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不知道的楹联
楹联,又称对联,因为古时候常常悬挂或粘贴在楼堂宅殿的楹柱上而得名,也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春节的时候贴在门上的叫作春联。楹联并没有规定字数的多少,只是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视为诗词形式的演变,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楹联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在 “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因为平日善习联语,所以趁新年来到之际,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用来测试大臣的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看后却并不满意,于是亲自提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称为“题桃符”,这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直到宋代,它才被推广到楹柱上,后来又普及作为装饰及喜事、丧事,明代开始被叫作对联。
楹联是利用汉字的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文辞精炼、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多姿,异彩纷呈,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加之与书法美妙的结合,成为了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独创。书法不仅是简单的书写,还代表着书写者的所思所想,在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就有这样一副楹联。楹联的上联书“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写“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是由清代大学者纪昀纪晓岚所撰并书写。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幅楹联中的两个字,上联的“富”字,宝盖头缺了上面的一点,成了“冨”字,下联的“章”字,早字中间露了头。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是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才子,为何会有这样的失误呢?后人对此也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纪晓岚笔画上的变化融入了对孔子的尊崇,“富”字去点,是“富贵无顶”的意思,“章”字下边的“早”出头,说明了孔子的文章“破日冲天”。整个楹联是纪昀对孔子与孔府的赞美,宣扬了孔子的品格精神和道德文章,表达了孔子和孔府与天地同老,与国家共同兴旺。
當然对此民间也有不同的见解,还有一说就是清代乾隆时期,也是尊孔时期,乾隆指派纪昀为孔府书写一幅楹联,纪昀只能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富”字去点是指再富有的家族,也无法超越死亡这一关,把“章”的早字出头则是隐喻孔子的一些思想是遮蔽人眼目的糟粕,暗无天日的愚民文章。纪昀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关于这幅楹联的所有评断只是后人的臆测,它也逐渐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段谈资。
自古以来,描写趵突泉喷涌盛景的诗词有很多,在济南趵突泉内的观澜亭的楹柱上就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它出自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趵突泉》。张养浩隐居济南期间,游历了济南的诸多名胜,写了不少游记、诗词。这幅楹联选取整首七律的颔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楹联将趵突泉的视觉和听觉通过夸张的手法呈现在游人面前,上联将沸腾的三股泉水比作三尺白雪,下联将四季泉水的喷涌之声比作惊天的雷声,足以看出趵突泉的惊人气势。明代刘勅的《历乘》中也对趵突泉有过类似的描写,“三窟突起,雪涛横飞,声如轰雷,冬夏如一”,可以说是观澜亭楹柱上楹联最好的注解。这个楹联的书写者是曾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画院副院长的武中奇,他的笔触刚劲雄浑,极富力度,与趵突泉翻腾喷涌的气势交相辉映,非常贴合。但是令人玩味的是武中奇在写这幅楹联的时候将张养浩原诗中的“半空雷”改写成了“半天雷”,却不知是何原因。
楹联历史源远流长,它们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样是一种优秀文化的呈现,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两行,却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的智慧和情感。
牌匾故事知多少
说起楹联就不得不提书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牌匾。牌匾,也叫作牌额、匾额,它是挂在门楣或墙上,提着赞扬文字或标记的长方木牌,木牌四周用木框镶边,和主体构成一定的角度,而形成有立体感的木牌。它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地结合,是集文学、美学、书法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也是老百姓喜闻见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匾额源于何时,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学界也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始于汉代。证据有两个,一是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最早出现的匾额是西汉高祖年间,丞相萧何曾为汉未央宫题写的“苍龙”、“白虎”二阙匾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块牌匾。另一个则依据《后汉书·百官志》中“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可见在当时官方用牌匾表彰善行、教化民众的形式已经流行。
如今,我们最常见到牌匾的地方除了大街小巷的老字号,就是在各大名胜景区。历下亭始建于北魏,迄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它位于千佛山下,千佛山古时候称作历山,而此亭向南,与历山相对,故取名为历下亭。历下亭挺拔端庄,古朴典雅,八柱矗立,红柱青瓦,斗拱承托,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整个亭子明丽又有气势。亭身空透,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栏,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以供游人休憩。历下亭因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而名扬天下,也成为名士乃至帝王流连之地。
历经数代变迁,这里留下了许多故事为后人缅怀、传诵,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红底金字的“历下亭”牌匾就高悬于亭上。乾隆喜好书法,特意搜寻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他的书法各体兼能,以行书见长,楷书主要用于写经,草书多为临帖之作,有时也用章草,他学习赵孟頫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几乎到处都可以看见他的墨迹,他的御题书法在灿若繁星的中国书坛有着独特的价值。
大明湖水质清冽,荷香飘逸,沿湖垂柳环绕,“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可以说是它真实的写照,它的秀美风姿更是引得文人名士的咏赞,除了历下亭之外,悬挂于景区的“大明湖”这三个字也是大有来头。大明湖正南门上的“大明湖”牌匾是从清朝嘉庆年间的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它是由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登州人于书佃所书,于书佃是嘉庆年间举人、高级官员,曾在济南泺源书院任教。悬挂于大明湖东门的“大明湖”牌匾是著名书法家舒同在1987年9月题写的,他是书法大师,师法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却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悬挂在大明湖西南门的“大明湖”牌匾则是选自郭沫若1959年9月为复修扩建后的李清照纪念堂而题,他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
从古至今,不管是在亭台楼阁,还是在园林、庙宇,这些风姿各异的楹联、牌匾都始终熠熠生辉,它们以书法为基础,传递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弘扬着古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