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北京民众自发的反帝救国斗争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京师大学堂的“拒俄”怒涛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加紧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强占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庙街和库页岛等地。1856年英法发动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战后又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10月)和《改订伊犁条约》(1881年2月),侵占我国东北、西北边疆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贪婪的沙俄如此丧心病狂地掠夺中国领土,立刻激起中国民众的无比愤慨和强烈抗议,一场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席卷全国。
  1903年4月27日,上海各界一千多人在张园召开“拒俄大会”,与会者包括全国十八个省籍人士,大家同仇敌忾,声讨沙俄的侵略罪行,并致电清政府外务部呈请拒签俄约。电文称:“闻俄人立约数款,迫我签允;此约如允,内失主权,外召大衅,我全国人民万难承认。”同时,大会还致电各国外务部,表明:俄人强敝国立满洲退兵新约数款,逼我签允,现我国全国人民为之震忿。即使政府承允,我全国国民万不承认。4月29日,中国留日学生五百多人在东京举行拒俄集会,议定组建“拒俄义勇队”,准备开赴前线,为收复失地而战。
  此时,地处北京的京师大学堂也燃起拒俄的猛烈火焰,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中。
  1903年4月30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学生“因东三省事,商之副总教习,上堂会议,当蒙副总教习允准,即鸣钟上堂”,召开声讨沙俄侵华暴行大会。参加大会的师生有200多人。
  会上,助教范静生首先登台演讲,他慷慨陈词,揭露沙俄妄图通过七项无理要求吞并东北的险恶阴谋,赢得阵阵掌声。他还提到本校一个叫岩谷的日籍法律教习竟然说:“中国存亡在此一举,如果中国学生尚置之度外,简直具属亡国性质,我不屑教,当即回国矣!”这时,会场内一片沸腾。演说者“痛哭流涕”,台下师生“齐声应许,震撼天地”。随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言,“依次演说者达数十人”。
  大家“思筹力争善策,拟办四事”:一、各省在京官绅告电该省督抚电奏力争;二、全班学生电致各省督抚,请各督抚电奏力争;三、全班学生电致各省学堂,由各省学堂禀请该省督抚电奏力争;四、大学堂全班学生上禀管学代奏力争。(《大公报》,1903年5月3日)
  集会后,由直隶定县人、学生谷钟秀(1874-1949)拟定《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学生上书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署名者有俞同奎、王德涵、谷钟秀等73人。
  “拒俄书”揭露沙俄图谋亡我之狼子野心,指出:夫虎狼之俄,实行大彼得并吞世界之遗策。其外交手段,“率以甘言重币饵于先,恫喝虚声慑于后,阴贼险狠,以灭人之国。”其对华交涉,“无一事不予我以难堪,无一时不置我于死地。强据我东三省,虽迫于各国共同之和约,而至今延不交还;近且迫我以恭赠主权之七约。”中国面临“大祸即在眉睫,存亡之机即决于此”的危难关头。
  “拒俄书”主张中国“联英、日以拒俄”,“战事之结果,虽至微利益,亦必得收回东三省之主权,保二十年之和平。”文中还列举非洲德兰斯瓦尔(位于南非)抗英和亚洲菲律宾抗美的事迹,赞扬其“皆以蕞尔无援,与地球最富强之大国血战,至二三年之久而不屈”的英勇精神,呼吁我国岂能向沙俄屈服,“犹畏怯寒粟而不若脱兰斯瓦尔、斐利宾耶!”。
  “拒俄书”最后坦荡表白:“然国家之设学也,专以养成忠君爱国之思想为目的,今当危急存亡之秋,间不容发,譬如一家火起,父兄长老皆焦思疲力以求一熄,而少而壮者乃袖手旁观,而以为不与己事,岂尚复有人心也耶!此学生等所以欲言而不得,不言而不能,言之而不免有越职之嫌,不言而坐视瓜分之惨而不忍也。”(《大公报》,1903年5月7日)
  京师大学堂学生还发出“公致鄂垣各学堂书”,向湖北学生界通报京师大学堂“拒俄”集会情况,倡议学生们“发大志愿,结大团体,为四万万人请命。”(《苏报》,1903年5月20日)这封信于5月14日寄到湖北学生手中,引起强烈反响。
  湖北高等学堂学生上书湖广总督,称:京师大学堂师生之言“可三思也”,要求清政府“将俄人背约之罪,布告万国,兴师抵拒”。湖北学生还把京师大学堂学生的来信转寄各省,登载于报刊,推动了各地拒俄的爱国运动。如在安徽爱国会的拒俄大会上,就有人宣读湖北学生转寄来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的信件,“言之沉痛”,全场群情激奋。发言者建议立即给京师大学堂学生回信,号召爱国学生“共结大团体,与各省通气相联络,以御外侮,以保主权。”(《苏报》,1903年5月26—28日)
  另有京师大学堂八旗生员“公上外务部王大臣书”,署名有续彪、敦本等8人。文称:“生等世受国恩,日思图报,目击危局,愤不欲生。”告诫政府“内奸宜防”,警惕那些“不幸为敌所用,或上书以蔽圣聪,或倡议以惑民志,甘为外人之奴隶,害尽天下之苍生”的内奸;“民情宜顺”,海内士民,义争俄约,“此真我中国之幸福,外人所畏也。”顺应民情“即可引此为竞争之券,竭力磋磨,事未有不成者。”“民为邦本,苟我国民联结团体,何畏彼俄?何畏彼日?何畏彼英、美?”(《大公报》,1903年5月13日)
  清政府极为担心学堂学生与反清革命活动相联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向慈禧太后报告,大学堂学生“近来人心浮动,好为空论”,甚至“恶习所染”,“妄腾异说”。慈禧太后下令密察和严防学生与革命党人联络。当她得知各地学堂中出现革命宣传活动时,恶狠狠地说:“似此猖狂悖谬,形同叛逆,实为风俗人心之害”,要求各省督抚“务必将此等败类,严密查拿,随时惩办”。(《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丙戌、八月庚午,转引自王晓秋:《一九0三年京师大学堂学生的拒俄运动》,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79年第3期,第87、88页)
  大学堂学生的“拒俄”斗争,得到国内革命党人的重视和赞扬。青年民主革命家邹容(1885—1905)高度评价京师大学堂等校学生的爱国行动,是“政府之顽固也,而学生不顾;疆吏之婪毒也,而学生不婪毒;列强之欲瓜分也,而学生不欲瓜分”,号召组织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学生同盟会”。(《苏报》,1903年5月30日)
  《苏报》作为革命党人在国内的重要舆论阵地,发表了题为《祝北京大学堂学生》的文章,指出:“以如此黑暗之地,如此奴隶之民,而发出此种光线,真世界莫大奇事。吾安得不以热血欢迎之。”该文鼓励学生们:“那拉氏不足畏,满洲人不足畏,清政府不足畏。毋因一时之威吓而敛其动作,毋惜诸君之自由血而失全国人之希望。”(《苏报》,1903年6月6日)
  京师大学堂学生的“拒俄”斗争不仅据理力争,而且付诸实际行动。1904年,师范馆学生丁开嶂召集同学朱锡麟、张榕等人奔赴东北,投笔从戎,开展抗俄武装斗争。丁开嶂成立“抗俄铁血会”,与东三省和直隶等地区的“绿林领袖”联络,率众数万人。朱锡麟组建的“东亚义勇队”和张榕发起建立的“关东保卫军”,也是打击沙俄侵略者的重要武装力量。(萧超然:《北京大学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3页)
  
  二、各界民众“抵制美货”的狂飙
  
  1905年,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的“抵制美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京民众依然是冲锋陷阵的生力军。
  19世纪中叶,美国开发西部地区,缺乏大量劳动力,便采取各种手段,从中国诱骗几十万人到美国做工。1868年美国与清政府签约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便,不得禁阻。”(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62页)赴美华工为美国西部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70年代以后,美国接连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一些资产阶级政客为转移国内阶级斗争视线,污蔑华工,掀起一股仇华排华浪潮。他们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抢劫华人钱财,烧毁华人住房,甚至野蛮殴打和屠杀华侨。1894年12月,美国与清政府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打着保护华人的幌子,使排华合法化并进一步升级。1900年檀香山的唐人街被烧毁,造成华侨财产损失260余万元。(转引自《近代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期,第11页)美国政府还加紧对入境华人进行迫害,百般刁难,连清政府的外交官也不放过。
  从1904年夏季起,海外华侨和国内报刊不断发出废除“排华”条约的呼声。12月,中美《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期满,旅美华侨十余万人联名致电清政府,揭露美国排华暴行,强烈要求废除该约。1905年春,美国政府蛮横地拒绝了清政府有关修改条约的建议,逼清政府续订该条约。
  1905年5月10日,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工商界大会,议决“以两月为期,如美国不允将苛例删改而强我续约,则我华人当合全国誓不运销美货以为抵制。” (同前,第16页)全国各地工商学等各界民众积极响应,并于7月28日正式开始抵制美货,掀起反美爱国运动高潮。
  北京新闻界密切关注这次反美斗争的动向,几乎所有报刊都及时报道了斗争进展的消息。《中华报》先后发表“美国华工禁约记”、“游美受虐日记”等十数篇有关专题文章。有的还登出醒目的广告,称:“抵制美约,国民特色。各国公论,彼曲我直。存亡之机,在此一决”。
  社址位于前门外五道庙(今五道街)的《京话日报》在运动中表现得极为突出,该报由彭翼冲于1904年8月创办,采用白话文体,每日一小张。该报在6月转载了“北京学生奉劝市民莫买美货”的倡议书。文称:“我们中国人,到美国去的,受他们样样的虐待……他们美国的人,却能到中国来,随随便便。世界上有这宗道理吗?”由于该报及时报道和评论抵制美货运动动态,深受民众欢迎,发行量由5000余份迅速增至10万份。
  此外,设在京城内的各个讲报处也以多种通俗的方式,向市民广泛宣传抵制美货的道理,连小孩子看了沿街张贴的漫画都喊着要抵制美货。
  北京知识青年是京城“抵制美货”运动的先锋。京师各学堂接到上海商会的通电后,“大动公愤”,所有学堂均议决“不用美货,以示抵制。”他们立即联络各省学堂,在北京创立抵制美货的“学生同盟会”,发布“学生同盟会公启”,严正声明:
  美人禁我华工,绅商群谋抵制,以工易商,以人易物,佥议以不购美货为报复之计,理至当,情至平也。我辈学生力量虽薄,然义愤颇厚,既赞斯举,愿先实行。缘联合各学堂,请自今日始,凡自一书一籍一纸一墨以及校具杂物,需行购买洋货者,必先向店铺询明是否美物,苟其是也,虽贱勿贪,苟其否也,虽贵勿吝。若此始表我人心之固,而能寒妄进美货者之心。区区之力,未尝于中国无益也,且亦为未来主人翁所应尽之义务焉,各勿让!学生同盟会啓。(上海《时报》,1905年6月11日)
  京师大学堂的学生还专门组织人力与教师们一起搜集各种报刊资料,共同编辑了一本《广劝抵制美约说》的小册子,运用具体生动的实例,揭露美国迫害华工的罪行,并开列几百种美国商品的牌号,呼吁全国人民共同抵制美货,不给美国企业和美国人做工。
  此间,北京学界还举办多场演讲会,印发传单寄往各地。据记载,北京学生寄往华北、东北和华南各地的宣讲传单多达数十万份。
  北京工商界也不甘落后。北京商会印发了1万多张抵制美货的传单,城内许多商店和铺户都主动在门面张贴“本店不售美国货”的告白。只有几家大商号仍旧不知廉耻地推销美货,被广大民众指斥为“奸商”,“商界之败类,社会之蟊贼”。
  北京的抵制美货运动波澜壮阔,深入民心。《京话日报》报道:在安定门宽街举行了一次声讨美国苛待华工的演讲会,到会的人很多,听讲的人都非常气愤。《中华报》登载了一位姓张的小贩严正拒绝贩卖美国纸烟的消息。当时的著名艺人郭宝臣源于义愤,捐款12元大洋给京话日报馆,支持他们的宣传活动。(赤峰:《1905年北京的反美斗争》,载《北京晚报》,1960年6月29日)。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结合女职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家庭生活等方面阐述了女职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提出新形势下,工会应着眼于提高女工素质探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农村土地改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历史发展以及非正式制度安排。
摘要:民俗档案作为了解一个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不可或缺。加强民俗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是档案工作者紧迫任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详细介绍了平谷区档案馆对民俗档案资料的征集情况,并总结了这些民俗档案资料的特点。  关键词:民俗档案档案征集  近年来,我们带着档案人特有的责任意识,把正在逐步消失的平谷方言土语、渐渐远去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品、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及民俗活动等民俗档案资料收集进馆,现
前不久,在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在你身边"征文活动中,北京退休教师荣景甡先生的《让旧纸片儿和老物件讲故事》一文,在全国8768篇投稿中荣获一等奖,引起不少人关注。作为一个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市监督管理慈善团体史料/梅佳选编  内容提要:北平特别市成立后,1929年3月,市政府核准公布私立公益慈善团体登记规则,对全市的公益慈善团体实行总登记。同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监督慈善团体法》,7月行政院制订出台施行规则。为加强对慈善团体的监督管理,1930年2月,北平特别市在社会局内设立北平市公益慈善基金委员会,1931年2月18日,北平市政府第106次市政会议决议通过施行
摘要:针对建设工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缺乏具体标准的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中的一些标准化做法,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档案 收集 整理 标准化    作为城建档案的主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城建档案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执行有关部门颁发的行业标准,如建设部和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GB/T50328-2001标准,建设部颁发的JGJ/T185-2009标准外,在具体的收集整理过
廖平不仅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献学家。廖平文献学的价值论取向既具有极强的历史客观性与时代特色,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理论研究意义,然而却长期被学界所忽视
目的调查颅脑外伤合并肺感染患者重症监护各类基础护理工作量。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在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69例,按有无合并肺感染分组,比较他们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