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幽暗的通道的尽头,透露出一道光,这道光,指引着每一位观者的路。顺着光照的方向,我走上前去,来到的是一个展厅。这是一个被照亮的世界,与其说被从展厅的天井洒下的阳光照亮,还不如说是被展厅四周的莫奈晚年的大型油画《睡莲》而给予的闪烁。因为莫奈那6米×2米的巨作正挂在入口正对面的墙上。
那浓郁的绿色混沌一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我亦趋步向前,匆忙去追寻画之真实,然而画面反而渐渐归隐,一切形象更处于隐蔽的状态之中。隐匿于那趋于平面的神秘而阴沉的绿色,剩下的只是斑驳的颜料和涂抹的痕迹,同时也拒绝了我向它的穿透,而指向另一种虚无幽暗之境。分不清哪里是水面,哪里是水底,哪里是倒影,哪里又是睡莲。我不由向后退去。与此同时,画面彼此遮盖的、相互掩映的存在开始随勾勒的笔触间蜂拥而至,开始相互抗争。此刻混沌的画面开始转换,一个明亮的水中花园开始开启,“混沌之中见光明”。这正是莫奈描绘的在日落时分,从睡莲池的东侧所见的、日本式桥方向的闪耀的池面。正所谓,近视之几不成物象,远视之则晦明向背,意趣皆得。画面中央呈现一片红紫色,在阴沉的蓝绿色的环境中开始凸显,那正是夕照的阳光洒下的,在水中带有晕圈的倒影。在光的借助下,画面的一切存在开始“现身”,太阳也正是一切得以显现的本原。这种光照遍大千,这种明能洞透万物之本质。那是超越了世俗的光、升华至空灵境界的生命之光,明了一切,成就一切。水波开始闪烁,画面开始灵动,一片混沌开始有序,被遮蔽的一切开始澄明。
光的震颤,水的波动,空气的透明,树叶的闪烁,相互交融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深远的水中花园。在那反映着天空和池岸边的变化莫测的水的倒影之中,睡莲盛开着。水面犹如明镜,池边的杂草,垂柳紫藤,各种花卉乃至天空在水镜中折射;水中的水草,睡莲的茎在清澈的水中依稀可见;水面平铺的又是极尽变化的睡莲。层层叠叠,相互交织,但又结构分明,一个如平镜的水面也因此被延伸得更为深远。水面前实后虚,前强后弱,亦趋于一种平远旷荡。这种远与其说使画面丰富和厚重,不如说是莫奈在实际观照中所提炼出的心与境的交融时的意境。“体远”即等于道家之所谓“体道”。远又即是玄,不囿于世俗的凡近,而游心于虚旷放达之场。这种远是所描绘水中花园的形质的延伸。此一延伸,是顺着一个人的视觉,不期然而然地转移到想象上面。由这一转移,在具体的形质中发现它的客观的灵,使形质直接通向一种虚无,由有限直接通向无限。在视觉与想象的统一中,明确地把握从现实中超越上去的意境。这种在画面中呈现的形质之灵,这种由远以见之灵,是可见与不可见的东西完成的统一,也使被尘埃污浊了的心灵,由此得到超脱,得到精神的解放。
“万物无足以忧心者,故静也”,莫奈并非把静作为理念而去加以追求,他是在万物而来的是非好恶得到解脱之际,便自然而然地归于静的状态。这种静之观物正如莫奈所描绘的池面作为镜子的镜之照物。“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种镜之照物,心既不向知识方面歧出,又无成见的遮蔽,心的虚静的本性便可以呈现出来。虚静的自身,是超时空而一无限隔的存在;其与物相接,也是一种超时空而一无限隔的相接,向着物的泰然处之和虚怀敞开。不将不迎,应而不藏,这是自由的心,与所观照的一切作两无限隔的主客两忘的照面。这种镜之照物,恰说明莫奈以虚静之心和纯粹直观的观看姿态,直接面对自然而锤炼自己的艺术本性。
莫奈曾说自己见到什么画什么,努力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只是客观地模仿自然。 可他“那是多么敏锐的眼睛啊”, 塞尚曾经这样评价。他是自然的观察者,也是人生的观察者。这套《睡莲》虽然是他在画室里完成的,但还是想方设法地、尽量地接近现场,而且总能根据直接观察所得的记忆来作画。就象他的继子保尔·霍谢德所说:“他对莲池的不断观察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莫奈坚持在一天中最恰当的光照时间内作画的主张。库尔贝看到莫奈在作画的过程中停下来,问莫奈为何不画画,莫奈回答说,他在等太阳出来。库贝尔建议说他可以先画太阳照不到的那部分树叶。当然,在莫奈看来,这种妥协将会破坏他已经仔细观察过的各种关系。若一次在精神上的观照对象已经后退,或超出与一定的观照对象的范围,而勉强继续画下去 ,则所画的将正如东坡所说的“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其统一性将隐没而不可见。这也是对物的流变不居的真实本性的忠诚。
终其一生,莫奈对阳光下的自然景物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笔下那接天映日的白杨、逆光的草垛、变幻莫测的教堂、梦幻般的睡莲……这一切,形成了周而复始、延续不断的大自然,时光流逝,永恒不变的只有画家笔下那些美妙的形象。投身于对自然的研究,模仿自然,展示真实的自然是他毕生的追求,然而自然也似乎是模仿人的。奥斯卡尔·威尔德在谈到他时,不是也说:“自然也是效仿人,因为在克劳德·莫奈之前,没有一个人发现围绕伦敦诸桥的雾呈现虹色,而现在没有一个人在看到伦敦之雾时会不想到莫奈” 。
晚年的莫奈视力越来越差,但他仍然坚持作画,其敏锐而独到的观察力丝毫不减当年。技巧更是淳朴、娴熟,笔法纵橫不羁,油彩凃抹厚薄自由,富含浓郁的诗意和乐感。塞尚说:“……天底下唯有他的手,他的眼睛方能在透明的夕照中紧紧跟住红日所有的透明的外观,并在画面上立即捕捉住它的阴影;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完全不用修改斟酌。他俨然是一方雄主,尽情陶醉在他钟爱的形象当中……”。技巧的娴熟之至,并由技中见道,而能得以心与物的合而为一,心与物的相融相忘,手与心的距离给予消解,技术对于心的制约也给予消解。在风格上更加简洁、抽象,具体的花卉、睡莲都消融了,只有颤动的笔触和闪烁、跳跃的色彩,走向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自由的、主观的表现领域。
《睡莲》是莫奈的水中花园,更是莫奈的世界,这是“见”的艺术,同时也是“感”的艺术。自然向精神逼近,由自然的“拟人化”,而使天地有情化。画面中含有内在的美,精炼、深邃,如此近似于诗歌,是由启示所构成的诗卷,它超脱了一切形的束缚,从而独特成就这一诗的境界。
这是一个由阴影和光所组成的、水上漂浮的世界,它既壮美又宁静,它无与伦比。时间暂时停顿下来,每一位观众在画家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前静静地凝思。
参考文献
[1]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约翰·雷华德贝纳·顿斯坦.平野,陈友任译.印象派绘画大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德田佳世逸见阳子.地中ハンドブック[M].日本:地中美术馆发行,2005.
[6]孙周兴.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谭有进)
那浓郁的绿色混沌一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我亦趋步向前,匆忙去追寻画之真实,然而画面反而渐渐归隐,一切形象更处于隐蔽的状态之中。隐匿于那趋于平面的神秘而阴沉的绿色,剩下的只是斑驳的颜料和涂抹的痕迹,同时也拒绝了我向它的穿透,而指向另一种虚无幽暗之境。分不清哪里是水面,哪里是水底,哪里是倒影,哪里又是睡莲。我不由向后退去。与此同时,画面彼此遮盖的、相互掩映的存在开始随勾勒的笔触间蜂拥而至,开始相互抗争。此刻混沌的画面开始转换,一个明亮的水中花园开始开启,“混沌之中见光明”。这正是莫奈描绘的在日落时分,从睡莲池的东侧所见的、日本式桥方向的闪耀的池面。正所谓,近视之几不成物象,远视之则晦明向背,意趣皆得。画面中央呈现一片红紫色,在阴沉的蓝绿色的环境中开始凸显,那正是夕照的阳光洒下的,在水中带有晕圈的倒影。在光的借助下,画面的一切存在开始“现身”,太阳也正是一切得以显现的本原。这种光照遍大千,这种明能洞透万物之本质。那是超越了世俗的光、升华至空灵境界的生命之光,明了一切,成就一切。水波开始闪烁,画面开始灵动,一片混沌开始有序,被遮蔽的一切开始澄明。
光的震颤,水的波动,空气的透明,树叶的闪烁,相互交融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深远的水中花园。在那反映着天空和池岸边的变化莫测的水的倒影之中,睡莲盛开着。水面犹如明镜,池边的杂草,垂柳紫藤,各种花卉乃至天空在水镜中折射;水中的水草,睡莲的茎在清澈的水中依稀可见;水面平铺的又是极尽变化的睡莲。层层叠叠,相互交织,但又结构分明,一个如平镜的水面也因此被延伸得更为深远。水面前实后虚,前强后弱,亦趋于一种平远旷荡。这种远与其说使画面丰富和厚重,不如说是莫奈在实际观照中所提炼出的心与境的交融时的意境。“体远”即等于道家之所谓“体道”。远又即是玄,不囿于世俗的凡近,而游心于虚旷放达之场。这种远是所描绘水中花园的形质的延伸。此一延伸,是顺着一个人的视觉,不期然而然地转移到想象上面。由这一转移,在具体的形质中发现它的客观的灵,使形质直接通向一种虚无,由有限直接通向无限。在视觉与想象的统一中,明确地把握从现实中超越上去的意境。这种在画面中呈现的形质之灵,这种由远以见之灵,是可见与不可见的东西完成的统一,也使被尘埃污浊了的心灵,由此得到超脱,得到精神的解放。
“万物无足以忧心者,故静也”,莫奈并非把静作为理念而去加以追求,他是在万物而来的是非好恶得到解脱之际,便自然而然地归于静的状态。这种静之观物正如莫奈所描绘的池面作为镜子的镜之照物。“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种镜之照物,心既不向知识方面歧出,又无成见的遮蔽,心的虚静的本性便可以呈现出来。虚静的自身,是超时空而一无限隔的存在;其与物相接,也是一种超时空而一无限隔的相接,向着物的泰然处之和虚怀敞开。不将不迎,应而不藏,这是自由的心,与所观照的一切作两无限隔的主客两忘的照面。这种镜之照物,恰说明莫奈以虚静之心和纯粹直观的观看姿态,直接面对自然而锤炼自己的艺术本性。
莫奈曾说自己见到什么画什么,努力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只是客观地模仿自然。 可他“那是多么敏锐的眼睛啊”, 塞尚曾经这样评价。他是自然的观察者,也是人生的观察者。这套《睡莲》虽然是他在画室里完成的,但还是想方设法地、尽量地接近现场,而且总能根据直接观察所得的记忆来作画。就象他的继子保尔·霍谢德所说:“他对莲池的不断观察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莫奈坚持在一天中最恰当的光照时间内作画的主张。库尔贝看到莫奈在作画的过程中停下来,问莫奈为何不画画,莫奈回答说,他在等太阳出来。库贝尔建议说他可以先画太阳照不到的那部分树叶。当然,在莫奈看来,这种妥协将会破坏他已经仔细观察过的各种关系。若一次在精神上的观照对象已经后退,或超出与一定的观照对象的范围,而勉强继续画下去 ,则所画的将正如东坡所说的“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其统一性将隐没而不可见。这也是对物的流变不居的真实本性的忠诚。
终其一生,莫奈对阳光下的自然景物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笔下那接天映日的白杨、逆光的草垛、变幻莫测的教堂、梦幻般的睡莲……这一切,形成了周而复始、延续不断的大自然,时光流逝,永恒不变的只有画家笔下那些美妙的形象。投身于对自然的研究,模仿自然,展示真实的自然是他毕生的追求,然而自然也似乎是模仿人的。奥斯卡尔·威尔德在谈到他时,不是也说:“自然也是效仿人,因为在克劳德·莫奈之前,没有一个人发现围绕伦敦诸桥的雾呈现虹色,而现在没有一个人在看到伦敦之雾时会不想到莫奈” 。
晚年的莫奈视力越来越差,但他仍然坚持作画,其敏锐而独到的观察力丝毫不减当年。技巧更是淳朴、娴熟,笔法纵橫不羁,油彩凃抹厚薄自由,富含浓郁的诗意和乐感。塞尚说:“……天底下唯有他的手,他的眼睛方能在透明的夕照中紧紧跟住红日所有的透明的外观,并在画面上立即捕捉住它的阴影;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完全不用修改斟酌。他俨然是一方雄主,尽情陶醉在他钟爱的形象当中……”。技巧的娴熟之至,并由技中见道,而能得以心与物的合而为一,心与物的相融相忘,手与心的距离给予消解,技术对于心的制约也给予消解。在风格上更加简洁、抽象,具体的花卉、睡莲都消融了,只有颤动的笔触和闪烁、跳跃的色彩,走向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自由的、主观的表现领域。
《睡莲》是莫奈的水中花园,更是莫奈的世界,这是“见”的艺术,同时也是“感”的艺术。自然向精神逼近,由自然的“拟人化”,而使天地有情化。画面中含有内在的美,精炼、深邃,如此近似于诗歌,是由启示所构成的诗卷,它超脱了一切形的束缚,从而独特成就这一诗的境界。
这是一个由阴影和光所组成的、水上漂浮的世界,它既壮美又宁静,它无与伦比。时间暂时停顿下来,每一位观众在画家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前静静地凝思。
参考文献
[1]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约翰·雷华德贝纳·顿斯坦.平野,陈友任译.印象派绘画大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德田佳世逸见阳子.地中ハンドブック[M].日本:地中美术馆发行,2005.
[6]孙周兴.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