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说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成就的宏观估价
【出 处】
:
哲学动态
【发表日期】
:
2001年4期
其他文献
一"自由思想"的追求与失落:传统哲学观的重大悖论
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成为"自由思想"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1].
元科学,但不是超科学`哲学能对科学做些什么:
将科学作为认识的方式进行分析;
以其他术语对科学进行重新解释;
从外部将科学视作整体进行观察;
将科学与其他的知识体联系起来.
中国近代以来的变化是与西方的影响分不开的。西方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与其说是表现在观念的层面,不如说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层面。新教育体制的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中国特色的大家庭的解体,等等,正是这些改变而不只是所谓“观念的更新”,使人们开始远离传统。这也就是所谓现代化的过程,只是对于中国而言这一过程是在西方的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职业伦理问题。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相比较,有这样的区别与联系:科学的社会规范强调,科学的目标确定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工作的规范结构,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则从分工和职责的行使这一角度引出科学的职业规范:前者对认知目标负责,后者对社会、雇主和公众负责。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中,全球化和高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在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将一切商品化的倾向,而在高新技术发展应用过程中则容易有客体化的倾向。例如随着辅助生殖和基因研究的进展,有人想设计、制造婴儿。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个时代是崇拜形式、轻视内容的时代。这种形式主义的病毒也侵入到整个思想文化和学术研究的领域,连素以批判意识自居的哲学也难以幸免。表现在:1.研究动机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当今的哲学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不同的动机:第一种动机是出于对所研究的哲学问题的真正的理论兴趣,即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
人脑中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是用以建构理论的理论思维,它按照从前提逻辑地推出结论的法则运作;一是用以设计工程的工程思维,它需要将不同层面的若干理论系统非逻辑地整合在一起。在自然学科中,理论学科和工程学科划界明确,因此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分工清楚;但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没有“理”“工”之分,因此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常常混淆在一起,相互僭越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90年代以来国内思想文化界争论最激烈的三大主题新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般被认为没有根基——它是外来的,且是新近出现的,因而对于我们又是陌生的,它所遭到的质疑和抵制远远超过了前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