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政府审计工作报告与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是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两种基本形态。同其他任何形态信息传播形式一样,审计结果公开文本除了向公众告知审计结果、宣传审计工作绩效以外,还必然隐藏审计机关的情感倾向。文章首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审计结果公开文本进行了情感分析,揭示了审计结果公开文本背后的政府情感倾向。研究发现,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情感倾向具有较大波动性,这种波动既与国家的宏观政治周期相关,也与审计机关负责人的换届有关;对于审计机关如何通过审计结果公开文本向社会表达政府情感倾向,引导媒体和公众正确看待审计结果从而有序参与舆论监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审计结果公开; 审计结果传播; 审计结果报道; 媒体关注; 情感倾向性; 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6-0153-08
一、研究背景
审计工作报告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审计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强化惩戒问责的关键环节。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审计工作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贯彻落实、维护经济秩序、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报告是政府审计工作的最终反映,科学规范的审计报告对审计工作总目标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审计工作报告也是社会了解审计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审计工作报告的舆论监督作用深受情感倾向性的影响。
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规定审计署应当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安排,受国务院委托,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自此,每年年中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由审计署审计长向常委会进行汇报,也成为了审计署向社会展现审计成果的一个窗口。与此同时,审计这一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需要向社会公开的审计工作报告,所需要专注的不仅仅是审计层面上的专业性,同时也要在社会传播中向各界认识传达到足量有用的信息。有了信息的交流,不论对社会还是对审计行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理论基础
审计工作报告是审计结果公开和传播的基本渠道,也是审计公开与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1-3]。张俊明[4]通过研究审计工作报告得出审计工作报告和国家治理之间互有影响;马航[5]提出了审计报告制度的完善对策;秦忠[6]研究了如何阅读和利用审计报告,指出如何引导社会公众解读好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余宏[7]提出了完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几点思考,包括完善制度细则、增加效益审计的内容等。
而涉及到报道倾向的研究,陈鹏程等[8]研究到报道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人们的关注度;对于报道内容,如果更注重报道倾向对报道接收者的影响,一般的分析方向都会定位于情感倾向,即内容的积极和消极,主要界定方法来源于对于报道中带有明显感情倾向的褒义、中性和贬义用词的抓取。但也存在其他方法来研究报道倾向,比如邓琼[9]通过对新闻标题的主位来看媒体报道倾向;另外一些则是更注重探讨报道发布者本身想要传递的信息,即报告动机,倾向性也就不再局限于褒贬,而是发布者传递信息的背后所表示的态度。已有的研究中,报告发布者主要为媒体,比如张涛甫等[10]就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分析指出《环球时报》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等。
这两方面交叉研究还比较欠缺。在笔者的理解中,审计工作报告能够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基本取决于它有着怎样的动机倾向,而其背后审计署的态度和风格,则可以从情感倾向上得出。审计报告应当具有怎样的动机倾向性呢?笔者认为有三种:告知倾向、宣传倾向和解读倾向。宣传倾向的本质是对其本身,在这里也就是审计署的宣传,有着简单而直接的效用,方法上可以通过进行业绩上的宣传而实现;告知倾向则更注重宣传的内容,就是客观地告诉别人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发生了什么,查到了什么,对于社会群众来说,他们对审计行业的了解并不深,这类信息可能是他们更为需要的。解读倾向则更注意表面信息背后的内容,比如发展趋势等,这对信息和受众都有稍高的要求,比如对相关行业本身有一定的了解等。
那么现有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倾向性究竟如何,可以通过研究来一探究竟。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11],其实质是通过识别目标文本中的关键特征,将用语言表示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对分析结果采用统计数字描述,基于进一步对文本内容“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明晰其规律进行检验和解释,并对事物发展做情报预测。
(二)研究软件
本文使用的软件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支持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本文主要使用其中的词频统计和情感分析的功能。
(三)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官方网站发布的審计工作报告。从1996年开始,审计署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每年六月底左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由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汇报,2000年以前的报告发布在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计5篇;自2000年之后发布在审计署官方网站(www.audit.gov.cn),计16篇,总计21篇;但2001年以前的审计报告存在省略,报告并不完整,因而在涉及到篇幅的研究时,会把2001—2016年的16篇作为更主要的研究对象。 四、研究分析
(一)动机倾向
从1996年第一年开始,审计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情况、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几点意见。在这之后,虽然审计报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都大体遵循这样一个结构:以综述的形式介绍基本情况,对审计情况进行罗列,最后将审计建议凝练为三至五点提出。
因此,审计署审计工作报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综述、审计情况和审计意见。对2001—2016年的16篇报告的篇幅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做堆积柱形图如图1。
由于是进行篇幅上的分析,因此这里并没有以词为单位进行统计,而是以字为单位。可以看出,每年审计意见部分作为审计工作报告的总结,篇幅相对固定;审计情况作为主体介绍部分,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达到83%左右。
1.综述
综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审计署的当年度审计概况,包括审计内容和审计项目;第二部分是自2005年开始出现的,以审计结论和后续审计的角度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分三到六点进行总体概述。
同时,综述中还加入了大量的数据描绘,见表2。
可以看到,自2005年起,综述部分进行了调整,增加内容的同时,还引入了数据来具体体现各项情况的完成度,更加具体地体现审计结果的丰富性,也因此增强了其正面宣传的倾向性;2013年起,部分内容被划入了审计情况中,因而数据量有所减少,不过其本身的性质并没有过多改变,其倾向性依然是宣传倾向。
2.审计情况
从内容上看,审计情况由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情况、上一年度的整改情况四个部分构成。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部分,全面反映审计署对中央财政管理、部门预算执行、民生及资源环境、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领域的审计结果,在具体表述中,着力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问题,注意把握总体概念,注意概括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注意反映审计的覆盖面、查出违规金额及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12]。再从频率上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如下关键字:
第一个是报告中出现“元”的次数。“元”在报告中一般作为计量单位出现,前面会有具体的数字,而具体数字出现越多,越能体现审计成果的丰富,以及报告的具体客观性。
第二个点是否定词出现的次数。这里包括可信度高的“未”和“没有”以及可信度较高的“不”。审计报告的用语相对固定,出现否定的场合一般都代表被审计对象出现了问题,更偏向做得不够到位,没有做到应该做到的,其中“未”和“没有”的专用性更强一些,而且一般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因为是用法更为广泛的字,在审计报告中表示否定的情况比“未”和“没有”相对而言更低一些,因此参考性也要稍稍下降一些。
第三个是“违”出现的次数,主要来源于“违反”“违法”“违规”“违纪”这四个词,这个字出现的时候也代表发现了审计问题,但与上一点不同的是,这个字出现意味着做了不应该做的,违反了相关规定,性质上相对要更严重一些,也更加能体现审计署的审计成果丰富。对上述几点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
通过对原文本中的关键字进行高亮处理,可以发现它们基本覆盖到了审计情况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首先可以说,这些关键词是能够体现整个审计情况部分的具体状况的。从出现频率上而言,这几個关键词出现频率都比较高,这说明在审计情况的叙述上,各个审计项目的结论和数据的罗列相对而言要更多一些。
将其中的频数转化成统计图如图2。
可以看出,在整体篇幅稳定的情况下,“未”和“没有”以及“违”出现的次数相对稳定,只是在2010年稍微高出正常水平;“不”的波动幅度相对要大一些,但从2010年也出现高点可以发现,它较大程度上也受到否定取向的影响。这几个关键词,可以大致体现当年审计报告发现问题的多少。
而“元”不仅数量上要多于其他关键词,也很明显和其他关联词有着较为一致的波动。首先数据量相对较大不仅表明了整个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也体现了审计成果的确是十分丰富的。但同时也可以发现,这较为一致的波动,表明数字受问题数目的影响也很大,结合各审计报告原文,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审计成果,最后往往都会指向一个或者几个数额。
所以可以得出,在占了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大量篇幅的审计成果这一块,有发现问题多、审计成果丰富的特点,但是问题类型较为单一,而且在报告上的反映更倾向于结果性数据的概括和罗列。
这从审计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作为一份要向全国人大进行汇报的审计工作报告,它的确需要体现自己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在上一年度对于各项审计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完成状况,而具体数字就是完成度的最好体现之一。
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平均占了83%篇幅的审计情况,基本都是简单的成果罗列,并没有做到对审计项目足够全面的介绍,因而并不具有明显的告知倾向;作为群众而言,缺少对审计的完整概念和整体审计情况的把控,以及自身对与审计工作报告解读能力不够高,因而对于群众,这部分内容只能告诉他们审计署从金额层面上得到了什么成果,并不能带来什么别的信息,报告中出现的金融审计、企业审计、预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因为其基本指向同类的数据,因而完全无法体现出差异性;不同行业的审计成果,其背后的成因也没有进一步分析,这对群众理解审计行业的工作是不利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解读倾向也是非常不明显的。所以,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计情况中存在着较强的宣传倾向,而其他倾向则并不明显。
3.审计意见
2001—2016年审计建议内容整理如表4[4,12]。
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意见的提出变得越来越丰富,能够从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高度,从宏观全局的视角,提出完善体制、改进机制、规范管理、深化改革的建议。根据以往的审计工作报告,从倾向性上来说,审计建议与审计查出问题的因果对应关系较强,确保审计建议是综合分析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体现出了较强的解读倾向。但由于其综合性过强,告知倾向仍显不足。
【关键词】 审计结果公开; 审计结果传播; 审计结果报道; 媒体关注; 情感倾向性; 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6-0153-08
一、研究背景
审计工作报告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审计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强化惩戒问责的关键环节。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审计工作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贯彻落实、维护经济秩序、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报告是政府审计工作的最终反映,科学规范的审计报告对审计工作总目标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审计工作报告也是社会了解审计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审计工作报告的舆论监督作用深受情感倾向性的影响。
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规定审计署应当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安排,受国务院委托,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自此,每年年中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由审计署审计长向常委会进行汇报,也成为了审计署向社会展现审计成果的一个窗口。与此同时,审计这一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需要向社会公开的审计工作报告,所需要专注的不仅仅是审计层面上的专业性,同时也要在社会传播中向各界认识传达到足量有用的信息。有了信息的交流,不论对社会还是对审计行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理论基础
审计工作报告是审计结果公开和传播的基本渠道,也是审计公开与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1-3]。张俊明[4]通过研究审计工作报告得出审计工作报告和国家治理之间互有影响;马航[5]提出了审计报告制度的完善对策;秦忠[6]研究了如何阅读和利用审计报告,指出如何引导社会公众解读好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余宏[7]提出了完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几点思考,包括完善制度细则、增加效益审计的内容等。
而涉及到报道倾向的研究,陈鹏程等[8]研究到报道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人们的关注度;对于报道内容,如果更注重报道倾向对报道接收者的影响,一般的分析方向都会定位于情感倾向,即内容的积极和消极,主要界定方法来源于对于报道中带有明显感情倾向的褒义、中性和贬义用词的抓取。但也存在其他方法来研究报道倾向,比如邓琼[9]通过对新闻标题的主位来看媒体报道倾向;另外一些则是更注重探讨报道发布者本身想要传递的信息,即报告动机,倾向性也就不再局限于褒贬,而是发布者传递信息的背后所表示的态度。已有的研究中,报告发布者主要为媒体,比如张涛甫等[10]就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分析指出《环球时报》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等。
这两方面交叉研究还比较欠缺。在笔者的理解中,审计工作报告能够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基本取决于它有着怎样的动机倾向,而其背后审计署的态度和风格,则可以从情感倾向上得出。审计报告应当具有怎样的动机倾向性呢?笔者认为有三种:告知倾向、宣传倾向和解读倾向。宣传倾向的本质是对其本身,在这里也就是审计署的宣传,有着简单而直接的效用,方法上可以通过进行业绩上的宣传而实现;告知倾向则更注重宣传的内容,就是客观地告诉别人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发生了什么,查到了什么,对于社会群众来说,他们对审计行业的了解并不深,这类信息可能是他们更为需要的。解读倾向则更注意表面信息背后的内容,比如发展趋势等,这对信息和受众都有稍高的要求,比如对相关行业本身有一定的了解等。
那么现有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倾向性究竟如何,可以通过研究来一探究竟。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11],其实质是通过识别目标文本中的关键特征,将用语言表示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对分析结果采用统计数字描述,基于进一步对文本内容“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明晰其规律进行检验和解释,并对事物发展做情报预测。
(二)研究软件
本文使用的软件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支持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本文主要使用其中的词频统计和情感分析的功能。
(三)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官方网站发布的審计工作报告。从1996年开始,审计署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每年六月底左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由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汇报,2000年以前的报告发布在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计5篇;自2000年之后发布在审计署官方网站(www.audit.gov.cn),计16篇,总计21篇;但2001年以前的审计报告存在省略,报告并不完整,因而在涉及到篇幅的研究时,会把2001—2016年的16篇作为更主要的研究对象。 四、研究分析
(一)动机倾向
从1996年第一年开始,审计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情况、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几点意见。在这之后,虽然审计报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都大体遵循这样一个结构:以综述的形式介绍基本情况,对审计情况进行罗列,最后将审计建议凝练为三至五点提出。
因此,审计署审计工作报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综述、审计情况和审计意见。对2001—2016年的16篇报告的篇幅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做堆积柱形图如图1。
由于是进行篇幅上的分析,因此这里并没有以词为单位进行统计,而是以字为单位。可以看出,每年审计意见部分作为审计工作报告的总结,篇幅相对固定;审计情况作为主体介绍部分,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达到83%左右。
1.综述
综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审计署的当年度审计概况,包括审计内容和审计项目;第二部分是自2005年开始出现的,以审计结论和后续审计的角度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分三到六点进行总体概述。
同时,综述中还加入了大量的数据描绘,见表2。
可以看到,自2005年起,综述部分进行了调整,增加内容的同时,还引入了数据来具体体现各项情况的完成度,更加具体地体现审计结果的丰富性,也因此增强了其正面宣传的倾向性;2013年起,部分内容被划入了审计情况中,因而数据量有所减少,不过其本身的性质并没有过多改变,其倾向性依然是宣传倾向。
2.审计情况
从内容上看,审计情况由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情况、上一年度的整改情况四个部分构成。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部分,全面反映审计署对中央财政管理、部门预算执行、民生及资源环境、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领域的审计结果,在具体表述中,着力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问题,注意把握总体概念,注意概括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注意反映审计的覆盖面、查出违规金额及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12]。再从频率上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如下关键字:
第一个是报告中出现“元”的次数。“元”在报告中一般作为计量单位出现,前面会有具体的数字,而具体数字出现越多,越能体现审计成果的丰富,以及报告的具体客观性。
第二个点是否定词出现的次数。这里包括可信度高的“未”和“没有”以及可信度较高的“不”。审计报告的用语相对固定,出现否定的场合一般都代表被审计对象出现了问题,更偏向做得不够到位,没有做到应该做到的,其中“未”和“没有”的专用性更强一些,而且一般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因为是用法更为广泛的字,在审计报告中表示否定的情况比“未”和“没有”相对而言更低一些,因此参考性也要稍稍下降一些。
第三个是“违”出现的次数,主要来源于“违反”“违法”“违规”“违纪”这四个词,这个字出现的时候也代表发现了审计问题,但与上一点不同的是,这个字出现意味着做了不应该做的,违反了相关规定,性质上相对要更严重一些,也更加能体现审计署的审计成果丰富。对上述几点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
通过对原文本中的关键字进行高亮处理,可以发现它们基本覆盖到了审计情况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首先可以说,这些关键词是能够体现整个审计情况部分的具体状况的。从出现频率上而言,这几個关键词出现频率都比较高,这说明在审计情况的叙述上,各个审计项目的结论和数据的罗列相对而言要更多一些。
将其中的频数转化成统计图如图2。
可以看出,在整体篇幅稳定的情况下,“未”和“没有”以及“违”出现的次数相对稳定,只是在2010年稍微高出正常水平;“不”的波动幅度相对要大一些,但从2010年也出现高点可以发现,它较大程度上也受到否定取向的影响。这几个关键词,可以大致体现当年审计报告发现问题的多少。
而“元”不仅数量上要多于其他关键词,也很明显和其他关联词有着较为一致的波动。首先数据量相对较大不仅表明了整个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也体现了审计成果的确是十分丰富的。但同时也可以发现,这较为一致的波动,表明数字受问题数目的影响也很大,结合各审计报告原文,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审计成果,最后往往都会指向一个或者几个数额。
所以可以得出,在占了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大量篇幅的审计成果这一块,有发现问题多、审计成果丰富的特点,但是问题类型较为单一,而且在报告上的反映更倾向于结果性数据的概括和罗列。
这从审计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作为一份要向全国人大进行汇报的审计工作报告,它的确需要体现自己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在上一年度对于各项审计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完成状况,而具体数字就是完成度的最好体现之一。
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平均占了83%篇幅的审计情况,基本都是简单的成果罗列,并没有做到对审计项目足够全面的介绍,因而并不具有明显的告知倾向;作为群众而言,缺少对审计的完整概念和整体审计情况的把控,以及自身对与审计工作报告解读能力不够高,因而对于群众,这部分内容只能告诉他们审计署从金额层面上得到了什么成果,并不能带来什么别的信息,报告中出现的金融审计、企业审计、预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因为其基本指向同类的数据,因而完全无法体现出差异性;不同行业的审计成果,其背后的成因也没有进一步分析,这对群众理解审计行业的工作是不利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解读倾向也是非常不明显的。所以,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计情况中存在着较强的宣传倾向,而其他倾向则并不明显。
3.审计意见
2001—2016年审计建议内容整理如表4[4,12]。
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意见的提出变得越来越丰富,能够从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高度,从宏观全局的视角,提出完善体制、改进机制、规范管理、深化改革的建议。根据以往的审计工作报告,从倾向性上来说,审计建议与审计查出问题的因果对应关系较强,确保审计建议是综合分析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体现出了较强的解读倾向。但由于其综合性过强,告知倾向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