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庭坚作为“尚意”书风的主将,他的书论是扛起“尚意”这面大旗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他也是北宋文人士大夫中濡染禅学最深的代表,禅宗思想深深浸入了他的生活和学术之中,本文即主要论述禅宗对黄庭坚书论的影响。
关键词: 禅宗 黄庭坚 书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禅宗概述
佛教自两汉之交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它的中国化,与中国文化融合,其结果就是禅宗的出现。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是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自六祖慧能以后,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宋时,禅宗普遍流行于广大士大夫阶层。
禅宗的哲学思辨基础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天人合一”,或者叫做“体用不二”的基础之上。在中国人的眼中,天不大而人不小,“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耕稼”之中,“道”和“体”就是“伦常日用”、“工商耕稼”本身。这也就是说,不舍弃、不离开伦常日用的人际有生与经验生活去追求超验、先验、无限和本体。
二、北宋禅宗与士大夫书画文化艺术
宋代佛教与政治联系密切,禅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内证禅”转变为“文字禅”。禅宗由原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1]的传统转为以阐发禅机为核心、“不离文字”的“文字禅”。摆脱了惟经书是依的弊端,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体证者的个人独到“心得”,使得参悟佛理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生活艺术行为。其次,宋代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其特征有,(一)由泛泛的三教调和转为依附儒家;(二)由避世修行、救渡众生转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三)广大士大夫谈禅成风,居士辈出。
整个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到北宋后期,虽政治上以至凋敝,但对文人士大夫的优遇可谓各历史朝代最厚,于是养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加以禅宗的流行,排斥自古以来的“圣人”之道,主张复归自然,人自平等。两种意识的交汇,致使宋代文人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办公之余,写书作画成为他们借以消日的手段。禅宗思想在北宋文化圈的渗透,必然使他们的文艺观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禅宗影响的黄庭坚书论
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2]宋代尚意书风的崛起就是在这样的风气中得来的。黄以他的文坛地位,接力扛起了欧阳修遗留下的“尚意”大旗,不仅在书法实践上赋予了心力,在理论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山谷以禅论书学
黄庭坚的书论则可以说是以禅论书的典型,直接以禅语论书,更为具体。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的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
黄庭坚以禅论书是借用一些禅宗思想和禅门话头来论述书法艺术的,这看起来好像是人们所说的不明禅理的“口头之禅”,当然黄氏并不是不明禅理的,他曾入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及祖心的弟子死心悟新禅师门下,自称"是僧有发,似俗无空,作梦中梦,见身外身"[3]。他的诗歌不乏禅趣,所作之文也有不少禅院记之类的作品。其自号“山谷道人”的缘来乃是在元丰三年,三十六岁的黄庭坚罢北京教官后,外放知吉州太和县,途经舒州(今安徽安慶地区)三祖山山谷寺石牛洞,乐之,于是自号山谷道人,这可说是他正式皈依禅宗的标志。三祖山是禅宗中土第三祖僧璨圆寂之地。三祖示灭后,唐玄宗谥镜智禅师,立觉寂塔。显然,黄庭坚的自号山谷道人,并不是乐林泉之胜,而出于对三祖的景仰,对其教义的服膺。可见其倾心禅理,这在其书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我们且看他是如何以禅论书的。
山谷在《题绛本法帖》中有:
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这是他“深解宗趣”即深刻理解了禅宗旨趣之后最得意的一句论书语,禅家语录中的所谓“眼”,是借唐人论诗的术语,指深藏禅机的警策所在。眼睛,是人的最传神之处。“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里的“笔”如“眼”是指笔意在书法中的传神的重要之处。以禅家句中“眼来”形容字中之“笔”,是其以禅论书的典型。
在《跋法帖》中有两处道:
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观予此言,乃知远近。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这里的“小僧缚律”、“讲僧参禅”、“散僧入圣”亦是在“深解宗趣”的基础上形象的对三人书法做了一个客观评价。“弥觉”更是以禅语来论书的,弥觉是更加觉得的意思,来肯定王献之草书的成功。
在《书自作草后》有:
旧为陈诚老作此书,不知乃归杨广道已数年。余滴黔南道出尉氏,广道持以相访,茫然似不出余手,梵志所谓“吾犹昔人非昔人者耶”!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干字不倦,但难得此时会尔。
山谷借梵志之语来比喻自己在见到杨广道出示自己书作时的情形,“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借禅宗的“顿悟”来形容自己草书进步中的过程。
在《书家弟幼安作草后》有:
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双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山谷以解述自己草书的创作心态和参禅入道的境界来告诫家弟幼安:世间一切因缘如蚊纳聚散,不必将一事橫置在胸中,也不必计较别人的品评讥讽与抨击,譬如木偶舞合节拍,人们叹赏其功夫,舞罢则又寂静了。以“平常心”的平静态度,对待自己的草书创作。黄的这种境界,非是“不明禅理”之人所能至的。以禅论书,暗藏禅机。山谷就是以这样的思想和他对禅学的深明,付诸与他一生的书学之中,创造了一种奇崛的书法艺术风格,令人望而却步。
作者简介:陈东海(1991.07-)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书法
关键词: 禅宗 黄庭坚 书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禅宗概述
佛教自两汉之交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它的中国化,与中国文化融合,其结果就是禅宗的出现。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是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自六祖慧能以后,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宋时,禅宗普遍流行于广大士大夫阶层。
禅宗的哲学思辨基础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天人合一”,或者叫做“体用不二”的基础之上。在中国人的眼中,天不大而人不小,“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耕稼”之中,“道”和“体”就是“伦常日用”、“工商耕稼”本身。这也就是说,不舍弃、不离开伦常日用的人际有生与经验生活去追求超验、先验、无限和本体。
二、北宋禅宗与士大夫书画文化艺术
宋代佛教与政治联系密切,禅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内证禅”转变为“文字禅”。禅宗由原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1]的传统转为以阐发禅机为核心、“不离文字”的“文字禅”。摆脱了惟经书是依的弊端,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体证者的个人独到“心得”,使得参悟佛理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生活艺术行为。其次,宋代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其特征有,(一)由泛泛的三教调和转为依附儒家;(二)由避世修行、救渡众生转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三)广大士大夫谈禅成风,居士辈出。
整个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到北宋后期,虽政治上以至凋敝,但对文人士大夫的优遇可谓各历史朝代最厚,于是养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加以禅宗的流行,排斥自古以来的“圣人”之道,主张复归自然,人自平等。两种意识的交汇,致使宋代文人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办公之余,写书作画成为他们借以消日的手段。禅宗思想在北宋文化圈的渗透,必然使他们的文艺观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禅宗影响的黄庭坚书论
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2]宋代尚意书风的崛起就是在这样的风气中得来的。黄以他的文坛地位,接力扛起了欧阳修遗留下的“尚意”大旗,不仅在书法实践上赋予了心力,在理论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山谷以禅论书学
黄庭坚的书论则可以说是以禅论书的典型,直接以禅语论书,更为具体。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的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
黄庭坚以禅论书是借用一些禅宗思想和禅门话头来论述书法艺术的,这看起来好像是人们所说的不明禅理的“口头之禅”,当然黄氏并不是不明禅理的,他曾入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及祖心的弟子死心悟新禅师门下,自称"是僧有发,似俗无空,作梦中梦,见身外身"[3]。他的诗歌不乏禅趣,所作之文也有不少禅院记之类的作品。其自号“山谷道人”的缘来乃是在元丰三年,三十六岁的黄庭坚罢北京教官后,外放知吉州太和县,途经舒州(今安徽安慶地区)三祖山山谷寺石牛洞,乐之,于是自号山谷道人,这可说是他正式皈依禅宗的标志。三祖山是禅宗中土第三祖僧璨圆寂之地。三祖示灭后,唐玄宗谥镜智禅师,立觉寂塔。显然,黄庭坚的自号山谷道人,并不是乐林泉之胜,而出于对三祖的景仰,对其教义的服膺。可见其倾心禅理,这在其书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我们且看他是如何以禅论书的。
山谷在《题绛本法帖》中有:
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这是他“深解宗趣”即深刻理解了禅宗旨趣之后最得意的一句论书语,禅家语录中的所谓“眼”,是借唐人论诗的术语,指深藏禅机的警策所在。眼睛,是人的最传神之处。“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里的“笔”如“眼”是指笔意在书法中的传神的重要之处。以禅家句中“眼来”形容字中之“笔”,是其以禅论书的典型。
在《跋法帖》中有两处道:
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观予此言,乃知远近。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这里的“小僧缚律”、“讲僧参禅”、“散僧入圣”亦是在“深解宗趣”的基础上形象的对三人书法做了一个客观评价。“弥觉”更是以禅语来论书的,弥觉是更加觉得的意思,来肯定王献之草书的成功。
在《书自作草后》有:
旧为陈诚老作此书,不知乃归杨广道已数年。余滴黔南道出尉氏,广道持以相访,茫然似不出余手,梵志所谓“吾犹昔人非昔人者耶”!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干字不倦,但难得此时会尔。
山谷借梵志之语来比喻自己在见到杨广道出示自己书作时的情形,“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借禅宗的“顿悟”来形容自己草书进步中的过程。
在《书家弟幼安作草后》有:
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双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山谷以解述自己草书的创作心态和参禅入道的境界来告诫家弟幼安:世间一切因缘如蚊纳聚散,不必将一事橫置在胸中,也不必计较别人的品评讥讽与抨击,譬如木偶舞合节拍,人们叹赏其功夫,舞罢则又寂静了。以“平常心”的平静态度,对待自己的草书创作。黄的这种境界,非是“不明禅理”之人所能至的。以禅论书,暗藏禅机。山谷就是以这样的思想和他对禅学的深明,付诸与他一生的书学之中,创造了一种奇崛的书法艺术风格,令人望而却步。
作者简介:陈东海(1991.07-)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书法