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在托特纳姆的枪击事件,点燃了英国对现状不满者的满腔怒火。
糟糕的经济情况和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日益滋生,为这次的英国骚乱事件添加了最合适不过的注脚。
尽管如此,骚乱进展形势之快以及参与骚乱青年的暴力举动,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提起骚乱时的场景,46岁的大卫·阿吉森亚还心有余悸,住在托特纳姆的他见证了整起骚乱的起因和经过。
阿吉森亚坦言,骚乱当晚他害怕极了。“警察当时看起来也很害怕,因为那些暴徒根本没有要停下的意思。他们冲进好多商店,珠宝店、书店,打砸抢,就像疯了一样。”
有这样感受的不止阿吉森亚一人。这起始于伦敦托特纳姆区,蔓延至伯明翰、利物浦、布里斯托尔等地区的大型骚乱,扰乱了整个英国的社会秩序,成千上万的市民成为暴徒们抢劫、纵火和打砸的受害者。英国媒体称,如此严重的社会骚乱,在英国现代史上实属罕见。伦敦上一次发生大型骚乱还是在1985年,伯明翰的骚乱是2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曼城骚乱规模甚至被形容为“30年来未见”……
一切都源于8月4日晚的一起警匪追逐游戏。
当时,托特纳姆警方怀疑一个名叫马克·达根的29岁黑人男子非法持有枪支,在对其进行拦截时发生交火,一名警察的对讲机被子弹射中。于是,警察便开枪射杀了达根。警方称,是达根先对其开火,警察出于自卫才开枪的。但警方随后的调查显示,达根所持的手枪当天并未射出子弹,射中警察的子弹来自另一名警察的手枪。
对于达根的死,达根的亲戚、朋友和一些托特纳姆青年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整起事件完全是警方在胡乱开枪杀人。8月6日下午,达根的亲戚、朋友和其他示威者开始陆续聚集到托特纳姆警察局门口。当晚,Twitter上号召人们加入示威队伍的信息不停更新,示威人群一度多达300人,他们想为达根之死向警方讨个说法。
达根的朋友尼基说,人们要求警察局还家属以公正,之所以当天有那么多人加入示威活动,就是因为人们心里不舒服。“他确实是非法持有枪支,但他不是那么容易激动的人,不会向警察开枪。”尼基说。
警察局最初似乎并没太在意这群人的示威,直到两辆停在路边的巡逻警车成为了人们发泄的对象。七八个年轻人从各个方向用石头砸警车,前挡风玻璃被砸得像拉软的弹簧,挂在车框上摇摇欲坠。
晚上8点20分左右,托特纳姆参与示威的青年将心中的怒火变成了火焰,点燃了警车。着火的还有一辆停在主路与布鲁克斯路交叉口的双层巴士。由于骚乱已经开始扩散,消防队员无法接近着火地点,附近的一家商店也被点燃。受害的还有英国广播公司一辆昂贵的直播车,年轻的骚乱者们用类似火箭弹的东西狠砸。直到半夜11点半左右,警方才基本控制住了局势,消防队员才得以进入街区灭火。
8名警察入院,2辆警车和1辆双层公交车被烧,多家商铺被洗劫……这是8月6日晚间在托特纳姆地区打着“还我公正”的示威者们一手制造的结局。这起事件同时也拉开了此后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席卷英国多地骚乱的序幕。
8月7日,伦敦北部恩菲尔德区、沃尔瑟姆斯托区,南部布里克斯顿区也暴发骚乱。伦敦市中心的牛津街商业区出现小规模打砸抢烧;8日,离伦敦东部奥林匹克公园只有几英里远的哈克尼区暴发骚乱,甚至蔓延到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北部城市利物浦;9日,骚乱名单上又多了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
一时间,似乎整个英格兰都在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积怨甚深
用英国皇家三军国防研究所国家安全事务主管托比亚斯·费金博士的话说,这是“一场死亡引发的诸多意外”,如果说第一天从和平示威演变成暴力行动的骚乱,是对达根之死的愤怒,那此后如燎原之火般快速蔓延的混乱已经与达根无关。“这是一些对社会心怀不满的人看到机会,发动骚乱打砸抢烧,胡作非为。”
无独有偶,伦敦上一次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骚乱也发生在托特纳姆。
1985年,一名黑人妇女在警方突击她的住所时受到惊吓,心脏病突发身亡,结果引起当地黑人居民的不满。最终酿成大约500名黑人攻击警察、抢劫和纵火,导致一名警察殉职的大规模暴动事件。
两次大规模骚乱都发生在托特纳姆并非只是偶然。托特纳姆是伦敦境内失业率最高,也是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目前,有一万名以上居民只能依靠政府事业救济金生存。这也是一个多族裔混居区,聚集了大量的非洲—加勒比、西非、库尔德、土耳其、爱尔兰和葡萄牙后裔。近三十年来,区内各族裔间关系紧张,而非洲—加勒比裔同当地警察之间更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托特纳姆仅是英国糟糕经济、社会状况的冰山一角。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各国,经济不振,失业率高,债台高筑,民怨甚深,就像装满炸药的火药桶,只要沾上一丁点火苗就会爆炸。卡梅伦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以来,持续推行的一系列严厉削减政府开支和财政紧缩的措施,已经使得英国发生了数次罢工、工会游行和学生抗议。去年12月,为抗议大学学费上涨,伦敦就已爆发大规模抗议,酿成打砸抢事件,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的抗议者与警方爆发严重冲突。
而这次伦敦发生骚乱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族裔集居的贫穷区。这些地区的民众多数都是依赖救济金度日,政府削减福利开支已经令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而叛逆心强、看不到前途的青少年更是对社会心怀不满。这些不满的情绪长期积聚下来,就像活火山那样,只是等待爆发的时间点。而达根被警察枪杀引发的托特纳姆骚乱,就是引爆更大范围不满的导火索。
尽管如此,骚乱进展形势之快以及参与骚乱青年的暴力举动,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暴力青年
在Facebook“联合抵抗伦敦骚乱”网络群上,8月12日的最新主题是“帮忙寻找杀死理查德的凶手”。68岁的理查德在伦敦西部依琳地区试图阻止一帮年轻人放火时被活活打死。当时,理查德从自家公寓看到一群年轻人在疯狂抢劫街道旁的商店,并点燃了一个垃圾桶。理查德跑下楼试图阻止他们,却被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推倒。这些年轻人甚至还跳到老人的身上殴打他,直到警察赶到才一哄而散。理查德被送进医院,3天后不治身亡,成为这场骚乱中第6个死去的人。
那么,这些年轻人为何会如此无情?这也是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的疑问:“这场骚乱不是贫困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一种崇尚暴力、不惧怕权威、只要求权利而不谈责任的文化。”
除了对暴力手段的崇尚,这些年轻人参与骚乱的动机更是让人难以理解。有的孩子称自己是“英国的茶党”,他们抢东西是为了“劫富济贫”,然而看看他们手里抢到的,不过是两根巧克力和草莓味道的冰激凌。还有的孩子家底相当厚实,可谓衣食无忧,他们选择参与其中,很可能只是为了感受一种刺激。
19岁的劳拉·约翰逊漂亮、优雅,在男孩子中很受欢迎。她和父母住在一栋价值100万英镑的别墅中,院子里还有一个网球场。人们恐怕怎么都无法相信,这样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也成为骚乱嫌疑人。据称,8月8日晚间,劳拉开着车飞奔,车里塞满了抢来的价值5000英镑的电视、手机和烟酒。
18岁的切尔西·伊芙是伦敦奥运大使,拥有过人运动天分的她早就见过伦敦市长、伦敦奥组委主席等重量级人物,还被邀请进入过英国议会。然而,她也是骚乱“暴徒”中的一分子。虽然伊芙自己并不认罪,但她的父母坚称在英国广播电台的电视画面中看到女儿用砖头砸警车,并从手机商店里抢了东西。伊芙的母亲说,向警察报告自己的女儿犯了罪,这让她觉得肝肠寸断,但她别无选择,她必须作出公正的决定。
截止到8月10日,伦敦已逮捕922人,整个英格兰地区逮捕1581人。根据《卫报》的抽样调查,参与骚乱的年轻人有73%年龄在18到24岁之间,22%在11到17岁之间,14%为25到30岁,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
英国中学和学院领导人协会负责人布莱恩·赖特曼表示,骚乱者中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这是个“艰难的问题、残酷的事实”,家长们应该吸取教训好好管教子女。赖特曼将年轻人参与骚乱归咎于家庭功能失常,社会上弥漫错误的价值观以及一味追求名流的消费文化。在这些综合影响下成长的年轻人,普遍有着“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的态度。赖特曼建议在将来的课程大纲中,增加更多强调责任感、道德感和指引方向的内容。
推波助澜
正如《卫报》评论员马汀·凯特尔所说,此次骚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经济萎靡、纯粹犯罪、黑帮或者无政府主义,因为参与到骚乱中也不乏诸多富裕人群。更重要的是,Twitter等社交工具在此次骚乱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
在达根被射杀不久后,Facebook上就出现了纪念他的页面,上面刊登了不少他生前的照片。这个账号瞬间引来上万关注者。随后,账号拥有者号召粉丝参加抗议活动,在8月6日的托特纳姆骚乱中,有200多人就是通过这个账号的信息,加入闹事队伍。和利比亚、埃及等国家的反对派一样,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成了暴乱者们最强有力的武器,而承载这些社交网站的正是黑莓手机。
“不管你来自伦敦的哪个角落,一起来砸商店弄些免费品吧,别担心,警察管不了。”
这是这场骚乱海量的黑莓即时短信中的一条。骚乱发生地—恩菲尔德的17岁女孩爱丽丝说,她也收到过召集大家一起去打砸抢烧的黑莓短信,“一切都是有计划的,我们都被召集带上家伙去抢东西。”
黑莓是以邮件收发功能强大而著称的手机品牌,近来又推出了可以在同品牌手机之间进行的即时通信服务,类似于网上聊天,有建立群组等功能。黑莓手机比iPhone等智能手机便宜,这也是微博用户选择它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达根在临死前,也是通过黑莓短信给女友发出了最后一条信息:“警察在追我。”
青年们选择黑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社交网站和普通短信,黑莓用户之间的即时短信更为隐蔽,通常只有群组内部人员才知道消息是谁发的,官方很难查出消息来源。这也成为骚乱者成功与警方“躲猫猫”的重要原因。根据Twitter话题倾向网站公布的数据,关于骚乱的话题8月7日还是零,8月8日和9日一跃占到话题总量的1.5%。
鉴于骚乱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英国国会议员David Lammy要求开发、生产黑莓的加拿大公司Research in Motion采取措施,制止黑莓在英国的不当使用。随后,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加入到指责社交媒体的行列,他对英国议会说,任何关注骚乱分子可怕行为的人,都会为他们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组织在一起而感到震惊,信息的自由流动既可被用来干好事,也可被用来干坏事,当有人利用社交媒体从事暴力活动时,我们需要制止他们。
那些因为在“阿拉伯之春”中支持了公众示威反对独裁政权而受到盛赞的社交媒体工具,现在却在崇尚自由的英国面临着借法律和秩序之名遭到限制的窘境,这是何等讽刺。也难怪卡梅伦此举招来一片批评声。反对党工党议员克里西批评称,卡梅伦把骚乱归咎于微博属“精神不正常”;《每日电讯报》评论称,怪罪这些新的技术平台“短视而愚蠢”,“平台就是平台,本身没有错,即使关闭了一个,很快又会有新的平台出现。”
伤口难合
当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被青年作为联络工具而备受指责时,8月9日一早,人们惊喜地发现,“大家一起抢商店”被“大家一起扫社区”的号召所代替。伦敦几乎所有在骚乱中房屋被烧、马路上洒满玻璃碴、垃圾桶东倒西歪的社区,都在这个清晨被手拿扫帚的志愿者和社区居民清理。这也在无形中提醒着人们:骚乱过后,该是平息干戈的时候了。
在伦敦及英格兰其他地区,上百个法庭数天连夜审理参与骚乱的犯罪嫌疑人。为解决取证难的问题,警方将街头摄像头中拍摄的嫌犯照片公布到网上、张贴到街头,希望从知情民众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社交网络再次显露了其非凡影响力,人们纷纷将自己用手机、家用DV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网上,为警方抓捕嫌疑人和法院审理提供确凿证据。
在英国政府开设的电子请愿网上,有关惩罚骚乱者的联名信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有超过10万人签名。人们呼吁严惩罪犯,剥夺那些因参与骚乱而被判有罪的人享有国家福利。这一请愿还有可能被提交议会进行讨论。
骚乱事件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但它却暴露出英国社会在长期面对经济不振、前景不明时所产生的深层裂痕。8月11日,卡梅伦在议会中讨论骚乱危机时说,英国社会的一部分显然是“得病了”。“那些年轻人在街上一边打劫,一边面带笑容,体现的正是不负责任和道德缺失,而这种病态也是政府要改变的。”《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名为《不列颠的乱局》的文章中称,前所未有的骚乱正让英国人失去对自己国家的认知。以前,许多国家曾经对英国投以羡慕的目光,尽管上世纪80年代也曾发生过动荡,但比起别的一些欧洲国家还是显得和平安宁。现在,英国的良好国家形象已经严重受损。
近几天,关于骚乱的事后处理正逐步展开,除了政府的各项补偿措施,不少民间团体也加入到重建的过程中来。托特纳姆89岁的老人阿伦·比伯对骚乱后的重建充满信心。老人在托特纳姆主街上有一家门脸很小的理发店。这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小店,也没能在8月6日晚间的骚乱中幸免。“整个店铺都被洗劫了,他们偷走了两顶帽子、罐子还有吹风机,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难以置信。”
8月11日,比伯的理发店重新开张了,老人说不能被那些暴徒拦住他的脚步。小店开张后,附近的邻居都过来照顾生意。老人没想到的是,还有素不相识的人给他寄来了一封信和一张支票。“骚乱不会让我丧失对人们的信任,至少对一些人不。”比伯说。
然而,金钱上的补偿、受损房屋的修补以及平静秩序的恢复,能否抚平伦敦骚乱带来的创伤,还远远是个未知数,更多的人还是会不自觉地对前景保持一贯的悲观。骚乱平息后,一名骚乱参与者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又被媒体重新拿了出来,它或许代表了大部分骚乱参与者的心声:“这(伦敦)是一个看重成功、金钱和物质的城市……如果(我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事情就不会真正停止。”
糟糕的经济情况和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日益滋生,为这次的英国骚乱事件添加了最合适不过的注脚。
尽管如此,骚乱进展形势之快以及参与骚乱青年的暴力举动,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提起骚乱时的场景,46岁的大卫·阿吉森亚还心有余悸,住在托特纳姆的他见证了整起骚乱的起因和经过。
阿吉森亚坦言,骚乱当晚他害怕极了。“警察当时看起来也很害怕,因为那些暴徒根本没有要停下的意思。他们冲进好多商店,珠宝店、书店,打砸抢,就像疯了一样。”
有这样感受的不止阿吉森亚一人。这起始于伦敦托特纳姆区,蔓延至伯明翰、利物浦、布里斯托尔等地区的大型骚乱,扰乱了整个英国的社会秩序,成千上万的市民成为暴徒们抢劫、纵火和打砸的受害者。英国媒体称,如此严重的社会骚乱,在英国现代史上实属罕见。伦敦上一次发生大型骚乱还是在1985年,伯明翰的骚乱是2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曼城骚乱规模甚至被形容为“30年来未见”……
一切都源于8月4日晚的一起警匪追逐游戏。
当时,托特纳姆警方怀疑一个名叫马克·达根的29岁黑人男子非法持有枪支,在对其进行拦截时发生交火,一名警察的对讲机被子弹射中。于是,警察便开枪射杀了达根。警方称,是达根先对其开火,警察出于自卫才开枪的。但警方随后的调查显示,达根所持的手枪当天并未射出子弹,射中警察的子弹来自另一名警察的手枪。
对于达根的死,达根的亲戚、朋友和一些托特纳姆青年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整起事件完全是警方在胡乱开枪杀人。8月6日下午,达根的亲戚、朋友和其他示威者开始陆续聚集到托特纳姆警察局门口。当晚,Twitter上号召人们加入示威队伍的信息不停更新,示威人群一度多达300人,他们想为达根之死向警方讨个说法。
达根的朋友尼基说,人们要求警察局还家属以公正,之所以当天有那么多人加入示威活动,就是因为人们心里不舒服。“他确实是非法持有枪支,但他不是那么容易激动的人,不会向警察开枪。”尼基说。
警察局最初似乎并没太在意这群人的示威,直到两辆停在路边的巡逻警车成为了人们发泄的对象。七八个年轻人从各个方向用石头砸警车,前挡风玻璃被砸得像拉软的弹簧,挂在车框上摇摇欲坠。
晚上8点20分左右,托特纳姆参与示威的青年将心中的怒火变成了火焰,点燃了警车。着火的还有一辆停在主路与布鲁克斯路交叉口的双层巴士。由于骚乱已经开始扩散,消防队员无法接近着火地点,附近的一家商店也被点燃。受害的还有英国广播公司一辆昂贵的直播车,年轻的骚乱者们用类似火箭弹的东西狠砸。直到半夜11点半左右,警方才基本控制住了局势,消防队员才得以进入街区灭火。
8名警察入院,2辆警车和1辆双层公交车被烧,多家商铺被洗劫……这是8月6日晚间在托特纳姆地区打着“还我公正”的示威者们一手制造的结局。这起事件同时也拉开了此后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席卷英国多地骚乱的序幕。
8月7日,伦敦北部恩菲尔德区、沃尔瑟姆斯托区,南部布里克斯顿区也暴发骚乱。伦敦市中心的牛津街商业区出现小规模打砸抢烧;8日,离伦敦东部奥林匹克公园只有几英里远的哈克尼区暴发骚乱,甚至蔓延到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北部城市利物浦;9日,骚乱名单上又多了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
一时间,似乎整个英格兰都在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积怨甚深
用英国皇家三军国防研究所国家安全事务主管托比亚斯·费金博士的话说,这是“一场死亡引发的诸多意外”,如果说第一天从和平示威演变成暴力行动的骚乱,是对达根之死的愤怒,那此后如燎原之火般快速蔓延的混乱已经与达根无关。“这是一些对社会心怀不满的人看到机会,发动骚乱打砸抢烧,胡作非为。”
无独有偶,伦敦上一次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骚乱也发生在托特纳姆。
1985年,一名黑人妇女在警方突击她的住所时受到惊吓,心脏病突发身亡,结果引起当地黑人居民的不满。最终酿成大约500名黑人攻击警察、抢劫和纵火,导致一名警察殉职的大规模暴动事件。
两次大规模骚乱都发生在托特纳姆并非只是偶然。托特纳姆是伦敦境内失业率最高,也是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目前,有一万名以上居民只能依靠政府事业救济金生存。这也是一个多族裔混居区,聚集了大量的非洲—加勒比、西非、库尔德、土耳其、爱尔兰和葡萄牙后裔。近三十年来,区内各族裔间关系紧张,而非洲—加勒比裔同当地警察之间更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托特纳姆仅是英国糟糕经济、社会状况的冰山一角。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各国,经济不振,失业率高,债台高筑,民怨甚深,就像装满炸药的火药桶,只要沾上一丁点火苗就会爆炸。卡梅伦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以来,持续推行的一系列严厉削减政府开支和财政紧缩的措施,已经使得英国发生了数次罢工、工会游行和学生抗议。去年12月,为抗议大学学费上涨,伦敦就已爆发大规模抗议,酿成打砸抢事件,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的抗议者与警方爆发严重冲突。
而这次伦敦发生骚乱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族裔集居的贫穷区。这些地区的民众多数都是依赖救济金度日,政府削减福利开支已经令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而叛逆心强、看不到前途的青少年更是对社会心怀不满。这些不满的情绪长期积聚下来,就像活火山那样,只是等待爆发的时间点。而达根被警察枪杀引发的托特纳姆骚乱,就是引爆更大范围不满的导火索。
尽管如此,骚乱进展形势之快以及参与骚乱青年的暴力举动,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暴力青年
在Facebook“联合抵抗伦敦骚乱”网络群上,8月12日的最新主题是“帮忙寻找杀死理查德的凶手”。68岁的理查德在伦敦西部依琳地区试图阻止一帮年轻人放火时被活活打死。当时,理查德从自家公寓看到一群年轻人在疯狂抢劫街道旁的商店,并点燃了一个垃圾桶。理查德跑下楼试图阻止他们,却被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推倒。这些年轻人甚至还跳到老人的身上殴打他,直到警察赶到才一哄而散。理查德被送进医院,3天后不治身亡,成为这场骚乱中第6个死去的人。
那么,这些年轻人为何会如此无情?这也是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的疑问:“这场骚乱不是贫困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一种崇尚暴力、不惧怕权威、只要求权利而不谈责任的文化。”
除了对暴力手段的崇尚,这些年轻人参与骚乱的动机更是让人难以理解。有的孩子称自己是“英国的茶党”,他们抢东西是为了“劫富济贫”,然而看看他们手里抢到的,不过是两根巧克力和草莓味道的冰激凌。还有的孩子家底相当厚实,可谓衣食无忧,他们选择参与其中,很可能只是为了感受一种刺激。
19岁的劳拉·约翰逊漂亮、优雅,在男孩子中很受欢迎。她和父母住在一栋价值100万英镑的别墅中,院子里还有一个网球场。人们恐怕怎么都无法相信,这样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也成为骚乱嫌疑人。据称,8月8日晚间,劳拉开着车飞奔,车里塞满了抢来的价值5000英镑的电视、手机和烟酒。
18岁的切尔西·伊芙是伦敦奥运大使,拥有过人运动天分的她早就见过伦敦市长、伦敦奥组委主席等重量级人物,还被邀请进入过英国议会。然而,她也是骚乱“暴徒”中的一分子。虽然伊芙自己并不认罪,但她的父母坚称在英国广播电台的电视画面中看到女儿用砖头砸警车,并从手机商店里抢了东西。伊芙的母亲说,向警察报告自己的女儿犯了罪,这让她觉得肝肠寸断,但她别无选择,她必须作出公正的决定。
截止到8月10日,伦敦已逮捕922人,整个英格兰地区逮捕1581人。根据《卫报》的抽样调查,参与骚乱的年轻人有73%年龄在18到24岁之间,22%在11到17岁之间,14%为25到30岁,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
英国中学和学院领导人协会负责人布莱恩·赖特曼表示,骚乱者中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这是个“艰难的问题、残酷的事实”,家长们应该吸取教训好好管教子女。赖特曼将年轻人参与骚乱归咎于家庭功能失常,社会上弥漫错误的价值观以及一味追求名流的消费文化。在这些综合影响下成长的年轻人,普遍有着“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的态度。赖特曼建议在将来的课程大纲中,增加更多强调责任感、道德感和指引方向的内容。
推波助澜
正如《卫报》评论员马汀·凯特尔所说,此次骚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经济萎靡、纯粹犯罪、黑帮或者无政府主义,因为参与到骚乱中也不乏诸多富裕人群。更重要的是,Twitter等社交工具在此次骚乱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
在达根被射杀不久后,Facebook上就出现了纪念他的页面,上面刊登了不少他生前的照片。这个账号瞬间引来上万关注者。随后,账号拥有者号召粉丝参加抗议活动,在8月6日的托特纳姆骚乱中,有200多人就是通过这个账号的信息,加入闹事队伍。和利比亚、埃及等国家的反对派一样,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成了暴乱者们最强有力的武器,而承载这些社交网站的正是黑莓手机。
“不管你来自伦敦的哪个角落,一起来砸商店弄些免费品吧,别担心,警察管不了。”
这是这场骚乱海量的黑莓即时短信中的一条。骚乱发生地—恩菲尔德的17岁女孩爱丽丝说,她也收到过召集大家一起去打砸抢烧的黑莓短信,“一切都是有计划的,我们都被召集带上家伙去抢东西。”
黑莓是以邮件收发功能强大而著称的手机品牌,近来又推出了可以在同品牌手机之间进行的即时通信服务,类似于网上聊天,有建立群组等功能。黑莓手机比iPhone等智能手机便宜,这也是微博用户选择它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达根在临死前,也是通过黑莓短信给女友发出了最后一条信息:“警察在追我。”
青年们选择黑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社交网站和普通短信,黑莓用户之间的即时短信更为隐蔽,通常只有群组内部人员才知道消息是谁发的,官方很难查出消息来源。这也成为骚乱者成功与警方“躲猫猫”的重要原因。根据Twitter话题倾向网站公布的数据,关于骚乱的话题8月7日还是零,8月8日和9日一跃占到话题总量的1.5%。
鉴于骚乱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英国国会议员David Lammy要求开发、生产黑莓的加拿大公司Research in Motion采取措施,制止黑莓在英国的不当使用。随后,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加入到指责社交媒体的行列,他对英国议会说,任何关注骚乱分子可怕行为的人,都会为他们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组织在一起而感到震惊,信息的自由流动既可被用来干好事,也可被用来干坏事,当有人利用社交媒体从事暴力活动时,我们需要制止他们。
那些因为在“阿拉伯之春”中支持了公众示威反对独裁政权而受到盛赞的社交媒体工具,现在却在崇尚自由的英国面临着借法律和秩序之名遭到限制的窘境,这是何等讽刺。也难怪卡梅伦此举招来一片批评声。反对党工党议员克里西批评称,卡梅伦把骚乱归咎于微博属“精神不正常”;《每日电讯报》评论称,怪罪这些新的技术平台“短视而愚蠢”,“平台就是平台,本身没有错,即使关闭了一个,很快又会有新的平台出现。”
伤口难合
当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被青年作为联络工具而备受指责时,8月9日一早,人们惊喜地发现,“大家一起抢商店”被“大家一起扫社区”的号召所代替。伦敦几乎所有在骚乱中房屋被烧、马路上洒满玻璃碴、垃圾桶东倒西歪的社区,都在这个清晨被手拿扫帚的志愿者和社区居民清理。这也在无形中提醒着人们:骚乱过后,该是平息干戈的时候了。
在伦敦及英格兰其他地区,上百个法庭数天连夜审理参与骚乱的犯罪嫌疑人。为解决取证难的问题,警方将街头摄像头中拍摄的嫌犯照片公布到网上、张贴到街头,希望从知情民众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社交网络再次显露了其非凡影响力,人们纷纷将自己用手机、家用DV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网上,为警方抓捕嫌疑人和法院审理提供确凿证据。
在英国政府开设的电子请愿网上,有关惩罚骚乱者的联名信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有超过10万人签名。人们呼吁严惩罪犯,剥夺那些因参与骚乱而被判有罪的人享有国家福利。这一请愿还有可能被提交议会进行讨论。
骚乱事件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但它却暴露出英国社会在长期面对经济不振、前景不明时所产生的深层裂痕。8月11日,卡梅伦在议会中讨论骚乱危机时说,英国社会的一部分显然是“得病了”。“那些年轻人在街上一边打劫,一边面带笑容,体现的正是不负责任和道德缺失,而这种病态也是政府要改变的。”《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名为《不列颠的乱局》的文章中称,前所未有的骚乱正让英国人失去对自己国家的认知。以前,许多国家曾经对英国投以羡慕的目光,尽管上世纪80年代也曾发生过动荡,但比起别的一些欧洲国家还是显得和平安宁。现在,英国的良好国家形象已经严重受损。
近几天,关于骚乱的事后处理正逐步展开,除了政府的各项补偿措施,不少民间团体也加入到重建的过程中来。托特纳姆89岁的老人阿伦·比伯对骚乱后的重建充满信心。老人在托特纳姆主街上有一家门脸很小的理发店。这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小店,也没能在8月6日晚间的骚乱中幸免。“整个店铺都被洗劫了,他们偷走了两顶帽子、罐子还有吹风机,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难以置信。”
8月11日,比伯的理发店重新开张了,老人说不能被那些暴徒拦住他的脚步。小店开张后,附近的邻居都过来照顾生意。老人没想到的是,还有素不相识的人给他寄来了一封信和一张支票。“骚乱不会让我丧失对人们的信任,至少对一些人不。”比伯说。
然而,金钱上的补偿、受损房屋的修补以及平静秩序的恢复,能否抚平伦敦骚乱带来的创伤,还远远是个未知数,更多的人还是会不自觉地对前景保持一贯的悲观。骚乱平息后,一名骚乱参与者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又被媒体重新拿了出来,它或许代表了大部分骚乱参与者的心声:“这(伦敦)是一个看重成功、金钱和物质的城市……如果(我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事情就不会真正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