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年,我也正好工作了60年。现在,我已年逾耄耋,历经了风风雨雨 是建国前的22年;二是建国后的60年。前后对比,简直是“两个世界”。每当追忆起这两段难以忘怀的岁月,特别建国以来的60年,我确实是感慨万千……
解放以来到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面一直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个具体的标准。下面怎么办?我们就自己立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土标准。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弄懂到底什么叫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幸福有“三条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什么叫新农村?我们叫“三化三园”: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出来了,有“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照这“五条标准”,华西已经实现了。
改革开放前,我们偷偷办工厂
华西在1961年建村时,集体积累只有1764元,人均分配53元,家家穷得吃不饱肚子,许多人跑到外乡谋生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温饱,我们在1964年制定了《15年发展远景规划》,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天干上12~18个小时,白天田间管理,晚上平整土地,硬是凭着一股拼劲,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984条田岸,削平57座土墩,填平39条沟渠,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到1972年,就提前完成了远景规划,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三熟),成为了“全国农业先进单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们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就认识到,发展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要想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还是要发展工业。
1969年,我们偷偷办了一个小五金厂。那时候,办工厂是资本主义,要受到批判的。所以,我们把工厂办在了泽地之中,周围都是树。如果有领导来检查,我们就把工人都叫出来,担河泥、扦草皮,干得热火朝天。等领导走了,再让工人回来加班加点地干,把损失补回来。我们用这个厂赚的钱来办托儿所、中小学和农民夜校,改善居住条件,提升村民素质。
“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改革开放后,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时候,华西的集体经济已经有了相当规模,而且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适合自身实际。由此,我们把全村500多亩粮田承包给30名种田能手,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时,就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不分田到户?”关键是我们听中央的。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从华西来说,既统了,也分了,主要做到“两句话”:集体重工抓粮,个体修补种养经商。
我们在发展经济、致富人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华西也乘着这个机会,先后兴办了锻造厂、冷轧厂,并以这些“巡洋舰”为领队,于1988年胜利夺取了“亿元村”的目标。之后,我们又接连实现了“三亿村”、“五亿村”、“十亿村”、“二十亿村”。
1992年3月,小平同志南巡,并作了重要讲话。我们当时就预感到,全国经济要有一次大发展。对于华西来说,大发展的机会来了。我兴奋不已,凌晨2点通知村党委委员、正副村长和各厂厂长到会议室开会,分析了面临的机遇,提出华西要加快发展,进行新一轮创业。为此,我们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短短半个月内,我们借款2000多万元,吸收个人资金入股400多万元,加上自有流动资金,一下子购进近万吨钢坯、1000吨铝锭、700吨电解铜等原材料。等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正式传达后,全国立刻掀起了一个加快改革、经济大上的热潮。随之而来,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扬。这时,有人向我建议,把购进的原料卖出,大赚一笔。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原材料用于企业的正常生产,保证客户的需求,维护了华西企业的信誉。后来,有人说我吴仁宝是“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一村富了不算富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许多地方都在搞企业转制。我认为,改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效益。我们受到“一国两制”的启发,搞“一村两制”,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由于华西的干部觉悟低,我们不允许搞“家两制”,更不允许干部搞“一人两制”。比如说,丈夫在企业当厂长,老婆在个体饭店里当老板,丈夫的客人统统到老婆的饭店里去吃饭,吃了一百付一千,甚至不吃也在付钱,那么集体的“肥水”就流进了个体的“田”。1998年,江总书记来华西视察时高兴地说:“你这样做,是正确处理权与钱的关系!”
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我们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有效发展最科学。”华西不仅有“抓大放小”,而且有“抓大扶小”、“抓小扶大”,还有“放大抓小”。这些举措,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华西的实际,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2003年8月,我们提出了“新投项目‘急刹车’、技改延伸项目‘开稳车’、已投项目‘开快车”’的“三车原则”。这与中央2004年提出的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不搞“急刹车”、“一刀切”完全一致。由此,华西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形势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百亿元村、两百亿元村、三百亿元村、四百亿元村、五百亿元村
“一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华西就先后帮助陕、甘、宁地区培训了1万多人,带动10万多人脱贫致富。从2001年6月开始,我们又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纳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现在,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大华西,确实是人心所向、一呼百应、社会和谐,老百姓都过上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的幸福生活。
解放以来到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面一直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个具体的标准。下面怎么办?我们就自己立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土标准。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弄懂到底什么叫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幸福有“三条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什么叫新农村?我们叫“三化三园”: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出来了,有“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照这“五条标准”,华西已经实现了。
改革开放前,我们偷偷办工厂
华西在1961年建村时,集体积累只有1764元,人均分配53元,家家穷得吃不饱肚子,许多人跑到外乡谋生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温饱,我们在1964年制定了《15年发展远景规划》,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天干上12~18个小时,白天田间管理,晚上平整土地,硬是凭着一股拼劲,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984条田岸,削平57座土墩,填平39条沟渠,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到1972年,就提前完成了远景规划,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三熟),成为了“全国农业先进单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们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就认识到,发展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要想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还是要发展工业。
1969年,我们偷偷办了一个小五金厂。那时候,办工厂是资本主义,要受到批判的。所以,我们把工厂办在了泽地之中,周围都是树。如果有领导来检查,我们就把工人都叫出来,担河泥、扦草皮,干得热火朝天。等领导走了,再让工人回来加班加点地干,把损失补回来。我们用这个厂赚的钱来办托儿所、中小学和农民夜校,改善居住条件,提升村民素质。
“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改革开放后,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时候,华西的集体经济已经有了相当规模,而且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适合自身实际。由此,我们把全村500多亩粮田承包给30名种田能手,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时,就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不分田到户?”关键是我们听中央的。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从华西来说,既统了,也分了,主要做到“两句话”:集体重工抓粮,个体修补种养经商。
我们在发展经济、致富人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华西也乘着这个机会,先后兴办了锻造厂、冷轧厂,并以这些“巡洋舰”为领队,于1988年胜利夺取了“亿元村”的目标。之后,我们又接连实现了“三亿村”、“五亿村”、“十亿村”、“二十亿村”。
1992年3月,小平同志南巡,并作了重要讲话。我们当时就预感到,全国经济要有一次大发展。对于华西来说,大发展的机会来了。我兴奋不已,凌晨2点通知村党委委员、正副村长和各厂厂长到会议室开会,分析了面临的机遇,提出华西要加快发展,进行新一轮创业。为此,我们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短短半个月内,我们借款2000多万元,吸收个人资金入股400多万元,加上自有流动资金,一下子购进近万吨钢坯、1000吨铝锭、700吨电解铜等原材料。等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正式传达后,全国立刻掀起了一个加快改革、经济大上的热潮。随之而来,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扬。这时,有人向我建议,把购进的原料卖出,大赚一笔。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原材料用于企业的正常生产,保证客户的需求,维护了华西企业的信誉。后来,有人说我吴仁宝是“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一村富了不算富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许多地方都在搞企业转制。我认为,改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效益。我们受到“一国两制”的启发,搞“一村两制”,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由于华西的干部觉悟低,我们不允许搞“家两制”,更不允许干部搞“一人两制”。比如说,丈夫在企业当厂长,老婆在个体饭店里当老板,丈夫的客人统统到老婆的饭店里去吃饭,吃了一百付一千,甚至不吃也在付钱,那么集体的“肥水”就流进了个体的“田”。1998年,江总书记来华西视察时高兴地说:“你这样做,是正确处理权与钱的关系!”
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我们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有效发展最科学。”华西不仅有“抓大放小”,而且有“抓大扶小”、“抓小扶大”,还有“放大抓小”。这些举措,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华西的实际,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2003年8月,我们提出了“新投项目‘急刹车’、技改延伸项目‘开稳车’、已投项目‘开快车”’的“三车原则”。这与中央2004年提出的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不搞“急刹车”、“一刀切”完全一致。由此,华西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形势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百亿元村、两百亿元村、三百亿元村、四百亿元村、五百亿元村
“一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华西就先后帮助陕、甘、宁地区培训了1万多人,带动10万多人脱贫致富。从2001年6月开始,我们又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纳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现在,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大华西,确实是人心所向、一呼百应、社会和谐,老百姓都过上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