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三赋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cong907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赋“秋”,以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肇始,“摇落深知宋玉悲”的情绪,也成为“萧条异代不同时”,却“怅望千秋一洒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秋“心”传递。然则秋景广阔,咏秋者面向亦多,如潘岳之《秋兴赋》以及杜甫诗之《秋兴八首》,以“兴”为题,皆为名篇。而歌咏“秋声”,于赋域颇有闻名者,如唐人刘禹锡、宋人欧阳修的同题《秋声赋》与清人胡敬的《秋声图赋》,三赋咏秋声而肸蚃相承,辨其同工异曲,可增添些阅读趣味。
  秋景易写,秋声难摹,我们先看刘禹锡的《秋声赋》的写法与旨意。刘氏为中唐诗文大家,今存赋11篇,其作品往往咏物、抒情、述理融织一体,以寄发人生郁抑困顿的胸怀。举其要,如其《山阳赋》写重大政治历史问题,其《砥石赋》乃述理励志之作,其《谪九年赋》抒发屡遭谪贬情境,而读他的《秋声赋》,写景寓情,亦多精警之意。据作者赋序所称“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道行之余兴,犹有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可知该赋为和李德裕(相国中山公)而作,其基调是传承宋玉的“悲秋”情感,但却通过叙述李德裕的悲秋与宋玉、潘岳不同,即赋中所言“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么麽”,又隐含了一种欲建功立业而珍惜时光的振发精神。全赋短小,可分三层次,首写秋景而喻秋情: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蔓趣寒螀之愁。
  文中通过“百虫”与“露蝉”的“啁啾”之“吟”,拟状“秋声”,突出主题,衬托愁思。次写秋季诸象,引出有关“秋”的史事,如谓“至若松竹含韵,梧楸早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以拟“象”,复用“废井苔合,荒园露滋”等故事以咏史,以古鉴今,寄寓心志。赋的末段抒发感慨: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鞲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刘禹锡与柳宗元等曾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永贞革新),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之一”,该赋也是借酬和李德裕之机,以悲秋抒“孤愤”,以萧瑟励“奋迅”,论“人”寓“己”,实质是假“秋声”隐写“心声”。但全赋的总体风格,仍是以骚怨及不遇情怀为主。
  与之不同,欧阳修的《秋声赋》虽与刘赋同题,然其书写方式及立意均为独造。欧阳修今存辞赋22篇,有骚、骈、律、散四类体裁。其骈、律两类,常渗以散文句法,对仗、用典、声律、结构,皆能信笔驰骤,轻松自然。骚赋一类,尤为独擅,能变汉晋赋家铺采摛文、瑰丽粲烂,而求其清新隽永之味。《秋声赋》是他的文赋代表作,以散文笔调写成。全赋可分为三段,首段以“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悚然而听之”的记叙文方式开篇,继述秋“声”的听觉感受,即“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以及“触于物也”“如赴敌之兵”的描写,复以“童子曰”的“声在树间”引出议论。赋的第二段由作者夹叙夹议,也是全篇的主构部分: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赋文由传统的“悲秋”落笔,继从秋之色、容、气、意多方描写烘托,再集中于对“秋声”造成人之视觉与听觉变化的描绘,并束以论“秋”之理,来表达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态度。这既曲折表现了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又以自然替换情绪,一改历来“悲秋”主旨。赋的第三段仅以“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一淡语收束,意在言外,深蕴哲理。苏洵赞欧文“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无艰难劳苦之态”(《上欧阳内翰书》),可借用评价这篇赋的旨趣。概括地说,欧赋在题材上仿效刘赋,而在手法上却取法韩愈类赋之文如《进学解》。所以品读该赋,其以文为赋、擅长议论的审美特征,平易晓畅、不事雕琢的审美风格和损悲自达,尚理造境的审美趣味,已具备了宋代文赋的三大基本艺术形态,堪称其最突出的赋史价值。
  继刘、欧之后,赋秋声者不乏其人,而较具承变特色的,当推清代嘉道间骈文家胡敬的《秋声图赋》。胡氏字以庄,号书农,少以《水仙花赋》《阑干赋》受知于阮元,嘉庆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充武英殿、文颖馆纂修,复为《全唐文》《治河方略》《明鉴》总纂官,累职至侍讲学士。姚燮《骈文类苑》收其《穷村赋》,写农民破产之状,描绘生动,词语清新,人称其文“有六朝李唐之美”,阮元评其《阑干赋》“得六朝人神髓”。《秋声图赋》收载他的《崇雅堂骈体文钞》卷一,署“为金听泉作”,赋以骈体骋势,雕镂词章,亦类六朝赋风。但与前人赋秋不同,胡赋乃题图之作,其描述对象非自然,而是图画,如其赋言“图咫尺于万里”,观赏间显然多了一层阅读趣味。
  赋文首辟一语:“悲哉秋气,秋气难绘,而尤难绘者其声。”既承“悲秋”传统,又明“题画”之意,而其绘“秋声”尤难,则为赋作留出描写的空间。总括其要,全赋从四层次展读画面,书写“秋声”。首以秋景、秋情拟状秋声:
  试望重关榆白,绝塞草黄,平涉莽莽,落日荒荒。孤雁叫月,饥鹰厉霜。天低野阔,风起云扬。数声勅勒,一曲伊凉。悲笳溢耳,羌笛回肠。拊琵琶而吊青冢,驰拨叱而射黄獐。……闻秋杵以徘徊,感秋蒲之憔悴。斯又擅范宽之精能,与董源之幽邃。
  以山水画面,兼融史事,并借范宽、董源山水画笔提升所题图画的审美价值。范、董与李成并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范氏性疏野,画萧散,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等;董氏由南唐入宋,创山水画“披麻皴”,率意而为,“平淡天真”(米芾评语),代表作有《潇湘图》等。赋者点出两画师,旨在喻示所咏图画的绘画史的意义。赋作继以秋象、秋势拟状秋聲:   若乃樟亭启幔,胥江上潮,素车白马,惊奔怒号。奋雷鼓之千叠,泻银潢之一条。浩浩汗汗,刁刁调调。飙迅而万樯辟易,练明而八阵周遭。震其声者,莫不耳聋心骇,色沮形消。图咫尺于万里,蓻营邱之独超。
  此借“秋兴”明象骋势,模仿枚乘《七发》“观涛”笔法较显。至于赋中插以“暨乎秋雪晴铺……至于关山人远,枕簟秋单”的描写,也是景不离情的写作套路。值得玩味的是赋的第三层次,再次强调“状秋则易工,绘声则少可”,故复以秋意拟状秋声:
  夫惟跂石观空,囊琴枯坐,水木明瑟,云山澹沱。槲黄岫零,梧碧阶堕。明蟾半规,凉穗一颗。于斯悟飘风者荣华,浮沤者坎坷。界超色相之天,业证闻思之果。
  以“观空”“枯坐”明意,变欧赋付诸自然的秋声,而增以释氏的“空观”色相。由此赋转入最后一层次的描写,即读图品味:
  爰召画史,授隃麋,斗室虚敞,尺缣纷披。神闲兴逸,目想心仪。双管疾下,万籁呈奇。斯图中声在,而声与秋期。何必登山临水,赋别伤离,始足状秋宇之寥廓,传秋士之郁伊也乎?若夫闻声夜起,感慨系之,金石胶戛,风云骋驰,则有欧阳子之赋在,而余又何辞?
  如果说赋中精彩片断宜在赋中“重关榆白,绝寒草黄”的景观、“闻秋杵以徘徊,感秋蒲之憔悴”的人物,以及“关山人远,枕簟秋单”“砧捣霜而晨急,翦裁月而宵寒”的情氛,然其叙述“画史”作图以衔接欧阳修《秋声赋》的意趣,则宜为这一题图赋的主旨。
  胡敬擅长作赋,且多题图,另有《品茶图赋》《惜花春早起图赋》等。由题图观“秋声”,倘若说刘禹锡赋由因秋声写悲秋寓壮意,歐阳修赋论自然秋声以淡化悲秋主旨,则胡敬赋显然更重在品玩的鉴赏趣味。这或许是品读三篇作品中赋义变迁的聚焦点。
  由此“秋声”三赋,所谓绘声绘色,然绘色易而绘声难,这个中又牵涉到赋与图的关联。赋之为体,“蔚似雕画”(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故而诗之接近于音乐,赋则接近于绘画。当然,诗赋均为语象书写,属时间艺术,与“凡遇之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惟画则是然”(叶燮《赤霞楼诗集序》)之绘画书写的空间艺术不同,所以诗与赋的不同,在于诗多以语象抒情以造境,赋多以语象构“像”而骋势。因此,赋“秋”者图“形”易则绘“声”难,读刘、欧两赋,前者写秋声则落笔于秋景与情,后者借秋色、秋容、秋气与秋意多重衬托,观者仍只能通过秋景意会秋声。尽管秋声难绘,但历代以《秋声赋》为题材的图像作品却不少,书法如赵孟楷书《秋声赋》最著名,绘画则如明代的唐寅与邵弥,清初华喦与晚清任颐(字伯年),均有《秋声赋图》的创作。比较清代华、任两幅图,华喦的《秋声赋图》写实,完全模拟欧阳修《秋声赋》书写:全图下幅为画,绘一院落于远山群木间,正屋内端坐主人即“欧阳子”,倚门者为“童子”,呈对话论“秋”之像;上幅为书法,题写欧赋全文,笔势绵密,布局整严。任颐的《秋声赋图》则重写意,仅绘一人行吟于垒石枯树间,以树杈与衣袖的随风飘拂拟状秋声,笔墨简逸放纵,明净淡雅。胡敬作赋题画,图绘其象的文本虽然不知,但他以“雕画”之赋摹写空间图像,故其作品更具画面感与鉴赏性。在赋中,他以秋景、秋情、秋象、秋势、秋意多层次拟状秋声,特别是清醒地认识到“尤难绘者其声”“状秋则易工,绘声则少可”,诚如《老子》所谓“强为之容”(第十五章),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同题创作,有模仿,也有创新,品读旨意,贵在创新。读三赋描写“秋声”,刘赋以悲秋寓壮意,是文本承变的创新;欧赋以议论成篇,是文体互通的创新,胡赋题画绘声,是语图共成的创新,串连起来,又是赋史发展中的一有趣的创作现象。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好书推荐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国辞赋理论综述”,首先从源头上辨析“赋体”这一文体概念,并对古代的辞赋理论文献进行叙录与考察,再对如史传、子书、文集中的赋体以及赋序、赋跋、赋格、赋话等辞赋理论的批评形态逐一论述,最后综述了辞赋理论的生态与构建;中篇为“中国辞赋理论流变”,主要采用文学通史的体例,对前赋时代、汉赋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隋唐、宋金元、明清直到20世纪前、后两期等诸时代的辞赋理论与批评体系做了详尽地论述与构建;下篇为“中国辞赋理论范畴”,从辞赋的本原、经义、体类、章句、技法、风格等门类,分别阐述并讨论了中国古代辞赋的理论范畴与艺术表现。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许结著,凤凰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定价280元。
其他文献
我有个朋友名叫周五,大名不知,是朋友的朋友,在一个酒局里认识的。他和我一个初中毕业,一届,不过不在一个班,故此当时并不认识,可见初中时二人并不著名,都是小角色。后来又在一个酒馆遇见,就坐下来聊过几次。他话不多,酒不差,我也差不多,酒量不如他,但是能跟一阵,不至于前三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于是每逢碰见,只要是独个一人,就凑在一起喝一会,不较劲,不放松,喝到酒馆打烊。  那酒馆在我们两家之间,走路即可,装
“断烂朝报”一语,最早出自王安石之口。自宋代以来,几乎众口一词,认为这个比喻是王安石对经书《春秋》的指斥。这一逸事,研究思想史、学术史乃至历史的人,大多熟知。  经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民族融和,到了大一统的唐代,胡汉语境本来已经淡漠,不过,承继五代的政治地理,宋代紧张的民族关系,又重新强化了华夷意识。这一现实背景,让强调尊王攘夷大一统的《春秋》地位升高,备受重视,带有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大凡带上象征
这篇小说写作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你最珍视的又是什么?  我极为重视与这个文本在书写层面上的疏离感,我的位置不是创作者,而是小说的终极对手,共处樊笼,困境也正由此产生:我并不想精心去临摹行为与细节,而是试图将它置于有待诱捕、时刻逃逸的危机之中。我的放松、轻佻、铺展与奔袭,均可视作一种策略,或曰空隙,使其犹疑,停顿,与此同时,它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我设下陷阱。  小说最开始的起点是什么?  和《纪念日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大提高,动物食品的增加与享受成为衡量物质增长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我们在津津有味的享受美食的时候,首先必须想到食品的安全,古语有两句话是“民以食为天”和“病从口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动物性食品中存在的隐患。本文指出了动物性食品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卫生防疫管理;检疫技能;改进建议  1 卫生防疫管理的问题  1.
夜里十一点多下班回到家,发现住的楼着火了。  楼不让进,门口保安说从上烧到下。  不知道里面烧成了什么样,说不定我的全部家当都没了。于是又想:我有什么家当呢?一台笔记本电脑,有点心痛的,虽然已经用了两年了,里面也没有花费心血写的文章,没有珍藏的回忆,这样一想,除了钱以外,也有点心痛这两年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却累得够呛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其实好像还不止两年。还有堆了许多的衣服,老是想买衣服,每天都要看
近几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面貌得到很大改变。有一批研究者,凭着一份学术好奇心,也凭着“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的理念,不断从事开辟新领域的工作。“敦煌文学研究”“域外汉籍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受“预流”思潮所感染,我们也关注了东亚一些地区的文学现象,包括琉球。——首先注意到琉球汉诗,接下来注意同琉球汉文学相关联的汉籍往来;最后,遇到这样两个问题:既然琉球汉文学是依靠汉籍记录和传播的,那么,什
“霍尔顿想要告诉世界,这个世界哪里出了错。我父亲也是这样。这背后是一种理想主义。他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能成为他想要看到的那个世界。他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存在爱,希望人们能对彼此更好。所以他会这么喜欢中国哲学。印度教有点悲观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更适合他。霍尔顿、西摩、祖伊、格拉斯家族里的所有人——在这些人物身上,我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1961年,《弗兰妮与祖伊》出版。J.D.塞林格在扉页上写道
赵昌平先生的李白研究,是在其中古诗学研究的大背景中,依托其唐代文学研究的架构而展开的,他以丰富而细腻的文献阅读感悟为基础,以通透洞察、敏捷运思的解析和建构识力为根本,会通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而又自成一家、独出机杼,不仅陆续出版、发表了一大批沉雄卓著的李白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一系列裨益学人的学术研究理念和方法,足以启发我辈,垂鉴后学。我们选择咀华百章、新探四题、诗传一篇三个版块来评述。    
[摘要]法律必然受到立法群体主观性认识的强烈映射,作为控制社会主体行为的法律前规则——伦理,不断为法律的生成提供足够的养分,以供立法群体有机选择和确认;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解释与法律效果的考量同样无法逃脱伦理对其本身的影响。  [关键词]法律 生成 实施 伦理影响    在法律的实际社会功效成为人们研究法律的转角时,道德和伦理对于法律的影响在关于法律若干理论的字里行间时隐时现。伦理意识作为反映
天晓得我抱怨过多少次,我连一半的时间都抽不出来,以完成哪怕是一半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记得何时有过片刻属于自己的时间。我常幻想完完全全地闲上一周,并以此来娱乐自己。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你不忙于工作的时候,就会忙着去娱乐:骑马啊,打网球高尔夫球啊,游泳啊或赌博啊;但我想的是什么都不做。我将懒洋洋地躺一上午,然后游手好闲地待一下午,再东游西荡地把傍晚打发掉。我的大脑像一块石板,而流过的每一小时则像一块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