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叶 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2010年12月,笔者在成都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荷叶 母亲》,这节课为“训练”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范例。
这堂阅读教学课,余老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的仍然是板块式教学。
第一板块是“整体感悟 简洁评说”。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说:下面我们看第一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从思想、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自由选择,谈例子。
第二板块是“体味文章 课文集美”。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要求:从课文中选句子组合起来,与课文最后两段结合,形成一篇微型美文并朗读。具体操作是:读课文,选美句,用笔画下来,连起来就是一篇美文。
第三板块是“细腻品读 美句欣赏”。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要求:品一品最后一句话的美妙。好在哪里,哪一个字,哪一句……
由此可见,这节课的阅读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三次训练活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过程非常主动积极,很好地显示了课堂“训练”的意义和价值,正如余老师在课堂结语中所说: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所做的事:全篇,概括点评;局部,课文集美;细部,美句欣赏。谢谢同学们,你们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不妨再具体说说本节课阅读训练的几个细节。
一是余老师的课堂导入非常直白、非常简单:请把课文打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请大家把双手放自由一点……对……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课后有教师问余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一般不设计导语。余老师回答: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吧,这不就是导语吗?余老师直接导入课文的目的是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节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拿给学生思考和发言。
一是进行第一板块教学前介绍“背景材料”时,学生齐读大屏幕显示的材料后,余老师说:好,拿起笔,把“童心、母爱、自然、思想内核”旁批在书上。余老师说得很慢,让学生能从容地做笔记,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做好了笔记,余老师才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教师耐心地要求和等待学生做笔记,这种训练在公开课教学中是很少见的,这才是真正地“以生为本”。
一是进行第三板块教学时,余老师刚提完问题,就有几个学生举手了。余老师说:不要那么快举起你的小手,拿起笔,就旁批在这句话的边上。全体学生都仔细地阅读并作批注,余老师在巡视时说了一句:多好啊!我喜欢看你们埋头写作的样子。学生表现得更认真了。很多教师上公开课,如果有学生举手来配合,那是求之不得的事儿,而余老师却让这些学生慢点举手,先思考,作好旁批,要表达得细致清楚。这种阅读训练落到实处,不仅让其他学生也能从容地思考,同时也能让举手的学生养成更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时,余老师的评点始终都是言简意赅,不重复啰唆。如学生勾画了课文中的语句,初步完成了“课文集美”,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时,第一个学生读得很大声,但情感不到位,余老师的点评是“他读得多努力啊”;第二个学生朗读时显示出勾画不够完整,余老师的点评是“注意全文结构的完整”;第三个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余老师的点评是“读得真美”;第四个学生读得也很好,余老师的点评是“同样好”……总之,学生读得越来越好。这种不经意的评点就是训练,要么对学生进行纠偏,要么对学生进行提醒,要么对学生鼓励和肯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赏析水平和表达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节课,余老师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这种阅读训练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规范。它与很多公开课不同的是:要深沉不要展示,要预习不要演习,要安静不要热闹,要积累不要感悟,这是一种真正的课堂繁荣,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人认为,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说法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与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悖。所以,新课改以来,教师不敢再提“训练”,反对训练的呼声渐高,合作学习和迁移拓展成了流行。
笔者以为,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反对的只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那种机械训练,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不但应该继续保持,甚至还应该发扬光大。这一点,在《荷叶 母亲》的教学中,余映潮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作了有力的证明。(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中)
这堂阅读教学课,余老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的仍然是板块式教学。
第一板块是“整体感悟 简洁评说”。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说:下面我们看第一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从思想、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自由选择,谈例子。
第二板块是“体味文章 课文集美”。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要求:从课文中选句子组合起来,与课文最后两段结合,形成一篇微型美文并朗读。具体操作是:读课文,选美句,用笔画下来,连起来就是一篇美文。
第三板块是“细腻品读 美句欣赏”。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要求:品一品最后一句话的美妙。好在哪里,哪一个字,哪一句……
由此可见,这节课的阅读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三次训练活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过程非常主动积极,很好地显示了课堂“训练”的意义和价值,正如余老师在课堂结语中所说: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所做的事:全篇,概括点评;局部,课文集美;细部,美句欣赏。谢谢同学们,你们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不妨再具体说说本节课阅读训练的几个细节。
一是余老师的课堂导入非常直白、非常简单:请把课文打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请大家把双手放自由一点……对……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课后有教师问余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一般不设计导语。余老师回答: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吧,这不就是导语吗?余老师直接导入课文的目的是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节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拿给学生思考和发言。
一是进行第一板块教学前介绍“背景材料”时,学生齐读大屏幕显示的材料后,余老师说:好,拿起笔,把“童心、母爱、自然、思想内核”旁批在书上。余老师说得很慢,让学生能从容地做笔记,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做好了笔记,余老师才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教师耐心地要求和等待学生做笔记,这种训练在公开课教学中是很少见的,这才是真正地“以生为本”。
一是进行第三板块教学时,余老师刚提完问题,就有几个学生举手了。余老师说:不要那么快举起你的小手,拿起笔,就旁批在这句话的边上。全体学生都仔细地阅读并作批注,余老师在巡视时说了一句:多好啊!我喜欢看你们埋头写作的样子。学生表现得更认真了。很多教师上公开课,如果有学生举手来配合,那是求之不得的事儿,而余老师却让这些学生慢点举手,先思考,作好旁批,要表达得细致清楚。这种阅读训练落到实处,不仅让其他学生也能从容地思考,同时也能让举手的学生养成更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时,余老师的评点始终都是言简意赅,不重复啰唆。如学生勾画了课文中的语句,初步完成了“课文集美”,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时,第一个学生读得很大声,但情感不到位,余老师的点评是“他读得多努力啊”;第二个学生朗读时显示出勾画不够完整,余老师的点评是“注意全文结构的完整”;第三个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余老师的点评是“读得真美”;第四个学生读得也很好,余老师的点评是“同样好”……总之,学生读得越来越好。这种不经意的评点就是训练,要么对学生进行纠偏,要么对学生进行提醒,要么对学生鼓励和肯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赏析水平和表达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节课,余老师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这种阅读训练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规范。它与很多公开课不同的是:要深沉不要展示,要预习不要演习,要安静不要热闹,要积累不要感悟,这是一种真正的课堂繁荣,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人认为,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说法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与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悖。所以,新课改以来,教师不敢再提“训练”,反对训练的呼声渐高,合作学习和迁移拓展成了流行。
笔者以为,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反对的只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那种机械训练,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不但应该继续保持,甚至还应该发扬光大。这一点,在《荷叶 母亲》的教学中,余映潮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作了有力的证明。(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