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事物,进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七年来,深切感受到利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来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创设情景课堂,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利用你刚刚考完的单元测试卷让学生求全班平均分,小组平均分,同桌平均分,学生兴趣很浓,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平均分的应用价值。又如在教学排队中的学问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创设了学生实际排队上车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适时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在數学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探索生活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提出疑问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我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的回答都是非常肯定的,我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芳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听了,都开始紧缩眉头思考着,这时我抓住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又迫切想知道为什么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这样的问题情境,会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升了学习数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相互依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中秋节到了奶奶要给三个孙子分月饼,奶奶将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两块分给了小红一块,将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了四块分给了小明两块,又将第四块月饼平均切成了八块分给了小丽四块,小明和小红都说奶奶给小丽分得多不公平,那你觉得奶奶公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和所有人类的活动有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我班在2015年春天接到了学校栽种花苗的任务,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坛长40米,每个80厘米栽一棵花苗,需要多少棵花苗?学生兴趣盎然地计算起来。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有用。在学习了计算面积的方法后,我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测量并计算自己家种植的地或家里房屋的面积,然后汇报给父母,学生都很好得完成了任务,从而巩固了新知。只有这样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们都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寻找数学“原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我在教学直角时让学生在教室里比赛寻找直角,学生兴趣盎然很愿意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拿着自己预先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小组交流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灵活变通地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就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的丰富多彩,学生就可能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创设情景课堂,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利用你刚刚考完的单元测试卷让学生求全班平均分,小组平均分,同桌平均分,学生兴趣很浓,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平均分的应用价值。又如在教学排队中的学问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创设了学生实际排队上车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适时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在數学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探索生活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提出疑问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我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的回答都是非常肯定的,我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芳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听了,都开始紧缩眉头思考着,这时我抓住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又迫切想知道为什么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这样的问题情境,会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升了学习数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相互依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中秋节到了奶奶要给三个孙子分月饼,奶奶将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两块分给了小红一块,将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了四块分给了小明两块,又将第四块月饼平均切成了八块分给了小丽四块,小明和小红都说奶奶给小丽分得多不公平,那你觉得奶奶公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和所有人类的活动有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我班在2015年春天接到了学校栽种花苗的任务,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坛长40米,每个80厘米栽一棵花苗,需要多少棵花苗?学生兴趣盎然地计算起来。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有用。在学习了计算面积的方法后,我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测量并计算自己家种植的地或家里房屋的面积,然后汇报给父母,学生都很好得完成了任务,从而巩固了新知。只有这样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们都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寻找数学“原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我在教学直角时让学生在教室里比赛寻找直角,学生兴趣盎然很愿意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拿着自己预先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小组交流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灵活变通地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就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的丰富多彩,学生就可能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