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vehearter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样,强调应用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校新一轮课题研究的主题。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教学时应根据内容特点,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会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现行的教材特别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编排,都以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背景,但是,有些生活情景不是每个地方都存在,而且不同的学生其生活背景也有差异。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的往往是数学内容的本身,不注意数学与生活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的只有解题思路和方法,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应用意识不强,学习兴趣淡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
  在教学“加减法的应用”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商店”, “小商店”里摆着“学具”、“体育用品”、“玩具”等商品,让“学生自由购买”,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买一支铅笔和一个笔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个足球比一个皮球贵多少元?”“用2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然后提问:这些问题要用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呢?同学们通过思考,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三、让数学再现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再现生活,让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买文具——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文具店里摆着各种文具,都标上了价格。“尺子8角”“笔盒5元”……小明想买一个笔盒。他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共有48个。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小明的钱购买一个笔盒吗?为什么?”
  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数出48个 “1角硬币”(图片学具),动手摆一摆,看看48个 “1角硬币”够不够“5元”。有些小组将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汇报说:10个1角就是1元,40个1角就是4元,还剩下8个1角不够一元,所以小明买不到笔盒。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让数学再现生活,突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通过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出规律,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数学课程资源,指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和生成性资源。其中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就属于环境与工具。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的新要求,低年段出现滥用学具,高年段出现不用学具的现象。本文以小学课堂观察为手段,简议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身边的“学具”,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使用学具,何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进行到何种程度,有效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  一、用教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
智慧课堂就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它是教育思维和教育情感互动的产物,是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过程与结果,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近学生,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用教师的“火石”点燃学生的“火花”,共同构建智慧课堂。  下面以中图版必修一《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堂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贯穿“构建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  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与20世纪之前持续千年的否定性主流意见相比,20世纪初叶迄今的柳宗元研究大多坚持肯定性意见,而且肯定乃至赞颂的调门一天比一天高亢.20世纪上半叶,柳宗元思想研究的主题词是
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以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呢?  一、树立意识,培养素质  中小学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育研究。否则,利用强压的手段是难达效果的。在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两种认识。第一,有些教师把教育科研“神秘化”。他们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