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1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1)教师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2)教师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3)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1.2 重点性原则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1.3 层次性原则
系统、有层次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容易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1.4 量力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2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2.1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2.2 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2.3 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2.4 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提问应采取的方法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2)联系生活的实际,一一列举提出问题。3)结合知识的应用,利用事例提出问题。4)引起学生的争论,激发思考提出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目的,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水中学)
1.1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1)教师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2)教师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3)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1.2 重点性原则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1.3 层次性原则
系统、有层次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容易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1.4 量力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2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2.1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2.2 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2.3 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2.4 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提问应采取的方法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2)联系生活的实际,一一列举提出问题。3)结合知识的应用,利用事例提出问题。4)引起学生的争论,激发思考提出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目的,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