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的培养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将学生的创新这一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呢?我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渠道。
一、凭借“任务驱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而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能作为一种内驱力,继而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当学生学习完实例,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不再满足于那些照猫画虎的任务了,喜欢自己去寻找任务中的精华,试图应用于其它方面,这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学会想象。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实现了美的创造,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敢想、敢做,但不要胡思乱想,敢于标新立异,使其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的状态。
二、凭借对“实际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选一些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任务,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以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比如:在WORD 图文混排一节,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元旦节时,你们经常要给好朋友送些贺卡,年年都送现成贺卡是不是太单调了,如果自己动手做一张电子贺卡,会更有意义的。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贺卡显示给学生,学生看到如此好看的贺卡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的欲望被激发了,便在头脑中构想自己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贺卡。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于要实现送自制贺卡这一愿望,学生们就会格外注意听讲下面的内容。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互结合,从而学会了设计与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凭借“放”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放”就是“放手、放开、下放”。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基础是教师是模范,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幼稚无知惟有听从教师教导,服从教师的一切。这种绝对服从教师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缺乏自信,没有主观意识、批判精神,更无创造精神可言了。“放”的教学策略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改变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及教师所提供的标准材料的局面。学生自主实践就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
1.教师可适当下放教学的主导权。
从学习规律出发,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练。首先,教师要加工组织好教学内容,使之显示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层次,其次,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对于《收发电子邮件》一课的学习,教师完全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将所有关于收发电子邮件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一个网页的形式,在课上发布给学生,学生可凭借对这一问题的好奇心去点击相应的链接,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以求对这一问题的甚解。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不全在课堂上,而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主导权也由幕前变为幕后,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需要太多的讲解,以引导点拨为主,确保学生自主能力的充分发挥。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了新知,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2.可下放对任务过程的设计权利。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当学生具备某一知识系列的操作能力后,教师应给学生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对于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不要去干预学生。如:在学习完成WORD 文字处理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个这样的任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8开纸,内容积极向上,版面自拟可形式多样,可围绕文明、文化、生态、环保等内容拟定题目。根据学生的能力,可个人办报,可以分组设计。在各自确定题目后,学生们分头去收集材料,渠道很多,有的剪报,有的下载…… 整个制作过程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子作品,以此给予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
中学时期,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富有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观念,改变课堂上只注重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贯彻任务驱动的新教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促进者等多种角色,不再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要善于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以提高。
一、凭借“任务驱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而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能作为一种内驱力,继而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当学生学习完实例,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不再满足于那些照猫画虎的任务了,喜欢自己去寻找任务中的精华,试图应用于其它方面,这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学会想象。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实现了美的创造,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敢想、敢做,但不要胡思乱想,敢于标新立异,使其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的状态。
二、凭借对“实际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选一些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任务,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以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比如:在WORD 图文混排一节,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元旦节时,你们经常要给好朋友送些贺卡,年年都送现成贺卡是不是太单调了,如果自己动手做一张电子贺卡,会更有意义的。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贺卡显示给学生,学生看到如此好看的贺卡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的欲望被激发了,便在头脑中构想自己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贺卡。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于要实现送自制贺卡这一愿望,学生们就会格外注意听讲下面的内容。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互结合,从而学会了设计与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凭借“放”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放”就是“放手、放开、下放”。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基础是教师是模范,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幼稚无知惟有听从教师教导,服从教师的一切。这种绝对服从教师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缺乏自信,没有主观意识、批判精神,更无创造精神可言了。“放”的教学策略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改变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及教师所提供的标准材料的局面。学生自主实践就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
1.教师可适当下放教学的主导权。
从学习规律出发,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练。首先,教师要加工组织好教学内容,使之显示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层次,其次,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对于《收发电子邮件》一课的学习,教师完全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将所有关于收发电子邮件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一个网页的形式,在课上发布给学生,学生可凭借对这一问题的好奇心去点击相应的链接,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以求对这一问题的甚解。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不全在课堂上,而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主导权也由幕前变为幕后,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需要太多的讲解,以引导点拨为主,确保学生自主能力的充分发挥。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了新知,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2.可下放对任务过程的设计权利。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当学生具备某一知识系列的操作能力后,教师应给学生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对于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不要去干预学生。如:在学习完成WORD 文字处理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个这样的任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8开纸,内容积极向上,版面自拟可形式多样,可围绕文明、文化、生态、环保等内容拟定题目。根据学生的能力,可个人办报,可以分组设计。在各自确定题目后,学生们分头去收集材料,渠道很多,有的剪报,有的下载…… 整个制作过程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子作品,以此给予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
中学时期,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富有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观念,改变课堂上只注重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贯彻任务驱动的新教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促进者等多种角色,不再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要善于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