会的开展,促进了各年级研究生的交流。尤为突出的是,这些刚刚经历过找工作阶段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初的感受,最为真实,也最能贴近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思想与积极的心理准备,并且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在处理工作与科研的关系上能早有准备,未雨绸缪。
基于研究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开建博客进行生活与心灵的交流,以QQ群、校友录、专有网站等网络模式增进与研究生群体的交流和沟通,节省成本,增加实效,使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得到实质的提高,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务实、求真。
参考文献
[1] 李萍.论公共精神的培养[J].北京行政学报,2004(2)
[2] 李大建.论高校德育贴近生活的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7(1)
[3] 罗卫东.情感 秩序 美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伊·斯·马延科.德育过程原理[M].北京:人文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贴近生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十七大报告在涉及教育问题的部分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营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就研究生群体的特点而言,教育主体(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贴合研究生特点,贴近研究生生活的实际、因群体的变化而有选择的进行教育。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1.年龄结构复杂
研究生年龄差距较大,经过了本科阶段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生在够成上,分为直升型、改变生活环境型和工作需要型。第一类型的学生属于本科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立志于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并有较强兴趣的,年龄相对后两类型要小一些;而改变生活环境型主要是对原有的生活、工作空间和环境的满意程度不高,力图通过深造而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同时,还有一些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和晋升的需求,想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来实现工作上的进步,后两个类型的学生在年龄上偏成熟些。
2.学习方式多样化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导师指导下自觉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研究生不同于本科学生,因教育背景、本科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学术追求的不同而在学习生活方式上存在变化。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阶段的灵魂人物。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科类研究生,都会因各个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的差异,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建立自主性学习方式,基本形成了以实验室或教研室为轴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课时较少,专业知识的压力相对较强,因此,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很难满足研究生多样化的思想宿求及心理需求。
3.价值取向多元化
研究生群体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受教育情况和环境影响不尽相同,形成了研究生群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因年龄、社会经历的差异,研究生群体求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享受象牙塔中的理想化。受家庭境遇、个人发展需求的影响,研究生群体偏好差异大,在对待社会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的态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因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求知宿求在研究生阶段表现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或项目中获得了自信,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则表现出对未来充满自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工作路径研究——贴近生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求教育主客体之间不断交流,形成良好的“人—人”对话模式,这种所谓的教育贴近生活包括了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以及公共生活。换言之,贴近生活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到实践中,从学生中来,运用到学生生活中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使教育主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以及研究生生活中思政教育过程化的模式。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
“蝴蝶效应”是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全球化日益浓重的今日,如何更好的将自己与世界相连,如何更多的获取资源和信息,沟通是必要的途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研究生而言,未免有老生常谈之感,但由于研究生在年龄结构、生活方式、思想宿求、价值体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融入教育客体的生活,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从而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根据平时生活中的接触和与客体之间的感情投资,利于工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度,增强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度,便于工作深入而细致的开展。
2.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的无界限性——润物无声的催化剂
研究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业已形成,处事上基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态度进行。通过与研究生的交流,对其日常生活有基本了解,在实践中,树立起研究生对待生活的健康自信的心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班集体活动、学校文化环境建设以及生存拓展等活动,对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界定和引导,培养研究生自尊自爱、文明休闲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研究生与教育工作者的交往中学会培养强烈而不偏激的道德情感,自信而不自傲的自我意识,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自我控制力等。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和生活中进行,既润物无声,又易于研究生群体的接受,不引发逆反心态。
这种润物无声的催化作用,同样有效的发挥在提高研究生群体的情商这一环节。亚当·斯密曾说过:“爱和快乐这两种令人愉快的激情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乐趣就能满足和鼓舞人心。”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研究生群体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性,作为一位社会人,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公众的视线中,其行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周围产生着影响。情商是当今社会中取胜的必要素质,通过生活中的与人交往所表现出的生活态度,能与他人分享喜悦与快乐。而这种“爱与快乐”的实践绝不可能从书本中直接获得的,而需要的是公共生活中的历练与实践。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结合的良好方式
在全国各个高校中,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时相对减少。由于研究生群体已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单纯的理论课已全然不能满足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深入教育。教师应配合思政课的理论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践化、科学化、制度化。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新情况下的积极应对措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的研究新范式,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生活的具体做法
1.研究生教育主客体共同将贴近生活制度化、灵活化
制度是一个组织保持活力的体系保障,对研究生群体而言,其本身就是高校中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进行自我管理的组织,因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要“确定抓手,突出重点”,党建工作的完善是研究生工作贴近实际、生活不可获缺的部分。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依靠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基层支部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确立,得益于党建工作的丰富性、时效性以及高效性。基层支部的创新,党支部工作有声色的开展,支部成员思想凝聚力和进取心源于支部主要负责人的能力。因此,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支部,需要有政治素质过硬、组织能力强、协调工作能做好的支部书记,确保整个组织能积极向上的发展。研究生各年级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否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书记能否与支委共同建设党支部。实践证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具有灵活与沟通的便捷性。支部委员会的组织能力和组织向心力的凝聚过程,是基层支部创新活力存在的主体根基,是活跃研究生群体的催化剂,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支部委员会的建设,特别是支部书记的轴心作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个体适应并融入群体的切合性。
2.关心个体,发展团队精神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提升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团队中实现自我的发展。研究生群体之间,由于项目建制和研究方向的差别,个体之间较少的存在利益的冲突,个性发展是这个阶段群体的主要特征。塑造研究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生活品味,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是作为“社会人”所必须的。而这些个人发展的实现,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注意在生活中关注研究生的发展,因而形成以研究生会为主轴,各种社团为依托的网状发展模式,有利于发挥研究生群体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外部氛围,增强群体中个体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
由于研究生群体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很多学科之间存在这交叉和融合,为活跃校园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文所述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要指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每年度的学术论坛,下设各学科的分论坛。)具有非常成功的效用。以各个研究生会为依托的从论坛征稿、审稿、定稿、成册等整体流程均由研究生自行管理并完成,实践证明,论坛既锻炼了研究生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能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增强其参与意识,使其从活动中体会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扩大交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创造绿色通道
诚如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道德洞”和“美德袋”,这一类群体的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对于道德的概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界限,而关键是在以科研为主轴的生活中,改变这种单纯的生活模式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其兴奋点,从而有效地缓解因科研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困惑。针对高年级的研究生群体,可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沟通渠道。现阶段,就业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实践中,教育主体要结合实际,关注就业,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环节下功夫,形成以多渠道开展就业咨询与实践拓展相结合的路径。如,针对管理类学生考公务员较多的情况,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公务员考试注意事项及基本技巧、复试要领等,同时,每年的毕业班就业交流会的开展,促进了各年级研究生的交流。尤为突出的是,这些刚刚经历过找工作阶段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初的感受,最为真实,也最能贴近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思想与积极的心理准备,并且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在处理工作与科研的关系上能早有准备,未雨绸缪。
基于研究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开建博客进行生活与心灵的交流,以QQ群、校友录、专有网站等网络模式增进与研究生群体的交流和沟通,节省成本,增加实效,使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得到实质的提高,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务实、求真。
参考文献
[1] 李萍.论公共精神的培养[J].北京行政学报,2004(2)
[2] 李大建.论高校德育贴近生活的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7(1)
[3] 罗卫东.情感 秩序 美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伊·斯·马延科.德育过程原理[M].北京:人文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