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塑造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发,针对“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95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斷发展和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高职生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承受着来自就业、经济、情感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同时“95后”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相较于“90后”学生生活更加优越,从小接触网络技术,思维开拓,非常熟悉新鲜事物,但是独立性更差,面对挫折、承受压力更弱,因而,“95后”高职群体中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95后”高职学生视角出发,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 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模式过程中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处于“消防员”的角色,即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集中在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针对有心理行为的学生,这大大缩小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范围。但是实际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为重要的目标是预防为主,塑造“95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其健康人格,激发其发展潜能。通过提高“95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减少其心理问题与思想动摇的出现。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自己解决轻度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并在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变严重时会去主动向老师求助。
(二)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
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高职学生在大学不同的时期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变化。通常高职的大一是上公共课为主,考试压力比较小,学生还有比较多的时间参加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这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校内校外的人际交往方面。高职的大二是上专业课和实训课为主,课程往往安排得很紧张,实训课动手时间长,在这一阶段“95后”学生的学习非常辛苦,考试的压力也很大,这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学习和考试上。高职的大三是以顶岗实习为主,企业和公司里的顶岗工作让不少学生倍感吃力,加班加点让学生发现少了很多自由的时间,甚至感到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都用不上,这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实习和找工作上。所以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侧重点都不一样,不能笼统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在某一个学期,应该贯穿于学生三年的高职生活中,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授课。然而,一般高职院校通常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而且课时一般为15-20课时,这样一蹴而就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应“95后”高职学生发展特点,难以及时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落实。
(三)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理论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用性。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缺乏实际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少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然而“95后”高职学生的兴趣集中时间短,一开始多媒体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了几次课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又会转移到课堂外,老师在后半段的教学效果往往下降得快。
(四) 选择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
从以往使用的教材中发现,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差别不大,理论性过强,然而,不少“95后”高职学生来源于对口或单独招生,他们具有文化基础不高、思维活跃、重视实践等特点,教材内容理论过强,会使“95后”高职学生理解困难,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材内容过多,“95后”高职学生记不住。同时,高职与本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动手能力,侧重于做什么,而在传统的教材中没能发挥高职学生多动手的特点。
二、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见解
(一) 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了解生活、获取知识和与人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教师和学生网上和网下互动成为可能。网上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和命令形式,加之其隐蔽性的特点,使得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将他们的困惑、压抑、痛苦等倾诉出来。同时网络平台可以发布一些常见心理障碍的调试方式和解决方法,便于学生随时运用。这样,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大家面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就可以有效解决,这样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不足,有利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落实。
(二) 建立“2 1”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的“2 1”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利用三种教育模式的特点,结合“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做好第一课堂的课堂设计,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有效结合;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建立贴近学生实际的网络平台,如网络咨询热线、QQ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的高职三年,并在学习、生活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 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形式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反省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课程设置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大纲,如心理健康标准、常见的高职心理障碍及调试方式等等;在实训课程中,任课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围绕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或问题设计若干项目的活动情景,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情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四) 编制适合“95后”学生特点的讲义
根据高职培养人才的要求和“95后”学生特点,分阶段、分层次编写课程讲义。讲义内容要通俗易懂,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如大一课程偏重与新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等,大二侧重于顶岗实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三着重强调就业与心理健康,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引起共鸣,让学生切实感觉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自己的课程,对自己成长发展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结束语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载体,以项目为主导,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训为主线,以发展为重点”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95后”高职学生特点,在所上课班级进行局部试点,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旭刚,徐杏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2):48-50.
[2]翁楚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理念与路径[J].文教资料,2015,(08).
关键词:95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斷发展和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高职生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承受着来自就业、经济、情感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同时“95后”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相较于“90后”学生生活更加优越,从小接触网络技术,思维开拓,非常熟悉新鲜事物,但是独立性更差,面对挫折、承受压力更弱,因而,“95后”高职群体中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95后”高职学生视角出发,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 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模式过程中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处于“消防员”的角色,即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集中在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针对有心理行为的学生,这大大缩小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范围。但是实际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为重要的目标是预防为主,塑造“95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其健康人格,激发其发展潜能。通过提高“95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减少其心理问题与思想动摇的出现。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自己解决轻度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并在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变严重时会去主动向老师求助。
(二)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
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高职学生在大学不同的时期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变化。通常高职的大一是上公共课为主,考试压力比较小,学生还有比较多的时间参加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这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校内校外的人际交往方面。高职的大二是上专业课和实训课为主,课程往往安排得很紧张,实训课动手时间长,在这一阶段“95后”学生的学习非常辛苦,考试的压力也很大,这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学习和考试上。高职的大三是以顶岗实习为主,企业和公司里的顶岗工作让不少学生倍感吃力,加班加点让学生发现少了很多自由的时间,甚至感到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都用不上,这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实习和找工作上。所以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侧重点都不一样,不能笼统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在某一个学期,应该贯穿于学生三年的高职生活中,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授课。然而,一般高职院校通常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而且课时一般为15-20课时,这样一蹴而就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应“95后”高职学生发展特点,难以及时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落实。
(三)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理论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用性。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缺乏实际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少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然而“95后”高职学生的兴趣集中时间短,一开始多媒体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了几次课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又会转移到课堂外,老师在后半段的教学效果往往下降得快。
(四) 选择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
从以往使用的教材中发现,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差别不大,理论性过强,然而,不少“95后”高职学生来源于对口或单独招生,他们具有文化基础不高、思维活跃、重视实践等特点,教材内容理论过强,会使“95后”高职学生理解困难,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材内容过多,“95后”高职学生记不住。同时,高职与本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动手能力,侧重于做什么,而在传统的教材中没能发挥高职学生多动手的特点。
二、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见解
(一) 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了解生活、获取知识和与人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教师和学生网上和网下互动成为可能。网上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和命令形式,加之其隐蔽性的特点,使得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将他们的困惑、压抑、痛苦等倾诉出来。同时网络平台可以发布一些常见心理障碍的调试方式和解决方法,便于学生随时运用。这样,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大家面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就可以有效解决,这样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不足,有利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落实。
(二) 建立“2 1”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的“2 1”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利用三种教育模式的特点,结合“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做好第一课堂的课堂设计,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有效结合;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建立贴近学生实际的网络平台,如网络咨询热线、QQ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的高职三年,并在学习、生活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 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形式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反省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课程设置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大纲,如心理健康标准、常见的高职心理障碍及调试方式等等;在实训课程中,任课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围绕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或问题设计若干项目的活动情景,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情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四) 编制适合“95后”学生特点的讲义
根据高职培养人才的要求和“95后”学生特点,分阶段、分层次编写课程讲义。讲义内容要通俗易懂,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如大一课程偏重与新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等,大二侧重于顶岗实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三着重强调就业与心理健康,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引起共鸣,让学生切实感觉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自己的课程,对自己成长发展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结束语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载体,以项目为主导,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训为主线,以发展为重点”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95后”高职学生特点,在所上课班级进行局部试点,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旭刚,徐杏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2):48-50.
[2]翁楚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理念与路径[J].文教资料,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