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绿色经济内涵出发,在对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 绿色经济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6-179-02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特有的资源优势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也使其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和环保负担,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如何摆脱“黑色”路径依赖走上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是山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积极、适时地向绿色经济转型,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1.绿色经济的界定。绿色经济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类福祉、使最广大人群充分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又能显著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经济模式。在绿色经济框架下,生产动机和目的不仅仅是GDP 的增长,而且是为了人类福祉。与传统产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和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而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
2.绿色经济的特点。绿色经济包含着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绿色经济以绿色产业为支柱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其次,绿色经济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还包括生态环境。最后,绿色经济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二、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山西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生态产业化修复作为推进全省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具体实践,全省绿色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发展现状
1.工业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工业发展的负外部性特征明显,因此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对发展绿色经济尤为关键。近年来,全省通过推进节能降耗、工业污染物减排、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管齐下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工业节能改造,在电力、水泥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全省工业能耗降低趋势明显。目前,年可实现节能量1328万吨标准煤,供电煤耗下降0.76%、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4%。二是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强化电力企业脱硫、脱硝设施的监管和督查,狠抓工业粉尘治理,主要工业行业减排效果明显。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省已经建成脱硝设施机组62台,总装机容量2688万千瓦,占全省火电装机容量的53.58%。三是推进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截至2012年底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2%、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47%、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56%,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31%,冶炼渣综合利用率82%,赤泥综合利用率3%。
2.循环经济渐成基本路径。山西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不断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化发展。全省先后通过了4个国家级循环试点市、15个试点园区、121个试点单位和100个循环经济项目,2012年又确定20个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50个骨干企业。煤、焦、冶、电四大传统行业循环经济特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劣质煤生产煤基合成油、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焦炭—化工、粉煤灰综合利用、瓦斯—液化—燃料(取暖)等循环链条基本成熟。截至2012年底,全省煤矸石发电装机达到584.5万千瓦;粉煤灰综合利用走出制砖、制墙体装饰材料、制陶瓷纤维、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路径;投产或在建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项目31个,总产能达400万吨以上。随着省内一批以煤电一体化、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项目的全面推进,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循环经济业已成为推动绿色经济的基本路径。
3.生态产业化修复取得新进展。传统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使山西背负了沉重的“生态债”,生态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因之一。近几年,通过大力开展城乡生态建设、流域水体生态综合治理、矿山生态恢复、森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此过程中,还将生态修复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现代生态产业化的修复之路。具体做法是,通过绿化复垦恢复矿区基本生态环境和功能,而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增加生态环境容量的同时,充分挖掘出其中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存在问题
突破可圈可点,成就可喜可贺,但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的目标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阻碍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措施仍待完善、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水平偏低等方面。
1.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目前,山西经济增长仍然偏重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虽然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成绩突出,但还仅是刚刚起步。2013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对全省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仍达52.1%;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虽由2011年的15.7%提高到2012年的17.6%,但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规模仍明显偏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产业方面,产业集中度不高、装备水平较差、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新兴产业存在经济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核心竞争力较弱。
2.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措施有待完善。近年来,山西通过绿色开采、资源集约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在推进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修正和完善。首先是政府与企业协调机制不完善,企业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一些循环经济缺乏配套优惠政策,市场竞争力较弱;最后是生态修复标准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区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仅停留于表面,生态环境质量未得到切实提高。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绿色经济需要科技的支撑。山西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实力和能力偏弱等问题。首先,创新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而山西自2000年以来的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较为不利。其次,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011年,山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的百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是4.51件、3.06件和5.35件,远低于全国11.31件、4.39件和13.3件的平均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为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三、发展对策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以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此,山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全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1.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载体。构建山西绿色产业体系,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煤炭产业自身的转型,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开发和集约化生产。并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打造煤电一体化—建材、煤焦多联产—精细化工、煤气化多联产—能源化工、煤矸石—提取氧化铝—铝材料、煤层气—新型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等绿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2.完善绿色转型具体措施。针对在绿色转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修正和完善。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绿色开采、清洁生产标准进行全程监管,并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让“绿色竞争”成为企业市场活动的推动力,切实将绿色开采与清洁生产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二是要给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以政策支持和财税优惠,鼓励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三是要以生态功能修复和生态自给能力修复为目标,科学制定修复标准,由内容性修复向功能性修复转变。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应加快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绿色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提高山西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政府部门要在科技投入、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对企业绿色科技的投入和培训实行税前抵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丽.中部地区绿色经济转型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2)
[2] 程会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山西.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
[3] 孙毅.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2(12)
[4] 刘雅君.关于生态环境与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7)
[5] 白景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山西实现绿色转型[j].科学之友,2009(10)
(作者单位:太原市园林水系管理处 山西太原 030001)
(责编:李雪)
关键词:山西 绿色经济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6-179-02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特有的资源优势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也使其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和环保负担,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如何摆脱“黑色”路径依赖走上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是山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积极、适时地向绿色经济转型,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1.绿色经济的界定。绿色经济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类福祉、使最广大人群充分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又能显著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经济模式。在绿色经济框架下,生产动机和目的不仅仅是GDP 的增长,而且是为了人类福祉。与传统产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和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而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
2.绿色经济的特点。绿色经济包含着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绿色经济以绿色产业为支柱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其次,绿色经济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还包括生态环境。最后,绿色经济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二、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山西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生态产业化修复作为推进全省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具体实践,全省绿色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发展现状
1.工业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工业发展的负外部性特征明显,因此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对发展绿色经济尤为关键。近年来,全省通过推进节能降耗、工业污染物减排、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管齐下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工业节能改造,在电力、水泥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全省工业能耗降低趋势明显。目前,年可实现节能量1328万吨标准煤,供电煤耗下降0.76%、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4%。二是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强化电力企业脱硫、脱硝设施的监管和督查,狠抓工业粉尘治理,主要工业行业减排效果明显。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省已经建成脱硝设施机组62台,总装机容量2688万千瓦,占全省火电装机容量的53.58%。三是推进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截至2012年底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2%、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47%、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56%,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31%,冶炼渣综合利用率82%,赤泥综合利用率3%。
2.循环经济渐成基本路径。山西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不断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化发展。全省先后通过了4个国家级循环试点市、15个试点园区、121个试点单位和100个循环经济项目,2012年又确定20个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50个骨干企业。煤、焦、冶、电四大传统行业循环经济特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劣质煤生产煤基合成油、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焦炭—化工、粉煤灰综合利用、瓦斯—液化—燃料(取暖)等循环链条基本成熟。截至2012年底,全省煤矸石发电装机达到584.5万千瓦;粉煤灰综合利用走出制砖、制墙体装饰材料、制陶瓷纤维、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路径;投产或在建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项目31个,总产能达400万吨以上。随着省内一批以煤电一体化、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项目的全面推进,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循环经济业已成为推动绿色经济的基本路径。
3.生态产业化修复取得新进展。传统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使山西背负了沉重的“生态债”,生态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因之一。近几年,通过大力开展城乡生态建设、流域水体生态综合治理、矿山生态恢复、森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此过程中,还将生态修复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现代生态产业化的修复之路。具体做法是,通过绿化复垦恢复矿区基本生态环境和功能,而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增加生态环境容量的同时,充分挖掘出其中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存在问题
突破可圈可点,成就可喜可贺,但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的目标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阻碍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措施仍待完善、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水平偏低等方面。
1.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目前,山西经济增长仍然偏重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虽然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成绩突出,但还仅是刚刚起步。2013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对全省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仍达52.1%;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虽由2011年的15.7%提高到2012年的17.6%,但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规模仍明显偏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产业方面,产业集中度不高、装备水平较差、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新兴产业存在经济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核心竞争力较弱。
2.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措施有待完善。近年来,山西通过绿色开采、资源集约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在推进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修正和完善。首先是政府与企业协调机制不完善,企业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一些循环经济缺乏配套优惠政策,市场竞争力较弱;最后是生态修复标准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区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仅停留于表面,生态环境质量未得到切实提高。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绿色经济需要科技的支撑。山西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实力和能力偏弱等问题。首先,创新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而山西自2000年以来的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较为不利。其次,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011年,山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的百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是4.51件、3.06件和5.35件,远低于全国11.31件、4.39件和13.3件的平均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为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三、发展对策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以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此,山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全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1.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载体。构建山西绿色产业体系,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煤炭产业自身的转型,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开发和集约化生产。并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打造煤电一体化—建材、煤焦多联产—精细化工、煤气化多联产—能源化工、煤矸石—提取氧化铝—铝材料、煤层气—新型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等绿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2.完善绿色转型具体措施。针对在绿色转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修正和完善。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绿色开采、清洁生产标准进行全程监管,并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让“绿色竞争”成为企业市场活动的推动力,切实将绿色开采与清洁生产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二是要给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以政策支持和财税优惠,鼓励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三是要以生态功能修复和生态自给能力修复为目标,科学制定修复标准,由内容性修复向功能性修复转变。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应加快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绿色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提高山西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政府部门要在科技投入、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对企业绿色科技的投入和培训实行税前抵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丽.中部地区绿色经济转型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2)
[2] 程会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山西.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
[3] 孙毅.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2(12)
[4] 刘雅君.关于生态环境与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7)
[5] 白景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山西实现绿色转型[j].科学之友,2009(10)
(作者单位:太原市园林水系管理处 山西太原 030001)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