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提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也应细心体味诗人炼字的用意所在,要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炼的安排,就有特殊而深刻的表现力;有的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叠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富有特殊表现力的“诗眼”,有启发性的诱导学生去咀嚼、品位,这是深入诗词意境的捷径。
杜甫的《石壕吏》通过“夜捉人”事件的描述,反映了战乱时期十分残酷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写实之中,隐含着诗人的谴责、愤怒与不平。开头四句,句句有人,句句叙事,接下去用“呼”、“怒”与“啼”、“苦”,使“吏”的横暴与“妇”的痛楚对比鲜明;结句“独与老翁别”用一“别”字,含蓄的说明了诗人昨日投宿,还是老翁老妇双双迎接,如今老妇已被抓走,只剩下溜回来的老翁一人,这一家的不幸与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深情,都凝结在这个“独”字中,一个“独”字饱含着多少血泪!如果把“独”字改为“便”字,“便与老翁别”,则诗意顿减,诗味索然。
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忧”一“愿”,便把这位穷苦的卖炭老人的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再如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雪上空留马行处”,人已去,迹留空,望行踪而思人,一个“空”字含着多少惆怅之情,雪还在下,诗人望着朋友的行迹呆呆出神,久久不去,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景啊!这是多么深挚的情谊啊!这意境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李白的诗《望天门山》前两句写天门山的奇险和江流的湍急;后两句细摹天门山之态,从它的雄伟写到它的秀丽,全诗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用的精确生动而有力:“断”见得山峭而险;“开”见得山湍而涌;“流”、“回”见得水势之大,急转直泄的姿态;“出”字用的尤其传神,把静止的天门山写活了,人格化了,好像它有意“相对出”,把守江门,富有生命力似的;“来”字平易而生动,写出了诗人远望之神。
咀嚼“诗眼”,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否则那就很难体味某字所表达的含义、色彩、韵味和情调,也很难领会诗人用字的精神、形象和音乐美。如同一个“欲”字,在李白《乌栖曲》“青山欲衔半边日”中,是“将要”的意思;毛主席《沁园春雪》“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有“好像要”的意思;而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中是个假设连词;要想琢磨出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欲”字的意思就要先依着“春行”这个线索,按诗人赏心悦目的心情,从“渐欲”和“才能”的搭配关系上来体现了。因为旧体诗词单音字多,必须字字落实,有些生僻字和含义深邃的字词,教师必须做恰当的诠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诗词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些字句的咀嚼,便会流于空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也应细心体味诗人炼字的用意所在,要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炼的安排,就有特殊而深刻的表现力;有的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叠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富有特殊表现力的“诗眼”,有启发性的诱导学生去咀嚼、品位,这是深入诗词意境的捷径。
杜甫的《石壕吏》通过“夜捉人”事件的描述,反映了战乱时期十分残酷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写实之中,隐含着诗人的谴责、愤怒与不平。开头四句,句句有人,句句叙事,接下去用“呼”、“怒”与“啼”、“苦”,使“吏”的横暴与“妇”的痛楚对比鲜明;结句“独与老翁别”用一“别”字,含蓄的说明了诗人昨日投宿,还是老翁老妇双双迎接,如今老妇已被抓走,只剩下溜回来的老翁一人,这一家的不幸与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深情,都凝结在这个“独”字中,一个“独”字饱含着多少血泪!如果把“独”字改为“便”字,“便与老翁别”,则诗意顿减,诗味索然。
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忧”一“愿”,便把这位穷苦的卖炭老人的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再如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雪上空留马行处”,人已去,迹留空,望行踪而思人,一个“空”字含着多少惆怅之情,雪还在下,诗人望着朋友的行迹呆呆出神,久久不去,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景啊!这是多么深挚的情谊啊!这意境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李白的诗《望天门山》前两句写天门山的奇险和江流的湍急;后两句细摹天门山之态,从它的雄伟写到它的秀丽,全诗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用的精确生动而有力:“断”见得山峭而险;“开”见得山湍而涌;“流”、“回”见得水势之大,急转直泄的姿态;“出”字用的尤其传神,把静止的天门山写活了,人格化了,好像它有意“相对出”,把守江门,富有生命力似的;“来”字平易而生动,写出了诗人远望之神。
咀嚼“诗眼”,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否则那就很难体味某字所表达的含义、色彩、韵味和情调,也很难领会诗人用字的精神、形象和音乐美。如同一个“欲”字,在李白《乌栖曲》“青山欲衔半边日”中,是“将要”的意思;毛主席《沁园春雪》“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有“好像要”的意思;而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中是个假设连词;要想琢磨出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欲”字的意思就要先依着“春行”这个线索,按诗人赏心悦目的心情,从“渐欲”和“才能”的搭配关系上来体现了。因为旧体诗词单音字多,必须字字落实,有些生僻字和含义深邃的字词,教师必须做恰当的诠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诗词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些字句的咀嚼,便会流于空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