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地震灾区灾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当前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意义以及对地震灾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紧迫性进行简要分析概括,说明了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灾区学生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面对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一些人民群众对生命价值取向出现认识偏差的问题,面对地震灾区人民备受冲击的心理现状,面对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普遍缺乏,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意义重大,尤为必要。
一、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关于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这段时间走访了灾区的一些家庭以及绵竹东汽中学、遵道中学、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安县桑枣中学等地处重灾区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针对灾后家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学生问卷1230份,教师问卷120份,家长问卷122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1204份,教师问卷114份,家长问卷120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是否开展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问题上,教师回答的结果和学生回答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482人,教师45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40.03%、39.47%,而家长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67.5%;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的回答具有更高的一致性,选择“非常必要”的学生824人。家长81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68.44%、67.5%,而教师中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92.11%;在关于教育的方法方面,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选择此种方法的占71.18%,其次是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占11.63%,而对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开展实践活动,占42.98%,举办专题讲座和融入课堂教学均占21.93%,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引典故,讲道理”和“身体力行,以身作范”,选择这两种方法的家长分别占42.5%和28.33%;在当前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我们列出了四个备选答案,分别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条件受局限”、“缺乏经验”,学生对四个答案选择的比率分别是15.95%、30.23%、43.02%、10.8%,教师相应的比率是15.79%、15.79%、37.72%、30.7%,而家长依次是20%、30%、27.5%、22.5%。
2 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当前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灾后教育的需要,问卷调查中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及教师不到受调查人数的一半;二是在认识上没能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教师非常重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和学校、家庭实际采用的方式有一定出入;四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学校难以高效地形成合力。
二、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
1 普遍意义
走访了一些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总结吸取已有理论,笔者对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普遍意义(或者叫日常生命、感恩教育的意义)概括如下:
第一,生命、感恩教育是大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健康的生命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感恩意识、情感及行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的表现。
第二,生命、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健康的生命是最大的和谐,感恩是促进和谐的重要要素,是构建和谐的润滑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其对校园暴力行为、自杀事件的有效防控是校园稳定的依托。
第三,生命、感恩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大中学生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后备人才,他们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能有所追求,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才;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感恩观,才能用自己的“才”去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第四,生命、感恩教育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珍爱生命,知恩报恩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生命哲学及感恩观影响尤为深远。但在备受拜金主义冲击的当今社会,生命乱象时有发生,因此,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深入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意义显得越发重大。
2 特殊意义
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除了具有上述普遍意义外,还有其特殊意义,即对灾后重建主要是精神世界重建的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灾后意义。在广泛收集了教师意见,吸纳了感恩教育、心理教育专家的观点之后,笔者将之归纳成两大方面:首先,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抚平受创心灵的需要。在地震当中,很多人特别是学生群体遭受到了巨大的心理震荡,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冲击重大,轻者心态发生转变,重者整个人生价值观都发生剧烈改变。对此,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来调节他们的心理认识,帮助他们释放积压在心里的痛楚,勇敢地正视过去的灾难,把眼光、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未来,重新达到比较平和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重建的第一步。其次,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促进心灵和谐的需要。在帮助受创者排除“毒素”,重返平和心态之后,还要通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进一步促进他们明确生命的价值、意义,对在灾难中给予自己援助的国家、政府、组织、个人都要满怀感恩之情,并用行动予以回馈;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这种回馈并非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国家、社会需要他们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一起努力重构美丽和谐的心灵世界。
三、对地震灾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紧迫性
1 从灾区人们生存状态来看,需要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注入
从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来看,自杀、杀人、吸毒、斗殴等生命乱象时有发生;从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特别是灾区学生的生存状态来看,随着一部分人生命价值观的改变、转向。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受其影响,整个灾区人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状态不容乐观,灾区学生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亦有所下降。比如很多人认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从而抛弃了以前的追求,整天无所事事,享乐主义开始盛行。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帮助灾区学生重塑理想价值观,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2 从灾区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需要加强生命、感恩教育
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而在对未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当前家庭、学校教育普遍缺乏生命教育、感恩教育。
(1)从整个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高考压力及就业压力使得升学与就业几乎成了所有家庭及大中学校教育的主导思维和价值取向,片面追求教育的技术工具性和实用功利性现象普遍存在,以致于人文精神沉沦,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成了教育的灰色地带甚至是空白。
(2)从灾区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是大量灾区学生急需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创伤期,重构和谐心灵;另一方面在教育部门、专家的呼吁下,家庭、学校对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加大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力度。然而,这种“供求”关系远远没有达到平衡,从总体看,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欠缺。
[关键词]灾区学生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面对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一些人民群众对生命价值取向出现认识偏差的问题,面对地震灾区人民备受冲击的心理现状,面对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普遍缺乏,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意义重大,尤为必要。
一、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关于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这段时间走访了灾区的一些家庭以及绵竹东汽中学、遵道中学、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安县桑枣中学等地处重灾区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针对灾后家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学生问卷1230份,教师问卷120份,家长问卷122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1204份,教师问卷114份,家长问卷120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是否开展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问题上,教师回答的结果和学生回答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482人,教师45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40.03%、39.47%,而家长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67.5%;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的回答具有更高的一致性,选择“非常必要”的学生824人。家长81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68.44%、67.5%,而教师中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92.11%;在关于教育的方法方面,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选择此种方法的占71.18%,其次是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占11.63%,而对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开展实践活动,占42.98%,举办专题讲座和融入课堂教学均占21.93%,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引典故,讲道理”和“身体力行,以身作范”,选择这两种方法的家长分别占42.5%和28.33%;在当前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我们列出了四个备选答案,分别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条件受局限”、“缺乏经验”,学生对四个答案选择的比率分别是15.95%、30.23%、43.02%、10.8%,教师相应的比率是15.79%、15.79%、37.72%、30.7%,而家长依次是20%、30%、27.5%、22.5%。
2 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当前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灾后教育的需要,问卷调查中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及教师不到受调查人数的一半;二是在认识上没能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教师非常重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和学校、家庭实际采用的方式有一定出入;四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学校难以高效地形成合力。
二、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
1 普遍意义
走访了一些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总结吸取已有理论,笔者对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普遍意义(或者叫日常生命、感恩教育的意义)概括如下:
第一,生命、感恩教育是大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健康的生命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感恩意识、情感及行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的表现。
第二,生命、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健康的生命是最大的和谐,感恩是促进和谐的重要要素,是构建和谐的润滑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其对校园暴力行为、自杀事件的有效防控是校园稳定的依托。
第三,生命、感恩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大中学生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后备人才,他们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能有所追求,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才;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感恩观,才能用自己的“才”去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第四,生命、感恩教育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珍爱生命,知恩报恩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生命哲学及感恩观影响尤为深远。但在备受拜金主义冲击的当今社会,生命乱象时有发生,因此,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深入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意义显得越发重大。
2 特殊意义
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除了具有上述普遍意义外,还有其特殊意义,即对灾后重建主要是精神世界重建的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灾后意义。在广泛收集了教师意见,吸纳了感恩教育、心理教育专家的观点之后,笔者将之归纳成两大方面:首先,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抚平受创心灵的需要。在地震当中,很多人特别是学生群体遭受到了巨大的心理震荡,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冲击重大,轻者心态发生转变,重者整个人生价值观都发生剧烈改变。对此,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来调节他们的心理认识,帮助他们释放积压在心里的痛楚,勇敢地正视过去的灾难,把眼光、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未来,重新达到比较平和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重建的第一步。其次,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促进心灵和谐的需要。在帮助受创者排除“毒素”,重返平和心态之后,还要通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进一步促进他们明确生命的价值、意义,对在灾难中给予自己援助的国家、政府、组织、个人都要满怀感恩之情,并用行动予以回馈;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这种回馈并非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国家、社会需要他们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一起努力重构美丽和谐的心灵世界。
三、对地震灾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紧迫性
1 从灾区人们生存状态来看,需要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注入
从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来看,自杀、杀人、吸毒、斗殴等生命乱象时有发生;从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特别是灾区学生的生存状态来看,随着一部分人生命价值观的改变、转向。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受其影响,整个灾区人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状态不容乐观,灾区学生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亦有所下降。比如很多人认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从而抛弃了以前的追求,整天无所事事,享乐主义开始盛行。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帮助灾区学生重塑理想价值观,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2 从灾区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需要加强生命、感恩教育
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而在对未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当前家庭、学校教育普遍缺乏生命教育、感恩教育。
(1)从整个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高考压力及就业压力使得升学与就业几乎成了所有家庭及大中学校教育的主导思维和价值取向,片面追求教育的技术工具性和实用功利性现象普遍存在,以致于人文精神沉沦,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成了教育的灰色地带甚至是空白。
(2)从灾区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是大量灾区学生急需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创伤期,重构和谐心灵;另一方面在教育部门、专家的呼吁下,家庭、学校对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加大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力度。然而,这种“供求”关系远远没有达到平衡,从总体看,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