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省小语会“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会上,曾扬明老师在厦门集美小学的会场上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汉字教学课。笔者深深地感触到他那“开放、大气、朴实、灵动”的教学风格。其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呼吸着汉字中蕴藏着的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教你们几招如何防止成语中出现错别字的方法。(师板书:推形记字、明义记字、结构记字、探源记字)
……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明义记字。谁把“融会贯通”的“会”选成“汇”了?(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为什么会选“汇”呢?
生:起初我认为“汇”就是汇集的意思,而“会”是开会、会议的意思。
师:你的想法没有错。但成语来自古典,自然,它与汉字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字义决定着字的正确使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会”字的来历吧!(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看,左边的就是“会”字的溯源,谁来结合生活说说我们祖先对汉字的理解?
生:上面的是盖子,下面是……
师:你很懂科学,猜的切入点对了,结合了古代人的生活,因为祖先在造汉字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装的是食物。
师:(竖拇指表扬):真厉害!同学们,上面的是盖子,下面的是食具,中间的表示食物。这样就成了“会”字。它是“会”字繁体的草书,楷化成“会”字。同学们,看看右边“会”的演变就知道了。
师:“融会贯通”这个成语为何用“会”字呢?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弄明白的意思。
生:我查过成语词典,它的意思是“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师:对呀!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会和汇合。你们看,中间的食物不都是暗指知识与道理吗?(生若有所悟)
师:“汇”字的原形是“匯”,它的形旁是“匚”读“fānɡ”,本义是“盛器”,装东西的。后来才把这个汉字归入“三点水”部。我们再来看“迫不及待”的“及”字。(课件出示金文、篆体、楷体的“及”)
(生讨论交流)
师:谁来用汉字的眼光解读这个成语中的“及”。
生:我发现前面有一个“人”形,下面是一只“手”形。
师:你有发现,不容易。金文的“及”表示什么意思?老师提示一下,汉字的造字源于生活,要结合生活来理解。
生:就是用手抓人。
师:猜得不错。但科学的说法是“后面的人赶上来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及”为何容易写成“急”呢?这与这个成语的意思有关。“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
生: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师:你们看,就是因为受成语意思的影响,所以把“及”写成“急”。其实,这里的“及”是达到的意思。
师:有些成语中的汉字是由当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所以,还有一种探源的记字办法,我举个例子,“墨守成规”中的“墨”是指什么呢?“名列前茅”为何用“茅”,不用“矛”呢?你们可以回去后查查成语故事。
【赏析】曾老师倡导用“推形记字、明义记字、结构记字、探源记字”的方法预防和纠正错别字,从汉字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汉字的构字规律。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曾老师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即从学生成语中易错的汉字入手,结合汉字科学,引导学生解析汉字的形义,并结合成语的意思,渗透中国汉字和成语的经典文化。笔者认为,此教学有两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教学内容科学又不乏有趣。曾老师自主开发的这堂课,是根据学生需要,从课程的角度,对成语中的汉字以文化的形式呈现,以“会”“及”两字的辨析为例。学生在写“融会贯通”和“迫不及待”两个成语时,容易把“会”和“及”写错。曾老师回避了多数教师简单的、以字形记忆的说教方法,从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相关联入手,分别以汉字溯源的办法,再结合成语的本意来讲解,形象生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容易出错的原因,而且感受到成语中的科学用字。有人说,教师就是课程资源,曾老师的课验证了这句话。二是在成语纠错中传递汉字文化。教师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在“融会贯通”一词“会”与“汇”的辨析中,引导学生探析“会”字的溯源,想象祖先对汉字的理解,再结合整个成语的意思去辨析“会”字的使用理由;在“迫不及待”一词“及”的辨析中,出示“及”字溯源,引导学生观其形、思其义。“会”“及”二字的辨析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识别汉字的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传承了汉字文化。其教学形式灵动,学生在解析汉字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还从汉字的形义出发,了解了成语文化,整个识字、辨字过程轻松、有趣。(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灵地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教你们几招如何防止成语中出现错别字的方法。(师板书:推形记字、明义记字、结构记字、探源记字)
……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明义记字。谁把“融会贯通”的“会”选成“汇”了?(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为什么会选“汇”呢?
生:起初我认为“汇”就是汇集的意思,而“会”是开会、会议的意思。
师:你的想法没有错。但成语来自古典,自然,它与汉字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字义决定着字的正确使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会”字的来历吧!(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看,左边的就是“会”字的溯源,谁来结合生活说说我们祖先对汉字的理解?
生:上面的是盖子,下面是……
师:你很懂科学,猜的切入点对了,结合了古代人的生活,因为祖先在造汉字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装的是食物。
师:(竖拇指表扬):真厉害!同学们,上面的是盖子,下面的是食具,中间的表示食物。这样就成了“会”字。它是“会”字繁体的草书,楷化成“会”字。同学们,看看右边“会”的演变就知道了。
师:“融会贯通”这个成语为何用“会”字呢?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弄明白的意思。
生:我查过成语词典,它的意思是“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师:对呀!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会和汇合。你们看,中间的食物不都是暗指知识与道理吗?(生若有所悟)
师:“汇”字的原形是“匯”,它的形旁是“匚”读“fānɡ”,本义是“盛器”,装东西的。后来才把这个汉字归入“三点水”部。我们再来看“迫不及待”的“及”字。(课件出示金文、篆体、楷体的“及”)
(生讨论交流)
师:谁来用汉字的眼光解读这个成语中的“及”。
生:我发现前面有一个“人”形,下面是一只“手”形。
师:你有发现,不容易。金文的“及”表示什么意思?老师提示一下,汉字的造字源于生活,要结合生活来理解。
生:就是用手抓人。
师:猜得不错。但科学的说法是“后面的人赶上来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及”为何容易写成“急”呢?这与这个成语的意思有关。“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
生: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师:你们看,就是因为受成语意思的影响,所以把“及”写成“急”。其实,这里的“及”是达到的意思。
师:有些成语中的汉字是由当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所以,还有一种探源的记字办法,我举个例子,“墨守成规”中的“墨”是指什么呢?“名列前茅”为何用“茅”,不用“矛”呢?你们可以回去后查查成语故事。
【赏析】曾老师倡导用“推形记字、明义记字、结构记字、探源记字”的方法预防和纠正错别字,从汉字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汉字的构字规律。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曾老师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即从学生成语中易错的汉字入手,结合汉字科学,引导学生解析汉字的形义,并结合成语的意思,渗透中国汉字和成语的经典文化。笔者认为,此教学有两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教学内容科学又不乏有趣。曾老师自主开发的这堂课,是根据学生需要,从课程的角度,对成语中的汉字以文化的形式呈现,以“会”“及”两字的辨析为例。学生在写“融会贯通”和“迫不及待”两个成语时,容易把“会”和“及”写错。曾老师回避了多数教师简单的、以字形记忆的说教方法,从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相关联入手,分别以汉字溯源的办法,再结合成语的本意来讲解,形象生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容易出错的原因,而且感受到成语中的科学用字。有人说,教师就是课程资源,曾老师的课验证了这句话。二是在成语纠错中传递汉字文化。教师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在“融会贯通”一词“会”与“汇”的辨析中,引导学生探析“会”字的溯源,想象祖先对汉字的理解,再结合整个成语的意思去辨析“会”字的使用理由;在“迫不及待”一词“及”的辨析中,出示“及”字溯源,引导学生观其形、思其义。“会”“及”二字的辨析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识别汉字的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传承了汉字文化。其教学形式灵动,学生在解析汉字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还从汉字的形义出发,了解了成语文化,整个识字、辨字过程轻松、有趣。(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灵地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