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被推到目前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沿,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落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每位教师在积极研究和实践的主题。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然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因此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本文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探讨目前在实施课程整合,开展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相应对策,以期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述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多地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信息技术形成一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不仅改变教师的教学环境,更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叠加。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笔者认为,狭义上的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并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形式角度来看,主要是技术上的整合;从内容角度来看,主要是信息上的整合。由于对整合应用理解上的缺陷,在实际课堂教学应用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整合上存在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学生接受力。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时,备课过程中注重于资料的查找,课前通过网络查找大量的资料,并运用于课件中,使课件中的知识量大大增加,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有的是在课件中将答案展示出来,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的答案内容很多,字体很小,学生根本来不及看清已一闪而过。这样看似上了一堂充实的课,其实学生真正掌握的不多。
二是出现满堂灌。本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探讨研究。而事实却相反,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密度高,教学知识量大,反而让学生感到课堂满而接受效率不高。
技术整合上存在问题
1)放弃粉笔。有这样的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如果一个同教材平行班级的计算机或投影机出问题,教师只能把它改自修,理由是已做好课件,在另一平行班用课件上课,如果没有计算机投影设备,这个班就无法上课。听了似乎很有道理,但细想一下,课件中不就是些图片、文字、表格之类的题目、知识小结吗,怎么能因此而改自修?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多媒体课,课前花很多精力备课,找资料,做课件,课件设计得很满,整堂课都用鼠标点下去,从来不用粉笔。其实这样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板书有其特珠的功能,如板书时学生可以思考,而且板书的的内容也是让学生记忆和总结归纳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课件,一旦停电,或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出故障,他们就无法上课。这就是过分依赖技术的结果,就是在整合上的误区。
2)放弃演示实验。实验是用来证明一定的原理、规律,特别是初中科学、高中理化生等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怕麻烦或者教学进度等原因,将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通过计算机动画模拟来完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
3)弃“简”求“繁”。在教材或资料上,有的图片本来通过视频展示台能很方便地投影出来进行讲解,而教师一定要扫描或数码拍照,然后导入电脑,在课件中显示出来。所以有时教师说做课件复杂,其实也是人为造成的。
师生交互上存在的问题教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师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课件表现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策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不是简单地教师来主宰,更不是让教师满堂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要通过备课,把握信息技术的功能和对学科课程的理解,要找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教师的主导要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的调控时间上,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知识理解、感知视角等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
坚持教学第一,技术第二原则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能应用知识,因此前提是教和学,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教师首要任务是如何让学生搞懂,而不是选择何种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合理使用媒体课程整合中,各种媒体的使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吃透教材,可以直接用展示台投影就直接投影,作为显示给学生的媒体信息不要过度去转换。有些能用简单的实验演示的,就不必用多媒体手段。总之在选择媒体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4个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实用性。媒体的选择是该用的用,该弃的则弃。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学生班级差异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如果一味地坚持用课件上课,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毕竟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在教学中提倡分层教学,那么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可以分层分类,将课件做成模块化积件式,对不同班级可以有选择性教学,对平行班教学中,如果第一节课出现问题,那么第二节课就需要立即调整。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无论是作为演示或辅助工具,还是协作学习工具,目的只有一个,即培养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清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媒体、学习知识等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
(作者单位:1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2 浙江省上虞中学)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然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因此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本文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探讨目前在实施课程整合,开展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相应对策,以期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述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多地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信息技术形成一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不仅改变教师的教学环境,更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叠加。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笔者认为,狭义上的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并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形式角度来看,主要是技术上的整合;从内容角度来看,主要是信息上的整合。由于对整合应用理解上的缺陷,在实际课堂教学应用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整合上存在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学生接受力。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时,备课过程中注重于资料的查找,课前通过网络查找大量的资料,并运用于课件中,使课件中的知识量大大增加,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有的是在课件中将答案展示出来,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的答案内容很多,字体很小,学生根本来不及看清已一闪而过。这样看似上了一堂充实的课,其实学生真正掌握的不多。
二是出现满堂灌。本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探讨研究。而事实却相反,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密度高,教学知识量大,反而让学生感到课堂满而接受效率不高。
技术整合上存在问题
1)放弃粉笔。有这样的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如果一个同教材平行班级的计算机或投影机出问题,教师只能把它改自修,理由是已做好课件,在另一平行班用课件上课,如果没有计算机投影设备,这个班就无法上课。听了似乎很有道理,但细想一下,课件中不就是些图片、文字、表格之类的题目、知识小结吗,怎么能因此而改自修?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多媒体课,课前花很多精力备课,找资料,做课件,课件设计得很满,整堂课都用鼠标点下去,从来不用粉笔。其实这样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板书有其特珠的功能,如板书时学生可以思考,而且板书的的内容也是让学生记忆和总结归纳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课件,一旦停电,或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出故障,他们就无法上课。这就是过分依赖技术的结果,就是在整合上的误区。
2)放弃演示实验。实验是用来证明一定的原理、规律,特别是初中科学、高中理化生等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怕麻烦或者教学进度等原因,将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通过计算机动画模拟来完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
3)弃“简”求“繁”。在教材或资料上,有的图片本来通过视频展示台能很方便地投影出来进行讲解,而教师一定要扫描或数码拍照,然后导入电脑,在课件中显示出来。所以有时教师说做课件复杂,其实也是人为造成的。
师生交互上存在的问题教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师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课件表现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策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不是简单地教师来主宰,更不是让教师满堂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要通过备课,把握信息技术的功能和对学科课程的理解,要找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教师的主导要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的调控时间上,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知识理解、感知视角等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
坚持教学第一,技术第二原则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能应用知识,因此前提是教和学,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教师首要任务是如何让学生搞懂,而不是选择何种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合理使用媒体课程整合中,各种媒体的使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吃透教材,可以直接用展示台投影就直接投影,作为显示给学生的媒体信息不要过度去转换。有些能用简单的实验演示的,就不必用多媒体手段。总之在选择媒体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4个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实用性。媒体的选择是该用的用,该弃的则弃。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学生班级差异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如果一味地坚持用课件上课,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毕竟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在教学中提倡分层教学,那么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可以分层分类,将课件做成模块化积件式,对不同班级可以有选择性教学,对平行班教学中,如果第一节课出现问题,那么第二节课就需要立即调整。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无论是作为演示或辅助工具,还是协作学习工具,目的只有一个,即培养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清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媒体、学习知识等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
(作者单位:1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2 浙江省上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