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金坛社会状况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23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锷,1924年生于金坛,毕业于南京鼓楼二中。抗战胜利后,20岁刚出头的他,心里佩服金坛政界人物——抗战时被人称为“背包县长”的倪良(金坛涑渎人,抗日战争期间曾任金坛县县长),便投靠于他的门下,当上金坛县中山镇甲种组训大队副大队长(上尉副营职,大队长由镇长于竟西兼),负责训练18至48岁青壮年公民,进行反共宣传。解放后,纪锷自认为曾解救过中共地下党员、金城区副区长缪坤,没带人下乡参加过“清剿”活动甚至有人对他讲白塔有新四军在活动时他还劝阻别管闲事,他也没有跟国民党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平安度过了两年。1951年3月22日晚,他与国民党金坛县党部执行委员、社会服务处处长、农村干部训练所教育长贺公朴一齐被捕。同年10月,被金坛县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继而,又与贺公朴两人同铐一副洋铐被押解镇江,在镇江劳改两年,表现较好,改判有期徒刑19年。后又与贺公朴一道被押往青海,各分东西,杳如黄鹤。1972年10月期滿,恢复公民权,安排就业,评为农牧一级工,后升为二级工、三级工,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随着形势发展,国民党军、师、旅级战犯们一个个获得特赦,县、团级的劳改犯也一批批得到大赦,纪锷这些县、团级以下的下级官员,已获得新生并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的就转地方安置了。1983年9月回到金坛,又见到当年同铐一副冰冷刺骨洋铐的老友贺公朴,一阵握手言欢,“幸会,幸会”。方才知道他几年前就回来了,而且已安排当上金坛县政协委员,又有了参加地方议政的话语权。纪锷回来后,举目无亲,无儿无女,靠贺公朴帮忙,为他到房管所当说客,要到一间栖身的住房。
  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百废待举。小小金坛县城,数千知青返城需要就业,大批下放职工需要落实政策安排,纪锷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想找份工作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最后,由民政局按月发给生活补助费过日子。时至今日,他和老伴两人一起生活,补助金已逐步增加到每月720元,有住房40多平米,94岁的他心底无任何奢望,对待人生如过眼烟云。每天逛逛马路,看看报纸,争取活过百岁。纪锷说:“南洲新区,每幢楼寓间距较大,阳光特别充足,空气特别新鲜,充分享受一下这两样不花钱的保健品,何乐而不为?这里的人们都和睦相处,笑脸相迎。在这环境里我知足了。”
  我与纪锷相识,颇有些戏剧性。八年前,我为调查一位社会名流找到金坛一位老者,这位老先生说:你要想了解的那个人的情况,就请他介绍介绍。这位老者拍拍纪锷肩胛,从此我们相识。也许是我干过几年统战工作,善于广结良缘,从此我与纪锷交为朋友。
  纪锷虽年逾鲐背,直奔期颐,然而步履稳健不带拐杖,看书看报不戴眼镜,与人交谈思维敏捷。特别是说起金坛民国年间那些事,侃侃而谈,条理分明,简明扼要,没有一般老人的那种啰唆与重复。我们之间谈话平实而不带偏见,其内容就在1945年9月至1949年4月这三年半。下面这几段文字,根据纪锷在金坛南洲家中口述,本人整理。
  抗战胜利,弹痕遍地;三年内战,市镇依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金坛县八年前的炸弹坑还没填平,城墙上的弹孔历历存在,国共又陷内战。三年半的时间瞬息过去,1949年4月之前,金坛城内街道、漕河、商店、城墙、水关面貌依旧,一片苍凉。


  石板路坑坑洼洼,骑辆脚踏车都颠簸而行,汽车开进城内简直不可思议。说句笑话,如果这六七十年来保存下来,那古代六门两水关,孔庙、春草塘,于祠、戴祠、相府弄,漕河、水巷、拱形桥,定能给远离的金坛人留住乡愁,给现代金坛人留下古迹,稍加整修,又是一番天地。不讲可评上五星级旅游点,四星级旅游区是不成问题的。
  国民穷,社会穷,机关更穷
  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民国各级政府也恢复建制。金坛县党政军机构也陆续到位。民政科、教育科、军事科等机关就住进清代县衙,一间房子里两三个科合署办公,每个科配一个科长一两名科员。县长和秘书坐在衙院内东北角的洋楼办公室,这幢楼还是伪县府所建。整个机关五六十人。金坛一无资源,二无本钱,连税收财政都是包给私人的,实是赤贫,没有什么事业可以发展,就养几个人的工资,供给点工杂费就行。万一有什么特需再向商家劝募。这么一说是不是贪污也不存在了?不是,贪污也是有的,吃空额普遍存在。这是通天码子,人人皆知。还有就是替人办事收贿,现在叫灰色收入、红包。不过那也少得可怜。中共地下党员胡柏寿花五担稻钱就买到个《金坛日报》主编头衔当当了。五担稻钱今天算来不过价值一千多元吧。说到底金坛国民穷,社会穷,政府官员也穷。工会理事长时雨亭在毛家场家里办公;妇女会长潘樱子是贺公朴老婆,也在家里办公;三青团办公室在哪里?我都没有这个印象了。穷嘛,连个办公用房都造不起。
  驻军有伞兵大队、戡乱大队,以及吃了败仗退下来重组的第二预备旅,但驻扎时间不久,长久驻下的是内政部直辖的内警总队,全称是江苏省茅山清剿指挥部金坛第三分区指挥部,简称城防指挥部。他们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是中央直拨,驻七庙巷庙里。地方还有自卫总队。保安大队(自卫队)负责县政府保安。大队长一人吃三个空额,中队长一人吃一个空额。武装警察也讲一两百,实际上没这么多,全吃空额了。保安大队还管各区政府保安,如水北分队、薛埠分队等。这些军费就地方开支了。常备队也属保安大队,又称甲种组训队,如同民团,每天训练两小时了结。
  金坛号称鱼米之乡,咋这么穷?再富也经不起战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二次攻入,英、清两军联合镇压,铁打金坛城成了重灾区。民国初年,军阀孙传芳挑起苏浙大战,江苏又耗资不浅,金坛也在劫难逃。八年抗战,三年内战,怎不穷?这几十年没有战争,没有政治运动,发展多快,富裕了,旧貌换新颜了吧。
  为陈倬当选国大代表拉票
  陈倬对今日金坛人来讲并不陌生,他已多次被媒体报道参加对日军受降仪式。而纪锷与陈倬结缘是1947年11月。当年,国民党、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反对,决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统与副总统。江苏省紧跟形势,部署国大代表选举事宜,金坛县按27万多人口分到代表1名。为充分行使公民民主权利,必须2:1差额选举,金坛的两名候选人均由上面指派金坛籍人士。一名是甘肃省中将保安司令、陆军二级上将、蒋介石五虎将之一卫立煌的表妹夫陈倬,金坛县城里人;另一名是孙江左,年青时曾恩受提携,在江苏省区长训练所受训,回乡任第三区区长,后赴日本留学,专攻政治经济学,供职于南京,金坛县水北峙干人。


  陈倬捷足先登,来到故乡金坛,找到议长倪良(抗战胜利后,金坛县参议会成立前,1946年5月12日设临时参议会,议长于胜和。1947年9月1日参议会成立,议长倪良,副议长李雪庐)帮助。倪良见如此一大靠山登门,当肝脑涂地,为其卖力,就责成纪锷全权负责到底。当陈倬身着戎装,脚套长筒靴,身带几名随从,内警总队又派20名官兵护卫,前呼后拥,途经大街,街上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以一睹陈倬为快。陈倬分别在大沿巷社会服务处、西门城门口祠堂两处,与选民代表见面。陈倬发表竞选演讲,向金坛家乡父老表示:若我陈某当上国大代表,一定争取经费,把金坛古城恢复先祖那个时代的光辉,一扫被日军轰炸后的满目疮痍。接着,纪锷又布置手下在街头巷尾刷标语,宣传孙江左是汉奸,在上海参加汪精卫米统会,并积极参与活动。纪锷还有一着是最关键性的,每个选民参选可吃一大碗阳春面。试想在饥饿年代,有一大碗骨头汤加味精的阳春面,那吸引力是多么有劲。金坛荀记、开一天、雅聚园等几家大饭店着实忙了好几天。分中山镇、中正镇两处投票。
  选举揭晓,陈倬得票72888当选,孙江佐得票25533落选,还有蒋剑萍2883票,吴定良338票,李素心211票,孔繁林44票。陈倬当选后,又到金坛县中学内再次与选民见面,一来表示谢谢大家厚爱,二来再度表明选举前向家乡父老表示的修复金坛古城风貌不变,请各位相信。奇怪的是《中央日报》公布国大代表资格名单时,陈倬、孙江左竟都成为正式代表了。还有一名金坛籍正式代表于锡来也名列其中,他是国民党中央党部要员,陈果夫、陈立夫CC派的红人。金坛不足27.5万人口,就有了3名代表,真是令其他县哭笑不得而刮目相看。
  抽壮丁、买壮丁、抓壮丁
  众所周知,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消灭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屁股一转,蒋介石的枪口对准共产党,占领延安,还亲临视察,又把新四军压缩到了山东、苏北。打仗是要付出代价的,伤亡多了就要补充兵员,于是乎1946年12月开始在蒋管区内抽壮丁,抽的是18至48岁男性青壮年。粗略估算一下,金坛城镇当时总人口不到18000,男女各半为9000,18至48岁青壮年约50%即4500,三个抽一个,就得抽1500名,相当于一个加强营。
  谁也不肯去打共产党、新四军,谁都懂得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你不去当壮丁,你就出钱,壮丁费一人一担稻钱,有钱多出,没钱少拿。估算合计可望收到1500担左右的稻钱用来买壮丁,愿意卖的可获四五十担稻一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时,不知是哪个征兵的出了馊主意,抓“中签”壮丁,既不出钱,还完成任务。抓的都是些穷苦百姓,如剃头佬陈雨生、“开一天”职工柳小东等。他们说:我们没去抽签,哪儿来的“中签”?闹得满城风雨,一片哗然。这时,民主社会党主任胡柏寿(中共地下党员)出面找严悫男县长(抗战胜利后,金坛县有五任县长: 1945年10月至11月倪挚怀,1945年12月至1946年8月胡筱溪,1946年9月至1947年3月沈述之,1947年3月至1948年12月嚴悫男,1949年1月至4月李公达。严悫男任职22个月)交涉,说这违反上级规定,应追究责任。收的壮丁费哪去了?应予以查办。结果抓中签壮丁停止。
  凡是卖壮丁的都是些被逼无奈的流浪汉、乞丐、贫民,拿到壮丁费就跟镇江来接兵的去了团管师,保长叫保丁在户籍簿上把名字划去。不几日开了小差,镇江团管师回过头来再要人,保长当然不认账,回说:“户籍都注销了,还要什么人呀?”就这么一支部队,怎么打仗!
  李雪庐被暗枪击毙
  李雪庐,原籍江都县东乡高汉庄。1929年3月任国民党金坛县党部执监委员会常务委员。下属有执行委员5人,候补执行委员3人;监察委员3人,候补监察委员1人。定居河口,建庄园式民房31间。创办河口关帝庙小学,名声大振。自1947年9月1日当选为副议长以后,更遭三青团一帮人嫉恨。11月22日晚10时,三青团分队长袁文彬指使袁希平暗藏在李家屋后土地庙内,举枪将李雪庐击毙。
  事发原委,主要是国民党与三青团矛盾激化,排外主义、个人主义作祟。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苏省支团金坛县分团成立于1946年8月1日,王宗岳(金坛人)任主任。团派后盾是金坛政界老牌倪良(金坛人)。
  抗战胜利之初,金坛建置仍沿旧制,城区四镇(弘化、朝阳、拱极、文华),还有景阳乡等。到了1946年,城区划为中山镇、中正镇。中山镇(河东弘化、朝阳合并)镇长先是王宗祥,时间不长,继任于竟西(金坛人)。中正镇(河西文华、拱极合并)镇长先是夷焕文,时间不长,继任王宗岳。区长雷霖(金坛人)。于竟西、王宗岳为扩张自己权力,提出自己镇为自治示范镇,以便于与县长抗衡。县长严悫男(丹徒人)是省民政厅厅长保荐、国家考试、省里派来的,脚力较硬,对于于、王手段并不买账,权力抓在手中当仁不让,尽管内在矛盾重重,他仍稳如泰山。当李雪庐案发生后,他抓紧时机,现场察访。《新金坛日报》于1947年11月23日以醒目标题刊载《严县长一日破案记》,揭晓办案进程。12月21日又报道《李案侦讯总结》。
  透过报道现象去看实质,国民党与三青团之争已白热化。以后引起上峰重视,于1948年5月党团合并,于竟西担任县党部书记长(国民党金坛县书记长先后有三人: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王宗岳,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吴敏行,1947年1月至1949年4月于竟西)。1948年7月,又撤销城区,原中山、中正两镇并一镇。冒出一匹黑马,镇长由金寿义(外乡人)担任。虽然在组织上和机构设置上动了手术,但仍然勾心斗角,相互指责,水火不容。
  伤残国军士兵在金坛遭打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打响以后,国共双方以数十万军力上阵拼杀,伤亡之大可想而知。这年冬,国民党军大批伤残军人有的断胳膊肘断腿,有的头颅缠绕着纱布,血水透过白色药棉纱布已经发黑,二三百号人开到金坛,驻进顾龙山大庙内。军队丢下伤兵不管,地方政府无力负担,吃穿无着,看样子怪可怜的。   这批伤兵自认为老子打共产党有功,如今受伤都无人来问一下,于是就不知从哪儿搞来几麻袋毛笔,分别走上街头,四处闯入商店,八方强买强卖,每家必须摊派几十支或上百支,商家叫苦连天。不买就砸店抓人,甚至连在街头走动的夜半打更的更房也捉,实在引人厌恨。于是全城军民一齐上阵,纪锷也参与其间,拿着棍子、刀叉抓住这些不讲理的伤兵就打,打得他们蒙头转向。纪锷见更房被抓,上前叫那伤兵放人,他见上尉发话,只能从命。他们一看不妙,连内警总队也出来打他们了,不得不龟缩进顾龙山。
  城里不行就下乡,伤兵们浩浩荡荡去了白塔区后阳一带,进了村庄,又抢粮,又杀鸡。正德乡乡长沈清就组织青壮年拿起钉耙、锄头、大锹与他们干,伤兵们哪经得农民大军的打击,不得不逃之夭夭。
  现在想来,这出闹剧又该是谁负责呢?可怜又讨厌的伤兵们,恐怕当时想也没想过。


  币制改革,兑换金圆券
  国民党发动内战,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于是大量印刷法币补救,又导致物价疯涨,法币严重贬值。为挽救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军需开支,决定废弃法币,而发行金圆券。由于发行金圆券泄密,官员们拿到后就立刻抢购黄金、白銀、美元。票面从最高10元升到100万元。由于滥发金圆券,物价飙升更快,发行10个月(1948年8月19日在市面流通,到1949年7月叫停)时间,物价飙升170万倍。致使大量城市中产阶级破产,特别是粮价上涨,广大民众无法养家糊口,民心大失。蒋经国坐镇上海打老虎,结果因打到表弟孔令侃(孔祥熙之子)扬子公司身上,而以失败告终。
  我们金坛城里,十几家稻行、米店也跟着起哄,抬高粮价,一日数次上扬。县政府派出警力武装干涉。先劝说,不准涨,如果不听从就重罚,如果抗罚就抓。老板们一个个关门落锁,四处躲藏。最大一家的立信米厂也拒绝销售。
  此时,东门大街相府坊有一家金盛粮行,老板姓王,绰号王呆子,他照样开门经营,低价进就低价出,高价进就高价出。政府总得讲理呀,他该赚点你得让他赚呀。人头高,马头高,水涨船高嘛。10个月时间里让王呆子大把大把赚了不少,独家经营发了。那些停止营业、囤积居奇的老板们,一个个傻子过年看人家发财。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渡江南下,金坛县国民党政府留给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银行无一分美元,仓库无一寸布匹、一斤粮食。唯独留下的还是清朝末年的县衙及县衙办公用的破旧桌椅,一条供民众饮用的浑得泛黄的漕河水,一所私人创办的只供电到子夜的昏暗电灯厂。
其他文献
时光飞逝,转眼我们迎来2018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江苏省档案局,通过《档案与建设》杂志,向辛勤耕耘的全省檔案工作者,向关心支持江苏档案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  2017年,全省档案系统牢牢扭住“发展平台更高、资源覆盖更广、服务能力更强、价值更加彰显、队伍更加过硬”五大目标,扎实推进“7+1”工程,顺利完成省政府百项重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印发“大档案”等
期刊
4月10日,江苏省档案局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研讨推动全省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省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向阳主持会议并讲话,副局长赵深、陈万田、孙敏以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省档案局党组切实按照《中共江
期刊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各项事业开启新征程之际,我们迎来了“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喜讯,荣获中国档案文献的世界最高荣誉。这是苏州档案部门献礼十九大的最好方式,也是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成立十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十年来,中心依托200余万卷苏州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与时代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助力产业升级,助推
期刊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综合档案室珍藏的档案中,记载着无数精彩的故事。而30多年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当时的江苏省工人医院)在没有CT、MRI等辅助检查设备的情况下,经过3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救治及护理,成功救治了在南京访华期间突发严重脑血管意外的日本佐偌木商事株式会社董事长佐佐木昇平先生,医护专家全程保驾护航,护送佐佐木先生安返日本……由此引出了一段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佳话。  历史回眸  紧急救治让历史回
期刊
[摘要]对家庭建档策略的研究旨在优化档案实践,为丰富档案社会化理论提供参考。论文以案例研究法对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引领的家庭档案建设实践进行梳理,解析其主要成果、特点与不足。基于对澳大利亚实践,本文提出,我国的家庭档案可在现有建设成果的实践上进一步构建多层次制度、建设协同主体机制、深入精细化的资源开发、与国家历史有效衔接。  [关键词]家庭档案建档策略档案开发  [分类号]G279  Researc
期刊
档案资源是档案馆立身之本,也是开展档案服务工作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太仓市档案局把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机制创新为主题,依托依法接收和特色征集两条主线,实现馆藏档案资源量质齐升,努力推进太仓档案事业稳步发展。  一、坚持机制创新,增强档案资源建设活力  档案资源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档案部门积极创新,优化机制体制,努力适应新時期档案资源建设的
期刊
机关档案工作位于档案事业发展的前端,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是国家档案资源的源头,更是综合档案馆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的基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档案室工作新格局”,对机关档案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市级机关档案工作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构建与社会发展同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机关档案工作?为解决这
期刊
[摘要]文章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提出:电子文件的运动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整个运动过程是单向线性的,无论是实践中,还是逻辑上都不存在“逆向运动”;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代表业务活动的法定权威,针对个体文件,强调文件运动整体性与阶段性统一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依旧适用;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共同支撑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期刊
1896年,无锡以近代机器為动力生产且按市场价值取向的近代工业蹒跚起步,一个以实业为立身之本的被称为“锡商”的商人群体也由此横空出世。  无锡近代工业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象。至1912年,无锡民族工业已经有了20家企业,纺织、缫丝、面粉加工三大工业主体已经确立,无锡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跨出了率先的一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一度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
期刊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档案工作坚持以实现税收档案现代化管理为目标,以服务税收主业、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为导向,提升档案意识,注重档案创新,创建业务档案集约化管理模式,力求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档案”管理与服务格局,实施“地税记忆”,突出数字转型,促进档案深化开发和增值利用,实现税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档案意识,增加档案工作美誉度  1.提升全系统档案意识。苏州地税局党组历来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